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晚期肾癌治疗中免疫药物与传统药物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晚期肾癌治疗中免疫药物与传统药物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晚期肾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采用传统药物治疗的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药物治疗的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等.结果: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4.44%(38/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4.44%(29/45);同时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细胞及CD4+细胞均得到明显升高,观察组CD3+细胞为70.3%(±4.8),CD4+细胞为59.3%(±7.3);对照组CD3+细胞为65.3%(±6.2),CD4+细胞为54.1%(±5.7).结论:在对晚期肾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免疫药物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药物,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疗效,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
舒尼替尼在转移性肾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在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方法:回顾6例使用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43~64岁,平均53.3岁,随访时间16~126周,平均56.3周.均行肾癌根治术,左侧4例,右侧2例.术后病理:5例为肾透明细胞癌,1例为混合性肾细胞癌,1例伴有肉瘤样变.病理分级:pT2~3N0~XM0~1.术后出现肺部转移6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3例,对侧肾脏转移2例,肾上腺转移1例,颅内转移1例.MSKCC评分0~2,ECOG评分1~3分.RECIST评价PR 2例,其余4例疗效评价均为SD,没有CR病例.本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36周(95% CI 29.6~42.4).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疲乏、皮肤黄染、高血压、手足综合症,腹泻.结论:舒尼替尼不仅在mRCC一线治疗中有良好的疗效,同时在二线序贯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疗效.舒尼替尼治疗中的多数不良事件是可控、可逆、易于处理的.
-
舒尼替尼、保肺定喘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小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舒尼替尼、保肺定喘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糖尿病小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及其是否通过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组织的表达而发挥作用.方法 将40只ob/ob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保肺定喘汤组和舒尼替尼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各纽小鼠在自制熏烟箱内被动吸烟14周,并在第1、14天于气道内滴入脂多糖.造模结束后舒尼替尼组予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30 mg/(kg·d)灌胃,保肺定喘汤组予保肺定喘汤9.3 g/(kg·d)灌胃,均干预2周.于第0、14、16周检测空腹血糖水平.肺组织HE染色,观察气道重构并测量小气道基底膜单位长度的管壁面积(WAt/Pbm),肺血管重构并测量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径比(WT%)、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WA%);Masson染色观察支气管周胶原沉积并测量小气道基底膜单位长度的胶原面积(WAc/Pbm);CD31/α-SMA/DAPI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肺血管平滑肌层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肺组织匀浆HIF-1α及VEGF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HIF-1α、VEGF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第16周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At/Pbm、WAc/Pbm、WT%及WA%均增大(P<0.01),肺血管平滑肌层明显增厚,肺组织HIF-1α、VEGF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舒尼替尼组第1 6周空腹血糖水平降低(P<0.01),保肺定喘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肺定喘汤组及舒尼替尼组WAt/Pbm、WAc/Pbm、WT%及WA%均减小(P <0.01,P <0.05),肺血管平滑肌层重构均有所减轻,肺组织HIF-1α、VEGF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减少(P<0.01,P<0.05).结论 舒尼替尼、保肺定喘汤可通过下调肺组织HIF-1α、VEGF表达进而减轻COPD合并糖尿病小鼠肺血管重构.
-
苹果酸舒尼替尼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系的体外增殖
目的 探讨苹果酸舒尼替尼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系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取人膀胱癌T24细胞系悬液,分别加入浓度为0.625、1.25、2.5、5、10和20 μmol/L的苹果酸舒尼替尼,分别于24、48及72 h进行处理,用细胞毒抑制实验(MTT法)检测药物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 苹果酸舒尼替尼可浓度依赖地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细胞增殖,当药物浓度>5μmol/L时,苹果酸舒尼替尼与顺铂比较,对T24细胞系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5).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约物培育时间延长(24、48,72 h)面增强,表现为IC50值显著降低,但其抑制能力与顺铂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 苹果酸舒尼替尼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地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系增殖.
-
舒尼替尼对白血病细胞K562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舒尼替尼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应用MTT法检测以IC50为3.2μg/ml的舒尼替尼作用不同时间后K562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凝胶电泳分析DNA片段化、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舒尼替尼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RT-PCR检测3.2 μg/ml舒尼替尼作用于K562细胞后C-MYC、hTERT、BCR-ABL 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舒尼替尼处理K562细胞后和3.2μg/ml舒尼替尼作用不同时间后Akt、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舒尼替尼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呈时间依赖性;舒尼替尼诱导K562细胞呈现典型的DNA梯状带,促进细胞原位凋亡;3.2μg/ml舒尼替尼作用后K562细胞C-MYC、hTERT、BCR-ABL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Western blot显示,p-Akt蛋白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降低,而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舒尼替尼能有效地通过诱导凋亡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R-ABL、C-MYC和hTERT的表达及抑制Akt磷酸化有一定的关系.
