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足底保护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影响的研究

    作者:曹文群;白姣姣;孙皎;沈宇峰;杨青;王峥;王素美

    目的 了解足底保护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在31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9例为干预组,接受足底保护的健康教育、足部保护技巧示教和实践、对足底压力有高风险者,予以针对性的减压鞋垫的应用,49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社区健康教育,未涉及足底减压的干预措施.结果 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足底保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足底压力.结论 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压力是有效的,足底压力的降低将减少足溃疡的发生率,进一步减少患者的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支出.

  • 动态三维个体化足垫治疗26例跖痛症疗效观察

    作者:温建民;张立颖;张鹤礼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个体化足垫治疗跖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跖痛症患者均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进行测试,制作动态三维个体化足垫并连续使用,应用步态分析仪及VAS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ootscan步态周期中前足疼痛部位的大压力、大压强、冲量减小(均P<0.05),中足大压力及冲量均增大(P<0.05).结论 动态三维个体化足垫治疗跖痛症,通过将前足部分负荷转移至中足,调整足底负荷,可缓解跖骨头下疼痛.

  • 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前足足底压力变化的影响

    作者:余霄;庞清江

    目的:测量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3种内固定对前足足底压力的变化,为选择内固定提供实验参考.方法:取8具新鲜足标本,制成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模型,依次进行3.5 mm全螺纹皮质骨螺钉,1/4管形钢板及加压骑缝钉固定.经加载600N后,通过F-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测量前足足底压力的变化.结果: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后,第1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将减小,而第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将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第1跖跗关节分别采用螺钉、钢板进行固定后,第1、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都将趋于正常状态,而进行骑缝钉固定后,虽然第1、2跖骨头下的峰值压力都有所恢复,但仍与正常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后,邻近跖骨头可能存在着“负荷转移”的调节机制以代偿部分足底压力;当第1跖跗关节骨折脱位采用螺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前足足底压力都可恢复至正常状态,而若采用骑缝钉固定,则前足足底压力仍难以恢复至正常状态.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嵇洁;张秋霞;孙普庆

    踝关节扭伤在体育运动中较为常见、重复扭伤率高,而导致踝关节重复扭伤的主要的内在因素是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姿势控制、平衡及步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青年人下肢主动和被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关龙彪;黄云飞;樊瑜波;孙联文

    目的 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不同的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不同.然而,在运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所进行的运动疗法存在理解和力度控制偏差,导致自主参与程度不合理,使实际的运动治疗方式与初设想的不同.本研究以青年人为研究对象,旨在确立一种客观判断主动和被动运动差异的特征性指标,用以分析和评价青年患者的运动方式,进而矫正因自主参与程度不同导致的运动方式偏差.方法 实验选取24名20~ 30周岁的健康青年人作为受试者(男、女各12人),实验内容为在脚踏车上先后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运动速度为30 r/min,持续时间3 min.运动过程中,利用肌电测量系统记录受试者腓肠肌肌电信号、足底压力测量系统记录足底压力大小.结果 不同运动方式下,腓肠肌肌电信号峰-峰值、积分肌电值和足底压力AD值[(大值-小值)/平均值]分界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腓肠肌肌电信号方差值和足底压力大值分界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结论 不同运动方式下,肌电信号峰-峰值、积分肌电值、方差值和足底压力AD值、大值分界明显,很可能可以作为判别青年人下肢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客观指标,用以评价受试者自主参与运动治疗的程度.

  • 完善慢性功能性关节不稳定康复疗效评估体系

    作者:于惠贤;杨纯生;张冉;胡志伟;何蕾;陈亚平

    目的 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常规康复训练前后进行综合功能评估;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 门诊选取124例单侧踝关节不稳患者,年龄34 ~ 56岁,其中男性73例,女性51例.分别进行肌力及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本体觉训练,疗程为2个月,康复前后分别做即时、行走后疼痛[500 m行走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肢负重时间、星偏移距离平衡检查及动、静态足底压力评估.结果 患足负重项康复前平均站立时间与康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即时VAS疼痛评分康复前与康复后差异显著(5.32±0.27,1.07±0.08);500 m步行VAS疼痛评分康复前后差异有显著性(8.79 ±1.78,4.51±1.78),且显著高于健侧(5.41±0.42,27.31±5.48)(P<0.05);两组足底动、静态峰值压力分布无明显改变(P>0.05),静态压力:健侧前足(1095.30±61.28) gr/cm2,患侧前足(1670.30±151.22) gr/cm2负重增加,动态压力:健侧(1654.98±294.27)gr/cm2,患侧前足(2822.30±312.28)gr/cm2(P>0.05).结论 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即时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平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500 m步行后疼痛以及动静态足底压力无明显变化,生物力学未得到纠正,限制了治疗效果.

