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槲皮素联合吡喹酮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心肌组织即早基因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标;彭定凤;胡勇钧

    目的 研究血吸虫肝硬化致心肌损害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槲皮素对吡喹酮杀虫治疗后血吸虫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及其致心肌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8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A、B、C 3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D组小鼠为对照组.A、B、C 3组小鼠感染尾蚴8周后,A组小鼠以吡喹酮500 mg/kg治疗2 d;B组小鼠以吡喹酮500 mg/kg治疗2 d后继以槲皮素30 mg/kg治疗8周;C组小鼠不作任何治疗(模型组).D组小鼠正常饲养.第16周末处死小鼠,留取肝脏、心肌组织,应用HE染色法、透射电镜、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脏、心肌组织病理及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分析心肌组织中c-fos mRNA、c-jun mR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和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吡喹酮组、吡喹酮+槲皮素联合治疗组小鼠均存在不同程度心肌损伤.吡喹酮治疗后肝纤维化及心肌损伤程度减轻,心肌组织中c-fos mRNA、c-jun mRNA、TGF-β1、Ⅰ和Ⅲ型胶原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杀虫治疗后继以槲皮素治疗,可进一步减轻肝纤维化及心肌损伤程度,降低心肌组织中c-fos mRNA、c-jun mRNA、TGF-β1、Ⅰ和Ⅲ型胶原表达,但其表达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可通过刺激心肌即早基因表达、促使TGF-β1过度产生而致心肌重塑.抗肝纤维化治疗可减轻心肌重塑程度.槲皮素可通过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抑制心肌即早基因表达,降低心肌TGF-β1水平而发挥保护心肌作用.

  • 研究快速ELISA试剂盒过有效期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浩;许枫;孙婷;肖璐

    目的 研究快速ELISA试剂盒过有效期近2年后是否有应用价值.方法 用过有效期近2年的快速ELISA试剂盒通过家用微波-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65份血清稀释成1:50,1:100,1:200,1:400计算抗体阳性检测率与未过有效期的ELISA试剂盒阳性检测率并进行对比.结果 过有效期近2年的ELISA试剂盒在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时仍有价值.结论 过有效期近2年的ELISA试剂盒与未过有效期的ELISA试剂盒来检测日本血吸虫都有较好阳性反应强度且未见显著差异.特别对于某些药品短缺情况下的偏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适用.

  • 日本血吸虫肝超声显像不同级别的肝叶变化

    作者:宋贞英;江峰

    ①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病肝实质超声显像不同级别的肝叶比例变化.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我科检查的277例血吸虫肝病患者的肝脏超声声像图.提取患者肝脏形态学超声测量值及其相关病史资料,计算每例患者肝右叶大斜径/左叶上下径及右叶大斜径/左叶前后径,另取124名健康者做对照.③结果 健康组与血吸虫病肝实质超声显像不同级别的肝右叶大斜径/左叶上下径、肝右叶大斜径/左叶前后径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血吸虫病肝实质超声显像不同级别之间比较发现:肝叶比例变化与血吸虫病肝实质超声显像级别正相关,以肝脏右叶大斜径/左叶前后径变化显著.④结论 超声测量肝脏左、右叶大小,计算比值,有助于诊断血吸虫肝病及判断血吸虫肝实质级别,也为评估血吸虫肝脏病变程度提供有力依据.

  • 日本血吸虫病抗体阳性家庭聚集性分析

    作者:杨建洲;赵正元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家庭聚集性.方法:采用血清免疫学方法检查6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常住居民,应用二项分布拟合血清抗体阳性病例的家庭聚集性.结果:共检查4 046人,血清免疫学抗体阳性率为25.73%,利用二项分布拟合,检验结果P<0.05,资料不服从二项分布.结论: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阳性病例存在家庭聚集性.

