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比较研究

    作者:何喜民;向定成;何建新;洪长江;邱健;马骏;张金霞

    目的 探讨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病例选择:冠状动脉痉挛组(CAS,n=31),临床上具有胸痛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并经过乙酰胆碱试验确诊的患者,根据痉挛血管形态分为节段性痉挛组和弥漫性痉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SAP,n=35),为稳定的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对照组(n=24),为健康体检患者.各组于清晨空腹采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LDL-C,用ELISA法检测血浆ox-LDL含量,分组比较其LDL-C及ox-LDL水平.结果 血浆LDL-C水平SAP亚组[单支病变组(2.6±0.9)mmol/L,多支病变组(2.8±0.9)mmol/L]和CAS亚组[弥漫性痉挛组(3.2±0.5)mmol/L,节段性痉挛组(2.9±0.8)mmol/L]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对照组[(2.2±0.5)mmol/L,P<0.05];SAP组血浆ox-LDL含量[(575±219)μg/L]高于对照组[(218±35)μg/L,P<0.01]和CAS组[(299±117)μg/L,P<0.01],CA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性痉挛组[(225±63)μg/L]、节段性痉挛组[(328±123)μg/L]、单支血管病组[(462±72)μg/L]、多支血管病变组[(672±92)μg/L]的血浆ox-LDL浓度逐步上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呈一致趋势,而血浆LDL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ox-LDL比LDL-C更能准确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调脂治疗应该更为重视降低ox-LDL,而不应单纯控制LDL水平.

  •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

    作者:秦勤;耿婕;崔让庄;毛用敏;寇璐;赵炳让;惠汝太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升高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Clauss法测定23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6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对照者血浆Fib水平,以密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sLDL在低密度脂蛋白中所占的比例,同时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1支、2支和3支病变组,观察其与Fib及sLDL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Fib及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P<0.05, Fib与sLDL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升高(P<0.05).sLDL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r=0.452, P<0.001),与Fib水平呈正相关(y=4.17x+44.67).结论 sLDL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Fib与sLDL呈正相关,Fib可能间接地对冠心病发病起一定作用.

  • 高密度脂蛋白颗粒亚型与心血管病事件关系的荟萃分析

    作者:范杰;齐玥;赵冬

    目的 观察性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具有心血管保护功能,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单纯升高HDL-C并未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可能的假设是不同的高密度脂蛋白颗粒(HDL-P)亚型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的关联不同.对HDL-P及其亚型与心血管病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数据来源MEDLINE、Cochrane图书馆和CNKI数据库,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核查.检索截止日期为2013年7月1日.纳入和排除标准:关于HDL-P亚型与心血管病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排除结果中未提供与HDL-P亚型相关的相对危险且未调整任何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的研究.数据提取与合并:2名作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效应指标相对风险(RR)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共6项研究入选.核磁共振方法可将HDL-P分为大、中、小三类.仅大HDL-P与CVD风险降低有关,RR为0.65(95%可信区间:0.55~0.76).中HDL-P和小HDL-P则与CVD事件发生无关联.结论 大HDL-P水平升高对CVD事件发生具有保护作用,对HDL-P亚型水平进行评估对于认识HDL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上海市两个社区成人血脂水平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贾伟平;侯旭宏;包玉倩;陆俊茜;吴元民;顾惠琳;姜素英;左玉华;项坤三

