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脱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丁其勇;滑炎卿;管一晖;赵军;朱凤;毛定飚;葛虓俊;张国桢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中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标准摄取值(SUV)的相关性.方法搜集行PET-CT和动态增强CT检查的28例非小细胞肺癌和13例良性肺结节病例,测量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平均CT值、18F-FDG标准摄取值的大值和平均值,计算结节增强峰值,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评价良恶性结节动态CT增强峰值和18F-FDG SUV的相关性.结果非小细胞肺癌和良性结节CT增强峰值[(35.09±11.41)、(26.92±19.98) HU]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4,P=0.189),SUV大值(7.23±4.38、2.97±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01),SUV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1,P<0.001).非小细胞肺癌CT增强峰值[(35.09±11.41) HU]和18F-FDG SUV的平均值(4.93±3.53)及大值(7.23±4.38)之间均无相关关系(r=-0.040,P=0.839及r=0.056,P=0.778).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FDG SUV之间无相关关系,FDG SUV可能不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评价.

  • 18F-FDG放射性自显影对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显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晓娜;刘宏斌;李建;陈韵岱;张锦明;王国位

    目的 观察18F-FDG对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的核素显像,探讨18F-FDG核显像结果与油红染色之间关系,初步评价18F-FDG在检测粥样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20周龄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给予高脂饮食(0.15%胆同醇,15%脂肪),于第44周龄前禁食10-12h后,经尾静脉注射(0.56-0.71)mCi18F-FDG,20min后处死小鼠分离主动脉,将血管纵行剖开,计算主动脉18F-FDG标准摄取值(SUV),然后行放射性自显影、油红染色,比较结果.正常C57BL/6N小鼠为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其余做法相同.结果 ApoE-/-小鼠主动脉对18F-FDG的摄取值(0.243±0.054)较对照组C57BL/6N小鼠有显著性差异(0.112±0.004,P<O.05).放射性自显影示实验组ApoE-/-小鼠主动脉上斑块区域与非斑块区域信号比为5.848(±2.416):1,且与油红染色相比其检测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0.194%、66.67%;对照组放射自显影图未见有特异性信号浓聚,与之对应的油红染色中亦未见到有染色阳性区域.结论 18F-FDGPET/CT无创性检测动脉粥样斑块具有可行性,有可能成为临床无创评价斑块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 PET/CT与增强CT对于NSCLC放疗靶区勾画的价值及患者生存函数分析

    作者:陈杉;黄杰

    目的 研究氟脱氧葡萄糖F18(18F-FDG)PET/CT与增强CT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的价值及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的影响.方法 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3年1~12月采取增强CT勾画放疗靶区治疗的78例NSCLC患者作为增强CT组,以我院2014年1~12月采取18F-FDG PET/CT勾画放疗靶区治疗的78例NSCLC患者作为PET/CT组;保存PET/CT组患者增强CT靶区勾画资料并与PET/CT靶区勾画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后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以生存函数分析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结果 PET/CT组总有效率为32.05%,增强CT组总有效率为14.10%,PET/CT组高于对照组(P<0.01);PET/C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均低于增强CT组(P<0.05).PET/CT组双肺V5、V20、V30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PET/CT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增强CT组(P<0.01);PET/CT组患者PFS、OS均长于增强CT组(P<0.05).PET/CT组患者行增强CT扫描病灶检出率低于PET/CT扫描(P<0.05);并且PET/CT勾画GTV、SUVmax均小于增强CT组(P<0.05).结论 PET/CT能够更加精准地勾画放疗靶区,提高治疗精准性与减少局部放射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无病情进展生存时间与总生存时间.