-
利用载舒尼替尼的多聚体微泡实现超声介导的靶向药物运输: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载舒尼替尼的新型多聚体型微泡抑制人肾癌GRC-1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癌GRC-1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舒尼替尼组、新型多聚体型微泡联合超声组(pMB+ US组)、载舒尼替尼的新型多聚体型微泡不联合超声组(pMBS-US组)、载舒尼替尼的新型多聚体型微泡联合超声组(pMBS+ US组).舒尼替尼组、pMBS-US组、pMBS+ US组分别以0.01、0.10、1.00 μg/ml舒尼替尼给予处理,于不同时间以MTT法观察不同处理组细胞生存率,检测细胞凋亡,并用HE染色法及DAPI荧光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pMBS+ US组较之其余各组对肿瘤细胞有更为明显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效应(P<0.01).结论 载舒尼替尼的新型多聚体型微泡在超声作用下能显著促进药物与肿瘤细胞的作用,为靶向持续药物运输提供了可能.
-
转移性肾细胞癌舒尼替尼治疗前后CT征象变化
目的 观察转移性肾细胞癌舒尼替尼治疗前后CT征象的变化,探讨与疗效相关的特异性征象,为更全面客观地评价疗效奠定基础.资料与方法 20例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周期行CT增强扫描.依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选取靶病灶51个,观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类型、大长径及大层面CT值,计算治疗后CT值变化率及长径变化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期后CT值变化率及长径变化率,分析CT值变化率与长径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及治疗前后强化类型比例差异.结果 51个病灶中,第1、4周期治疗后分别有34个及40个病灶强化程度下降,治疗后强化模式比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03,P<0.001).治疗后1周期,病灶长径变化率与CT值变化率呈正相关(r=0.508,P=0.001),病灶长径变化率明显低于CT值变化率(27.2%对50.3%,t=-4.112,P<0.001).以患者为单位评价,患者CT均值变化率与长径和变化率呈正相关(r=0.821,P=0.001).长径和变化率明显低于CT均值变化率(25.1%对44.0%,t=-3.481,P=0.005).结论 转移性肾细胞癌舒尼替尼治疗后强化程度变化是伴随径线变化的另一特异性征象,治疗后CT值变化率可早期评价疗效.
-
小细胞肺癌c-kit蛋白表达及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维持治疗探讨
c-kit 蛋白受体是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RTK)家族中的一员,与其配体干细胞因子结合后受体酪氨酸激酶功能区被激活,产生自身磷酸化,完成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对这些细胞的分化发育以及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小细胞肺癌(SCLC)存在 c-kit 蛋白受体的异常高表达,推测其突变与SCLC发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综述了c-kit蛋白受体在SCLC研究中的进展。小细胞肺癌是高侵袭性疾病,其在所有肺癌的诊断中约占15%~20%,其特点是肿瘤倍增时间快、生长分数高、播散转移早,对一线化学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放疗)高度敏感,但是无论疾病程度如何,绝大多数患者终化疗后会发生疾病复发或化疗耐受,使SCLC化疗后维持治疗成为研究重点。目前,新的靶向药物在临床中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方向,分子靶向治疗可能成为化疗后维持治疗的有效疗法。本文提供了一例舒尼替尼在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维持治疗的病例,旨在为SCLC化疗后维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小细胞肺癌 舒尼替尼 维持治疗 -
复发转移性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概述
随着甲磺酸伊马替尼(IM)应用于临床的时间逐渐延长,临床上复发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病例也在逐年增加。IM作为复发转移性GIST的一线治疗,可使患者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获益。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发生 IM 的继发耐药。目前,标准剂量 IM 治疗失败后可供选择的治疗策略有:增加剂量、更换舒尼替尼或瑞戈非尼等药物、再次使用IM等。对IM治疗有效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减瘤手术可使患者进一步获益。
-
肝细胞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人类第5大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在我国,HCC的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尚无明显改观,对于不适宜手术切除的晚期HCC,现有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进一步提高疗效仍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发现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或新的靶点对HCC的早期诊断、化学预防以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从对H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中,人类已发现了多个潜在分子靶点.这些靶点大部分为酪氨酸激酶受体激活的信号传导通路,包括:Raf/MEK/ERK,PI-3K/Akt/mTOR和Jak/Stat等.以索拉菲尼、舒尼替尼等为药物代表的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治疗HCC更是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介绍HCC潜在的分子靶点以及常用靶向药物的临床进展.
