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江苏省重点地域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策略及其效果

    作者:孙乐平;田增喜;杨坤;洪青标;高扬;高原;张联恒;杨国静;闵捷;葛均;吴红辉;黄轶昕;梁幼生

    目的 评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地域实施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 收集江苏省重点地域12个县(区)30个乡(镇)、87个滩块、78个渔船民集散地的血吸虫病基础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每年对12个重点地域县(区)有螺环境进行系统抽样螺情调查和人畜病情调查,统计分析实施血防重点地域综合治理县(区)螺情指标和人畜病情指标变化趋势,比较对策实施前后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 2008-2010年在江苏省12个县(区)的30个重点乡(镇)共建造无害化户厕8.41万座,居民查病33.96万人次,健康教育269.38万人次,发放防护霜11.20万人份,发放宣传品79.80万人份,家畜圈养9085头,家畜查病1.18万头(只)次,淘汰易感耕牛130头;对87个高危易感江滩实施药物灭螺19 640.78 hm2,竖立警示牌798块,翻耕种植116.07hm2,挖池养鱼306.80 hm2,兴林抑螺506.74 hm2,水利项目投入11 883万元,治理河道39.82 km,硬化护坡70.04 km,涵闸改建30座,建造沉螺池22座;在78个渔船民集散地建造无害化公厕95座,发放粪便收集容器3 192套,查治船民2.87万人次,发放防护霜7.16万人份,发放宣传品5.32万人份,健康教育4.66万人次.综合治理实施后,12个县(区)的感染性钉螺环境数、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分别由实施前(2007年)的75个、802.73 hm2、0.10%均下降为0,下降率均达100%;2005-2010年12个县(区)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居民感染率分别为0.16%、0.04%、0.02%、0.02%、0.01%和0.01%,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11%、0.05%、0、0、0和0.重点地域综合治理期间新增传播控制乡(镇)45个、村183个,至2010年12个县(区)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针对感染性钉螺环境为主的重点地域综合治理,是进一步推进防治工作进程、快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有效举措.

  • 长江中游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徐俊芳;许静;杨国静;贾铁武;李石柱;刘琴;周晓农

    目的 研究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的家庭和个人行为影响因素,为血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个村,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对调查对象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吸虫病血清学结果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结果 共调查1 247户2 339人.Logitic回归模型拟合较好(R2=0.598 4),模型提示不同流行程度的村、家庭经济状况、村民年龄、文化程度及血吸虫感染史与日本血吸虫病抗体阳性率有回归关系.结论 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针对不同流行区、不同防治人群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

  • 吡喹酮直肠给药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实验研究

    作者:杨艺;王建民;江艳;李小红;刘毅;朱传刚;石耀军

    目的 观察吡喹酮直肠给药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各实验组每只小鼠分别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第42天以吡喹酮直肠给药,按给药不同剂量设为3组,每组每只小鼠按100、200、400 mg/kg一次给药,同时设不给药对照组.给药1周后进行剖杀,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以及减配对率.结果 200 mg/kg组减虫率为57.63%,减配对率为76.60%; 400 mg/kg组减虫率为49.15%,减配对率为51.06%,减虫率、减配对率效果优于100 mg/kg组.结论 吡喹酮直肠给药方式效果较好,可为防治家畜血吸虫病提供新的选择.

  • 日本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多维指标模拟效果评价体系

    作者:万程;刘云;屠小明;徐进梅;吴海玮

    目的 采用多维度指标对基于细胞自动机的日本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模型(SjCA)的模拟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用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流行率距离等指标对SjCA模型的模拟输出进行分析,判断其对模拟有效性评价的效果.结果 根据不同评价指标,在对模型进行优化时,佳参数组合不同.在SjCA模型中,群体流行率距离大(99.97%)的参数组合,其个体准确率并非大(79.70%).结论 多维度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深入分析以细胞自动机模型为代表的离散随机模型的模拟效果,有望应用于其他流行病动力学模型的评价.

