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与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比较研究

    作者:桂见军;徐武华;吴辉丽;凌冰

    目的 比较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以及高分辨率B超扫描术,纳入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92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无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颈动脉B超检查颈动脉狭窄率<40%)的患者120例,分别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早期以及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异同(P<0.1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二元Logistic模型里,传统的危险因素,年龄(OR值:1.101,95%CI:1.046~1.159,P<0.001)、高TC(OR值:2.236,95%CI:0.821~6.089,P=0.115)、高血压(OR值:2.623,95%CI:0.989~6.957,P=0.053)、吸烟,(OR值:7.975,95%CI:2.274~27.9651,P=0.001)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二元Logistic模型,男性(OR值:2.064,95%CI:1.137~3.748,P=0.017)、高脂蛋白(a)(OR值:2.818.95%CI:1.499~5.298,P=0.001)、低HDL-C(OR值:2.451,95%CI:1.234~4.868,P=0.010)、糖尿病(DR值:2.414,95%CI:1.232~4.731,P=0.010)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结论 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糖尿病、脂蛋白(a)在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中有重要作用.

  • 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分析

    作者:张拥波;谢聃;赵红;王得新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 方法 回顾分析94例ICAO患者(ICAO组)的临床生化指标,并与105例(无颈内动脉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ICAO组患者血液中乳酸水平为(3.3±0.9)mmol/L,高于对照组的(2.7±0.7)mmol/L,P<0.001;超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中位数(median, M)和四分位距(quartiles, Q)分别为6.56 mg/L和1.53 mg/L,亦高于对照组hs-CRP 水平(M: 1.09 mg/L,Q:0.52 mg/L,P<0.001).而闭塞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0.94±0.28)mmol/L,低于对照组的(1.02±0.25)mmol/L,P<0.05.将乳酸、hs-CRP和HDL-C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和乳酸与ICAO具有独立相关性(OR=0.349,95%CI:0.195~0.626;OR=0.826,95%CI:0.754~0.906;P<0.001). 结论 ICAO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可出现异常改变,其中hs-CRP和乳酸是反映ICAO的重要的危险临床生化指标,即乳酸和hs-CRP值越大,患ICAO的危险就越大,应注意加强监测,并建议开展前瞻性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 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作用

    作者:徐元;徐志宏;吴燕华;刘源;刘春风

    目的 观察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10 mg他汀组(瑞舒伐他汀10 mg/d,30例),20 mg他汀组(瑞舒伐他汀20 mg/d,27例)和联合组(依折麦布10 mg/d,瑞舒伐他汀10mg/d,29例),共给药治疗16周.比较治疗前后以及不同组别的血脂、hs-CRP、vWF、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肌酸激酶(CK)的变化. 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胆固醇(TC)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16周后,20 mg他汀组和联合组LDL-C、TC、hs-CRP和vWF水平均低于10 mg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期间,三组均无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病例.治疗16周后,ALT、AST、CK组间比较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比单用10 mg瑞舒伐他汀具有更好的降低LDL-C和TC的作用.

