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果糖二磷酸醛缩酶SjLAP和亮氨酸氨基肽酶SjFBPA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和疗效考核的评价

    作者:Faustina Halm-Lai;罗庆礼;钟政荣;宋晓蓉;陈兆武;王林;胡梅梅;储德勇;沈继龙

    目的 评价重组亮氨酸氨基肽酶(rSjLAP)和重组果糖二磷酸醛缩酶(rSjFBPA)抗原用于诊断人血吸虫感染以及疗效考核的价值. 方法 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pET-28a-rSjLAP/B L21和pET-28a-rSjFBPA/BL21表达目的蛋白,组氨酸标签亲和纯化柱纯化rSjLAP和rSjFBPA蛋白.88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A、B和C组(各21只小鼠),D组(25只小鼠).A、B和C组分别感染5、15和25条日本血吸虫尾蚴.D组为不感染对照组,在实验的第1天全部处死.A、B和C组在感染后第3、7、10、14、20、30和60天,分别处死小鼠3只,采眼球血制备血清,检测其抗体水平.采用单独或联合rSjLAP和rSjFBPA为抗原,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急性血吸虫病(38份)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96份)血清中的抗体,以健康人(90份)血清为对照,同时检测华支睾吸虫病(33份)、卫氏并殖吸虫病(40份)和钩虫病患者(37份)血清,并检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60 mg/kg,2次/d×2d)后1年的血清(36份)、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剂量,疗程同前)后1年(36份)和2年(64份)的血清. 结果 BALB/c小鼠在感染后第10天,rSjLAP和rSjFBPA单独或联合使用均可检测到小鼠血清中的IgG抗体;B组(0.535±0.053,0.595±0.033,0.696±0.104)和C组(0.548±0.060,0.608±0.063,0.621 ±0.090)早期抗体水平明显高于A组(0.415±0.038,0.455±0.056,0.498±0.077)(P<0.05).用rSjLAP为抗原可检测急性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7.4% (37/38)和87.5% (84/96) (P>0.05);用rSjFBPA为抗原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94.7% (36/38)和88.5% (85/96) (P>0.05);用rSjLAP和rSjFBPA联合为抗原检测,则其阳性率分别为94.7% (36/38)和85.4% (82/96) (P>0.05).rSjLAP或联合抗原的特异性均为96.7% (87/90),而rSjFBPA的特异性为97.8% (88/90).给予吡喹酮治疗后,rSjLAP和rSjFBPA单独或联合使用检测急性血吸虫病血清(0.236±0.212,0.287±0.191,0.235±0.120)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0.266±0.124,0.261±0.143,0.265±0.140;0.204±0.074,0.176±0.074,0.176±0.073),抗体滴度普遍下降,与对照组(0.188±0.056,0.173±0.045,0.184±0.05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jLAP和rSjFBPA单独为抗原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交叉反应率为15.2% (5/33)和12.11% (4/33),两者联合则为9.2% (3/33).rSjLAP检测卫氏并殖吸虫的交叉反应率为15.0% (6/40),rSjFBPA为12.5% (5/40),两种抗原联合检测为15.0% (6/40).上述抗原单独或联合检测钩虫的交叉反应率均为8.1%(3/37).上述各组阳性率与健康人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该重组抗原在其他蠕虫检测中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 结论 用rSjFBPA和rSjLAP作为抗原的ELISA法诊断血吸虫病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盐酸法舒地尔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郑丹;梁跃进;毛雯倩;李冉;王勇

    目的 观察Rho激酶抑制剂盐酸法舒地尔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纤维化以及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影响.方法 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感染组和干预组,感染组和干预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4±2)/只,感染后6周,干预组给予盐酸法舒地尔(10 mg/kg)腹腔注射,2次/d,连续7 d,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注射12 h后剖杀小鼠,分别取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肝脏固定、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或天狼星红染色后镜下观察.检测3组小鼠肝脏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α1链(type Ⅰ collagen α1,Col1α1)和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 (epithelial cell transforming sequence 2,Ect2)的mRNA水平.采用原位灌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星状细胞,检测α-SMA、Col1α1和Ect2的mRNA水平.结果 感染组小鼠肝内汇管区和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健康对照组、感染组和干预组每克肝湿重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79.7±21.2) μg、(528.0±14.9) μg和(355.4±22.6) μg,干预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感染组(P<0.01).干预组肝脏和肝星状细胞的α-SMA、Col1α1和Ect2的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感染组(均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纤维化有一定抑制作用.