    目的 评估上海市华阳、曹杨社区人群的血脂水平,描述血脂谱的人群流行特征.方法 于1998年9月至2001年11月先后完成华阳、曹杨社区的5628例(20~95岁)调查对象代谢综合征的横断面调查.资料收集包括流行病学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血脂等指标的化验.以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为标准人口构成,计算两个社区成人血脂的标准化均数及标准化患病率.结果 (1)标准化均数:华阳社区和曹杨社区成人TC,HDL-C,LDL-C和TG的标准化均数依次分别为5.01mmol/L和4.43 mmol/L,1.28 mmol/L和1.32 mmol/L,3.37 mmol/L和2.99 mmol/L,1.97 mmol/L和1.60 mmol/L.(2)标准化患病率:按2005年6月16日上海血脂指南讨论会制定的血脂分层切点建议(2005)的划分标准,上海华阳、曹杨社区成人"血脂异常"的标准化患病率依次为52.9%和25.1%,"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的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76.0%和56.2%.两社区"血脂异常"分类的标准化患病率从高到低依次均为: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LDL-C血症和高TC血症.而华阳、曹杨"血脂合适范围"的标化百分构成从高到低均依次为TC、TG、LDL-C和HDL-C,其中HDL-C的百分构成远低于其他三项,仅为15.7%和16.1%.结论 上海两社区成人"血脂异常"和"血脂边缘异常"的患病率均很高.人群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高TG和低HDL-C.

  • 上海市两个社区成人血脂水平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贾伟平;侯旭宏;包玉倩;陆俊茜;吴元民;顾惠琳;姜素英;左玉华;项坤三

    目的 评估上海市华阳、曹杨社区人群的血脂水平,描述血脂谱的人群流行特征.方法 于1998年9月至2001年11月先后完成华阳、曹杨社区的5628例(20~95岁)调查对象代谢综合征的横断面调查.资料收集包括流行病学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血脂等指标的化验.以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为标准人口构成,计算两个社区成人血脂的标准化均数及标准化患病率.结果 (1)标准化均数:华阳社区和曹杨社区成人TC,HDL-C,LDL-C和TG的标准化均数依次分别为5.01mmol/L和4.43 mmol/L,1.28 mmol/L和1.32 mmol/L,3.37 mmol/L和2.99 mmol/L,1.97 mmol/L和1.60 mmol/L.(2)标准化患病率:按2005年6月16日上海血脂指南讨论会制定的血脂分层切点建议(2005)的划分标准,上海华阳、曹杨社区成人"血脂异常"的标准化患病率依次为52.9%和25.1%,"血脂边缘异常及异常"的标准化患病率分别为76.0%和56.2%.两社区"血脂异常"分类的标准化患病率从高到低依次均为: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LDL-C血症和高TC血症.而华阳、曹杨"血脂合适范围"的标化百分构成从高到低均依次为TC、TG、LDL-C和HDL-C,其中HDL-C的百分构成远低于其他三项,仅为15.7%和16.1%.结论 上海两社区成人"血脂异常"和"血脂边缘异常"的患病率均很高.人群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高TG和低HDL-C.

  • L-4F和SC-4F在细胞培养中预防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内皮功能失调的比较

    作者:欧志君;区景松;马虹;苏诚坚;Kirkwood A;Pritchard Jr

    目的探讨 L-4F(一个载脂蛋白A-I类似物)结构特殊性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重要性,比较L-4F和一个氨基酸成分与其完全相同但序列不同的4F-Scramble 4F( SC-4F)在预防低密度脂蛋白(LDL)诱导的内皮功能失调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作细胞培养,用LDL 6.2 mmol/L和L-4F10 μg/ml或SC-4F10 μg/ml处理细胞24 h,然后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抑制的铁化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BAEC的氧自由基(superoxide,O·-2)产量;用氯化钒Ⅲ臭氧化学发光法测定BAEC的一氧化氮的产量.结果 L-4F和 SC-4F本身不影响BAEC O·-2的产生; LDL可明显诱导BAEC O·-2产生增加,而L-4F可以抑制LDL导致的BAEC O·-2产生,但SC-4F对LDL导致的BAEC O·-2的产生无抑制作用; LDL可明显抑制一氧化氮的产生,经L-4F预处理的LDL对一氧化氮产生的抑制作用消失,但SC-4F预处理的LDL仍能抑制一氧化氮的产生.结论 L-4F可以预防LDL诱导的内皮功能失调,维持正常的一氧化氮和O·-2平衡,而SC-4F无此作用,表明L-4F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特殊性,为将来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提供线索.