  • 血吸虫感染小鼠早期诊断抗原的研究

    作者:王玠;余传信;殷旭仁;钱春艳;宋丽君;许永良;何伟;曹国群

    目的 对已知的6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评价,为研制用于哨鼠早期诊断的免疫试剂提供候选抗原.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清.采用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 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甘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血吸虫四跨膜蛋白第二亲水基团(TSP2HD)、血吸虫虫卵蛋白(IPSE)、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抗原(SiMP-10)及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Sj14-3-3)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通过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及阳性率,筛选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分子.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对血吸虫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感染后第18、21、28天,抗GST-HD抗体IgM阳性率分别为60%、70%、100%,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40%、60%、90%;抗SEA抗体IgM阳性率为50%、60%、9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50%、70%;抗TSP2HD抗体IgM阳性率为30%、4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70%;抗IPSE抗体IgM阳性率为20%、3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60%;抗SjMP-10抗体IgM阳性率为10%、2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10%、20%、30%;抗Sj14-3-3抗体IgM阳性率为0、1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0、10%、30%.以GST-HD融合蛋白和SEA为抗原,检测小鼠早期感染血吸虫的敏感性高于Sj14-3-3、IPSE、TSP、MP-10,检测IgM的敏感性高于IgG.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SEA中分子量在73 kDa左右的蛋白条带可被感染后1周小鼠血清所识别,并随着时间推移反应加强.GST-HD早出现反应的血清是感染后第10天小鼠血清,反应强度在感染后第5周达到强.结论 重组GST-HD融合蛋白与SEA中分子量约73 kDa的蛋白分子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免疫印迹试验的敏感性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

  •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和非血吸虫病患者胃镜下表现与病理学特征

    作者:熊江琴;熊萍香;宁安;徐丽萍;胡美英;杨德平;朱静;艾有生;邹节新;周宪民;熊小亮;杨敏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与非血吸虫病患者胃镜下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探讨血吸虫病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疫区志愿者按是否患血吸虫病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胃镜检查及多部位取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253例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胃镜下均有不同程度胃黏膜改变,病理检查发现胃黏膜下有血吸虫卵者7例,发生率为2.77%;异形增生、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癌前病变)者共33例,发生率为13.04%;胃癌1例.检查非血吸虫病患者200例,发现异型增生、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者15例,检出率为7.50%;胃癌1例.两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性大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吸虫病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生率与程度高于非血吸虫病患者,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与胃癌的发生则无明显相关.

  •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应用价值的评估Ⅱ IHA与Kato-Katz法结果的定量关系

    作者:刘跃民;林丹丹;胡飞;黄兴华;李剑瑛;李子圣;方助俊;高波

    目的 分析IHA检测结果的群体特征与疫区疫情、传播状态或人群感染趋势的关系.方法 采用Kato-Katz法(2粪6检)和IHA(定量检测)方法连续2年同时对1个血吸虫病疫区村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分析IHA的诊断效率、IHA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变化与感染状态变化关系及血吸虫感染"真阳性者"和"真阴性者"的IHA抗体水平分布.结果 以Kato-Katz法为金标准,IHA在疫区现场实际应用时,其敏感度较高,为77.27%-85.48%,阴性预测值>94%;但特异度<60%,且特异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低年龄组人群(<15岁人群)的特异度高.IHA的人群抗体阳性率远高于粪检阳性率,但其年龄分布趋势与Kato-Katz法粪检阳性率的年龄分布一致.IHA的假阳性率为41.90%~44.56%,假阴性率为14.52%~22.73%.感染者(粪检阳性)治疗后,IHA的抗体阳性率下降缓慢,而且"真阴性者"和"真阳性者"的抗体水平分布有相当大的重叠.结论 在我国目前疫情状态下,IHA在群体水平上更具应用价值,采用IHA对疫区人群查病宜注意同时存在"扩大化疗对象"和"漏检传染源"的问题,在目前血防"达标"进程中,现场应用免疫诊断方法时更应谨防其"假阴性"的出现.

  • 日本血吸虫病新型树枝状载体-DNA疫苗的构建及其评价

    作者:王晓婷;朱荫昌;高秋端;郭玲香;李新松

    目的 构建并评价一种新型的日本血吸虫病聚酰胺-胺(PAMAM)型树枝状载体DNA疫苗.方法 采用赖氨酸对4.0 G PAMAM进行表面修饰,合成端基改性产物PAMAM-Lys.用电泳阻滞实验确定质粒DNA与PAMAM-Lys复合的比例,用透射电镜测试复合物微观结构变化,并通过电泳分析复合物的稳定性.同时采用MTT法对PAMAM-Lys进行体外细胞活性评价.分别用纯化质粒pJW4303、pJW4303-SjC23、树枝状载体PAMAM-Lys和复合物PAMAM-Lys/pJW4303SjC23免疫50只小鼠,检测各组小鼠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以评价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电荷比在2~4时,PAMAM-Lys与DNA正负电荷完全中和,DNA电泳被完全阻滞,两者能完全结合.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表明,树枝状高分子载体与DNA的复合导致DNA结构收缩,粒径减小,分布均匀.树枝状高分子与DNA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噻唑蓝法检测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树枝状高分子载体及其DNA复合物作用于293T细胞较未改性树枝状载体产生的细胞毒性低;经PAMAM-Lys/pJW4303-sj23免疫的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注射裸DNA疫苗组(P<0.05).结论 氨基酸修饰的树枝状高分子PAMAM-Lys是DNA转染的优良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赖氨酸修饰可以显著降低PAMAM树枝状高分子的细胞毒性,并能增强DNA疫苗的免疫反应性.