-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初步评价
目的 评价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转移性肾癌患者31例.男23例,女8例.中位年龄55(25~75)岁.31例中行原发肿瘤切除30例,仅行活检术1例,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并至少有1处可测量的转移病灶.初始患者均口服舒尼替尼50 mg/d,用药4周、间歇2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行CT扫描以评价疗效. 结果全组可评价疗效24例,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5例、疾病稳定15例、疾病进展4例,其中死亡1例.中断治疗4例,其中因高龄、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服药1例,因经济困难停药2例,因肝功能损害停药1例.3例因治疗时间短而未评价.全组客观反应率21%(5/24),疾病控制率83%(20/24),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11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80%.常见不良反应是手足皮肤反应、腹泻、食欲差、口腔炎、出血倾向和血液学毒性,分别通过外敷、口服药物和补液治疗得到及制. 结论舒尼替尼对转移性肾癌的病情控制有显著效果,也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通过及时干预和处理,患者大多可以耐受其不良反应.
-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转移性肾癌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56(37~73)岁.曾行原发肿瘤切除术13例,行CT引导下肿瘤穿刺活检术2例.组织学类型为透明细胞癌14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舒尼替尼50 mg/d连续给药4周,停药2周方案4例;37.5 mg/d持续口服方案11例.评价肿瘤治疗疗效、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及总体生存时间,同时观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3(2~24)个月,15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5例、疾病进展2例.总客观缓解率53%(8/15),疾病控制率87%(13/15).由于随访时间短,尚不能报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11例(73%),头发颜色改变10例(67%),口腔溃疡、脱发各9例(60%),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各8例(53%).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且所有不良反应均可逆. 结论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肿瘤客观缓解率,大多数不良反应较轻且可逆,患者多可耐受,安全性较好,但长期疗效及安全性需进一步随访.
-
单中心78例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晚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25例.年龄25~ 85岁,中位年龄54岁.舒尼替尼治疗方案:52例采用50.0 mg/d,4/2方案(连续口服4周,休息2周);26例采用口服50.0 mg/d,2/1方案(连续口服2周,休息1周),治疗期间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调整用药方案或剂量.根据RECIST 1.1版和CTCAE3.0版分别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与PFS和OS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78例中,19例由4/2方案改为2/1方案,49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减量.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hand foot syndrome,HFS)63例(80.8%)、腹泻59例(75.6%)、乏力59例(75.6%)和血小板下降56例(71.8%).常见的Ⅲ~Ⅳ级不良反应为HFS 9例(11.5%)、血小板下降6例(7.7%)和高血压5例(6.4%).佳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8例(10.3%),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59例(75.6%),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 11例(14.1%).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为10.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5.9%.患者中位PFS为11.0个月,中位OS为21.8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转移器官数≥2个和高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况(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评分;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转移器官数≥2个.结论 舒尼替尼用于治疗晚期肾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多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耐受良好,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多发器官转移和较差的体能状态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舒尼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
目的:初步探讨舒尼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转移性肾癌患者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26~75岁,中位年龄52岁。AJCC分期T3期35例,T4期31例。所有患者均发生远处器官转移,单一脏器转移52例,多发脏器转移14例。手术切除原发肾脏病灶病理检查确诊61例,穿刺病理检查确诊5例。肾透明细胞癌6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采用口服舒尼替尼标准4/2方案:50 mg,1次/d,服药4周停药2周为1个周期,持续至患者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至少2个周期进行1次疗效评价。结果本组66例随访5~66个月,63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例(3.2%),部分缓解12例(19.0%),疾病稳定45例(71.4%),疾病进展4例(6.3%)。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为93.7%(59/63),客观反应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22.2%(14/63),因疾病进展死亡2例(3.2%)。