  • 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作者:祝慧萍;夏欣;钟文明;董国营;宇传华

    目的 通过诊断试验Meta分析,综合评价间接血凝集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效果.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SCI、CNKI、Proquest、维普等数据库,获得公开发表的关于日本血吸虫血清学诊断试验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采用SAS 8.02进行统计分析,利用Excel 2003绘制SROC曲线图.结果 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稳健法结果 显示IHA法的综合灵敏度为0.721,诊断优势比为6.686.EL,ISA法的综合灵敏度为0.633,诊断优势比为2.963.结论 两种血清学诊断试验(IHA和ELISA)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准确度中等,IHA略高于ELI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诊断方法 对日本血吸虫病均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

  • 环境建设灭螺措施及对血吸虫病的影响

    作者:彭惠玲;李才宝

    总结江湖洲滩地区灭螺及对血吸虫病影响的有关研究资料,证明在有螺洲滩湿地采用环境建设等综合措施进行治理可取得良好的灭螺及防治血吸虫病的效果.

  •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GF-β1动态变化研究

    作者:谢丽云;郑茂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中TGF-β1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感染后0、6、12、21周及治疗后9周TGF-β1浓度.结果:不同病期血吸虫病小鼠模型的感染成功率为100%.小鼠感染后0、6、12、21周及治疗后9周的TGF-β1浓度分别是(0.45±0.07) ng/L、(0.82±0.09) ng/L、(1.35±0.12) ng/L、(1.61 ±0.10)ng/L和(0.50±0.06) ng/L.结论:血吸虫病感染小鼠血清中的TGF-β1浓度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用药后明显下降,提示其可能具有病情评估意义.

  • 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γδ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表型的变化

    作者:麦璟莹;查贺飞;曲佳乐;王梅;冯源发;齐艳伟;杨权;谢红艳;黄俊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本研究着力于探究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e japonicum,S.j.)感染的C57BL/6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不同固有免疫细胞的表型变化.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分离肠系膜淋巴结,制备单细胞悬液,检测固有免疫细胞及其表面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肠系膜淋巴结中γδ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但只有NK细胞的百分比含量明显增加(P<0.05);γδT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表面CD69表达显著增高(P<0.01),而CD25的变化均不明显(P>0.05);γδT细胞和NK细胞表面CD4增高(P<0.05);NK细胞表面NKG2A/C/E(CD94)、NKG2D (CD314)表达及NKT细胞表面NKG2D (CD314)表达降低(P<0.05).表明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不同固有免疫细胞的表型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 用噬菌体多肽库筛选日本血吸虫表膜抗原的模拟表位

    作者:秦志强;曾庆仁;易新元;周东明;张顺科;曾宪芳

    为探索可用于诊断的模拟表膜抗原.采用纯化的兔抗表膜抗原IgG作探针,免疫筛选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经3轮生物淘洗后,随机挑选30个噬菌体克隆,用ELISA检测其与筛选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选择两个阳性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并用斑点ELISA比较检测正常人和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各10份.结果显示,随机挑选的30个克隆中有9个噬菌体克隆与筛选的抗体有特异性的结合反应.DNA测序结果显示,两个阳性噬菌体克隆(携带的抗原表位)所演绎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已知的氨基酸序列无同源性.斑点ELISA结果显示两个抗原表位可被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呈特异性识别.

  •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肝功能间的关系

    作者:阮水良;刘德许;王波;毕军;季霞;吴君;杜瑛媛

    目的 研究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50例诊断明确的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资料,以30名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测定血清IGF-1、肝功能、肝纤维化等指标.结果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组的IGF-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组的IGF-1浓度在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ld-pugh分级越差,IGF-1浓度越高.在所有80例被检者中IGF-1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呈正相关(r=0.554、0.570、0.479、0.016,P<0.05),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呈负相关(r=-0.257、-0.531, P<0.05).IGF-1与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Ⅲ型胶原(C-Ⅲ)呈正相关(r=0.580、0.655、0.542, P<0.05).结论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血清IGF-1增加与肝功能减退、肝纤维化程度相一致,可能与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 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鞠川;冯正;胡薇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菲律宾等国家.有关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种类繁多,目前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对特异性标记物的研究和诊断方法的标准化上,以便能更好地应用于现场.该文对日本血吸虫病主要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以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 人群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罗兴建;周晓农;肖邦忠

    人群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能揭示人群的疾病分布,不同地区、季节、人群以及不同的流行强度,人群的特异性抗体分布特征不同.随着水利建设、人口流动、经济文化变化以及防控措施的加强,人群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也在发生改变.深入研究人群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特征,有助于认识血吸虫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免疫机制,为全国血防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 汉川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效果评价

