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著名医学家刘完素话养生

    作者:李子云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北河间县人,又称刘河间.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等书.重视《内经》理论,并有所发挥.根据当时疾病流行,提出火热为导致多种证候的原因,总结了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提出辛凉解表和泻热养阴疗法,后世称他为寒凉派的倡导者,并为明清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刘完素注重养生,获享遐龄,这与他深谙养生之道有密切关系.

  • “金元四大家”之称的早来源

    作者:晨曦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 金元四大家论治痞满特点浅析

    作者:陈俊良;赵云燕

    对金元四大家论治痞满的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归纳和分析,探讨金元四大家治疗痞满的学术观点.刘完素主张痞满多因湿邪、寒热互结等致病,治宜泻湿润燥,和解表里;张从正认为痞满多由外邪客胃引起,强调攻邪理气的重要性,邪去则正气自复;李杲提出“下法太过,损伤脾胃”的病因病机,力倡辛开苦降、气血同治的治法,创立了具有辛开苦降、行气消痞功效之枳实消痞丸;朱丹溪继承前人经验,根据体质学说辨证施治,运用淡渗利水结合健脾升清法,上下分消其气,脾升胃降,阴阳调和,痞满自除.

    关键词: 金元四大家 痞满
  • 论刘完素在金元医学创新中的领军地位

    作者:温长路

    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期间出现的中医学术流派百花齐放、争繁斗艳的局面,极大地推动和影响了中医学进步的步伐,成为中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这场以医学创新为主题的变革中,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崭露头角,彰显才华,成为当时主宰医学潮流的生力军.在这支队伍中,刘完素首举大旗,是处于领军地位的人物.

    关键词: 金元四大家
  • 朱丹溪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在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张丽曼;王中奇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浙江义乌县人,为我国古代具影响的医学家之一,名列"金元四大家".丹溪继承刘完素、张从正、李皋诸家学说,取长补短,在"格物致知"基础上,将理学引入医学,结合临床实践,参以江南地土潮湿,湿热为患甚多的地理特点,人多情欲过极损伤气血的社会风气,提出"阳长有余而阴不足"和"相火论"等学术观点,且在杂病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造诣,提出以气血痰火郁为纲,主张调气理血,解郁化痰为杂病治疗大法.朱丹溪独特的见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肿瘤治疗中颇具指导意义,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 基于文献初探金元四大家辨治水肿经验

    作者:赵文娟;武士锋;杨洪涛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水肿是临床常见病症,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严重者,多难向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多部医籍均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施治进行了详细阐述,然中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后世又多有革新,百家争鸣,其中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医家,学术成就甚大,然其学说补偏救弊,各树一帜,故基于其著作文献,系统梳理此四家对于水肿的理论主张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故本文对金元四大家论治水肿的经验及特点作一初步探讨,以飨同道.

  • 略论金元四大家学术的学派特点与发生依据

    作者:焦振廉;武燕洁

    金元时代是中医学术快速发展并取得崭新成就的时期,此期学派竞起,名医辈出,而尤其卓越者为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以个人而言既非孤力成学,以学术而言更不是突兀而来的,而是在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学术流衍过程中产生的.金元四大家既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具有独到造诣的医家,具有极其重要的个人学术地位,同时又在学术流派发展变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学派学术中的关键角色.金元四大家的学术首先是基于经典的理论依据,与隋唐至北宋的医学积累密切相关,其学术的发生还在于临床疗效的支持.经典的理论依据、前代的学术积累、实际的临床需要以及切实的临床疗效,是其学术发生并终成立的依据.

  • 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及影响

    作者:张俐敏;陈文莉

    中医学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有一个继承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晋唐以降,中医在理论上几乎处于一个停滞状态,一直到金元时期,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产生了金元四大医学流派,也就是至今仍对中医学影响甚大的、众所周知的"金元四大家".