  • 胰岛素可通过calpain和proteasome途径促进3T3-L1脂肪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的降解

    作者:苑聪;吴洁;姜志胜;刘厂辉;欧阳泽伟;胡恒境;刘米华

    目的 探讨高胰岛素环境对高密度脂蛋白(HDL)生成相关功能蛋白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影响,并探索其具体机制.方法 选取3T3-L1前脂肪细胞,通过经典的“鸡尾酒法”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用液体闪烁计数技术检测细胞3H标记胆固醇流出变化,计算外流率;用SYBR Green Ⅰ嵌合荧光法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胰岛素对3T3-L1成熟脂肪细胞ABCA1mRNA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技术首先初步观察胰岛素对3T3-L1成熟脂肪细胞ABCA1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在加入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后进一步观察胰岛素对ABCA1蛋白降解的影响,后在加入calpain途径抑制剂calpeptin和proteasome途径抑制剂MG-132后,观察胰岛素对脂肪细胞ABCA1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 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0、1、10、102、103 nmol/L)作用下,3T3-L1脂肪细胞胆固醇流出率依次为(7.06±0.27)%、(6.59±0.30)%、(6.34±0.24)%、(5.07±0.40)%和(4.71±0.40)%(P<0.05),其中103 nmol/L胰岛素组胆固醇流出率明显低于0 nmol/L组(P<0.01);在103 nmol/L浓度的胰岛素环境下,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0、2、4、6、12 h),胆固醇流出呈下降趋势,依次为(6.52±0.30)%、(5.59±0.71)%、(5.44±0.37)%、(4.52±0.32)%、(4.38±0.33)%,其中12 h组胆固醇流出率明显低于0h组(P<0.01).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对ABCA1 mRNA的调控无明显差异(P>0.05).103 nmol/L胰岛素组ABCA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0 nmol/L胰岛素组(P<0.01).与0h组相比,6h组ABCA1蛋白表达水平开始下降(P<0.05),在12h组中ABCA1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P<0.01).而calpeptin和MG-132均能减轻胰岛素对ABCA1蛋白的降解作用,与实验阴性对照组(DMSO组)相比,加入calpeptin和MG-132后,ABCA1蛋白水平均明显上调(P均<0.01).结论 高浓度胰岛素可通过calpain和proteasome途径促进ABCA1蛋白的降解以及下调ABCA1介导的胆固醇流出,从而不利于脂肪细胞新生HDL的生成.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TaqIB多态性、D442G突变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伟;周新;刘芳;胡汉宁;韩定芬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TaqIB多态性、D442G突变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PFLP)的分析方法,检测128例冠心病患者和247例对照组的CETP基因TaqIB多态性和D442G突变的基因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经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调整后发现:(1)CETP基因TaqIB多态性B1B1基因型致冠心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OR=3.18,95% CI:1.44~7.05);(2)CETP基因D442G突变与冠心病的危险性无显著相关性;(3)CETP基因TaqIB多态性B2B2基因型具有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B1B2次之,B1B1低,三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CETP基因变异与冠心病密切相关,CETP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冠心病的遗传易感基因,CETP基因TaqIB多态性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