    作者:向瑞灯;张志海;喻斌;邓芳;徐新文;王惠玲;张红娥

    目的 评估汉川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防治效果. 方法 按照《血吸虫病防治地区达标评估方案》的要求,采取查看资料和现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估.审核近2年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和防治工作方面的数据资料;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进行现场考核,调查常住人口、散养家畜的病情,以及近3年查出钉螺且人畜活动频繁环境的钉螺感染情况. 结果 2013年底在汉川市现场抽查了3个乡(镇)的3个村,共调查居民1 484人,其中间接血球凝集试验检查血清1 484人,阳性25人,阳性率为1.68%(25/1 484);血检阳性者全部粪检,均未查到血吸虫病患者.截止2013年,汉川市耕牛全部淘汰.资料显示,汉川市已连续7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调查4个有螺环境,面积55.96ha(1 ha =10000m2)、查螺1 516框,捕获钉螺88只;查获活螺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资料显示,汉川市在考核前2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汉川市已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能反映当地血吸虫病病情、螺情等变化的血吸虫病防治档案资料. 结论 对照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2006),汉川市各项疫情指标已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 牛血吸虫病的快速粪便毛蚴孵化法

    作者:周伟芳;王禹斌;金志恩

    目的 比较3种孵化法检测牛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将野外收集的血吸虫病阳性牛粪和实验室人工定量掺入虫卵的牛粪,分别用粪便铜丝筛淘洗尼龙兜过滤孵化法(常规法)、快速粪便毛蚴孵化法(快速法)、粪便双层尼龙兜淘洗孵化法(双层法)做病原学检测.结果 快速法毛蚴相对孵出率为100%,而常规法为40.00% ~ 81.86%,双层法为27.00%~63.16%.双层法的检出率低,常规法和双层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法可代替常规法用于牛血吸虫病的病原学检测.

  • 两种血吸虫病免疫诊断试剂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进;何其林;李萍;郑冰清;潘英姿;李超伟;方正明;魏兰英;姜昌富

    目的评价日本血吸虫抗体磁分离酶联免疫试剂盒(magnetic particle antibody immunoassay,MPAIA)与血吸虫循环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ELISA)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单盲法,分别用MPAIA法和ELISA法检测经病原学确诊的急性和慢性日本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钩虫病、旋毛虫病、囊尾蚴病、华支睾吸虫病、乙肝患者血清及非疫区健康人血清,评价这两种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一致百分率、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等指标. 结果MPAIA法和ELISA法检测确诊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和89.13%,MPAIA与ELISA法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5),两者检出结果呈高度一致(kappa=0.891);检测确诊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和17.65%,MPAIA法显著高于ELISA法(χ2=36.36,P<0.05),两者结果一致性低(kappa=0.194).检测非疫区健康人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8%;MPAIA法除与并殖吸虫交叉反应率为8.33%外,与其他寄生蠕虫病无交叉反应发生,ELISA法与其他寄生蠕虫无交叉反应现象,根据金标准确定的血吸虫病阳性检测结果和非疫区健康人检测结果,上述两种检测试剂的Youden指数为1和0.5436,一致百分率为100%和76.19%,阳性似然比为∞和28.18,阴性似然比为0和0.44. 结论MPAIA与ELISA法均可用于现场筛查,但MPAIA在检测慢性血吸虫方面检测性能优于ELISA.

  • 吡喹酮联合γ-干扰素治疗对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小鼠 Smads 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彬彬;蔡卫民;陶君;唐秀芬