  •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

    作者:许静;陈年高;冯婷;王恩木;吴晓华;陈红根;汪天平;周晓农;郑江

    目的 评估几种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现场查病的效果.方法 2005年11月,选取江西省鄱阳湖沿岸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调查对象,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3张涂片)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分别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及2种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和IHA-B)进行血清学检测,以评价该几种检测方法的效果.结果 3村共检测居民1 864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9.7%.改良加藤法在血吸虫病中度、重度流行区的漏检率相对稳定,为20.0%~27.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漏检率在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时相对稳定(约25%).DDIA、F-ELISA、IHA-A和IHA-B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7.8%、50.0%、66.3%和40.1%.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DDIA、F-ELISA、IHA-A和IHA-B的敏感性分别为75.3%、65.8%、85.6%和76.0%;特异性为55.1%、51.7%、35.7%和63.6%.与其他几种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相比,IHA-B试剂的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及粪检符合率高.DDIA法与IHA-B法的符合率高(77.3%),而F-ELISA和IHA-A的符合率低(61.5%).结论 在血吸虫病中、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虫卵检出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尼龙绢集卵孵化法;IHA-A的敏感性高,IHA-B的4个指标高,具有较高的现场使用价值,但需进一步提高其敏感性.

  • 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和评价血吸虫病控制措施效应的理论探讨

    作者:吴开琛

    目的通过数学模型对日本血吸虫病控制规律的理论探讨,试图为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应用Barbour血吸虫病双宿主模型,以20世纪50年代上海郊区血吸虫病流行水平高低不同的两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和比较有关控制措施的效应.结果在患病率较高时,人牛同步化疗可迅速降低各项疾病指标.化学灭螺可增强化疗的效果.环境灭螺可获得持久降低人和牛宿主的基本繁殖率和平衡患病率,甚至阻断传播的良好效果.抗血吸虫产卵力的牛疫苗具有巩固人牛化疗效果的作用.在不进行灭螺的情况下,人牛化疗合并人的行为干预和牛接种疫苗,同样可获得很好的控制传播效果.在传播速率、基本繁殖率和流行水平较低的地区,各项控制措施效果较上述3项指标高的地区好得多,控制也容易得多.结论借助Barbour血吸虫病传播数学模型能够粗略地评价和比较控制措施的效应.

  •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星状细胞差异表达cDNA文库的构建和筛选

    作者:郑敏;陈峰;蔡卫民;刘荣华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星状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取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腹部感染小鼠致肝纤维化.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分离小鼠肝星状细胞(HSC)及正常小鼠HSC,通过对比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将其与T载体连接(T/A克隆),其产物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经文库扩增后,随机挑取白色克隆进行酶切鉴定,克隆经过正、反向杂交,阳性克隆经过测序和BLAST(局部相似性基本查询工具)进行表达序列标签(ESTs)差异基因分析.后经模拟Northern印迹确认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4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取的克隆经酶切鉴定后均有200~600 bp插入片段.ESTs分析获得76个序列,其中70个序列提示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或与其相关的基因,6个在公共数据库中未找到同源序列片段.结论 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肝纤维化小鼠HSC与正常小鼠HSC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

  • 腹部超声显像指标诊断血吸虫病患病的一致性分析

    作者:周艺彪;赵根明;欧阳善文;姜庆五

    目的探讨不同B超指标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患病的一致性程度和佳指标组合.方法 选取6个B超指标对湖南省汉寿县全兴村居民血吸虫病病情进行调查,计算不同B超指标之间的诊断一致性系数Kappa值和不同B超指标组合内部一致性的克朗巴哈α系数.结果 以"肝实质Ⅱ级以上"与"肝锁骨中线肋下"和"肝门脉内径"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较高,分别为0.4131和0.4655,仅为中等程度的一致性,其余为弱一致性或无明显一致性.在不同B超指标的组合中,以"肝实质Ⅱ级以上"、"肝锁骨中线肋下"和"肝门脉内径"3个指标组合的克朗巴哈α系数大,为0.6566,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结论 6个B超指标不应该互相替代评估血吸虫病患病,在广泛应用B超评估血吸虫病患病之前,有必要对这些B超指标间的诊断一致性及其佳组合进行研究.