  •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176例临床研究

    作者:王俊花

    胃苓汤出自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是由<伤寒论>治太阳病蓄水证的五苓散和宋代<太平患民和剂局方>中的平胃散合方而成,具有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之功效,主治脾湿过盛,浮肿泄泻等症.笔者从2009年6月到2012年12月期间,用该方加减共治疗小儿腹泻176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 张子和治疗妇产科病方药浅析

    作者:姚玉蓉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攻邪学派张子和,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和经验.在妇产科方面颇有建树,很值得临床研究.现就其妇产科之应用方药,作一分析,希望有益于临床.

  • 张子和耳鼻喉科学术经验点滴

    作者:郑观峰

    1列专篇论述咽喉疾病<儒门事亲>并非张子和耳鼻喉科专著,单列专篇探讨咽喉疾病,这在历代医家中并不多见,值得研究和弘扬.

  • 金元四大家从“火”论消渴病机理论研究

    作者:王仁和;石岩

    金元四大家均把“火”看作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密切影响消渴病传变.基于玄府气液学说,刘完素从“火热怫郁”论消渴,并重视五运六气影响;张从正遵从“三消当从火断”之说,同时指出心火的传变规律;李东垣依据“内伤脾胃-元气亏虚-血虚津亏-血中伏火”层次理论,把阴火致消作为主要病机;朱丹溪从“阳有余、阴不足”出发,认为“相火妄动”是引发消渴的关键.四大学派所论消渴火热病机,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丰富了消渴理论框架体系,启发现代中医对于消渴病机的重新认识、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

  • 益气聪明汤联合腹针治疗眩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娄勍;谢君;赵仕伟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联合腹针治疗眩晕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5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倍他司汀片、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组40例益气聪明汤结合腹针(黄芪20g,白芍15g,党参15g,升麻5g,黄柏15g,葛根30g,蔓荆子15g,甘草5g),腹针取主穴天地针中脘、关元,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气穴(双).常规消毒据腹部脂肪及体形胖瘦选用40~60 mm的特制毫针,对准穴位直刺.用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观测临床症状、阳性体征,2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随访1年,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联合腹针治疗眩晕疗效满意.

  • 刺络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王良谷;孙涛;徐海强

    刺络疗法是以三棱针为针具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表浅血络,放出少量的血液治疗疾病.古人对刺络非常重视,如<素向·血气形志>篇记载:"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唐代刺血疗疾的专案记载,侍医秦鸣鹤针刺百会穴及脑穴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头目眩晕.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载:治疗舌头突然肿胀时"用手指或刀把舌下两边的皮弄破使之出血,又刺舌下两边络脉,出血数升,并烧针筷烙数遍止血."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以刺络治病颇有声望,在<儒门事亲>中记载的针刺医案30余例.明朝杨继洲<针炙大成>中对刺络疗疾的记载也很多,如"太阳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治眼红肿及头痛,用三棱针出血."清代医家郭志邃所著<痧胀玉衡>为刺血治疗急症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深.现代王秀珍医师写成<刺血疗法>,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还被日本、西欧各国、港澳地区等医学界人士所重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刺络具有开窍泄热、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消肿止痛等作用.本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易于操作、见效快、无痛苦及无副作用之特点,深受病人欢迎.

  • 张子和的心理治疗思想探析

    作者:图雅;邱鸿钟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我国医学史上"攻下派"代表人物,也是一位中医心理治疗大师.张子和在医学心理学上有颇多造诣,理论创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善于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关于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思考

    作者:曲环汝;苏励

    1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创新是中医学术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中医学乃一根植于实践经验,融合古代哲学的自然学科,是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经验累加、认识创新中发展而来.追溯其发展史,处处闪烁着创新之花,<内经>初备中医理论框架;<伤寒杂病论>纳理、法、方、药于一体,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金元四大家因时论病,流派各异;张景岳倡温补;吴又可撰温病;王清任医林改错,启中医解剖之萌芽;张锡纯衷中参西,发中西结合之先声;及至今日的辨病与辨证结合思路、肾本质、血瘀证研究等,正是一次次创新使中医理论体系不断补塑更迭,吐故纳新,由雏形渐至丰满.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保持的是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稳态,采取的是遵经复古、固步自封的守势,言必称经旨,法必效先哲,真伪不辨,以讹传讹,谬说混杂,精华尘封,尤其时至20世纪,面对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健康理念更新、疾病谱变化的冲击,中医学已退化到医疗市场的末席,颇有成为西医的替代医学之势,确实令人担忧!