    目的:研究 Smads 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后,经过吡喹酮杀虫和γ-干扰素(IFN-γ)抗纤维化治疗后其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 BALB/c 小鼠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在感染16周后,将所有存活的小鼠随机分成三组:空白对照组、吡喹酮治疗组、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组,并以10只未感染的BALB/c 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治疗8周后,取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小鼠肝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判定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Smads 蛋白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其阳性表达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计分为(6.90±1.57)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分,经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略有下降为(5.03±1.82)分,加用 IFN-γ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较吡喹酮组有明显改善为(3.5±1.96)分(P <0.05),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免疫组化的研究提示,Smads 蛋白主要表达在虫卵肉芽肿周围及肝窦区。吡喹酮治疗组以及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组,Smad2/3蛋白阳性表达面积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 <0.05)以及正常对照组(P <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 Smad2/3蛋白阳性表达面积又明显低于吡喹酮组(P <0.05);空白对照组的 Smad4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而经吡喹酮单独治疗或吡喹酮与 IFN-γ联合治疗后,Smad4蛋白阳性表达面积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 <0.05)并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 >0.01);空白对照组和吡喹酮组 Smad7蛋白阳性表达面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1),但在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组,Smad7蛋白的阳性表达面积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 <0.05)。结论经吡喹酮联合 IFN-γ治疗后,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 Smad2/3蛋白和Smad4蛋白表达下降,而 Smad7表达上调。

  • 哨鼠法监测汉川市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的效果观察

    作者:向瑞灯;喻斌;单晓伟;邓芳;徐新文;刘志爽

    目的 掌握湖北省汉川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的水体感染性,探讨哨鼠法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中的作用.方法 于2014年在汉川市汉北河、刁汊湖、庙五渠等3个水系设立哨鼠监测预警点,并收集监测点所属村的疫情资料.分别于6月上旬和9月上旬于各监测点投放哨鼠(雄性昆明小鼠)20只,每次4h,连续投放2d.观察小鼠丢失及死亡情况.同时,观察监测现场江滩上的人畜活动情况,并调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将哨鼠带回实验室饲养35 d后,解剖观察其肝脏肉芽肿情况,并计数血吸虫成虫.分析哨鼠感染情况和监测预警阳性点的分布,对出现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结果 2014年在汉川市汉北河、刁汊湖和庙五渠等3个水系分别设5、5、3个监测点,共13个.各监测点2014年春季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汉北河水系有螺框出现率为18.7% (224/1 201),高于刁汊湖水系(12.8%,852/6 644)和庙五渠水系(6.4%,202/3 147) (P<0.01).监测点共投放哨鼠520只,回收514只,丢失6只,饲养过程中死亡4只.共解剖哨鼠510只,检出感染阳性哨鼠4只,检获日本血吸虫成虫27条,哨鼠总感染率为0.8%,阳性鼠平均虫荷为6.8条/只.汉北河、刁汉湖、庙五渠等3个水系的哨鼠感染率分别为1.5% (3/197)、0.5%(1/195)、0(0/118) (P>0.05).13个监测点中,三四村、康家村、陡埠村等3村为血吸虫感染阳性点,且均在9月份检出.汉北河、刁汊湖和庙五渠等3个水系血吸虫检出阳性点分别为2、1和0个.13个监测点现场共发现散放耕牛22头,其中感染血吸虫的牛2头;发现渔船民共62人,其中血吸虫感染者2人.3个哨鼠阳性点均启动了应急响应,未发生血吸虫病重大疫情.结论 哨鼠法可显著提高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敏感性,残存的病牛和渔船民中的感染者仍是汉川市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

  • 白藜芦醇及其伍用吡喹酮对小鼠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作者:陈艳;肖政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及其伍用吡喹酮防治小鼠血吸虫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80只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鼠)6周后,随机均分为4组.A组小鼠灌胃吡喹酮500 mg/(kg·d)×2 d,B组小鼠灌胃白藜芦醇20 mg/(kg·d)×6周,C组小鼠灌胃吡喹酮500 mg/(kg·d)×2d后以白藜芦醇20 mg/(kg·d)灌胃6周.D组感染小鼠不作任何治疗.另取20只小鼠为健康对照组(E组).感染后第12周末处死各组小鼠,取肝组织,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RT-PCR检测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相对含量,ELISA测定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结果 A、B和C组小鼠经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小鼠肝组织中VEGF mRNA相对含量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A组(0.37±0.06、0.69±0.42)、B组(0.23±0.01、0.38±0.42)、C组(0.11±0.00、0.12±0.17)和E组(0.06±0.03、0.04±0.02)均低于D组(0.60±0.03、0.97±0.36)(P<0.01),A组和B组均低于C组(P<0.01或P<0.05),A组低于B组(P<0.05).小鼠肝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A组(13.56±2.56、7.62±2.30)与B组(14.28± 1.56、6.63±2.3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肝组织中SOD活性,C组(22.36±1.55)高于A组和B组(P<0.05),A、B和C组均高于D组(P<0.05或P<0.01).MDA含量,C组(2.31±1.31)低于A组和B组(P<0.05),A、B和C组均低于D组(P<0.05或P<0.01). 结论 白藜芦醇可抑制血吸虫肝纤维化组织VEGF表达,与吡喹酮伍用可发挥增效作用.

