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循环抗原和抗体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恩英;娄文娴;薛纯良;王兆军

    [目的]探讨尿液中血吸虫循环抗原和抗体检测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循环抗原,间接ELISA检测尿液中特异性抗体.[结果]10例急性血吸虫病和61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循环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60%和40%,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0%和61.7%.两者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1.7%.100例健康对照者尿液中仅3%出现假阳性.[结论]检测尿液中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简便、实用,为一种非损伤性的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 胶体金免疫渗滤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的研究

    作者:许静;严自助;张瑞鉴;冯婷;王强;钱翠珍;吴晓华;朱丹;郭家钢;周晓农

    应用建立的胶体金免疫渗滤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抗体,并以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方法检测作平行对照.现场和实验室试验表明,胶体金渗滤法与F-ELISA方法在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胶体金免疫渗滤法操作简便快速,无特殊要求,在临床和现场防治工作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 三峡建坝对库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作者:张慧娟;郭家钢

    长江三峡建坝引起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变能否导致库区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流行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该文就三峡建坝后库区钉螺扩散孳生的可能性、传染源输入途径以及人群社会行为因素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表达

    作者:陶君;蔡卫民;陈家林;张燕萍;翁红雷;刘荣华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26例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活检标本和5例正常人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用MMP-2、MMP-9和Ⅳ型胶原(C-Ⅳ)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定量和定位研究.结果MMP-2主要表达在肝细胞浆、肝细胞膜和肝窦,肌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MMP-9主要表达在肝星状细胞、肝窦和肌成纤维细胞,偶见肝细胞浆和胆管上皮细胞表达.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组织MMP-2、MMP-9和C-Ⅳ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随着汇管区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的升高,MMP-2的表达也明显增强(P<0.01),MMP-9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C-Ⅳ表达与MMP-2呈同步关系.结论MMP-2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关,MMP-9表达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 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妊娠的影响

    作者:汪雁南;马细妹;李洪;张晓燕;黄文长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妊娠状况的影响. 方法180只雌鼠(♀)分成4组.实验组以日本血吸虫尾蚴(15±2)条/只经肤感染.A组(60只),感染d40与未感染的雄鼠(♂)合笼交配受孕;B组(70只),感染d100与♂合笼交配受孕;C组(30只),感染后不与♂合笼.D组(20只)为未感染对照组,与♂合笼交配受孕.分别观察各组妊娠期间病情变化及胚胎发育情况.在发情间期取感染组小鼠血清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雌二醇(E2)和孕酮.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小鼠雌二醇和孕酮均显著降低.感染组受孕率明显下降, 而流产率、受孕鼠死亡率及流产死亡率均显著增高,随着合笼时间延长病死率显著增高.感染组新生鼠仔体重、身长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感染血吸虫小鼠可致雌二醇及孕酮分泌抑制,影响受孕,并使妊娠鼠病情加重,增加妊娠并发症和病死率.

  • 桃源县山丘型血吸虫病新疫区阻断传播的对策研究

    作者:方金城;吴昭武;刘新胜;易命宜;罗诗源;曾莉莎;赵正元;李以义;彭先平;姚孝民;周应彩;皮辉

    目的探讨山丘型血吸虫病新疫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对策.方法自1996年起,对桃源县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和在疫区放牧的耕牛采用吡喹酮(成人40 mg/kg、儿童50 mg/kg、耕牛30 mg/kg,每年1次)化疗为主,结合易感地带重点灭螺.结果人、畜粪检阳性率从1996年的5.69%、6.76%下降到2005年的0.04%和0.人群间接血凝试验(IHA)日性率从1996年的7.45%下降到2004年的1.61%.感染螺密度从1997年的0.0036只/0.11m2下降到2005年的0只/0.11m2,从2000年起未查到感染螺.结论在山丘型新疫区桃源县由于人畜传染源流动较少,疫情相对比较封闭,采取以化疗为主结合重点灭螺的对策,可以取得消除传染源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

  • 日本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曾庆仁;杨胜辉;何永康

    本文从理论到实践简要阐述了日本血吸虫病防治及其技术探索的难度,并分析了我国现行血防技术的不足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巩固我国血防已取得的成效,早日实现传播阻断目标,提出了应优先加强研究的血防技术内容.