  • 洞庭湖渔民血吸虫病感染程度与免疫状态关系的研究

    作者:侯建伟;曾庆仁;何永康;罗新松;司马衍祥;黄志辉;张顺科

    目的了解洞庭湖频繁接触疫水渔民的免疫状态及其与感染度和肝病变程度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询检、粪检、肝B超、流式细胞术(FCM)、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检测血吸虫感染度、肝脾病变程度和血中CD4+和CD8+T细胞百分率及抗体水平等指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与非疫区人群比较,疫区渔民人群外周血中的CD4+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显著降低,而且粪检阳性患者均随血吸虫感染度增高和肝脾病变加重而更为突出.相反,疫区渔民血清总IgM抗体和特异性IgG水平增高,并随感染度增加或肝脾病变加重而更为明显.血清总IgA水平在肝脾病变严重的人群中有显著增高.总IgG水平仅粪检阳性者有增高现象.结论长期作业于洞庭湖的血吸虫感染渔民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而体液免疫亢进,这种免疫失调程度与其感染度和肝脾损害程度相关.

  • γ干扰素治疗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影响

    作者:张彬彬;焦杨文;蔡卫民;陶君;刘荣华

    目的γ干扰素(IFN-γ)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观察小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Ⅱ型跨膜受体(TpRⅠ、TβRⅡ)表达的变化,同时动态观察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TGF-β1、TβRⅠ及TpRⅡ的变化趋势.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16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吡喹酮联合IFN-γ治疗组,治疗8周.于感染后8、12、16周和疗程结束后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TβRI及TβRⅡ表达部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肝组织TGF-p1、TβRⅠ及TβRⅡ转录水平.结果TGF-p1、TβRⅠ和TpRⅡ在小鼠肝细胞、窦周细胞中均有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表达增强,特别在虫卵肉芽肿周围;IFN-γ治疗后,虫卵肉芽肿减少,TGF-β1、TβRⅠ及TβRⅡ表达较治疗前降低;TGF-β1mRNA在感染后12周表达开始上调,模型组达高峰(P<0.05),经吡喹酮联合IFN-γ治疗后降至正常水平;TβRⅡ mRNA在感染后8、16周表达下调(P<0.05),疗程结束后恢复正常;TpRⅠ mRNA表达水平在发病和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变化.结论TGF-β1表达上调和TβRⅡ mRNA表达下调促进肝纤维化形成,IFN-γ抑制TGF-β1的分泌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GF-β1受体在翻译水平的表达,而不是影响TGF-β1受体在转录水平的表达.

  •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γ干扰素及其受体检测意义

    作者:邵平扬;蔡卫民;丁韧烨;乌文琳;黄育英

    目的研究γ干扰素(IFN-γ)及Ⅰ型γ干扰素受体(IFN-γR1)在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中表达水平,探讨IFN-γ和IFN-γR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和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R1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血清IFN-γ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Ⅳ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对比分析,观察IFN-γR1、IFN-γ及肝纤维化指标在慢血及晚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结果慢血患者IFN-γR1和IFN-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晚血未切脾患者IFN-γR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而IFN-γ增高(P<0.01);晚血切脾患者此两项指标又恢复正常;IFN-γR1和IFN-γ与HA、Ⅳ-C、LN、PCⅢ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0.19、0.20、0.14、0.21).结论IFN-γR1和IFN-γ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关系,IFN-γR1的表达与血吸虫病的病程有关.

  • Smads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张彬彬;焦杨文;蔡卫民;陶君;郑敏;董凤芹;刘荣华

    目的从转录水平研究参与转化生长因子-p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信号传导的Smads分子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形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分别于感染后第8、12、16和24周取小鼠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测,观察肝纤维化程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模型组和正常组小鼠肝组织中Smad 2、Smad 3、Smad4和Smad 7的mRNA水平.结果Smad 2 mRNA水平在感染12周后表达下降(P<0.05),16周后恢复正常,24周后再次下降(P<0.05).Smad 3 mRNA水平在感染后16周开始明显升高,达正常水平的2倍(P<0.05).Smad 4和Smad 7的mRNA水平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Smad 3促进肝纤维化形成.Smad 2对肝纤维化形成具有双效性,即感染初期属于促进因子,感染后期属于抑制因子.