  • 18氟-2-脱氧-D-葡萄糖PET/CT全身显像对不明原发灶肿瘤处理决策的影响

    作者:吴志坚;张永学;魏昊;贾清

    目的 探讨18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处理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已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而常规检查未能发现肿瘤原发灶患者.PET/CT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方法.组织病理、细胞学结果和/或临床随访对PET/CT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34例患者中,FDG PET/CT显像发现可疑肿瘤原发灶20例,其中位于肺部9例,结肠3例,直肠2例,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20例可疑原发灶中,17例经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和/或临床随访结果证实为真阳性,其中位于肺部8例,结肠2例,直肠、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另3例假阳性分别位于肺、结肠及直肠各1例.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检出率为50.0%(17/34),假阳性率为8.8%(3/34).50.0%(17/34)的患者18F-FDG PET/CT显像后因发现原发灶和/或新的转移灶而改变临床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病例的处理决策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常规检查无法确定肿瘤原发灶的病例,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有重要意义.

  • 大标准化摄取值变化率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价值分析

    作者:印妮;王振欣;朱彦博;谢菁;邓胜明;章斌;吴翼伟

    目的 观察化疗前后多次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及计算机辅助断层一体机(PET/CT)全身显像的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变化率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8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治疗2~4疗程后、治疗结束后4周内分别行3次PET/CT显像;另3人次为治疗结束1年后进行,共计行57人次PET/CT全身显像.以SUVmax变化率25%为标准来评价疗效、决定治疗方案,随访至诊断明确后36个月.以同期未进行PET/CT显像的47例Ⅳ期肺癌患者为对照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 (1) 7/18例的患者通过治疗前PET/CT显像新发现了转移病灶,PET/CT显像灵敏度为91.7%,阳性预测值为93.2%.(2)以SUVmax变化率评价疗效后,有5例患者在第2次显像后改变治疗方案;2例患者在第3次显像后增加靶向治疗药物.(3)行PET/CT显像的18例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的SUVmax变化率可以用来评价肺癌疗效并判断预后.

  • 原发性胆管癌TNM分期与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大标准摄取值的相关性

    作者:王祖飞;兰茜琳;肖扬锐;刘建平;纪建松

    目的 探究原发性胆管癌TNM分期与其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半定量指标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7月经临床确诊的36例原发性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8F-PET/CT检查,测定肿瘤病灶区域的SUVmax值,并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指南对肝内外原发性胆管癌进行临床分期,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及分期胆管肿瘤患者之间SUVmax的差异,确定TNM分期与SUVmax之间的相关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6例原发性胆管癌SUVmax值为7.87 ±3.17(2.10~14.60),有淋巴结转移和有远处转移患者病灶区域的SUVmax值分别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364、0.343,均P<0.05);不同TNM分期患者之间SUVmax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F=1.352,P=0.021);但不同性别、年龄(> 70岁与<70岁)和T分期患者肿瘤之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8、1.980,F=1.252,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原发性胆管癌的TNM分期与其SUVmax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肿瘤TNM分期越高,其SUVmax值也越高(r=0.658,P=0.007).结论 SUVmax值大小与原发性胆管癌的TNM分期呈正相关,对于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PET/MRI与PET/CT在人体生理器官SUVmax的比较

    作者:富丽萍;刘家金;尹大一;张锦明;陈英茂;安宁豫;徐白萱;田嘉禾

    目的 通过PET/CT与PET/MRI在人体器官放射性摄取值(SUVmax)的配对比较,评价PET/MRI定量分析的能力.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同日PET/CT和PET/MR检查且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77例患者.以右肺、肝右叶,第3腰椎椎体及竖脊肌为参考区,将感兴趣区(ROI)分别置于PET衰减校正后图像,获得SUVmax-CT和SUVmax-MRI.相同的ROI也置放于双时间点PET/CT图像的肝脏和竖脊肌.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以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两组SUV max之间的关系.结果 57例受试者未见异常征象,220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259例恶性及21例良性病灶.除了肺部(r=0.44),SUVmax-CT和SUVmax-MRI在其他3个器官均存在高度相关(r =0.62~0.73).4个组织器官SUVmax-MRI均明显低于SUVmax-CT(P<0.01).延迟校正后,肝脏及肌肉两组SUV之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尽管SUVmax-MRI与SUVmax-CT存在差异,但是两者高度相关,提示PET/MRI均能提供可靠的定量诊断信息.

