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亚健康与自我康复

    作者:韦以宗

    (一)腰椎功能解剖运动力学简介腰椎是人体脊椎承重的椎体,上承胸椎,下达骶椎.人在出生后至能坐之前,腰椎和胸椎都是在一个弧度上;出生后6个月开始坐,腰椎出现向前弯曲;至1周岁,站立行走,曲度逐渐加大,从侧面看第3腰椎为顶点,第12胸椎后缘至第5腰椎的下后缘的连线与第3椎后缘有2厘米左右距离(图1).

  • 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作者:李海;周安艳;黄东锋;丁建新;江沁;尹运冬

    目的:了解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方法:试验组痉挛型脑瘫儿童20例,对照组为52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运用Ultraflex连续性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儿童进行了步行时动态足底压力运动力学数据采样,经过电脑数据录入分析,取得动态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包括双测的z1、z2、z3、t1、t2、t3、ts).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步态分析曲线及各参数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实验组儿童10例,其步态的足底压力特征量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右侧的tz1、tz2、tz3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脑瘫儿童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均较正常儿童短,右侧的tz1、tz3增加,而tz2缩短.结论: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动态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实验组儿童中,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均较正常儿童短,右侧的tz1、tz3增加,而tz2缩短.

  •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与下肢三维运动学及动力学相性分析

    作者:毛玉瑢;李乐;陈正宏;肖湘;黄东锋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寻找偏瘫患者步态特点,比较分析步行能力与运动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从运动力学角度探讨偏瘫患者异常步行的原因,寻找康复治疗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右侧偏瘫患者20例为实验组,正常健康中老年人16例为对照组.采用Vicon和AMT OR6-7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学和动力学检测和分析.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中老年人在步频、跨步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步时、离地比率、步长、跨步长和步速同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离地占步态周期白分比和健侧单腿支撑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上同侧髋关节伸展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角度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侧髋关节屈伸力矩、同侧膝关节伸直力矩和患侧踝关节背伸力矩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能力(步速)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健侧膝关节屈曲、双侧膝关节伸展、双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相关,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也和双侧髋关节屈伸、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伸力矩相关(P<0.01).结论:①步长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重要参考指数;②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是步态异常的重要表现;③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和踝关节背伸肌群的力量是影响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 有限单元法在脊柱康复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杨锆;王健;刘加海

    脊柱康复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包括脊柱运动学、运动力学和脊柱稳定性.其中,脊柱运动学研究脊柱运动的规律及范围,其特征取决于其关节面的几何形状和关节间软组织的力学性能;脊柱运动力学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前者分析作用于平衡状态下的脊柱的载荷,后者分析运动过程中作用于脊柱的载荷,目前进行的研究主要限于静力学.脊柱稳定性指脊柱在载荷作用下维持自身结构正常形变的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患者的术后康复.

  • 胞外固态基质蛋白影响肝癌侵袭转移研究进展

    作者:董银英;王洁;崔杰峰

    肝癌侵袭转移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步骤复杂的病理过程,包括原发癌细胞脱落,基质降解、间质浸润,组织特异趋化,血管侵入、转运,癌细胞捕获、逸出,靶器官选择,转移部位继发生长增殖等主要病理环节。细胞外基质是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面临的第一道屏障,脱落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黏附及其运动是侵袭转移始动环节早期事件[1],以往肝癌侵袭转移研究多聚焦于癌细胞黏附、运动、细胞骨架等自身病理特征改变,对作为肿瘤组织侵袭屏障、肿瘤细胞三维结构支撑及运动力学支撑的细胞外固态基质蛋白的调控重视不够。近年来,其他实体肿瘤与肝癌研究证据均显示,细胞外固态基质不仅是肿瘤生长的一种被动结构支撑,更是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组成,参与癌侵袭转移过程调控[2]。

  • 步态研究及其在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苏来提·肖合热提;盛加根

    步态分析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足踝周围创伤或病变引起的踝关节不稳等功能障碍中.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相关文献,简述步态测定在踝关节不稳中应用进展,旨在提供全面的步态认识及分析方法,针对踝关节不稳定的原因症结、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未来技术展望做一综述.

  • 基于运动力学特征的膝关节结构重建分析

    作者:彭鳒侨;张占磊;钟世镇;白波

    目的 通过分析计算机辅助重建的膝关节来研究膝关节的运动力学特征.方法 将经CT/MR扫描的原始数据输入到Mimics重建出三维模型,再经分割修补、除噪光顺等后处理,后进行数字化测量和有限元分析.结果 这些测量数据和力学分析使膝关节屈伸、滚动、滑动、侧移和轴位旋转等多个自由度的运动模式获得进一步剖析.结论 建立在三维模型重塑基础上的结构分析对膝关节运动力学特征的阐述更加充分.

