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再粘连方法比较
目的 对比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两种预防再粘连的方法.方法 以在本院进行宫腔镜治疗的宫腔粘连患者为研究样本.入住时间为2017年2月~2018年7月,共有样本60例.采用随机的抽取方式,分为两个研究小组,即观察组(放置球囊)和对照组(放置避孕环).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了解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从治疗总有效率上看,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有着显著的差异,P< 0.05.结论 对宫腔粘连患者采用放置球囊的治疗方式能够收到更好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1例胸腹联体儿围术期的护理
联体儿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多发畸形双胎儿,其发生率为1/5~10万,大多数于胚胎时或出生后即死亡,约20万次以上分娩有1例出生后存活[1].其中胸腹连体儿占40%,能成功进行胸腹联体分离手术,术后两婴均存活的相当罕见[2].2004年4月,我院成功地为1例胸腹联体儿行分离术,在围手术期对患儿进行严密的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双重血浆分离术治疗急性铊中毒1例
双重血浆分离术是指使经血浆分离器分离出来的血浆再经膜孔更小的(130~300A)的血浆成分分离器,去除血浆中的异常蛋白质、免疫复合物、异常增高的抗体、低密度脂蛋白等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多用于免疫性疾病.2004年8月我们使用该疗法治疗急性铊中毒1例,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
脐-坐骨联体双胎婴儿分离术的护理
联体双胎系单卵双胎于妊娠早期未能完全分离或分离不成功所致.[1]新生儿中联体儿发病率是10万∶3,女性大于男性2倍多,死亡率91.5%.能接受手术的较少,能成功进行分离且术后婴儿存活的更罕见.[2]联体儿的联法可归成四类,其中坐骨联体约占18%.我院于2000年6月1日收治了一对脐-坐骨联体的双胎女婴,手术分离成功,术后1例因循环衰竭死亡,1例存活.现将这对联体儿分离手术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对经皮二尖瓣球囊分离术中几个问题的见解
今就我院2 000余例经皮二尖瓣球囊分离术(PBMV)的体会及同道们关注的热点,谈谈个人见解.
-
瓣膜病介入治疗回顾、展望与反思
以经皮二尖瓣球囊分离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valvuloplasty,PBMV)为代表的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引入我国已20余年,迄今在我国完成了二尖瓣球囊分离术数万例,经历了兴起、繁荣到归于理性的过程,目前已成为较为成熟的技术.
-
湿润烧伤膏在包皮粘连分离术中应用(附208例报告)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对包皮粘连剥离术后创面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包皮粘连分离后创面涂以湿润烧伤膏,每日一次,上翻包皮后涂药,包皮复位.结果:196例一周后全部愈合,创面愈合良好,另12例因包皮口狭窄反复扩张后两周愈合.结论:包皮粘连剥离术后创面涂湿润烧伤膏疗效较好.
-
粒细胞清除加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阴茎异常勃起九例报告
1994-2003年我院收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阴茎异常勃起9例,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9例.年龄15~36岁,平均29岁.持续勃起时间2~10d,平均6 d.其中6例在持续勃起前2个月,每个月有1~2次勃起,持续1~2h后自行恢复;5例在持续勃起后行阴茎海绵体分离术,仍无改善.