  •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区居民肝脾超声图像特征及转归评估

    作者:刘跃民;林丹丹;胡飞;陶波;姜铁林;王金明;李剑瑛

    目的 观察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区居民肝、脾超声图像特征及其转归,探讨超声显像(B超)在评估血吸虫病病情及其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5年和2007年先后在江西省鄱阳湖区同一血吸虫病重疫区村对常住居民同时采用病原学方法和B超进行检查.结果 1995年与2007年居民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6.29%和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民肝、脾肿大率分别为8.82%和20.33%、8.54%和21.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内径异常率分别为32.47%和6.50%,肝实质异常率分别为34.85%和51.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居民肝实质Ⅰ级的发展具有双向性,2007年检查结果表明,1995年肝实质Ⅰ级者中有29.90%恢复正常,34.02%发展为Ⅱ级以上.B超各项指标的改变与居民职业、血吸虫感染与否有关.结论 B超可用于诊断疫区居民血吸虫病病情和病理损伤,但其反映早期病变的敏感指标或评估病情状况的综合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作者:孙乐平;梁幼生;吴红辉;田增喜;洪青标;黄轶昕;高扬;闵捷;高原;谢朝勇;张联恒;吴锋;胡晓抒

    目的 评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血防重点村)实施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 收集107个血防重点村的基础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方法,每年对血防重点村历史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进行人畜病情调查,分析17个实施血防重点村综合治理县(市、区)螺情指标和人畜病情指标变化趋势,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在全省17个县(市、区)的107个血防重点村共实施"以机代牛"931头,圈养家畜8 554头,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75 129座,硬化护坡河道217.4 km,建造阻螺涵闸144座,切滩清淤土方324万m3,种植灭螺1 521.07 hm2,兴林抑螺1 746.01 hm2,蓄水养殖灭螺906.47 hm2,药物灭螺13 671.52 hm2,居民查病20.87万人,血防健康教育54.85万人次.实施综合治理后,1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其中1个县恢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个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3~2008年17个县(市、区)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感染率、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钉螺面积分别为7 243.06、7 625.23、7 701.07、5 887.96、4487.75 hm2和3 775.2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2 173.93、2 130.53、1 767.70、1 444.34、802.73 hm2和124.19 hm2,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31%、0.16%、0.13%、0.21%、0.09%和0.02%,居民感染率分别为0.57%、0.20%、0.13%、0.03%、0.01%和0.02%,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40%、0.37%、0.10%、0.04%、0.01%和0,分别比实施综合治理前下降了47.88%、94.29%、92.55%、96.94%和100%.结论 整合部门资源,实施整村推进,是加快防治工作进程,实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的有效举措.

  • 流动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的研究Ⅱ渔船民粪便管理为主的综合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作者:高扬;孙乐平;吴红辉;杨军;洪青标;田增喜;马玉才;唐明亮;黄轶昕;梁幼生;胡晓抒

    目的 评价流动渔船民粪便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为实施传染源控制策略提供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记录对策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每年对渔船民集散地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渔船民进行病情调查,比较对策实施前后集散地螺情指标和渔船民病情指标变化趋势以及扬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2006~2008年在扬州市53个渔船民集散地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公厕103座,对22处集散地实施了安全用水,发放粪便收集容器1 907只,发放防蚴霜8 159支,开展集散地药物灭螺2 316.74 hm2,渔船民查病9 698人次,2006年淘汰处理耕牛91头.2005~2008年共捕获解剖钉螺40 434只,发现感染性钉螺36只,各年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55.11、9.00、9.00 hm2和2.00 hm2,钉螺感染率为0.133%、0.132%、0.052%和0.035%,4年共开展渔船民查病11 680人次,查出粪检阳性15例,各年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36%、0.08%、0.14%和0.对策实施3年后,集散地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感染率和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6.37%、73.77%和100%.全市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感染率和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别由110.03 hm2、0.111%和0.13%下降到4.00 hm2、0.012%和0.03%,分别下降了96.36%、89.19%和76.92%.结论 在全面实施"以机代牛"的沿江地区,实施渔船民粪便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够逐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应用价值的评估I IHA筛查法对血吸虫病疫区人群感染率的评价