  • (滚)法运动生物力学模型构建与关节角度变化研究

    作者:张艳美;谢海亮;卢群;胡冠宇;王宇臣;齐伟

    目的 揭示(滚)法上肢各关节运动力学规律和运动特性,建立更加系统、完善的推拿手法评价体系.方法 对10名专业组及10名学生组受试者的(滚)法操作进行分析,建立(滚)法3环节(上臂、前臂、手) -3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多刚体运动生物力学模型;采集受试者(滚)法操作过程的实时数据,应用Workstation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建立(滚)法3环节-3关节多刚体生物力学模型,标记点设置明确,可以描述(滚)法运动学特性.在(滚)法外摆阶段,专业组伸肘角度为(38.304 ± 1.776)°,学生组伸肘角度为(18.199 ± 1.6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组前臂旋转角度为(58.706 ± 1.675)°,学生组前臂旋转角度为(42.556 ± 2.81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组屈腕角度为(79.516 ±1.654)°,学生组屈腕角度变化为(78.451 ± 2.110)°,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环节-3关节的多刚体生物力学模型可模拟(滚)法研究各关节空间运动关系,明确运动位移,确定空间角度,适宜用于推拿手法研究.

  • 复兴中国整脊学第一人——韦以宗

    作者:李恩青

    中年后,人容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脊椎椎管狭窄症或脊椎滑脱症,轻者颈腰疼痛、步行无力,重者瘫痪,按照西医处置一般都需手术治疗.但在中国,用现代化的中医整脊技术,就可以打破这一常规.而在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目前我国整脊界领头人韦以宗教授.20多年来,韦以宗教授对祖国医学整脊理论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发掘整理研究,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的新理论为指导,在中医骨伤尤其是整脊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为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骨科运动力学新思维

    作者:陈启明;方迪培;洪友廉;容树恒;吕宝仪

    运动可以引起创伤 [1],大约占急诊患者的7% [2],有时高达22% [3],其发牛率与交通意外、家庭事故和工伤相当.由于大多数运动创伤造成患者骨骼肌肉系统损伤,因此这些患者通常被转至骨科运动医学门诊诊治.

  • 全口义齿咀嚼时基托的轻微移动与疼痛点

    作者:韩锋;沈恩章

    全口义齿是粘膜支持式义齿,义齿的颌力通过基托传导到粘膜和牙槽骨上[1].全口义齿在行使咀嚼功能时,上下咬颌前后、左右向进行三维空间运动,基托下的粘膜厚度不同,受力后的轻微移动也不相同.基托的轻微移动,可使有的地方的粘膜受压过重而产生疼痛,有的可破坏良好的封闭作用,致使义齿产生脱位.本文就基托轻微移动和义齿的压痛,从运动力学角度进行分析.

  • 动态足底压力检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的特征

    作者:李海;周安艳;黄东锋;丁建新;江沁

    背景:压力感测鞋是一种测量地面反应力的方便快捷的工具,近来利用这些系统检测具有神经疾患儿童步态的研究正在开始进行.目的:了解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康复科,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①脑瘫组:2004-05/2005-04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6~66个月,均能独立步行10 m以上.②正常对照组:52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男28例,女24例,年龄35~76个月.方法:应用Ultraflex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儿童进行连续性足底压力测试.步态的图表和动态足底压力数据被记录并由电脑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记录30 s内连续的所有足底压力变化曲线,选取步态稳定后的10个步态周期,经过软件分析,得到平均足底压力曲线.②由足底压力曲线提取特征量,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具有2个峰和1个谷的双峰波形;半数脑瘫组儿童步态的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其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单一的足底压力高峰,或双侧足底压力曲线不对称,同侧不同的步态周期足底压力曲线也形态各异.②10例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及相应特征量数据的脑瘫组儿童双侧的单足支撑时间长于正常对照组[左侧:(0.879±0.658),(0.472±0 051)s;右侧:(0.818±0.682),(0.478±0.050)s;P均<0.01];右侧的到达第一、二峰值的时间与支撑时间的比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到达谷值的时间与支撑时间的比值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①运用动态足底式压力步态分析方法,可直观地观察足底压力曲线图,并直接提取运动力学特征信息.②部分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动态足底压力曲线不能表现出典型的双峰曲线,能得到典型足底压力双峰图的儿童,从其足底压力图中提取的各特征量数据能体现患儿步行时步态周期各时期的足底压力特征.

  • 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坚锋;冯宗权

    膝关节是人体大、解剖复杂、多轴向运动的关节.如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晚期膝关节炎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该手术的大量开展,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据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12%,占人工膝关节翻修原因的50%[1,2],成为膝关节翻修的常见原因之一.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不良会对髌骨轨迹和膝关节功能造成影响[3].其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技术是决定髌股运动力学和膝关节屈曲稳定性的关键技术之一.笔者回顾近年相关文献,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的研究进展作系统探讨.