Ⅰ/Ⅱ级不良反应包括乏力36例(57.1%)、血小板减少36例(57.1%)、手足反应32例(50.8%)、高血压27例(42.9%)、中性粒细胞减少15例(23.8%)、甲状腺功能异常12例(19.0%)、腹泻6例(9.5%)、脱发4例(6.3%)等,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并继续接受治疗。Ⅲ/Ⅳ级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4例(6.3%)、高血压2例(3.2%)、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7.9%)、血小板减少5例(7.9%),患者停药后进行治疗至不良反应为Ⅱ级以下时恢复用药,改为37.5 mg一次顿服连续用药,患者未再出现Ⅲ/Ⅳ级不良反应。结论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疗效显著,轻度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严重不良反应需要医疗干预。
-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肾滑膜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患者的资料,女,54岁。因左腰部疼痛6 d于2012年2月14日入院。增强CT检查示左肾上极一直径约2.0 cm的类圆形低高混杂密度影,内见点状钙化影,左肾周见低高混杂密度影,考虑左肾肿瘤破裂出血、肾周血肿积液。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肾探查术,术中见左肾外侧肾周筋膜内有巨大血肿,与周围脏器粘连,切开血肿后吸出陈旧出血及血块约1000 ml,内混杂鱼肉样组织,收集组织行快速病理检查,结果为肉瘤样组织,遂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手术顺利。结果术后病理报告:左肾肿瘤体积3.0 cm×2.5 cm×1.5 cm,灰白色鱼肉样改变并多处出血及坏死,瘤细胞呈梭形,细胞界限欠清,呈束状排列,核呈卵圆形或杆状,有大量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检查:BCL-2(+),Vimentin (+),EMA(+),CD79a(+),SMA灶性(+),CD34(-), CK(-), CD10(-)。病理诊断为(左肾)肉瘤,符合滑膜肉瘤,(左肾上极)出血性囊肿。术后口服舒尼替尼37.5 mg,1次/d治疗,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性肾滑膜肉瘤罕见,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困难,确诊靠病理或遗传分子学检查。治疗首选根治性肾切除术并药物辅助治疗,预后较差,采用舒尼替尼治疗可能获得一定疗效。
-
术前靶向治疗对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术前靶向治疗对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疗效及对手术策略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5月我院术前靶向治疗后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例.年龄33 ~75岁,中位年龄53.5岁.体重指数18.1 ~30.4 kg/m2,平均24.7 kg/m2.左侧肿瘤4例,右侧肿瘤14例.通过靶向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CT/MRI)的对比,评估原发肿瘤大小、下腔静脉癌栓高度和癌栓大径的变化.癌栓分级参考Mayo Clinic分级系统.靶向药物治疗前,癌栓分级:Ⅰ级1例,Ⅱ级12例,Ⅲ级4例,Ⅳ级1例.结果 18例中6例接受索拉非尼治疗,9例接受舒尼替尼治疗,3例接受阿昔替尼治疗.治疗1 ~6个周期,中位值为2个周期.3例用药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级),1例因不良反应严重治疗1个周期后停药并接受手术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后,11例(61.1%)癌栓高度明显降低,5例(27.8%)癌栓高度保持稳定,2例(11.1%)癌栓高度增加.癌栓高度平均变化-0.53 cm(-4.23~1.12 cm),癌栓大径平均变化-0.30 cm(-1.23~0.29 cm).4例(22.2%)靶向治疗后癌栓成功降级,其中3例(均为Ⅲ级以上)改变了手术策略,术中避免了开胸、体外循环、第二肝门阻断及机器人辅助下左右翻肝等高难度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随访时间4 ~51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9例出现新发转移灶, 7例术后因肾癌伴广泛转移死亡.结论 虽然术前靶向治疗对下腔静脉癌栓的疗效有限,但对于Ⅲ级以上癌栓患者临床获益相对明显.术前靶向治疗未显著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舒尼替尼个体化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舒尼替尼个体化治疗转移性肾透明细胞及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采用舒尼替尼治疗的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和转移性乳头状肾细胞癌(2型)病例资料.共纳入44例患者,包括33例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和11例转移性乳头状肾细胞癌.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x2检验及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评价舒尼替尼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该药物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舒尼替尼的中位治疗周期为19.1个周期,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其中18例接受舒尼替尼标准方案治疗,26例接受剂量调整方案治疗.44例患者总体肿瘤缓解率为34% (15/44),疾病控制率达71% (31/44),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14.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达37.0个月.生存分析显示,肿瘤病理类型及药物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不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单纯肺或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疗效的唯一独立预后因素.治疗期间,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均可控可逆.剂量调整组因严重不良反应需行药物暂停或减量的比例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35%和67%,P=0.034).结论 舒尼替尼对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均具有良好疗效,剂量调整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大化.