    作者:林丹丹;刘跃民;胡飞;陶波;王新明;左小星;李剑瑛;吴观陵

    目的 分析IHA筛查法评估血吸虫病疫区人群感染率的可靠性.方法 在江西省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选取一个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对每位对象收集2次新鲜粪便标本各制作6张Kato片(2粪12片)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采用IHA法进行血清学定量检测,分析常规1粪3张Kato片的阳性检出率与漏检率、IHA的诊断效率及IHA与Kato-Katz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3张Kato片漏检率达19.7%~66.1%,1粪较2粪漏检率为23.0%.IH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89.4%,与Kato-Katz法的总符合率为86.7%.IHA的阴性预测值为96.8%,但阳性预测值较低(36.8%),阳性漏检率高达30.4%;IHA筛查法对试点区人群感染率估算的漏检率达35.8%.结论 IHA筛查法对疫区人群实际感染率估算有较大的偏差,IHA作为筛查工具仍需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IHA阳性阈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 流动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的研究Ⅰ渔船民集散地无害化公厕的建立

    作者:高扬;杨军;孙乐平;黄轶昕;薛在泉;马玉才;洪青标;梁幼生

    目的 研究流动渔船民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为流动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根据渔船民流动性强,但停靠、休息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在集散地建立三格式无害化公厕,收集处理流动渔船民粪便.采用问卷个案调查的形式,调查集散地居住在船上的渔船民使用公厕情况,统计使用率.结果 设计了2蹲位和4蹲位2种规格的三格式无害化公厕.2蹲位无害化公厕:建筑面积6 m2,化粪池容积为4~6 m3,造价为5505元;4蹲位无害化公厕:建筑面积13 m2,化粪池容积为6~10 m3,造价为11700元.第1~3格粪池的容积比例为2∶1∶3,粪池有效深度120~150cm.在35个渔船民集散地建造无害化公厕53座,其中2蹲位公厕4座,4蹲位公厕49座;调查集散地渔船民260人,经常使用207人,偶尔使用42人,从不使用为9人,平均使用率为79.62%.结论 在渔船民集散地建立无害化公厕,是管好和处理渔船民粪便的有效方法之一,为实施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措施.

  • 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监测Ⅰ钉螺分布与消长

    作者:孙乐平;黄轶昕;洪青标;张科;陈士军;张联恒;梁幼生

    目的 掌握便民河水系河道实施砼护坡工程后钉螺变迁、分布及消长规律.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2002~2005年每年春季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水系钉螺分布,比较不同环境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等螺情指标的逐年变化情况.结果 2002~2005年,便民河水系主河道、内陆灌区和相邻江滩的钉螺面积分别在20.94~31.88、39.30~48.08 hm2和275.13~292.31 hm2之间,有螺框出现率分别在9.96%~21.88%、29.61%~58.54%和62.14%~85.97%之间,钉螺平均密度分别在0.97~1.86、0.92~3.96只/0.1 m2和7.72~11.15只/0.1 m2之间,其中2005年便民河水系河道、内陆灌区和通江口外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1.88%、39.33%和83.81%,活螺密度分别为1.30、3.96只/0.1 m2和11.15只/0.1m2.4年来主河道内有螺框出现率上升较快,内陆灌区钉螺密度增加了4倍,相邻江滩各项螺情指标基本稳定,但江滩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是水系内的2~3倍和3~8倍.结论 河道内未清理的高滩面是造成水系钉螺迅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便民河水系血防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对高滩面进行切滩清淤,同时要加强内陆灌溉区螺情控制力度,做好通江河口河道的螺情监测和药物灭螺工作.

  • 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感染与人群行为学空间分布研究

    作者:胡飞;林丹丹;刘影;刘跃民;黄兴华;高波;李子圣;李剑瑛;高祖禄

    目的 利用地面和空间数据分析血吸虫感染与环境空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鄱阳湖区重疫区村进行居民血吸虫感染状况及行为学调查,利用GPS采集相关的空间数据,通过ArcGIS和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居民血吸虫平均感染率为18.08%,其中渔(船)民高,为41.18%,农民和学生的血吸虫感染率>10%;居民居住的地理位置与血吸虫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湖区血吸虫病高危人群为离沿湖居住较近的居民,其是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CD34表达和微血管密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家林;温晓伟;陆宁;张燕萍;王伟;杨宏杰

    目的 探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组织CD34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变化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及5例对照组患者肝组织标本的CD34表达,同时光镜下测定肝脏微血管密度.结果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组织CD34表达及肝脏微血管密度随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而增加,CD34表达和肝脏微血管密度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结论 CD34表达和肝脏微血管密度可以作为临床观察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肝窦病变的重要组织学指标.