  • 以"天地之理"创"医学三论"--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探究

    作者:郑海文;郑磊;周向峰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不仅精通医术,也是把理学思想融合于医学的杰出代表.他认为"通天地人曰儒,医家者流岂止治疾而已!当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是为医工'之语."[1]故其以"天地之理"创"医学三论".其名作<格致余论>中始终贯穿着他这种以"天地之理"认识事物与研究事物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我们认为可分三个层次探究.

  •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心身思考

    作者:史艳伶;原所贤;暴连英

    1思维观的创新 中医情志相胜的心理治疗方法又被称作“活套疗法”,是建筑在中医脏象五志论、阴阳整体论和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就如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理论上主要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影响,学科交叉,流派纷呈,心理治疗的方法而今已经多达400余种一样,中医历代医家发皇古义,在情志相胜的理论和临床技术的实施上,不断地继承发扬,以聚合和发散的创新思维,丰富着中医心理学的内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论述说:“悲可治怒,以恻怆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张氏笔下的十几个情志治疗的验案,莫不是他感、娱、怖、触、夺的独特情志治疗思维的发挥,浸润着古典医学文化的人文精神。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情志门》中也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书中载录的情志疗法的医案,看似信手拈来的不经意,却都体现着医家洞察病因、把握病机的辨治思维理念的精彩,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景岳全书发挥*郁证》中也指出“凡郁证者属七情,非药所能治。必改心易虑,内观自养,可以却疾。”他认为,“病者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是情志相胜疗法取效的关键所在。这就昭示了医家的创新思维,对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习俗的把握以及与患者的共建互动的关系的确立,正是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生生不已的生命力所在。

  • 新世纪中医发展的思考

    作者:石秦东;蔡云;邱根全;孙喜才

     1 中医发展的困惑与障碍  众所周知,中医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纵观历史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飞跃,先秦两汉时期,得益于当时众多哲学流派思想的影响,早期的解剖知识、单纯的临床经验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中医学基本的理论体系,其代表就是《黄帝内经》的完成。《黄帝内经》中的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基本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确立的辨证施治的原则无疑是中医诊断的圭臬,时至今日仍无人能够超越此一方法;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成熟,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但当我们反思这些成就,意欲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时,恰恰是这些成就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一个世纪以前,几个伟大的先行者在西学渐进地影响下尝试中西医汇通,张锡纯所说:“西药阿斯匹林为治肺结核之良药,而发散太过,恒伤肺阴……”,其他如唐宗海、恽铁樵等所进行的无非是“中学为体,西学为辅”的尝试,现在看来,这些未免都有些牵强附会,但同时对于我们而言却是一个有益的提示,单纯依靠思辩性理论是不能穷尽万物的,是不够细致的。

  • 金元时期脾胃学说相关理论的研究

    作者:王家琪;王彩霞

    脾胃学说起源于先秦,在先秦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金元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在脾胃学说上皆有建树,脾胃学说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 脾胃为本1.1 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 《脾胃论》中提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1].""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脾胃对元气有滋养的作用,人体 元气充盛,则诸病无所生.脾胃元气论是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之一."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具主生化之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主要以升降浮沉为其运动形式,而人体精气的升降有赖于脾胃的运化输布功能.如脾胃受到损伤,则会影响精气的升降,出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胃是精气升降之枢纽,并且其升发功能居主导地位.1.2 脾胃为一身之本,万物之母.

151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