  • 二滩水库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的探讨

    作者:谷永刚;夏龙发;李在文;赵明富;杨焕银;罗千应;夏文华;冯庆元

    目的探讨预防二滩水库运转后造成血吸虫病扩散流行的策略. 方法采取根治传染源和杀灭钉.移民点的大中型引灌渠全部用水泥铺砌,饮用水管道化.鼓励移民和蓄水线边缘居民修建沼气池、供排水和卫生设施.结果根治传染源:血吸虫病患者2 360例和牛152头.药物和环境改造灭螺面积分别为3 634 580 m2和67 105.5 m2.用水泥铺砌排灌渠51.13 km,饮用水管道化104 895 m.1 781户分别修建了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和庭院卫生化.3年干预后,未发现人、牛和野鼠感染血吸虫,也未见阳性钉螺. 结论二滩水库将血吸虫病控制纳入项目预算与水库建设同步进行,为库区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继续作好钉螺和传染源输入监测,为三峡工程及将在疫区修建的水利工程的血吸虫病控制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经验.

  • 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硬化的再认识

    作者:张悟澄;毛亚飞

    自1980年,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导致肝纤维化之后是否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在我国寄生虫学界出现了认识上的混乱.而国内外病理学界、临床学界较一致地认为,肝纤维化未经有效治疗终可发展为肝硬化,且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是血吸虫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不同病因的肝硬化其病理改变各有其不同的特征,晚近我国病理学家根据WHO肝硬化分类标准,将血吸虫病肝硬化归为大结节型不全分割亚型.本文对上述论点作了简明的引述,并强调肝硬化的概念在血吸虫病防治上的重要意义.

  • 吡喹酮与γ-干扰素对肝纤维化胶原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峰;蔡卫民;陈智;杨艳宏;翁红雷;刘荣华

    目的探讨吡喹酮杀虫治疗和IFN-γ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兔制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感染后第16周随机分成3组:感染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吡喹酮联合IFN-γ治疗组,另以10只正常兔为阴性对照组.感染后28周处死,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及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Ⅳ型胶原、MMP-1、MMP-9、TGFβ1和IFN-γmRNA水平检测.结果吡喹酮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Ⅳ型胶原mRNA水平显著下降,尤其Ⅲ型胶原已接近正常水平,而MMP-1和MMP-9 mRNA水平变化不大;TGFβ1 mRNA水平下降不明显,而IFN-γ mRNA水平显著增高,TGFβ1/IFN-γmRNA比值明显减小,但仍高于正常.杀虫治疗后加IFN-γ可进一步降低Ⅰ型胶原、Ⅳ型胶原mRNA水平,并使MMP-1和MMP-9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TGFβ1 RN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杀虫治疗后抗肝纤维化仍属必要,IFN-γ主要通过直接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抑制TGFβ1起抗肝纤维化作用.

  • 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免疫学研究进展

    作者:邵国艳;谢建云;高诚

    东方田鼠是一种可以感染血吸虫但是感染后不致病的哺乳动物,体内可能存在对日本血吸虫先天的、可遗传的抗性机制.近年来随着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人们对东方田鼠的这种抗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近几年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病相关免疫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角度对东方田鼠这一特殊抗性进行总结及展望.

  • 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抗原SjMP10的表达及血清学诊断价值

    作者:余传信;杨小红;殷旭仁;许永良

    目的 优化融合蛋白GST-SjMP10的体外表达条件,探讨GST-SjMP10用作ELISA包被抗原对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对重组蛋白GST-SjMP10诱导表达,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用纯化的重组GST-SjMP10蛋白作为抗原,用ELISA法检测急性、慢性血吸虫感染患者、肝吸虫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IgG类抗体,观察该抗原用于血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当IPTG的浓度为0.1 mmol/L时,重组表达的GST-SjMP10融合蛋白大部分处于可溶性状态,可用亲和层析法纯化.以纯化的GST-SjMP10建立ELISA法检测急性、慢性血吸虫感染患者血清IgG类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7.5%和96.7%,与肝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健康人血清无假阳性反应.结论 成功表达GST-SjMP10融合蛋白,用于诊断血吸虫病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后血清抗体消长观察