  • 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腹部超声显像指标典型相关及冗余度分析

    作者:周艺彪;赵根明;姜庆五;宁安;韦建国;高祖禄;吴启龙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病肝、脾B超指标间以及与感染次数、感染时间和每克粪便平均虫卵数(EP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典型相关方法分析肝、脾B超指标间及其与感染次数、感染时间和EPG的相关性,用冗余度分析方法分析肝、脾变异中有多少比例互为相关.结果男、女无既往感染组和既往感染组的第1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2、0.5483和0.5800、0.4220(P值均<0.01);男、女粪检阴性组和阳性组的第1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3、0.5215和0.6595、0.3849(P值均<0.01);男、女无既往感染组肝B超指标变异分别有43.5%和17.5%与脾B超指标变异有关,而既往感染组分别为22.1%和11.4%.而在男、女粪检阴性组分别为26.8%和16.8%,粪检阳性组分别为27.6%和10.7%;既往感染组,感染次数、调查时距首次感染时间和粪检阳性者的EPG与肝、脾B超指标的典型变量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病肝、脾B超指标间具有典型相关关系,且男性的相关性大于女性;在既往感染者中感染次数、调查时距首次感染时间和粪检阳性者EPG与肝、脾B超指标的典型变量间均未发现相关性.

  •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作者:陈家林;陶君;蔡卫民;张燕萍

    目的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肝、脾组织Ⅰ型胶原(C-Ⅰ)和Ⅲ型胶原(C-Ⅲ)的含量变化.方法对55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脾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肝、脾纤维化程度分期,经天狼猩红染色后,于偏光显微镜观察C-Ⅰ、C-Ⅲ分布情况.用图像分析仪计算C-Ⅰ、C-Ⅲ含量.5例正常肝、脾标本作对照.结果患者肝组织C-Ⅰ、C-Ⅲ含量明显增加(P<0.01),肝窦中也明显增加(P<0.01),C-Ⅰ/C-Ⅲ比值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升高,肝窦C-Ⅰ、C-Ⅲ含量呈下降趋势,C-Ⅰ/C-Ⅲ比值则呈上升趋势.脾索C-Ⅰ、C-Ⅲ含量明显增加,C-Ⅰ/C-Ⅲ比值降低(P值均<0.01).随着脾纤维化程度的升高,C-Ⅰ、C-Ⅲ含量呈上升趋势,C-Ⅰ/C-Ⅲ比值则呈下降趋势.结论晚血患者肝、脾组织C-Ⅰ、C-Ⅲ含量增加,以C-Ⅲ增幅较大.

  • 用噬菌体十二肽库筛选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抗原

    作者:朱晓华;姜昌富;魏兰英;雷家慧;时红波;潘虹

    目的从噬菌体十二肽库中筛选出特异、灵敏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抗原.方法以日本血吸虫急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作为靶分子,免疫筛选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经过3轮吸附-洗脱-扩增的淘筛过程,随机挑取10个蓝色噬菌斑扩增,用ELISA检测其免疫活性,并通过对并殖吸虫病及旋毛虫病患者血清的检测分析其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价值.结果6个克隆可以与日本血吸虫急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特异结合.其中A492值高的克隆(SjA1)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论从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中筛选到的克隆对日本血吸虫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鄱阳湖区影响日本血吸虫病传播的因素

    作者:伍卫平;林丹丹;胡飞;官亚宜;王延安;祝红庆;曹淳力;陈红根

    目的分析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2~1998年鄱阳湖区连续观察3年以上的血吸虫病流行村的血吸虫粪检阳性率、化疗和灭螺药物用量、易感地带面积、家畜感染率、降雨量和气温的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检验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显著性,R2=0.735,P<0.01.可接受的变量为:上年度人群感染率的自然对数,人均易感地带面积,家畜感染率,单位易感地带面积,氯硝柳胺的用量(元)和单位感染率吡喹酮用量(元).结论在人群感染率,人均易感地带面积,家畜感染率仍然促进血吸虫病传播的情况下,化疗和灭螺有效地降低了该类地区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

  • 己酮可可碱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熊莉娟;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

    目的研究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均分4组,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吡喹酮组500mg/(kg@d)治疗2 d,高剂量PTX组360 mg/(kg@d)治疗8 wk,低剂量PTX组180 mg/(kg@d)治疗8 wk.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不同剂量PTX治疗前后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PTX对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影响与治疗剂量有关,高剂量PTX组TGF-β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低剂量PTX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PTX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可显著降低其肝脏TGF-β1和Ⅰ、Ⅲ型胶原的含量.