  •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于评估及预测冠心病危险

    作者:李健斋;王抒;曾平

    目的研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在冠心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并比较它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急性冠心病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①冠心病组(男性450例)/对照组(465例)分析,比较non-HDL-C与其他血脂数据在两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分别用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②对1007例男性老年干部15年随访资料,分析non-HDL-C和LDL-C对冠心病事件(包括死亡)发生的危险性(用Cox回归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对照组分析中不论单变量或多变量统计,都显示non-HDL-C在两组间差异的显著性高于LDL-C,后者又高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此外HDL-C是极显著的冠心病负危险因素.②前瞻性研究中显示冠心病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与冠心病死亡,共183例)发病率随non-HDL-C与LDL-C水平的递增而上升,两者从合适水平上升1.6 mmol/L(61.9 mg/dl),实际发病率上升约10%,相对危险(RR)值上升约1.10,但RR上升幅度在non-HDL-C组略大于LDL-C,表示对冠心病事件的预测non-HDL-C略优于LDL-C.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从低水平(<1.0 mmol/L)上升至正常水平(1.0~1.6 mmol/L),RR值下降至0.54. 结论 non-HDL-C是一项简便实用的冠心病危险评估及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死亡)预测的有效指标.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黄宪章;张平安;李艳;彭少华;刘军;李庚山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135例CHD患者和118例正常对照者ER基因型,结合血脂水平、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探讨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ER等位基因X、x和P、p频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70、0.830,0.169、0.831;0 .256、0.744,0.339、0.661.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XbaⅠ酶切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结合XbaⅠ和PvuⅡ两个酶切多态性分析在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ER基因型间血脂水平、SCA结果在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vuⅡ酶切多态性在正常对照组与CHD组以及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CHD人群中存在着ER XbaⅠ和PvuⅡ基因多态性,其中XbaⅠ酶切多态性与CHD无相关性(P>0.05),而ER PvuⅡ酶切多态性与冠心病有相关性(P<0.05),PvuⅡ基因多态性可能是CH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瘦素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希龙夫;薛荣泉;夏医君;韩晓月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研究,探讨血清及胆汁中的瘦素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与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1日-11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住院行腹腔镜下或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共91例,分为胆囊胆固醇结石组(A组)58例和非胆囊胆固醇结石组(B组)33例,以体重指数=24 kg/m2为标准,又将A组分成A1组30例(体重指数≥24 kg/m2)和A2组28例(体重指数<24 kg/m2);B组分成B1组18例(体重指数≥24 kg/m2)和B2组15例(体重指数<24 kg/m2).对A、B两组病例一般情况、体重指数、血清瘦素含量、胆汁瘦素含量、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比值、血清总胆固醇、血清总胆汁酸、三酰甘油等指标进行检测.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体重指数和血清瘦素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描写.结果 胆囊胆固醇结石组患者血清瘦素含量与非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血清瘦素含量分别为(7.92 +7.34) ng/ml和(4.81±1.79)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该组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65,P=0.01),当体重指数≥24 kg/m2时相关性明显(r =0.73,P <0.01).胆囊胆固醇结石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4.85±0.74) mmol/L、(2.53±0.69) mmol/L、(0.97±0.3) g/L、(1.92±0.61) mmol/L,非胆囊胆固醇结石组分别为(4.47±0.8) mmol/L、(2.22±0.50) mmol/L、(0.8 ±0.2) g/L、(1.49 ±0.69) mmol/L,与后者相比前者含量显著性增高(P<0.05).胆囊胆固醇结石组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I含量分别为(0.93±0.28) mmol/L、(1.38±0.27) g/L,与非胆囊胆固醇结石组(1.24 ±0.26) mmol/L、(1.53±0.21) g/L相比显著性降低(P<0.05);两组胆汁瘦素含量、总胆汁酸、脂蛋白(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瘦素含量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血液脂质、脂蛋白水平,以及胆汁中瘦素的含量,终影响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