  • 维吾尔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基因766C/T多态性及血脂水平的研究

    作者:岳蕴华;周晓辉;帕力达·阿不力孜;卡比努尔·克依木

    目的 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基因766C/T多态性及血脂水平.方法 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采用美国国立神经病学和语言障碍与脑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障碍协会制定的标准,诊断为很可能AD的患者111例和正常对照者117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两组LRP基因766C/T多态性;并用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 (1)AD组LRP基因第766位点CC、CT、TT基因型频率(X2=1.563)和等位基因频率(X2=1.59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AD组血清TC水平[(4.4±0.7)mmol/L]高于对照组[(4.2±0.6)mmol/L;t=2.234,P<0.05],TG水平[(1.81±0.33)mmol/L]亦高于对照组[(1.61±0.52)mmoL/L;t=2.360,P<0.05].(3)AD组[(1.83±0.34)mmol/L]和对照组CC基因型者的血清TG水平[(1.67±0.54)mmol/L]均高于CT+TT型者[分别为(1.66±0.24)mmol/L和(1.41±0.39)mmol/L;t:2.275,2.161,P<0.05].结论 LRP基因766C/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D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相似;AD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素乱,LRP基因766C/T多态性可能对血脂代谢有影响.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作者:章成国;谢坚;邵燕;邢诒刚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血脂水平,为今后预防保健及康复干预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案数据库中检索1991-2004年诊断为ICVD的病例共2886例,其中2000-2004年ICVD患者共1430例为一亚组,以我院同时期保健科随机选取的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记录血脂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血TC、TG和LDL-C水平ICVD患者组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两性血脂水平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50岁以上女性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同龄组男性.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随着年代的推移呈逐步上升趋势,总胆固醇从1991-1994年的24.5%到2001-2004年的38.1%(男性)和22.3%到38.5%(女性),且明显高于国内2000-2001年普查人群高脂血症的患病率.结论 佛山地区血脂异常是ICVD的重要原因之一.

  •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蛋白基因在慢性牙周炎及牙周健康者中的检测

    作者:林莉;刘静波;李琛;潘亚萍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脂蛋白基因PG0717、PG0183、PG2135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中的分布,探讨这些基因与牙周临床指数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脂蛋白在Pg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组)及76例牙周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记录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探诊出血及牙齿松动度,取龈下菌斑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以临床采集的样本提取的DNA为探针,以抑制消减杂交技术获得的PgW83特异基因片段PG0717、PG0183、PG2135为目标序列,采用Cy5荧光标记目标序列.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PG0717、PG0183、PG2135基因在牙周炎组病变部位、非病变部位和健康对照组Pg中的分布.结果在牙周炎组病变部位PG0717、PG0183、PG2135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0%(18/20)、70%(14/20)、70%(14/20),非病变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60%(12/20)、45%(9/20)、40%(8/20),而在健康对照组PG0717、PG0183、PG2135的检出率分别为55%(11/20)、25%(5/20)、30%(6/20).3种脂蛋白基因在牙周炎组病变部位和健康对照组中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及牙齿松动度相关.结论 带有PG0717、PG0183、PG2135基因的Pg菌株致病力强.

  • 妊娠糖尿病/妊娠糖耐量低减患者孕晚期血脂特点及其与体重的关系

    作者:刘燕萍;李宁;陈伟;李杰;刘鹏举;刘莉

    目的 了解妊娠糖尿病/妊娠糖耐量低减(GDM/GIGT)患者妊娠晚期血脂变化及其与孕期体重变化的关系.方法 100g葡萄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诊断为GDM/GIGT的孕晚期初产妇女(n=216,年龄32.084±3.85岁).记录孕前、分娩前体重,测量身高,计算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孕期体重增幅.于孕29±1周采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根据孕期体重增长将患者分为低于正常(<10.0kg)组、正常(10~12.5kg)组和高于正常(>12.5kg)组,分析各组间血脂指标的差异;根据孕前BMI将患者分为正常(18.5~23.0)组,消瘦(<18.5)组、超重(23.1~25.0)组和肥胖(>25)组,分析各组间血脂指标的差异;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体重增幅与孕晚期血脂的相关性.结果 除Lp(a)外,TC、TG、HDL-c、LDL-c、ApoA1、ApoB的均值高于正常上限.多数GDM/GIGT患者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而孕期增重过高.孕前BMI各组,孕期增重各组间各血脂指标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且孕前BMI、孕期增重、孕期体重增幅与各血脂指标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初步证实GDM/GIGT患者存在与正常妊娠相似的孕晚期血脂升高现象,这种变化与孕前的BMI或孕期的体重变化无显著相关性.