  • 日本血吸虫病兔肝纤维化胶原合成与降解转录水平的研究

    作者:陈峰;蔡卫民;陈智;刘荣华

    目的 从转录水平研究日本血吸虫病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胶原的合成与降解。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兔形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分别于感染后第4、6、8、10、12、16、20、24和28周手术取肝脏组织,用RT-PCR加dot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Ⅳ型胶原以及降解胶原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9的mRNA水平,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虫卵肉芽肿大小和肝纤维化程度的变化。结果 在兔感染血吸虫初期,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Ⅳ型胶原及MMP-1、MMP-9的mRNA水平均上升,在感染后第10周达到峰值,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Ⅳ型胶原mRNA水平分别是正常水平的12.0、11.0和6.6倍,MMP-1和MMP-9mRNA水平分别是正常水平的10.0和11.0倍,与虫卵肉芽肿反应变化一致。其后胶原和胶原酶mRNA均下降,至第28周,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Ⅳ型胶原mRNA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的2~3倍(P<0.05),而MMP-1和MMP-9mRNA水平接近正常(P>0.05)。显示血吸虫感染初期胶原合成与降解处于平衡状态,而感染后期胶原的合成多于胶原的降解。结论 从转录水平证实血吸虫病兔肝脏肉芽肿反应胶原合成大于降解,从而导致肝纤维化形成。

  • 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唾液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作者:王兆军;薛纯良;吴维铎;张湘燕;娄文娴;沈光金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唾液中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ELIS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及正常人唾液中的抗血吸虫抗体并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比较.[结果]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唾液32份,阳性29份(90.6%),血清32份,阳性32份(100%),经χ2检验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人唾液140份,阳性8份(5.75%),正常人血清156份,阳性6份(3.8%),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检测唾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可以作为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或筛查的一种无创伤性方法.

  •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特异抗原诱导IFN-γ的应答特征

    作者:沈蕾;吴海玮;张兆松;Rosemary E Weir;谢彰武;胡林生;陈淑贞;Martin G Taylor;吴观陵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抗原IFN-γ的应答特征.[方法]选择江西省鄱阳湖中的南山岛上三个毗邻的自然村作为观察试区,根据粪检结果对14~41岁人群按年龄组随机抽样,选取粪检结果阴性的65人、粪检阳性的6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血培养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血吸虫抗原特异性的IFN-γ水平,并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化疗后,人群IFN-γ诱生水平较化疗前显著升高;未再感染组SEA特异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再感染组;SEA特异的IFN-γ水平与抗SEA的IgG4抗体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IFN-γ水平与对再感染的抗力有关.

  • 多克隆与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循环抗原

    作者:裘丽姝;冯正;张永红;李浩

    [目的]检测血吸虫病患者的循环抗原.[方法]用多抗与单抗夹心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循环抗原.[结果]用于检测150例血吸虫病患者的循环抗原,其敏感性平均为84.7%(72.0%~91.0%),40例正常人未出现假阳性反应,74例其他寄生虫感染者中,有2例并殖吸虫病患者阳性,其余均未出现交叉反应.[结论]多抗与单抗夹心ELISA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循环抗原检测方法.

  •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吡喹酮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

    作者:沈蕾;吴海玮;张兆松;Rasemary Weir;邵莉君;谢彰武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状态及吡喹酮治疗对其影响.[方法]采集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129人(粪检阳性者64例,粪检阴性者65例),吡喹酮治疗前及治疗后45d的静脉血,以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抗原分别刺激诱生细胞因子,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5、IL-10和IFN-γ水平.[结果]129例中,对血吸虫抗原刺激诱生的细胞因子水平粪检阴性组明显高于粪检阳性组;治疗后,细胞因子诱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特别是IL-5和IFN-γ.[结论]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显示总体下调趋势;吡喹酮治疗后出现细胞因子水平的明显升高.

255 条记录 3/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