  • 无症状扁平足与正常足生物力学差异的数字化研究

    作者:吴立军;李宇婷;王亭;余凤娇;卢行芳;郑蓉梅;郑祥武;钟世镇

    运用足底压力测试与影像学X线测量结合的足踝数字化无损测评系统,对比分析无症状扁平足者与正常足者在足底压力和足弓形态上的生物力学差异.受试为青年学生,其中正常足者12人(男女各6人,左右足共24只,其中左足12只,右足12只),无症状扁平足者12人(男女各6人,左右足共24只,其中左足12只,右足12只).利用Zebris足底压力测量仪对正常足组和无症状扁平足组进行直立状态和行走状态下的足底压力测试,并拍摄其负重位和非负重位的侧位X线片进行足弓形态测量,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比得出无症状扁平足与正常足足弓和足底压力方面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表明:双足直立时,无症状扁平足组与正常足组的足底压力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单足直立时,无症状扁平足组的足前负重比例增大;步行时,无症状扁平足组与正常足组足底压力的峰值相比差异显著(P<0.05).无症状扁平足组负重位与非负重位的足弓形态各参数有显著差异(P<0.05),而且无症状扁平足组负重位与正常足组负重位的足弓形态有显著差异(P<0.05).非负重状态和双足直立状态下,无症状扁平足表现出一定的隐匿性.单足直立和行走状态下,无症状扁平足的足底压力和足弓形态与正常足相比有明显差异.应用FA-DNTS测量评价足踝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简单,实用,易于推广.

  • 足底压力改变与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关系的研究

    作者:杨晓玲

    目的探究足底压力改变与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的关系。方法以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组( DM组22例),轻度周围神经病变组( DN1,22例),中度周围神经病变组( DN2,23例),重度周围神经病变组( DN3,23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无糖尿病者( DC组,60例),比较5组足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和患者足底各区域足底压力峰值。结果①足底压力谷值:DM组谷值(47.57±2.46 min)明显高于DC组(49.11±3.06 min)( P <0.05),DN1组谷值(28.13±2.43)明显高于DC组和DM组( P <0.05),DN2组谷值(45.21±3.42 min)明显高于DC组和DN1组( P <0.05),DN3组明显高于其余各组( P <0.05);②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比:DC组、DM组小( P <0.05),DN3组第一峰值、第二峰值(74.52±3.86 min)和谷值均比DC组、DM组、DN1组和DN2组大( P <0.05);③与DC组比较,DM组、DN1组、DN2组和DN3组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出现时间出现较早( P
      <0.05),DN2组和DN3组谷值出现时间提前( P <0.05);与DM组比较,DN1组第一峰值时间较晚( P <0.05),DN2组和DN3组谷值出现时间提前( P <0.05);与DN1组比较,DN2组和DN3组谷值出现时间提前( P <0.05);与DN2组比较,DN3组谷值出现时间提前( P <0.05);④与DC组左足底各区域峰值压力比较:DM组T1、M3、M4和HM区域峰值压力较大( P <0.05),M2区域分值较小( P <0.05);DN1组T1、M3、M5、MF足底压力较大( P <0.05),M2和HM区域峰值压力较小( P <0.05);DN2组M3、M4、M5足底区域峰值较大( P <0.05),T1、M2、HM区域峰值较小( P <0.05);DN3组M2、M3、M4、MF足底区域峰值较大( P <0.05),T1和HM区域峰值较小( P <0.05)。⑤与DC组右足底各区域峰值压力比较显示:DM组T1、M3、M4、HM区域足底峰值压力较大( P <0.05),M2、HM压力较小( P <0.05);DN1组T1、M3、M4、M5、MF区域足底峰值压力较大( P <0.05),M2、HM足底峰值压力较小( P <0.05);DN2组M3、M4、M5区域足底峰值压力较大( P <0.05),T1、M2、HM区域峰值压力较小( P <0.05),DN3组M2、M3、M4、M5、MF区域峰值压力较大( P <0.05),T1、HM区域峰值较小( P <0.05)。结论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病情的加重,患者前足足底压力增大,步长缩短,压力由足底后部向前部转移。