  • 全膝置换术后髌股关节的运动力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储小兵;吴海山

    髌股关节问题是全膝置换术(TK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的一些资料显示,TKA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12%,占人工膝关节翻修的50%[1,2],包括膝前痛、髌骨骨折、髌骨不稳、软组织撞击和假体磨损、松动等.目前的技术已能使手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超过90°,但研究表明髌股关节的接触应力在膝关节屈曲超过90°后明显增高;再者,TKA的手术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术后的活动量来越大,因此今后髌股关节的问题会愈加突出.

  • 坐位颈椎牵引牵引力的静力学实验与运动力学分析

    作者:张云新;许宁;李洪栋;王国柱;杨宏伟

    牵引力是颈椎牵引的重要指标,通过静力学实验和运动力学分析表明,牵引带坐位牵引的牵引力与砝码重量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要用砝码近似表示牵引力的大小,必须考虑牵引装置结构上的改进.

  • 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室壁运动研究进展

    作者:李慎义;陈红天;龙湘党;刘亮;危安;钟昕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心力衰竭仍是当今世界病死率高的疾病之一,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病死率较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的正确的评价对临床诊疗及预后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美国心脏病协会指出:超声心动图不但能够对心力衰竭患者作出独立诊断,而且能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是新近发展的一项无角度依赖性且重复性好的致力于心功能检测的新技术[1],能定量评价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2],且其在判断室壁运动的敏感性及准确性优于以往相关超声的检查方法[3],尤其在反映心脏运动情况方面较组织多普勒更真实、更准确[4],从心肌纤维形变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定量评价心脏舒缩功能及扭转的新手段。长期以来对心肌运动力学的检测一直是超声技术的研究重点,且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在此就其对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犬左心室局部心肌构筑和旋转运动力学机制关联性的超声初步研究

    作者:傅英;龙滨;陆景;李文华;李朝军;李春梅;邓燕;庄丁;罗安果;苏莉;尹立雪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结合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对犬生理状态下左心室前壁局部心肌旋转运动进行力学分析,结合病理技术,探讨局部心肌旋转运动力学状态与心外膜下心肌构筑的时域变化特点.方法 8只健康比格犬开胸模型,随机分为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两组,每组4只,使用高频超声仪采集左心室前壁局部标记点(H、M、L三水平共六点)短轴切面连续三个心动周期二维超声灰阶图像并存盘,脱机应用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软件分析标记点心肌旋转运动力学状态,对同一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心外膜下心肌单心动周期内10等分点处心肌旋转位移值组间均数趋势对比分析.实验结束后,分别用10.0%KCI和32.5%的BaCl2溶液处死两组实验犬,令其心肌停留于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6%甲醛溶液固定,制作组织切片和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并摄影存图;采用球形检验、多元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二维灰阶超声观察:同一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心外膜下心肌片层结构在同一心动周期内存在围绕左心室中心点的旋转运动,同时也存在相对的自转运动;靠近基底H水平运动呈反向,靠近心尖L水平则大部分呈同向;收缩期大部分呈长轴观,舒张期大部分呈短轴观,均呈反向旋转.②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收缩末期组:心外膜下心肌增厚,H、M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心肌纤维多呈长轴观,左右侧心肌片层大部分反向排列;L水平两侧标记点方向较一致,且多向右排列;舒张末期组:心外膜下心肌变薄,H、M、L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心肌纤维多呈短轴观,排列方向基本一致.③组间均数趋势观察:H、M水平左右两标记点处收缩早期和舒张末期心肌旋转方向较一致,收缩中晚期及舒张早中期呈反向旋转,左侧为逆时针方向,右侧为顺时针方向,左侧逆时针旋转位移幅度向心尖方向逐渐增加,右侧顺时针旋转位移幅度往心尖方向逐渐减弱,到L水平左右两侧均为逆时针旋转,且左侧大干右侧.(④同一时刻点上左右两侧标记点处心外膜下心肌旋转位移在收缩早期和舒张末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收缩中晚期及舒张早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或P<0.05);心外膜下心肌左右两侧标记点旋转位移所构成的扭转角度M水平大,H水平和L水平相差不大,但三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两位操作者获取结果 具有一致性(r>0.6,P<0.05).结论 心外膜下心肌片层结构之间在同一水平、同一心动周期大部分时相呈反向运动,其相互运动均数趋势曲线呈"反向螺旋"状,其规律的往复运动与心肌反向排列结构有关,并得到病理证实;采用高频超声结合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能从时域观角度探讨心肌构筑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揭示心肌解剖结构和力学机制,有助于临床心脏整体和局部舒缩功能的评价.

  • “十三功法”防治颈椎病

    作者:广东省中医院韦以宗名医工作室

    中医整脊专家韦以宗教授,根据《易经》宇宙圆运动规律,研究脊柱运动力学,通过对人类腰曲形成机理及其颈曲关系生物力学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论证了人类“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提示人“久坐”后腰大肌等张收缩失衡,导致腰椎骨关节紊乱,继发胸椎侧弯而致颈椎骨关节错位,出现颈椎亚健康甚至病变的病理现象。根据以上研究成果,他创出“十三功法”防治颈椎病,取得良好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