-
宫腔镜与B超联合应用治疗宫腔粘连
目的评价宫腔镜与B超联合应用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B超监测下行宫颈扩张器或宫腔镜电切分离子宫内粘连,术后给予抗生素、人工周期、IUD留置治疗. 结果 55例宫腔粘连完全分离,无并发症发生.术前闭经或月经稀少48例,术后月经恢复正常43例(89.6%);24例痛经治疗后得到缓解.有生育要求的36例中21例妊娠(58.3%),轻度粘连者妊娠率高81.8%(9/11),中度粘连者妊娠率54.5%(12/22),重度粘连者没有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6,P=0.033). 结论宫腔镜与B超联合应用是治疗宫腔粘连的理想方法.术后受孕与宫腔粘连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
宫腔电切镜治疗宫腔粘连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电切镜分离宫腔粘连的效果. 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2月对32例宫腔粘连采用宫腔电切镜进行粘连分离治疗. 结果 14例Ⅰ、Ⅱ度宫腔粘连分离至宫腔完全恢复正常.9 例Ⅲ度宫腔粘连中6例可暴露出患侧输卵管开口.9 例Ⅳ、Ⅴ度宫腔粘连中5例宫腔形状分离至恢复正常,但无法暴露出输卵管开口,1例子宫穿孔,腹腔镜手术修补,术后恢复良好.无水中毒、术后感染等并发症.27例月经异常者25例(92.6%)术后月经正常,2例(7.4%)仍闭经.12例术前有不同程度周期性腹痛者术后得到缓解.术后妊娠率42.9%(6/14). 结论宫腔镜分离粘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妊娠晚期重度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10例报告
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孕妇合并二尖瓣狭窄时常出现心功能衰竭(心衰),甚至急性肺水肿.既往在内科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只能进行急诊闭式或直视下二尖瓣分离术.但这对孕妇和胎儿都有很大的危险,胎儿死亡率可高达13%~30%,早产发生率高达37%[1].我院自1993年3月至2000年2月,对10例妊娠晚期重度二尖瓣狭窄合并心衰者,在分娩期前进行紧急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使患者安全渡过分娩期,现报道如下.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联合小剂量雌激素预防中、重度宫腔黏连复发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联合小剂量雌激素,预防中、重度宫腔黏连(IUA)复发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6月,于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宫腔镜下宫腔黏连分离术(TCRA)治疗的115例中、重度IU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于TCRA治疗后,接受的预防IUA复发措施,将其分为GnRHa组(n=48),患者于TCRA治疗后,接受GnRHa联合口服戊酸雌二醇片2 mg/d×90 d治疗预防IUA复发;对照组(n=67),患者于TCRA治疗后,接受戊酸雌二醇片6~9 mg/d与黄体酮软胶囊100 mg/d,序贯治疗90 d预防IUA复发.对所有受试者于TCRA治疗后3个月进行宫腔镜复查,评估2组患者TCRA后预防IUA复发治疗有效率;并于TCRA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接受预防IUA复发治疗后,月经恢复情况与子宫内膜厚度.统计学比较2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的治疗有效率、月经量改善率、子宫内膜厚度及不良反应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获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 ①2组IUA患者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病程,以及TCRA治疗前月经过少与闭经构成比与中、重度IUA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GnRHa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的治疗有效率为87.5%(42/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2%(41/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6,P=0.002).GnRHa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治疗的月经量改善率为75.0%(36/48),对照组为67.2%(45/6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5,P=0.364).2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8,P=0.204).③GnRHa组患者TCRA后接受预防IUA复发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10.4%(5/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9%(18/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9,P=0.030).结论 中、重度IUA患者于TCRA治疗后,采取GnRHa联合小剂量雌激素治疗措施,可安全、有效地预防IUA复发.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此预防IUA复发治疗方案是否值得临床推广,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无功能滤过泡丝裂霉素C注射及分离术的效果
目的观察分离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的临床疗效.方法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患者29例(29眼),在显微镜下用5号针头潜行分离滤过泡,在滤过泡旁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 0.1 ml(0.2 mg/ml),观察眼压及滤过泡情况,随访4月.结果 29例成功21例(72.4%),有效5例(17.2%),无效3例(10.3%);Ⅰ型滤过泡18例(62.1%),Ⅱ型滤过泡8例(27.6%),Ⅲ型滤过泡3例(10.3%).结论分离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修复无功能滤过泡.