  • 双侧睾丸切除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

    作者:徐涛;王晓峰;侯树坤;朱积川;张小东;黄晓波

    目的探讨男性去势手术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对接受双侧睾丸切除手术的30例前列腺癌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4、8个月分别测定血清雄激素、前列腺特异抗原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血脂、血糖、胰岛素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维蛋白肽A等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 结果去势术后1周,血睾酮、游离睾酮、前列腺特异抗原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1个月甘油三酯[(1.8±0.6) mmol/L,t=-2.21,P<0.05]、空腹胰岛素及血糖、餐后2 h胰岛素及血糖开始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而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4.4±0.4,t=3.72,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术后4个月,总胆固醇[(6.6±1.0) mmol/L,t=3.0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0.9) mmol/L,t=3.57]、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27.02±5.98) μg/L,t=2.33]、纤维蛋白肽A[(3.4±1.7)nmol/L,t=3.27]开始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脱氢表雄酮、性激素结合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α1及载脂蛋白β、纤维蛋白原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睾酮、游离睾酮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维蛋白肽A、空腹胰岛素及血糖、餐后2 h胰岛素及血糖水平分别呈直线负相关,睾酮、游离睾酮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直线正相关. 结论雄激素水平降低对男性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其受体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作者:张妍;叶元华;彭伟;詹瑛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血凝集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73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孕妇3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8例(重度子痫前期组).选取同期正常晚期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孕妇血浆中oxLDL水平;采用RT-PCR、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孕妇胎盘组织中LOX-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各组孕妇胎盘组织中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水平.结果 (1)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浆中oxLDL水平分别为(0.42±0.11)及(0.68±0.1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5±0.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子痫前期组又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1).(2)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胎盘组织中LOX-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0±0.10及0.84±0.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8±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子痫前期组又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1).(3)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胎盘组织中LOX-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9±0.15及0.90±0.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8±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子痫前期组又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1).(4)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胎盘组织中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82±0.18及5.39±0.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子痫前期组又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1).(5)轻度及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浆中oxLDL水平与胎盘组织中LOX-1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3,P<0.05);胎盘组织中LOX-1 mRNA表达与胎盘组织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4,P<0.05).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血浆中oxLDL水平升高,并上调胎盘组织中的LOX-1表达水平,从而参与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过程.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脂代谢变化

    作者:杨慧霞;董悦;李苹;吴北生

    目的 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孕妇脂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导致高脂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53例GDM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测定其空腹血脂及脂蛋白与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进行比较,动态观察GDM孕妇治疗前后血脂代谢的变化,并且分析了GDM伴发妊高征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结果 GDM孕妇存在高脂血症,属Ⅳ型,发病率达34%;GDM并发高脂血症时妊高征发病明显增加.GDM经过治疗后血脂仍呈上升趋势.结论 GDM虽然病程短,仍然对血脂代谢存在一定影响,而且血糖控制后血脂并无改善,今后应注意对GDM患者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同时进行脂代谢的监测,合理调整饮食中脂肪含量可能将减少脂代谢异常,以减少GDM时妊高征的发生.

  • 子(癎)前期患者血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夏亚军;孟涛;刘彤;尚涛

    目的 探讨子(癎)前期(preeclampsia, PE)患者血浆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50例PE患者[PE组,其中子(癎)前期轻度(mild preeclampsea,MPE)及子(癎)前期重度(severe preeclampsia, SPE)各25例]及25例同期正常孕妇(对照组)血浆中oxLDL和sICAM-1的水平变化.结果 PE患者血浆中oxLDL和sICAM-1水平[分别为(30.56±10.29)μg/dl和(703.25±184.21)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1.48±10.41)μg/dl和(258.07±67.45)μg/L, P均<0.01]. PE组中,SPE组oxLDL和sICAM-1的水平[分别为(33.74±9.57)μg/dl和(820.02±173.47)μg/L] 均显著高于MPE组[分别为(27.39±10.18)μg/dl和(586.48±103.85)μg/L, P<0.05和<0.01].PE组血浆oxLDL与sICAM-1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75,P<0.01).结论 PE的发病与血清中oxLDL和sICAM-1的水平异常有密切关系.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载脂蛋白的变化

    作者:白文佩;张海澄;董悦;何海云;章小维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载脂蛋白的变化及其与体质指数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 以相同孕周的31例孕妇作为对照,测定36例妊高征患者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Ⅰ、AⅡ、B、CⅡ、CⅢ、E和脂蛋白(a)的变化,计算LDL-C/HDL-C、ApoB/AⅠ、 ApoAI/AⅡ、ApoCⅡ/CⅢ;并观察与体质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妊高征组体质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P<0.01),妊高征组TG、ApoCⅡ、ApoCⅢ和ApoCⅡ/CⅢ高于对照组(P<0.01),HDL-C、LDL-C低于对照组(P<0.01);妊高征组体质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血脂指标失去相关关系.结论 妊高征患者脂代谢紊乱,以甘油三酯及相关载脂蛋白变化为显著.