  • 基于步态分析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足内外翻机理研究

    作者:李珩;李峰;施延昭;刘正军;蓝靖文;马若飞

    目的 分析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特征,对其足部内外翻情况及其机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Footscan 7型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和40例健康儿童进行步态检测,测量其足初触地部位、足不同部位触地时间占站立相百分比及足不同部位在触地时发生翻转的程度,并对两组的各特征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瘫组患儿步态站立相足首先触地部位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现足趾区、跖趾区先触地及全足同时触地的情况;足前部、足中部触地时间占站立相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在足前部触地阶段,脑瘫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足部过度翻转(外翻情况多见).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相足前部承受压力时间长且易出现过度外翻,应在康复治疗中予以积极矫正.

  • 膝骨性关节炎功能评价步态指标研究——足底压力各阶段时间分布及地面垂直反力

    作者:李峰;王常海;张蓉;施延昭;宋月晗;关静;李珩;刘清国;秦谊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各阶段时间分布及地面垂直反力.方法 选取40例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10位正常老年人和10位正常年轻人,运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试单足支撑期足底压力各阶段时间分布及地面垂直反力.结果 在时间分布上,单侧OA组健、患侧触地初期和前脚掌蹬离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健、患侧之间前脚掌触地及全足支撑期差异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意义(P<0.001);单侧KOA组健侧与正常老年组相应侧比较,各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OA组左右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单侧KOA组健、患侧比较,各阶段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侧KOA组健、患侧缓冲时间T0和缓冲力系数K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健侧与正常老年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5,P<0.001);双侧KOA组自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小于正常老年组及单侧KOA组健侧(P<0.05).结论 KOA患者单足承重期时间减少,缓冲时间缩短,缓冲力系数降低,这些指标可以作为KOA患者功能评价步态指标和疗效客观依据.

  • 老年人与健康大学生平地行走时足底压力特征比较

    作者:刘程程;元香南;张立新;张志强

    目的:比较老年人与青年人行走时足底压力特征。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30名年龄55~65岁的老年人及30名年龄18~23岁的健康大学生平地自然行走时进行测试,包括足底压力各区域冲量、峰力值、负荷率,以及足跟内侧、外侧接触面积百分比。结果冲量左、右侧比较,老年组7个区域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组3个区域有显著性差异;老年组各区域冲量值低于大学生组(P<0.05)。大峰力值左、右侧比较,老年组6个区域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组3个区域有显著性差异;老年组各区域峰力值低于大学生组(P<0.05)。负荷率左、右侧比较,老年组7个区域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组3个区域有显著性差异;老年组各区域负荷率小于大学生组(P<0.05)。老年人左、右足均足跟内侧接触面积大于足跟外侧(P<0.05),且左、右足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学生左、右足均足跟内侧接触面积小于足跟外侧(P<0.05),左、右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足底压力冲量、峰力值、负荷率均低于青年人,左右侧压力分布差异更大。

  • 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即刻足底压力的影响

    作者:元香南;李晓婷;李菡婷;刘宇;孙师;万峪岑;张志强

    目的:研究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步行速度、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18例脑卒中患者,患肢因脑卒中引起足下垂内翻,患者存在部分主动踝背屈能力(肌力>2级)。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前后,受试者在足底压力测量步道上分别进行测试。分析比较脑卒中患者刺激前后步行的足底压力特点;比较步行速度、初始触地时间、触地时间占支撑相百分比、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等指标。结果刺激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的初始触地点大部分由足跖部外侧移至足跟部;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提前,足跖部外侧的触地时间相对延后,足跟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均增加(P<0.05)。同时,非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也提前(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异常模式,使得患者在提高步行稳定性及诱发正常步行模式上获益。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足底压力的分布特征及重测信度