-
不同方法治疗无功能滤过泡的远期疗效对比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无功能滤过泡的远期疗效.方法 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84例(9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9眼,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彻底切除结膜下增生的纤维组织后放置含0.04%丝裂霉素C的棉片5 min,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缝合;B组41眼,采用针刺分离术后在滤过泡旁3 mm结膜下注射0.02%丝裂霉素C 0.1 mL.结果 A组成功37眼,有效7眼,总有效率为89.80%;B组成功22眼,有效8眼,总有效率为73.17%.两组之间成功率和总有效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眼压平均为(16.18±4.49)mmHg,平均降低(10.89±4.53)mmHg,B组治疗后眼压平均为(17.76±4.89)mmHg,平均降低(9.63±4.48)mmHg.两组之间治疗前后眼压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无功能滤过泡,两种方法均可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但前者的效果优于后者.
-
闭式扩张分离术治疗二尖瓣狭窄48例体会
闭式二尖瓣扩张分离术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且费用低廉等,适合中、小城市及基层医院应用.1985~2000年,我院施行二尖瓣闭式扩张分离术48例,疗效满意.
-
宫腔镜诊治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官腔镜诊断和治疗官腔粘连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口服雌激素和官内放置节育器以防止再粘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3例官腔粘连患者进行官腔镜检查,并在镜下进行粘连分离或电切分离宫内粘连,术后予抗生素治疗2d,人工周期及放置IUD治疗3月.结果 63例官腔粘连完全分离,无并发症发生,术后57例(90.45%)月经恢复正常,6例(9.55%)月经量少.结论 官腔镜是目前诊断和治疗官腔粘连准确、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鼻腔重度粘连的治疗体会(附2例报告)
目的:探讨鼻腔重度粘连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等离子刀在鼻内镜局麻下行鼻腔粘连分离术,术后用不同材料(膨胀海绵片、医用薄膜)填塞换药,直至创面完全上皮化为止。结果2例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复诊完全治愈。结论等离子刀在内镜监视下对鼻腔粘连分离操作简单方便,上述材料填塞便于扩大鼻腔,使创面不断上皮化,促进黏膜的早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改良式宫内节育器治疗宫颈管粘连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宫颈管粘连分离术加改良式宫内节育器治疗宫颈管管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50例宫颈管粘连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使用宫颈管粘连分离术加改良式宫内节育器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宫颈管粘连分离术治疗,随访3个月再次宫腔镜检查比较两组预防宫颈管再粘连的效果.结果 随访3个月后,实验组无1例出现宫颈再粘连,宫颈再粘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复查均能恢复月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改良式宫内节育器治疗宫颈管粘连,在宫颈管内形成支架,能有效预防再次粘连,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中药促进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子宫内膜增生及修复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配合中药直肠滴入促进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子宫内膜增生及修复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20例于2008年10月-2014年10月经该院临床确诊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120例宫腔粘连的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必要时腹腔镜监护),对照组患者术后辅助临床常规治疗3个月,而实验组患者术后辅助中药外敷配合中药直肠滴入治疗3个月。术后1、3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观察其宫腔粘连情况,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其术后子宫内膜增生及修复效果。结果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的宫颈形态恢复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月经改善情况的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由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平均宫体大小为(41.4±3.6)mL,其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6.63±1.31)mm;而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平均宫体大小为(37.2±2.7)mL,其平均子宫内膜厚度为(5.64±0.81)mm;实验组患者的宫体大小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外敷配合中药直肠滴入能有效促进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子宫内膜增生及修复。
-
幼儿小阴唇黏连分离术32例的护理
目的 研究幼儿小阴唇黏连分离术的护理.方法 选择幼儿小阴唇黏连患儿32例,均采用手术分离的方法治疗,治疗后采取妥善的护理措施配合.对所有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儿预后情况,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结果 所选32例患儿中,31例患儿1次痊愈,痊愈率为98.88%,1例患儿术后半年再发黏连,再次手术分离后痊愈.结论 幼儿小阴唇黏连分离术治疗效果较为确切,在手术的同时采取妥善的护理措施配合,可保证患儿理想的痊愈率,对患儿术后康复也较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