-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 评价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疗效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3月91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其中男73例,女18例.年龄17~77岁,中位年龄58岁.行根治性肾切除术83例,肾穿刺活检或转移灶穿刺活检8例.肾透明细胞癌86例,肾乳头状细胞癌4例,未分类肾癌1例.一线治疗77例,细胞因子治疗失败者8例,索拉非尼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6例.81例口服舒尼替尼50 mg/d 4周,停药2周,6周为1个周期;10例口服舒尼替尼37.5 mg/d,持续用药.治疗期间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调整用药,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9.0个月.完全缓解2例(2.2%),部分缓解23例(25.3%),疾病稳定57例(62.6%),疾病进展9例(9.9%).客观缓解率为27.5%,疾病控制率为90.1%.获得疾病控制患者达到佳疗效的中位时间为5.5个月(2.0~27.0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15.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71例(78.0%),甲状腺功能异常43例(76.8%,43/56),手足皮肤反应68例(74.7%),白细胞减少57例(62.6%),高血压44例(48.4%),乏力43例(47.3%).3~4级不良反应38例,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14例、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手足皮肤反应7例及甲状腺功能异常6例.31例(34.1%)患者因不良反应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短暂停药,多数患者经对症支持后可继续治疗,2例患者分别因严重乏力和心肌梗死中断治疗.出现1~2级不良反应与出现3~4级不良反应患者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1.5个月和18.0个月(p=0.04). 结论 舒尼替尼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获得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多数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出现3~4级不良反应可能是治疗有效的预测因子.
-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性
目的 探讨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两种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特点及其相应处理方法.方法 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病例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6~78岁,平均48岁.随机分为2组,第1组:25例,舒尼替尼50 mg/d口服,用药4周、间歇2周为1个周期.第2组:20例,舒尼替尼口服,37.5 mg/d,连续服用.观察评估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 全组可评估疗效40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28例,进展8例(死亡4例).全组疾病控制率为80%(32/40).2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高血压分别有32%(8/25)与10%(2/20),P=0.02;肝功能损害分别为32%(8/25)与20%(4/20),P=0.011;手足皮肤反应分别为68%(17/25)与60%(12/20),血液学毒性分别为68%(17/25)与50%(10/20),口腔黏膜、反流性食管炎及胃炎分别为56%(14/25)与50%(10/20),疲劳乏力分别为64%(16/25)与40%(8/20).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不同,但大多在服药3个月内出现.结论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所产生的绝大多数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国外报道略有不同,但通过严格随访,积极预防及对症处理,服药后安全性良好.舒尼替尼37.5 mg/d,连续服用在肝功能损伤、高血压等方面优于间歇服用的方案.
-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单中心37例总结
目的 评价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37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17~74岁,中位年龄52岁.行根治性肾切除手术33例,肾穿刺活检3例,腋窝转移淋巴结穿刺活检1例.vonHippel-Lindau综合征患者2例.肾透明细胞癌36例,其中伴颗粒细胞成分1例、伴肉瘤样分化4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例.一线治疗30例,细胞因子或索拉非尼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7例.其中34例采用4/2方案,即口服舒尼替尼50.0 mg/d 4周,停用2周,6周为1个周期;3例予口服37.5 mg/d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者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8个周期).34例患者治疗2周期以上,可进行疗效评估.根据RECIST标准评价佳疗效,部分缓解9例(26.5%),疾病稳定24例(70.6%),疾病进展1例(2.9%).客观反应率26.5%,疾病控制率97.1%.1年生存率95.8%(23/24),1年无进展生存率62.5%(15/24).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30例(81.1%)、甲状腺功能异常18/22例(81.8%)、手足反应27例(73.0%),白细胞减少23例(62.2%)、高血压18例(48.6%)等.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3级以上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降低8例(21.6%)、甲状腺功能异常4/22例(18.2%)、手足反应4例(10.8%)、血磷降低4例(10.8%)和腹泻2例(5.4%)等.10例(27.0%)在治疗过程中减量或停药,1例因严重乏力不能耐受终止治疗.通过对症支持,减量或停药,不良反应可控制并耐受.结论 舒尼替尼一线及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可取得较高的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多数轻而易耐受,严重不良反应较少且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