  • 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N分期和M分期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顾慧;徐文贵;宋秀宇;戴东;朱磊;王健

    目的 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N分期和M分期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3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且经病理学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的114例患者资料,MCC分期Ⅱ~Ⅳ期,分别研究PET/CT、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N分期及M分期中的诊断价值.将PET/CT、PET、CT显像结果分别作两两比较,数据行2×2列x2检验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PET/CT、PET、CT在N分期中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4%、94.7%、88.6%,PET/CT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T/CT、PET、CT在M分期中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8.2%、93.9%、83.3%,PET/CT及PET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T/CT能够为恶性黑色素瘤提供更准确的肿瘤分期,尤其在N、M分期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 18F-FDG PET/CT评价初诊非霍奇金淋巴瘤代谢活性及其与免疫表型的相关性

    作者:张建华;王荣福;范岩;付占立;张旭初;廖栩鹤;刘萌;康磊;崔永刚

    目的 对比分析初诊不同亚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病灶的代谢活性,探讨其与免疫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显像的NHL患者资料.测量反映肿瘤代谢活性的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分析惰性B细胞NHL、侵袭性B细胞NHL及T细胞NHL SUVmax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及SUVmax与免疫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患者中,NHL SUVmax 0.9~40.3不等,96.3%(79/82)的患者病灶均可见较明显的18F-FDG摄取.同一淋巴瘤亚型之间SUVmax也明显不同.惰性B细胞NHL、侵袭性B细胞NHL、T细胞NHL SUVmax分别为4.5±2.4、13.1士7.6、8.0士3.8.惰性B细胞NHL SUVmax低于侵袭性B细胞NHL、T细胞NHL(P=0.000、P=0.03);侵袭性B细胞NHL SUVmax高于惰性B细胞NHL、T细胞NHL SUVmax(P=0.000、P=0.005).B细胞NHLSUVmax与Ki-67阳性率呈正相关(r=0.493,P=0.001),与CD138表达呈负相关(r=-0.654,P=0.008).T细胞NHL SUVmax与Ki-67阳性率无相关(P =0.213),与CD56表达呈负相关(r=-0.545,P=0.044).结论 不同NHL亚型FDG摄取明显不同,多数亚型呈FDG高摄取.惰性B细胞NHL代谢活性明显低于侵袭性B细胞NHL、T细胞NHL,侵袭性B细胞NHL代谢活性高于惰性B细胞NHL、T细胞NHL.B细胞NHL SUVmax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与CD138表达呈负相关;T细胞NHL SUVmax与Ki-67表达无相关性,与CD56表达呈负相关.

  •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王振欣;章斌;吴翼伟;倪斌;潘律德

    目的 研究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并发现胸部病变的患者188例,随访至2010年1月,随访9~26个月,评价PET/CT显像诊断肺部占位、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和其他良性病变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良性病变中大标准摄取值(SUVmax) >2.5者占24.3%(18/74例),其中包括肺门淋巴结增大6例,纵隔淋巴结7例,肺内结节(>10 mm)1例,肺部炎症2例,陈旧性肺结核1例,胸膜增生性病变1例。恶性病变中肺内结节(>10 mm)病灶SUVmax为8.2±5.4,RI为52.4%±39.6%。PET/CT显像诊断肺内结节(>10 mm)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2%、80.0%、96.6%、98.2%和80.0%。PET/CT显像诊断肺门 J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25.0%、80.8%、85.7%和40.0%。PE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41.7%、84.8%、86.5%和71.4%,其灵敏性和准确性高于CT的70.2%和55.9%。PET显像诊断恶性肺内小结节(<10 mm)的阳性率为63.2%,低于薄层CT显像。恶性病变治疗后复杳患者6例,病灶摄取18 F-FDG消失4例,平均生存期为(22±5)个月。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鉴别良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首发抑郁症前额叶静息态葡萄糖代谢和血流灌注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作者:付畅;张红菊;史大鹏;高永举;徐俊玲