  • Smad蛋白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形成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张彬彬;蔡卫民;陶君;郑敏;刘荣华

    目的 研究参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信号传导的Smad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34只6~8周龄的健康BALB/c小鼠(SPF级),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1)条,分别于感染8、12、16和24周后,麻醉处死小鼠8、8、8和10只,取肝组织,用10%甲醛固定.10只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健康小鼠为对照组,分别于上述时间取肝组织.肝组织切片后,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低倍镜下(×100)用测微量器测定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天狼猩红染色观察感染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mad2/3、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小鼠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面积在感染8周后达到峰值,为(5.33±1.03) mm2;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虫卵肉芽肿面积缩小;至感染24周后仅为(2.94±1.69) mm2,不同感染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狼猩红染色结果可见,小鼠感染8周后,虫卵肉芽肿周围出现胶原纤维沉积,沉积量为(2.03±0.52);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沉积量增加,并向肝小叶内延伸;感染24周后,胶原纤维沉积量达到峰值(6.90±1.57),不同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小鼠肝组织的肝窦区可见Smad2/3和Smad7呈低水平表达,而Smad4表达不明显.小鼠感染8周后,Smad2/3主要表达在虫卵肉芽肿周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其阳性面积为(7.24±1.64)%;感染12周后,Smad2/3在虫卵肉芽肿周围和肝窦区表达增强[(10.01±1.07)%],各感染组与对照组[(2.13±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12周组与感染8周组和感染16周组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8周后,Smad4表达水平[(8.81±1.13)%]高于对照组[(4.83±1.15)%] (P<0.05),但随感染时间延长,其表达量与其他3个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感染8周后,Smad7主要表达在虫卵肉芽肿周围细胞的胞浆内,其阳性面积为(4.15±1.26)%,肝窦区表达不明显;感染12周后,Smad7的表达所有增加[(6.34±1.5)%],随着感染时间延长,Smad7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形成肝纤维化的过程中,Smad2/3和Smad7表达水平较高,Smad4表达不明显.

  • 中国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风险评估

    作者:许静;李石柱;黄轶昕;操志国;涂祖武;吴成果;缪峰;党辉;张利娟;陈朝;王立英;郭家钢;周晓农

    目的 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 方法 2008-2010年,在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途经的江苏省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高邮县,山东省微山县,湖北省潜江市和宜昌市夷陵区,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重庆市万州区和开县,以及长江下游河口段的张家港市等5省(市)11个县(市、区),选择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开展传播风险相关因素监测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2008年随机抽取当地6~65岁常住居民,2008-2010年每年对监测县(市、区)内的当地暂住流动人口,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或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8-2010年每年对居巢、潜江、高邮和万州等4个县(市、区)的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此外,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孳生分布调查和水体漂浮物的监测,并在江苏省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高邮县的通江河道采用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调查. 结果 监测点共8 256名当地居民接受了血清学检查,抗体阳性率为0.7% (60/8 256),60例抗体阳性者中55例接受了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2008-2010年流动人口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 (53/2 611)、1.4% (56/3 944)和1.7% (74/4 581),3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7,P>0.05);在抗体阳性者中,居巢区连续3年均查获了粪检阳性者,共22例,另于2010年在金湖县检获1例粪检阳性.除在金湖和高邮的可疑环境检获钉螺外,其他监测点均未查获钉螺,检获的钉螺中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水体漂浮物和稻草帘诱螺监测,检获大量水生贝类和螺,但未检获钉螺. 结论 尚未发现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相关工程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的情况,但存在相关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不同类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因素监测的重点可不同.

255 条记录 2/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