  •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吴佳易;周珊珊;沈洁;谢翠华;郭志刚

    目的 初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变化,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ABCA1的变化与血脂、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取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各40例)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利用抗原、特异性一抗及PE荧光标记的二抗间的相互反应,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前后ABCA1的表达变化,同时在空腹情况下检测血脂及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ABCA1表达变化与年龄、血脂水平和糖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即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的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ox-LDL刺激24h后,2型糖尿病组ABCA1的变化量(刺激后表达量/初始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ABCA1的变化量(P<0.01),但终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ox-LDL刺激后2型糖尿病组ABCA1的改变量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受损的胆固醇逆转运及血脂谱,具有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的基础.

  •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吴佳易;周珊珊;沈洁;谢翠华;郭志刚

    目的 初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变化,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ABCA1的变化与血脂、糖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取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各40例)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利用抗原、特异性一抗及PE荧光标记的二抗间的相互反应,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前后ABCA1的表达变化,同时在空腹情况下检测血脂及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ABCA1表达变化与年龄、血脂水平和糖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即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的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ox-LDL刺激24h后,2型糖尿病组ABCA1的变化量(刺激后表达量/初始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ABCA1的变化量(P<0.01),但终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ox-LDL刺激后2型糖尿病组ABCA1的改变量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受损的胆固醇逆转运及血脂谱,具有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的基础.

  • 白藜芦醇对氧化型LDL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国洪;金美娟;王新鸣;卢亮;郭江玲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铜离子诱发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修饰的基础上,建立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7组,即正常对照组,溶剂(DMSO)对照组,oxLDL氧化损伤组,oxLDL加槲皮素阳性对照组,oxLDL加白藜芦醇低剂量(0.5μmol/L)、中剂量(5μmol/L)、高剂量(50μmol/L)组,其中后4组将200μg/ml的oxLDL作用于以槲皮素及不同浓度白藜芦醇预培养24h的内皮细胞,然后继续培养18h.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 oxLDL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明显,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匀浆中MDA含量升高,SOD、GSH-Px活性下降,凋亡率可达41.4%±2.3%,而加入白藜芦醇预培养可明显减轻oxLDL对抗氧化酶SOD、GSH-Px的影响.降低MDA含量,并显著减少凋亡细胞数量,oxLDL加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内皮细胞凋亡率降至13.0%士1.5%,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白藜芦醇可保护和修复oxLDL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 高血压对脑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管维平;匡培根;于生元;吴卫平;目时弘文

    目的 了解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敏感性.方法 伴有高血压病的大脑中动脉区域脑梗死患者79例,病灶大小相似,其中男39例,女40例,年龄67±7岁.高血压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分级:Ⅰ级140~159/90~99mmHg(27例),Ⅱ级160~179/100~109mmHg(29例),Ⅲ级>180/110mmHg(23例).采用酶比色法测定LDL脂质水平,铜氧化共轭双烯法测定血LDL体外氧化延迟时间.结果 高血压Ⅰ、Ⅱ、Ⅲ级患者中LDL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6.1±0.4、5.7±0.6、5.6±0.7mol/L,LDL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0.87±o.08、0.86±0.05、0.87±0.10mol/L,LDL游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6±0.7、1.8±0.9、1.7±0.8mmol/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分级与LDL体外氧化延迟时间呈负相关,Ⅰ、Ⅱ、Ⅲ级患者血LDL的氧化延迟时间分别为84.26±8.49、69.84±7.75、61.95±8.48min(r=0.673 3,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LDL的氧化敏感性随血压的增高而升高.作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促使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

  • ox-LDL刺激对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ATP结合盒转运体A1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周珊珊;郭志刚;吴佳易;赖文岩;冯岚