    作者:胡合华;张瑕;张纯彬;姚义斌;崔彩霞;李霞;文晓红;刘军;肖传云;刘雄;曹淳力

    目的 分析人群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后抗体滴度变化,为制订监测巩固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定群前瞻性研究法,以江陵县2014年检出的粪检阳性病人及血检阳性滴度1:80以上(含1:80)者为对象,先用吡喹酮2日疗法治疗,于治疗后半年、1年、2年分别采集血样、粪样,进行IHA抗体检测和集卵孵化法检测.结果2014年粪检阳性病例251人,年龄以41岁以上为主,占93.23%(234/251);IHA法检测抗体高滴度病例581人,年龄以41岁以上为主,占89.16% (518/581).粪检阳性人群治疗后半年、1年、2年粪检转阴率分别为99.60%(250/251)、100%(239/239)、100%(234/234), IHA法检测抗体转阴率分别是21.91%(55/251)、64.11%(156/239)和76.89%(193/234);IHA法检测抗体高滴度人群治疗后半年、1年、2年转阴率分别为38.04%(221/581)、64.11%(359/560)、77.86%(429/551);抗体转阴率进行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538、183.412、25.469,P值均<0.001).分别对两组人群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进行t检验,治疗前两组人群的抗体滴度几何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76,P<0.01);治疗后半年、1年、2年两组人群抗体滴度的几何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46、1.165、-0.132,P均>0.01).结论 日本血吸虫病治疗后人群血清中抗体水平消退缓慢,尚需开发特异的诊断技术以满足监测需求.

  • 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感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作者:许瑞;赵登云;陆珂;洪炀;李浩;林矫矫;刘金明;徐玉梅;朱传刚

    目的 研制一种可用于疫区现场快速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 设计重组蛋白G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重组蛋白.对重组蛋白G进行胶体金标记并制备金标垫,分别用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重组蛋白G划线,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采用组装的试纸条检测标准阴、阳性BALB/c鼠与新西兰大白兔血清,以及粪检阴、阳性的绵羊与水牛血清,评估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组装的试纸条检测前后盘吸虫病病牛血清,评价其交叉反应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蛋白G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以重组蛋白G制备的试纸条可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鼠、新西兰大白兔、水牛、绵羊血清抗体.该试纸条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与兔血清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检测绵羊血清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8.46%;检测水牛血清的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100%;其与前后盘吸虫交叉反应率为5.88%.结论 成功研制能检测多种家畜血吸虫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其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 血管生长因子在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阮水良;王波;陆其明;董来荣;曹晨羲;徐水凌;沈文艳

    目的 探讨血管生长因子在有血吸虫病和无血吸虫病的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方法 收集30例有血吸虫病及30例无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的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正常肠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组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织中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有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PD-ECGF mRNA和VEFG mRNA相对表达量是无血吸虫病患者的1.726、1.766、2.729倍和2.138、1.831、3.376倍,有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PD-ECGF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应的无血吸虫病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均<0.05).结论 血管生长因子PD-ECGF和VEGF在有血吸虫病大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无血吸虫病患者,血吸虫病可能是大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 经颅注射日本血吸虫卵建立脑型血吸虫病模型

    作者:徐嘉;鲁晓杰;王丹;吴明灿;陈世洁;成祥林;李军川;王鹏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家兔脑型血吸虫病模型以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形成机理及建模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家兔为实验对象,分别通过钻孔法和锥颅法经颅直接注射日本血吸虫卵悬液1 ml(1 mg/ml).观察临床症状,注射后第1周的第3、5天,第2周的第1、3、5天及2周后,取兔脑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家兔在建模第1~2周即出现厌食、偏瘫、癫痫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脑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虫卵肉芽肿改变.建模成功率达90%.结论 采用经颅直接注射虫卵法成功建立了脑型血吸虫病动物模型,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免疫状态研究Ⅱ血吸虫病人细胞免疫特征分析

    作者:袁敏;谢曙英;周小娟;胡飞;刘跃民;曾小军;李召军;李宜峰;高祖禄;李剑瑛;陈红根;林丹丹

    目的 观察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日本血吸虫病人细胞免疫特征.方法 以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病人为研究对象,并以连续3年粪检阴性人群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CD4+CD25+Treg细胞.以可溶性血吸虫成虫抗原(SW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分别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0水平.结果 日本血吸虫粪检阳性人群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为(5.99±1.60)%,高于粪检阴性人群的(5.0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1,P<0.01).粪检阳性人群治疗1年后,IFN-γ水平显著提高,SEA刺激下,治疗前、后平均水平分别为121.97、2 564.03 pg/ml; SWA刺激下,治疗前、后平均水平分别为102.89、646.26 pg/ml.IL-10水平显著降低,SEA刺激下,治疗前、后平均水平分别为294.75、122.43 pg/ml; SWA刺激下,治疗前、后平均水平分别为110.10、31.85 pg/ml.结论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诱导CD4+CD25+Treg细胞增多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下调的原因之一.