  • 组织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产科凝血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少芬;刘燕儒;张慧英;赵芳

    目的 检测正常足月妊娠胎盘、蜕膜和子宫肌层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含量,探讨TF、TFPI与产科凝血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正常足月妊娠孕妇30例,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浆、胎盘、蜕膜、子宫肌层中TF、TFPI抗原含量.结果 胎盘、蜕膜和子宫肌层中TF抗原含量分别为(14.17±0.60)ng/mg总蛋白、(15.60±0.75)ng/mg总蛋白和(4.37±1.28)ng/mg总蛋白.TFPI抗原含量分别为(11.15±3.63)ng/mg总蛋白、(39.17±15.32)ng/mg总蛋白和(8.91±10.00)ng/mg总蛋白.血浆中TF、TFPI分别为0.013 ng/mg总蛋白和(34.00±10.75)ng/mg总蛋白. 结论正常足月妊娠胎盘、蜕膜和子宫肌层的高TF,低TFPI抗原水平可能与胎盘剥离面凝血止血及产科凝血障碍有关.

  • 新生儿脐血血脂水平的检测

    作者:赵卫红;刘玉洁;寿好长;陈丽君

    目的了解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血脂水平,确定筛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的血脂上界.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采用酶法和一步法检测242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结果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TC、TG、LDL-C和HDL-C分别为(1.69±0.40)mmol/L、(0.23±0.12)mmol/L、(0.81±0.21)mmol/L和(0.58±0.16)mmol/L,除女婴的HDL-C值高于男婴外(P<0.05),其余指标男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筛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儿的脐血血脂上界值推荐为TC≥2.47 mmol/L和LDL-C≥0.89 mmol/L.

  • 新生儿感染性黄疸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含量的变化

    作者:岳少杰;钟乐;何晓凡;杨于嘉;姜玲;贺石林;李俊成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黄疸患儿血浆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8例非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对照组)及21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感染组)血浆TF和TFPI水平.结果感染组的血浆TFPI含量和T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FPI(21.0±4.3)、(16.2±1.9)μg/L, P<0.01; TF (177±79)、(51±24)ng/L, P<0.01];TFPI/TF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37±61、319±67, P<0.01).根据患儿血清胆红素(SB)浓度,将21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分为胆红素重度增高感染组(SB≥205.2 μmol/L, n=10)和胆红素轻度增高感染组(SB<205.2 μmol/L, n=11),两组间TFPI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胆红素重度增高感染组TF水平高于胆红素轻度增高感染组[(216±79)、(141±63)ng/L, P<0.01],而TFPI/TF低于胆红素轻度增高感染组(100±30、171±74,P<0.01).结论感染可引起新生儿体内抗凝与促凝作用的平衡失调.黄疸可提高血浆TF水平,加重感染新生儿体内抗凝与促凝作用的失衡.

  • 前循环慢性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作者:皮成慧;王君;张荣举;邸海;于生元;杜志华;刘新峰

    目的 探讨前循环慢性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的住院患者181例,均经DSA明确诊断.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 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系统,将181例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0~2级)组68例和侧支循环良好(3~4级)组113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检验,包括血常规、血尿酸、血脂及DSA检查,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缺血性卒中史)及烟酒史.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 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大于侧支循环良好组[(61 ± 9)岁比(56 ± 12)岁],高脂血症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26. 5%(18/68)比13. 3%(15/1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烟酒史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 ) .(2)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 HDL)水平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0 ± 0. 2) mmol/L比(1. 1 ± 0. 3) mmol/L,P<0. 05];两组患者血尿酸、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 (3)经变量筛选,将年龄(由低到高)、HDL(由低到高)为自变量,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使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风险增加(OR =1. 053,95% CI:1. 021 ~1. 085,P <0. 05);HDL水平升高是侧支循环形成的保护因素(OR=0. 265,95% CI:0. 085 ~0. 825,P<0. 05).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颅内侧支形成不良的风险增加,HDL水平升高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893 条记录 10/45 页 « 12...78910111213...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