    作者:夏清;曹娟娟;曹晓光

    目的:探讨单侧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然行走时的步态特征及足底压力检测系统的重测信度。方法采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试32例单侧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共5次,分析受试者健、患足支撑期分期参数、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及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之间的差异及重测信度。结果患足前足触地及全足支撑阶段明显低于健侧,而前足离地阶段明显高于健侧(P<0.01)。除第5跖骨区域外,患足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均低于健足(P<0.05)。在第4、第5跖骨及足跟外侧区域,患足压力峰值较健足降低(P<0.05)。上述参数组内相关系数均>0.76。结论单侧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具有一定特征,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在步态参数测量中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 Pilon骨折术后动态足底压力的分布特征

    作者:刘欣;王磊;陈先;黄玉国;王垚

    目的:比较Pilon骨折患者手术后患侧及健侧动态足底压力的分布情况。方法31例Pilon骨折患者于术后1年,采用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患侧和健侧足底10个区域峰值压力及冲量值。结果患侧第1跖骨底(M1)、足跟外侧底(HL)、足跟内侧底(HM)峰值压力均低于健侧(P<0.05),第4跖骨底(M4)及第5跖骨底(M5)峰值压力则高于健侧(P<0.05)。患侧M1、HL、HM冲量低于健侧(P<0.05),患侧M5及足中部底(MID)冲量高于健侧(P<0.05)。结论 Pilon骨折术后患者患侧足跟及前足内侧负重减少,而前足外侧负重增加,前足外侧、足弓部易发生损伤。

  • 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作者:李海;周安艳;黄东锋;丁建新;江沁;尹运冬

    目的:了解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方法:试验组痉挛型脑瘫儿童20例,对照组为52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运用Ultraflex连续性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儿童进行了步行时动态足底压力运动力学数据采样,经过电脑数据录入分析,取得动态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包括双测的z1、z2、z3、t1、t2、t3、ts).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步态分析曲线及各参数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实验组儿童10例,其步态的足底压力特征量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右侧的tz1、tz2、tz3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脑瘫儿童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均较正常儿童短,右侧的tz1、tz3增加,而tz2缩短.结论: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动态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实验组儿童中,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均较正常儿童短,右侧的tz1、tz3增加,而tz2缩短.

  • 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时足底压力特征的初步观察

    作者:胡楠;毕胜;邓思宇;卢茜;郗淑燕;李军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速行走时的足底压力特点.方法:选取21例能独立行走的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17例健康中老年人,测量并分析其常速行走时双足的大压力、冲量、支撑时间、着地、离地顺序等.结果:①大压力、冲量:患者健侧中足及足跟、第2-5趾的压力较健康人大(P<0.05),第1趾压力较健康人小(P<0.05);患侧中足及足跟压力较健康人大(P<0.05),前足内侧、第1趾和第2-5趾压力较健康人小(P<0.05).患者健患侧中足及足跟的冲量较健康人大(P<0.05),前足内侧冲量较健康人小(P.<0.05).患者健侧与患侧各区的足底压力、冲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支撑相时间:患者健患侧足趾、中足及足跟的支撑时间较健康人延长(P<0.05),患者健侧与患侧的支撑时间无差异(P>0.05).③着地和离地顺序:健康人表现为从足跟、中足至足趾的连续推进过程,脑卒中患者则无统一规律.④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压力曲线形态异常.结论: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健侧与患侧足底压力特征相同,前足的压力及冲量小于健康人,中足及足跟的压力及冲量大于健康人.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前足、中足及足跟的支撑时间较健康人增加.足的着地、离地顺序差异较大,无统一规律.足底压力曲线形态不规则.

  • 老年人健身背向走的足底压力与步态特征

    作者:赵焕彬;霍洪峰;张静;金凤霞

    目的:研究健身背向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老年人健身锻炼提出建议.方法:采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48名老年人自然正向走及背向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背向走步态特征.结果:背向走时足底压力-时间曲线呈单峰型.背向走时第2跖骨、第1跖骨、第2-5趾骨处的冲量小于正向走,足跟、第4跖骨、第5跖骨、足弓处的冲量大于正向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背向走时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处的大压强小于正向走,足跟与第1跖骨处的大压强大于正向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背向走时足底压力中心较正常步行变化范围大.结论:背向走较正向走可以使足底各部位压力分布均匀,并能锻炼平衡控制能力及肌肉调节能力.