    目的 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前额叶脑功能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11月以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心理门诊17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抑郁组,16名本院实习医生及职工为健康对照组,均签署知情文件且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静息状态下接受磁共振3D动脉自旋标记(ASL)及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计算机体层摄影(CT)扫描,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以SPM8及SPSS 17.0软件进行影像数据及临床症状相关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组,抑郁组双侧额上、中、下回葡萄糖代谢减低(总体素值462),左侧额中回及右侧额上、中回血流灌注减低(总体素值1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P=0.02),左侧额中回的FDG标准化摄取值(SUV)和局部脑血流量值(CBF)改变呈正相关(r=0.63).患者认知障碍与双侧额中回SUV(r =0.55,0.52,P<0.05)及右侧额中回CBF(r =0.59,P<0.05)呈正相关,焦虑与右侧额下回SUV(r=-0.71,P<0.05)及左侧额中回CBF(r=-0.69,P<0.05)呈负相关,迟缓与左侧额中回及右侧额下回SUV呈负相关(r=-0.67,-0.64,P<0.05),HAMD量表总分与双侧额中回SUV(r=0.58,0.62,P<0.05)及CBF(r =0.61、0.54,P<0.05)呈正相关.结论 PET显像能更敏感检出抑郁患者病变脑区;抑郁患者前额叶葡萄糖代谢与血流灌注改变具有相对一致性且与诸多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左侧额中回可能是抑郁患者前额叶损伤的核心脑区.

  •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 PET/CT 显像对评价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价值

    作者:许泽清;张林启;王晓燕;张祥松

    目的:初步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 PET/CT显像作为肝癌肝移植筛选标准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科初治的31例肝移植术前未经抗肿瘤治疗的肝细胞癌( HCC )患者;术前行18 F-FDG PET/CT,将肿瘤的Tsuvmax/Bsuvmax值(简称T/B值)作为反映代谢活性的半定量指标,应用ROC曲线计算T/B影响HCC肝移植后复发转移的佳临界值。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31例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影响HCC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肿瘤转移复发的总发生率为51.6%(16/31),移植后6个月、1年、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5%、67.7%、4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HCC肝移植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变量有T/B值、肿瘤大径、肿瘤数目、术前AFP水平。 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B值、AFP水平和肿瘤数目是影响HCC肝移植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T/B值、术前AFP水平和肿瘤数目是影响HCC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18 F-FDG PET/CT作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预后指标,可以筛选HCC肝移植受体。

  •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芳蕾;洪群英;石洪成;顾宇参;白春学

    目的 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47例肺部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PET/CT的诊断效度以及病变形态、病理类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其诊断效度与病灶FDG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影响,评价PET/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部占位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SUVmax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r=0.484,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232,P<0.01),且肿瘤标志物阳性者病灶SUVm.显著高于阴性者(10.6±5.5比7.6±5.4,P<0.05);PET/CT诊断肺癌的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50.0%、96.6%、89.3%,且病灶越大,诊断的准确度越高(P<0.05);PET/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使PET/CT诊断肺癌的特异度提高30%左右(P<0.01).结论 18F-FDG PET/CT对肺结节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对肺癌的分化程度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可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的特异度.