    目的 研究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下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表达水平及ABCA1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取冠心病患者(42例)及正常对照者(40例)新鲜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利用密度(1.077)梯度离心法分离,PE荧光标记ABCA1,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在单核细胞中的表达量.ox-LDL(30mg/L)刺激单核细胞24h后,观察两组ABCA1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分析ABCA1表达量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表达量分别为1.15±1.40,1.19±0.17,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6±+0.40,1.34±0.22)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x-LDL刺激后两组ABCA1表达量均增加,冠心病组单核细胞ABCA1表达量与刺激后表达量增加幅度(△ABCA1)(分别为9.80±4.62,4.36±2.34)均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9.35±5.17,7.43±1.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A1表达量与血脂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体内高浓度ox-LDL对ABCA1表达有抑制作用,ABCA1的损伤和异常血脂谱均使患者逆胆固醇转运(RCT)降低,在AS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烧伤患者外周血高密度脂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少甫;郑庆亦;郭毅斌;陈锦河;郑健生;张阳根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感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伤后24h内人院的18~59岁热力烧伤患者,其中轻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烧伤各40例,于入院时和伤后1、2、3、5、7、14、21d空腹采集外周血,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l(apoAl)、载脂蛋白B(apoB)水平,并监测感染并发症及预后情况.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次,死亡6例,其中5例与感染有关.轻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5%、20.0%和52.5%,三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1).TC、HDL、apoAl在伤后1d已明显降低(P<0.05),伤后5d降至低水平,此三项指标的水平随伤情加重递减,其中以HDL降幅大.与对照组比较,轻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组HDL平均降低33%、45%和70%.TG在伤后7d升至高水平,其浓度随伤情加重递增,与对照组比较,轻中度、重度和特重度组TG平均升高30%、67%和153%.特重度组40例中有21例发生感染37例次,在入院时和伤后1d,感染者与非感染者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别,伤后2d感染者的TC、HDL、apoAl开始低于非感染者,直至伤后21d差别仍具有显著性(P<0.05).伤后3~21d,感染者TG明显高于非感染者.结论 烧伤患者TC、HDL、apoAl、LDL水平降低,TG水平升高,血脂异常程度与伤情及感染并发症有关.

  • 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内皮功能异常和脂质氧化状态变化

    作者:金振晓;李艳萍;辛梅;薛卫斌;崔勤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对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内皮功能和脂质氧化状态的影响.方法35例需要进行冠脉搭桥(CABG)手术的患者(女性5例,男性30例,年龄59.5±8.6岁)和20例正常对照者(女性5例,男性15例,年龄49.5±7.3岁)收入本研究.在术前、术后3天和术后7天采集血样.血浆yon Willebrand因子(vWF)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 densitylipid,OxLDL)水平分别代表了内皮功能异常和脂质氧化情况,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冠脉搭桥患者术前vWF和OxLDL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分别为139.60%±34.39%vs82.79%±13.89%和63.7±18.9U/ml vs 25.4±15.2U/ml.术后3天和7天,冠脉搭桥患者的vWF水平与术前相比显著升高,分别为194.30%±37.74%;181.07%±31.05%vs139.60%±34.39%(P<0.0001),OxLDL水平也显著升高,分别为79.3±26.7U/ml;72.4±23.1U/ml vs 63.7±18.9U/ml(P<0.01).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CABG患者的内皮显著受损,脂质氧化水平显著升高.体外循环下CABG手术会加剧这些改变,提示术后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冠脉事件.

  • 高密度脂蛋白对严重烧伤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安根;郑庆亦;张闽峰;陈锦河;蔡少甫;张阳根;郭毅斌

    目的 探讨高密度脂蛋白(HDL)对严重烧伤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1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烧伤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5只大鼠,不作任何处理.烧伤组和实验组各60只大鼠,均于背部造成30% TBSA 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创面,伤后30min经腹腔补充平衡盐溶液(50ml/kg),实验组伤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入HDL(80mg/kg).检测各组大鼠伤后12、24、48、72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观察伤后24h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烧伤组及实验组各时相点血清ALT、AST、ICAM-1及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烧伤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烧伤组伤后24h可见肝窦扩张充血,窦内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线粒体肿胀明显,肝细胞溶解坏死;与烧伤组比较,实验组伤后24h上述损伤明显改善.对照组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HDL对严重烧伤大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TNF-α、ALT、AST的表达有关.