  • 光密度值标准化软件研制及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屠小明;张作恒;万程;郑宇;徐进梅;张媛媛;罗建平;吴海玮

    目的 针对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结果标准化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开发一款光密度值标准化软件,规范标准化过程和结果.方法 以改良光密度值标准化变换方法(I-STOD)为开发依据,以Matlab GUI为开发工具,综合I-STOD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并用来自日本血吸虫病疫区的血清检测结果对该软件进行测试.结果 成功开发了用于标准化光密度值的软件-I-STOD V1.0.该软件的运行环境为WIN-DOWS XP/WIN 7,所需硬盘容量约0.5 GB.用来自日本血吸虫病疫区的血清检测结果对该软件测试表明,该软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标准化过程中的标准曲线可靠性判断、样本适用范围及超范围样本稀释度确定等问题,使得I-STOD在应用上更简便、在操作上更规范.结论 基于I-STOD方法开发的I-STOD V1.0应用软件操作简便,且能有效地对间接ELISA法的实验结果进行标准化.

  • 江苏省14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效果评价

    作者:孙乐平;田增喜;杨坤;黄轶昕;洪青标;高扬;吴蔚庆;邱作君;杨国静;闵捷;葛均;梁幼生;高琪;吴红辉

    目的 考核评估江苏省14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防治效果.方法 按照《血吸虫病防治地区达标考核评估方案》的要求,采取听汇报、查看资料和现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估.审核近2年以行政村为单位反映病情、螺情变化和防治工作等数据资料;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每县(市、区)分别在重、中、轻流行镇(乡、街道)中各抽取1个流行程度较重的行政村作为被考核村,调查常住人口和散养家畜病情以及近3年查出钉螺且人畜活动频繁环境的钉螺感染情况.结果 2007-2010年江苏省对14个县(市、区)进行了传播控制达标考核,现场抽查了39个镇(乡、街道)42个村.共计调查264个环境,1 679.73 hm2,39 894框,捕获钉螺2 179只;解剖全部活螺40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计调查居民22 147人,其中血清学检查22 147人,阳性300人,阳性率为1.35% (0.30%~4.26%);粪检297人,未查到粪检阳性病人.共计调查家畜2 931头(只),其中牛230头,猪2 333头,羊368只,均未查到阳性.14县(市、区)均已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能反映当地血吸虫病病情、螺情等变化的血防档案资料.资料显示,14个县(市、区)均在考核前2年灭光了感染性钉螺,平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71年(2~4年),所有被考核县(市、区)在考核前3年以上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结论 对照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 15976-2006),江苏省14个县(市、区)均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 湖区某县日本血吸虫病时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杨坤;周晓农;王显红;杨国静;贾铁武;何未龙

    目的 基于贝叶基斯模型构建日本血吸虫病时空分布模型,分析血吸虫病时空格局变化,评估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方法 利用湖南省汉寿县1996-2005年的查病数据和遥感提取的环境因子,在考虑血吸虫病检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不确定性和血吸虫病时空格局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的血吸虫病贝叶斯模型,筛选佳模型,分析10年间血吸虫病的时空格局变化,并评估退田还湖工程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结果 血吸虫病贝叶斯时空交互模型为佳模型.10年间,汉寿县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无显著时间相关性,每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的空间相关结构差异较大;血吸虫感染率预测变化图显示汉寿县沅水以南地区无显著性变化,沅水以北地区的感染率显著增加,提示本研究区域内单退型退田还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程度可能要强于双退型.结论 基于贝叶斯模型,构建血吸虫病时空分析模型是切实可行的.该类模型在分析和预测血吸虫病分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确定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工具.

255 条记录 4/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