  • 治疗前18F-FDG PET/CT大标准摄取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

    作者:应志涛;王雪鹃;宋玉琴;郑文;王小沛;谢彦;林宁晶;涂梅峰;平凌燕;刘卫平;邓丽娟;张晨;杨志;朱军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前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成像(18F-FDG PET)/CT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39例DLBC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18F-FDGPET/CT检查,采用SPSS 13.0软件评价SUVmax与预后因子、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的关系.结果 生发中心来源和非生发中心来源的DLBCL患者的中位SUVmax分别为11.6(5.3 ~ 18.7)和18.0(2.2~40.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有大肿块与无大肿块患者的中位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SUVmax与国际预后指数(IPI)、年龄、分期、体力状态ECOG评分、乳酸脱氢酶(LDH)、结外病变个数及肿瘤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完全缓解和未完全缓解患者的中位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有效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与无效患者(疾病稳定+疾病进展)的中位SUVmax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43).分别设定10、15、20为SUVmax界限值,SUVmax低者与高者的完全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5、0.450、0.481),有效率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0、0.465、0.338);SU Vmax低者与高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6、0.441、0.623),2年总生存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7、0.123、0.362).结论 DLBCL疗前PET/CT的SUVmax预测预后意义在本组患者中不明确,目前还不能通过其来判断患者预后或指导治疗.

  • 不同严重程度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研究

    作者:肖世富;曹秋云;薛海波;刘永昌;左传涛;江开达;张明园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的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AD患者(AD组)和10例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检查(PET)并分析两组间不同脑区脑葡萄糖代谢的差异.结果 AD组与NC组比较,有多个感兴趣脑区的局部葡萄糖代谢率显著降低(P<0.05,P<0.01),在额叶的上、中、下回和眶回代谢下降17.0%~28.4%,颞叶的上、中、下回下降3.3%~25.0%,岛叶下降9.3%~9.8%,海马下降10.5%~10.6%,海马旁回下降7.8%~11.3%,前后扣带回下降16.7%~22.7%,右侧尾状核下降10.6%,顶颞枕叶联结区下降12.7%~14.5%.其中,额上回、额中回、眶回、颞中回和前扣带回代谢降低明显,均超过20%.轻度痴呆代谢降低的脑区较少,程度也较轻.右颞下回、左海马、左颞上回和右岛叶判别的正确率达100%(均P<0.01).结论 PET能灵敏地反映AD的脑葡萄糖代谢变化,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AD的脑葡萄糖代谢缺陷主要集中在额叶、颞叶和海马结构,呈额-颞叶型缺陷,代谢缺陷程度和范围与痴呆程度密切相关.海马、海马旁回、前扣带回、颞下回等脑区的葡萄糖代谢下降可能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 FDG-PE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秋松;方佩华;高硕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FDG-PE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研究显示它不仅可用于甲状腺癌原发灶的诊断,而且在肿瘤分期、术后再分期、治疗效果评价和疾病预后评价方面可能具有更大的价值.葡萄糖转运蛋白、己糖激酶活性是影响病灶对FDG摄取的正相关因素,而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则与药物摄取呈负相关关系.此外,肿瘤灶内炎症细胞的浸润、肿瘤细胞缺血、损伤,以及血清促甲状腺素水平都可能影响病灶对FDG的摄取.

  • 18F-FDG 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作者:应志涛;王雪鹃;宋玉琴;郑文;王小沛;谢彦;林宁晶;涂梅峰;平凌燕

    目的 探讨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初治H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一线治疗前、治疗中期或者治疗后接受氟脱氧葡萄糖F18(18F-FDG)PET-CT检查,采用SPSS 13.0软件对患者生存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一线接受ABVD(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氮烯咪胺)或BEACOPP(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29.4(12.2~52.4)个月.接受中期、治疗后PET-CT检查的患者分别为35、46例.中期PET-CT阴性、阳性患者分别为25、10例,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1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治疗后PET-CT阴性、阳性患者分别为36、10例,3年PFS率分别为1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治疗中期和治疗后PET-CT结果与HL患者PFS存在相关性,与总生存率的关系因随访时间过短不能确定.