  • 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足底压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许凤娟;倪朝民;刘孟;刘丽玲;吴鸣;穆景颂;王丽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裸足与穿戴踝足矫形器时,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评测系统进行步态测试,观察并计算步速、双下肢摆动相时间、单支撑期双下肢足底压力峰值,以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等参数,分析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穿戴AFO前后比较,患者步行速度分别为(0.47±0.05)m/s及(0.63±0.04) m/s,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为(0.19±0.07)及(0.15±0.02),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为(1.03±0.04)及(1.07±0.0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穿戴AFO后,患者步行速度提高,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少,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较前增大.穿戴AFO后,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呈正相关(r=0.417,P<0.01),与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呈负相关(r=-0.748,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佩戴AFO步行时,足底压力相关参数发生改变,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增大,且其与步速和偏瘫步态不对称性间存在相关性.

  • 足底压力分析在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陈淑芳;毛玉瑢;李咏雪;范豪;陈曦

    目的:通过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的静态和动态足底压力,客观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和步态特点,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康复治疗建议.方法:收集帕金森病患者30例,正常对照30例.每位受试者测定静态和动态足底压力,考量站立和行走过程中足底8区的压力分配和动态变化.结果:静态足底压力测定中,帕金森病组双足较正常对照组5区(第5跖骨部)压力明显增高(帕金森病患者足底5区压力分别为左侧(40.39±22.44)kPa,右侧(30.40±13.12)kPa;正常对照组分别为左侧(21.58±10.37)kPa,右侧(20.77±9.08)kPa,P<0.05),各区压力排位中帕金森病患者相比于正常对照组,第5跖骨(5区)、足掌中部(6区,即中足部)压力较第1跖骨(3区)靠前,表明患者重心更向两侧分散.步行过程中,帕金森病患者左足5区较3区排位靠前;脚跟着地时间明显缩短或缺乏足跟落地过程[帕金森病组脚跟着地时间占整个同侧足着地时间百分比左侧(0.82±2.03)%,右侧(1.62±3.15)%;正常对照组分别为左侧(4.80±2.94)%,右侧(6.31±6.25)%.P左侧=0.008,P右侧=0.02].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站立时重心不稳,向两侧漂移增大;行走时重心前倾缺乏足跟着地动作,促进了"慌张步态";步态训练中需要强调后跟先落地,克服重心前倾,进而从根本上改善"慌张步态".足底压力测定有利于患者更直观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便于医生定量分析患者步态障碍的特点和程度,进而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定量评定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老年人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及平衡能力研究

    作者:李立;陈玉娟;翟凤鸣;张立立;张岩

    目的:探索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足底压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和人体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系统对石家庄市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老年男性44例(太极拳组)和长期无体育运动的老年男性51例(普通组)进行测试.结果:两组老年人左足峰力值/体重比较,除第2-5趾骨、足跟外侧的8个区域有显著性意义(P<0.05),右足比较,除足跟外侧的9个区域有显著性意义(P<0.05),太极拳组多数区域大于普通组;两组老年人达峰力值时间左、右足分别比较,各区域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太极拳组各区域早于普通组;两组老年人左足各区域负荷率比较,除第2-5趾骨的9个区域有显著性意义(P<0.05),右足比较,除第1趾骨、第1跖骨的8个区域有显著性意义(P<0.05),太极拳组普遍大于普通组;两组老年人左足各区域冲量比较,除第3、4跖骨、足弓外的7个区域有显著性意义(P<0.05),右足比较,各区域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太极拳组足跟冲量大于普通组,前脚掌内侧冲量小于普通组;太极拳组老年人平衡能力显著好于普通组老年人(P<0.05).结论: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促进老年人肌肉力量水平得到发展,提升老年人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使得老年人足底区域峰力值、达峰力值时间、负荷率数值接近于青年人,平衡能力提升.

156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