  • 中老年人群IFABP基因Ala54Thr多态性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振辉;常晓彤;侯小平;董明纲;李桂喜;王健;周建光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与血清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中老年男性217例,年龄56.2±10.1岁;女性252例,年龄55.4±12.6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Hha Ⅰ内切酶酶切、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各组IFABP基因型,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酯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apoB)等指标.结果中老年人群54A/TIFABP基因型频率分布,男性组:A/A 0.48,A/T 0.42,T/T0.10 ;女性组:A/A 0.44,A/T 0.46,T/T 0.10.突变型54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男性组0.31,女性组0.33(P>0.05).男性组54T等位基携带者血清LDL-C、apoB高于54A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别为2.38±0.63 vs 2.21±0.57mmol/L,P<0.05;0.67±0.21 vs 0.61±0.18g/L,P<0.05);女性组54T等位基携带者血清TC、LDL-C高于54A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别为4.46±0.89 vs 4.21±1.00mmol/L,P<0.05;2.39±0.47 vs 2.22±0.75mmol/L,P<0.05).结论在中老年人群中,IFABP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与性别无关;54TIFABP基因携带者有高血脂特征.

  • 9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作者:郭志刚;刘胜林;屠燕;李欣;刘凌

    目的研究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法(PCR-RFLP)检测96例冠心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位点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与正常人组间、冠心病组中不同病变亚组之间分布的差异性及3种基因型与冠心病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人组比较,3种基因型CC、CT、TT分布频率差异具有显著性.TT基因型、T等位基因在冠心病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冠心病组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组TT基因型、T等位基因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P<0.01),多支病变组TT基因型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TT基因型血浆HDL-C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P<0.01).结论 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 SNP可显著影响中国冠心病者血浆HDL-C水平,而且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

  • HDL合成的关键基因--ABCA1基因的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郭志刚;查政;刘亚洋;王琦光;吴平生

    ABCA1是ATP结合盒转运子(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BC)超家族的成员.1999年人们阐明ABCA1基因缺陷是Tangier病的病因,继而发现ABCA1基因变异与家族性HDL缺乏(family HDL deficiency,FHD)密切相关.现已证实ABCA1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胆固醇逆转运(RCT).随着人们对ABCA1基因的研究的深入,发现不仅在家族遗传性疾病人群中ABCA1突变发挥作用,在一般人群中ABCA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也可导致ABCA1基因功能的改变.本文对ABCA1基因的结构、功能、突变、表达调控等进行综述.

  • 高密度脂蛋白心血管保护作用新进展:功能及机制

    作者:孙海阁;刘挺榕;罗甜甜;习丹;刘季晨;郭志刚

    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脂质和蛋白含量大致均等的异质性脂蛋白,可分为多种亚类.高密度脂蛋白通过促进胆固醇逆转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血管炎症,抑制血栓形成,促进内皮修复,抗细胞凋亡等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近研究发现了高密度脂蛋白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新机制,主要为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抑制造血干细胞增殖,调节血糖代谢等,对高密度脂蛋白及其亚类在心血管保护方面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总结高密度脂蛋白心血管保护的新功能以及HDL亚类与这些功能之间的关系.

  • 消除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试剂盒的评价

    作者:陈兴;张智慧;陈同钧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主要参数:温度37℃,波长(主/副)600/700nm,样品量2.4μl,试剂1(R1)180μl,试剂2(R2)60μl,测量点18、27.测定方法:2点终点法;试剂:日本电化生研株式会社提供的HDL-c(HDL-EX)测定试剂盒(批号:R1:561534;R2:561507).试剂盒的主要成分:R1为胆固醇酯酶(CHE)、胆固醇氧化酶(CHO)、N-(2-羟-3-磺酸丙)-3,5-二甲氧基苯胺(HDAOS)、过氧化氢酶;R2为过氧化物酶、4-氨酰安替比林(4-AA).

893 条记录 11/45 页 « 12...891011121314...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