  • 18F-FDG PET-CT评估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作者:应志涛;米岚;王雪鹃;张玥伟;杨志;宋玉琴;王小沛;郑文;林宁晶;涂梅峰;谢彦;平凌燕;张晨;刘卫平;邓丽娟;朱军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评估在接受auto-HSCT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auto-HSCT的48例DLBC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移植前或者移植后行PET-CT检查,结合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及生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48例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中位年龄为43(17~59)岁.②移植前PET-CT评估阴性和阳性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7.1%和53.3%(χ2=7.02,P=0.019),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0.3%和60.0%(χ2=6.51,P=0.022);移植后两组患者的3年PFS率分别为94.1%和30.0%(χ2=22.75,P=0.001),3年OS率分别为97.1%和40.0%(χ2=21.09,P=0.002).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后PET-CT评估阳性是影响患者PFS(HR=13.176,P=0.005)和OS (HR=20.221,P=0.007)的预后不良因素;移植前治疗方案数与PFS相关(HR=10.039,P=0.040).④Harrell's C值显示移植后PET-CT评估与移植前治疗方案数联合使用预测PFS的价值优于单独使用(联合使用、移植前治疗方案数、移植后PET-CT评估的Harrell's C值分别为0.976、0.869、0.927);移植后PET-CT与ECOG体力状态评分联合使用能更好预测OS(联合使用、ECOG体力状态评分、移植后PET-CT评估的Harrell's C值分别为0.973、0.711、0.919).结论 移植后PET-CT评估在接受auto-HSCT的DLBCL患者中有重要预后作用,移植后PET-CT评估联合移植前治疗方案数以及ECOG体力状态评分可能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预后.

  • 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结外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党娜;徐文贵;宋秀宇;戴东;朱磊;朱湘;马文超;王健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结外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临床疑似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的PET-CT显像结果,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PET-CT、单纯CT、PET图像在诊断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中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及符合率.按病理类型分组,将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大标准摄取值进行比较,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9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原发结外淋巴瘤128例,结核、鼻咽癌、胃间质瘤、胃腺癌、肺腺癌、脑胶质瘤、骨髓纤维化、十二指肠腺癌各1例,其他类型转移癌3例.PET-CT诊断出真阳性病例106例,真阴性9例.PET-CT、CT、PET的敏感性分别为82.8%、65.6%、78.9%,特异性分别为81.8%、72.7%、36.4%,准确性分别为82.7%、66.2%、82.0%.PET-CT与CT比较,敏感性、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881和10.006,P值分别为0.003和0.002);与PET比较,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7,P=0.034).PET-CT与CT比较,胃肠道淋巴瘤、头颈部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110、5.278和8.711,P值分别为0.024、0.022和0.003).PET-CT在不同原发部位、不同病理分型结外淋巴瘤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类型分组,黏膜相关淋巴瘤大标准摄取值为7.4±4.6,与DLBCL(15.8±10.6)和NK/T细胞淋巴瘤(13.6±7.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DLBCL与NK/T细胞淋巴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在原发结外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应注意鉴别诊断,且结果应结合病理诊断.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规范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检查的预后意义

    作者:应志涛;王雪鹃;宋玉琴;郑文;王小沛;谢彦;林宁晶;涂梅峰;平凌燕;刘卫平;邓丽娟;张晨;杨志;朱军

    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成像(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规范一线治疗结束后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诊治的39例DLBCL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规范一线治疗结束后接受18F-FDG PET/CT检查,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患者生存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PET/CT结果分为阴性、轻度代谢和阳性.17例患者治疗后PET/CT结果为阴性,中位随访24.1个月均未复发;13例患者为轻度代谢,中位随访17.1个月,2例复发;9例患者为阳性,中位随访16.3个月,其中4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学资料判定为病情进展并予以解救治疗,另2例分别在PET/CT检查后观察至13.5个月和6.8个月后病情进展,其余3例患者经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阴性,在PET/CT检查后分别观察至5.9、9.6和20个月均未进展.治疗后PET/CT阴性、轻度代谢、阳性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100%、83%和56%,2年PFS率分别为100%、83%和42%.阴性、轻度代谢、阳性患者的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100%、100%和89%,2年OS率分别为100%、100%和63%,治疗后PET/CT检查阳性组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与阴性组、轻度代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结论 DLBCL患者规范一线治疗后PET/CT阴性及轻度代谢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而治疗后PET/CT阳性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421 条记录 9/22 页 « 12...6789101112...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