  •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特点

    作者:乌文琳;黄育英;陈家林;徐晓菲;邵平阳;丁韧烨;杨易平

    目的 通过检测有关细胞因子及病理学对肝组织标本从细胞、分子水平、组织超微结构等研究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特点,并探讨合理的防治对策.方法 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包括切脾后、未达晚血标准的脾肿大者及晚血夹杂肝炎者分为A、B、C 3组,除进行肝纤维化指标、生化检测和超声显像检测外,另对部分患者作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膜CD35表达免疫学检测.部分患者作肝组织病理学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212例中有94.06%的患者曾接受不同药物的病原治疗.血吸虫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项或2项均为阳性者3组差异有显著性.肝纤维化4项指标测定中, 层黏蛋白、透明质酸3组差异亦有显著性.超声显像肝实质分级3组差异亦有显著性.肝纤维化病理特征研究中,炎症与纤维化呈正相关.晚血肝纤维化时C-Ⅰ、C-Ⅲ型胶原在肝汇管区、中央静脉、肝窦等部位含量均明显增加,肝窦本身出现扩张与狭窄两种病理改变.结论 血吸虫病的病理不仅属窦前性改变,肝窦本身病变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彻底杀虫治疗或切脾后,肝纤维化仍可继续发展,今后尚需加强随访与防治,减少晚血的发生与发展.

  • 快速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作者:彭运潮;刘金明;孙安国;柴春彦;石耀军;李浩;陆珂;刘增再;李海辉;胡述光;林矫矫

    目的开发研制敏感、简便、快速、经济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方法利用双抗原夹心法,以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为检测抗原,以胶体金标记SEA为探针,采用自行设计的免疫层析试纸条装置,检测家畜血清中血吸虫特异性IgG抗体,并用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用该试纸条检测107份人工感染血吸虫病羊血清,其检出率为91.6%;检测80份健康绵羊血清,阴性符合率为87.5%;检测20份粪检阳性水牛血清及15份粪检阴性血清,其阳性符合率为100.0%,阴性符合率为86.7%;检测24份肝片形吸虫病羊血清,交叉反应率为12.5%,与锥虫病牛血清未见交叉反应;与ELISA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应用试纸条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操作简便、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适合于基层使用.

  • 两种血吸虫病免疫诊断试剂盒现场筛查效果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乐平;洪青标;黄轶昕;梁幼生;徐明;张联恒;高扬;周明;杨坤;朱荫昌

    目的评价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试剂盒在血吸虫病现场防治中的筛查价值. 方法受检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按照单盲试验的原则,先同时进行DDIA和ELISA血清学检测,再对血清学阳性者采用粪便尼龙绢集卵孵化法(1送1检)进行病原学检查,配对比较两种试剂盒的筛查效果和效率.结果在11个流行村配对检测12 881人, ELISA阳性912例,平均阳性率为7.08%(0.84%~21.50%);DDIA阳性707例,平均阳性率为5.49%(0.44%~17.83%),ELISA法显著高于DDIA法(χ2=27.698,P<0.01);两法双阳性383例,双阴性11 645例,总符合率为93.38%,检出结果呈中度一致(kappa=0.438).两种试剂盒在未控制地区筛出的阳性数差异无显著性(χ2=3.498,P =0.061),在已控制地区筛出的阳性数ELISA明显高于DDIA(χ2=33.393,P<0.01).在血清学阳性的885例(ELISA)和615例(DDIA)中分别查出粪孵阳性病人25例和27例,用DDIA法筛查减少粪检270人,却多查出2例粪阳病人.DDIA和ELISA法每人每日完成检测样本数分别为473份和174份,DDIA法的检测工作效率是ELISA法的2.72倍. 结论两种试剂盒均可用于血吸虫病现场筛查,但DDIA试剂盒的筛查效率优于ELISA试剂盒.

  • 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肝窦的动态观察

    作者:陶君;蔡卫民;张彬彬;董凤芹;刘荣华

    目的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BALB/c小鼠肝窦动态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建立感染日本血吸虫BALB/c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分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窦IV型胶原(C-IV)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的表达,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另每组取2只小鼠新鲜肝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感染小鼠肝窦内皮细胞(SEC)第4周窗孔减少、变小,第8周窗孔消失及SEC下基底膜(BM)形成,肝窦C-IV和vWF随感染时间的延续表达逐渐增强,肝纤维化程度也逐渐增高,血清ALT和AST与感染时间无关.结论血吸虫感染所引起的小鼠SEC表型改变可能是其诱导肝纤维化的始动机制之一.

255 条记录 5/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