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复合碳纤维材料产生远红外线对体温过低症的复温作用研究

    作者:李靖;李鸣皋;吕晓宁;孙海文;马贵喜;刘玉;蒙果

    目的 评价复合碳纤维远红外线装置的复温效果及生物学效应.方法 将3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各组实验兔经(21.0±0.5)℃人工模拟海水浸泡至肛温30℃,分别采用自然、水浴、复合碳纤维远红外线三种方法进行复温至肛温35℃,记录各组所用复温时间以及复温后体温下降度数,分别在浸泡前、复温前及复温3h后静脉采血,测定红细胞膜ATP酶及血浆乳酸含量.结果 水浴组和远红外线组复温均明显快于自然组(P<0.01);远红外线组体温后降幅度小,水浴组次之,自然组大(P<0.01);远红外线组复温3h红细胞膜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水浴组和自然组(P<0.01),血浆乳酸含量明显低于水浴组和自然组(P<0.01).结论 复合碳纤维电热装置救治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兔,复温速度快、体温后降幅度小;能增加红细胞膜ATP酶含量并降低血浆乳酸含量,有明显的保护性生物学效应.

  • 冻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作者:张龙徽;兰朝红;刘艳萍;李艳怀;杨晓冬

    目的:探讨冻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使冻伤患者迅速脱离受冻现场,进行逐步保温和复温,纠正复温性休克,对症治疗。结论冻伤是由于人体处于低温环境中导致组织冻结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北方地区冬季常见病之一。患者冻伤后如果不及时救治,会造成皮肤、肢体等严重损伤,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要及时、正确地做好冻伤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

    关键词: 冻伤 保温 复温
  • 术后低体温复温的护理干预

    作者:尚丹琪

    术后低体温是较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患者极易发生.术后低体温不仅使患者感到不舒适,而且使生命体征不同程度地偏离正常轨道,60%患者出现寒战.

    关键词: 术后 低体温 复温 护理
  • 新生儿硬肿症96例临床分析

    作者:魏玉芳

    目的 探讨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96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参附液2 ml/(kg·d)静脉滴注,5~7 d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体温恢复时间、硬肿消散时间.结果 治疗组硬肿完全消退时间为(3.61±0.29)d,体温恢复时间为(5.95±1.54)d,住院时间为(7.58±1.42)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液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可使硬肿消散和体温恢复增快,其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方便,经济.

  • 两种不同新生儿复温方法疗效观察

    作者:王虎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新生儿复温方法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86例新生儿低体温患者,分为辐射床复温组与暖箱复温组,分析两组复温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暖箱复温组具有较高稳定性,明显优于辐射床复温组;辐射床复温组出现肺出血症状6例,高于暖箱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暖箱复温能够较好的控制速度,具有理想性复温曲线,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关键词: 新生儿低体温 复温
  • 多发伤患者的低温治疗

    作者:蒋明春;王思冲;张玉宁

    严重创伤患者中发生低温非常普遍,在创伤患者初的评估及复苏过程中,中心温度的降低能够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低温和酸中毒及凝血障碍已经被定义为创伤患者的死亡三联征。有目的诱导低温已经被证实在一些疾病治疗中有益,一些动物实验也在研究低温是否在创伤患者中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将回顾低温病理生理学及其发病率,讨论低温产生的机制及如何在创伤患者中使用复温技术。

    关键词: 创伤 低温治疗 复温
  • 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低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要点分析

    作者:丁雷

    目的:研究全麻术后低温患者复温的护理干预。方法:将50例全麻术后低温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进行自然复温。比较病人苏醒所需时间、体温回升速度、住院时间和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苏醒时间、复温速度、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对病人苏醒时间、复温及切口感染率有积极效果。

  • 优斯特拉HCU20型变温水箱故障1例

    作者:古庆恩;李信政;刘广生

    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许多复杂的心内手术需要较长时间阻断心脏血流,为了缩短停搏时间应用冠状血管灌注法降低心肌温度,以减少心肌缺血性损伤.HCU20型变温水箱就是在手术前对心脏进行降温、术中恒温、术后复温的一种装置.

  • 海上落水人员低温症救治技术与装备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张建;喻锡成;王猛

    分析总结了体温过低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和带来的生理规律变化,对现有的复温技术进行了总结归纳.针对海上落水人员复温装备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研制舰船舱室环境使用的模块化复温装置的勤务需求,对于解决落水人员的中度/重度低温症现场救治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低温症 复温 装备 对策
  • 冻伤伤员复温护具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吴罡;赵晓明;马晓兵;郝光辉;詹宏伟;王远征

    目的:研制不同部位的冻伤复温护具应用于寒区部队冬季训练,便于及时有效开展冻伤复温救治,提高冻伤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方法:采用市售毛毯等材料制作冻伤伤员复温护具,应用于头面部、上肢、手、下肢、足部及全身等特定冻伤部位,配置低压直流供电加热膜,采用直流供电加热,或配置化学自发热贴即时加热,以达到战现场冻伤伤员早期复温救治的要求.结果:在实验室及野外环境中进行实际测试,冻伤复温护具能够于30~60 min有效提高内温,能持续稳定提供适宜温度,保持在18~42℃范围,可满足冻伤治疗早期复温的应用要求.结论:冻伤复温护具用于冻伤伤员紧急救治效果明显,转运、后送伤员过程仍可进行持续复温,能够有效提高冻伤救治水平.

    关键词: 冻伤 复温 护具
  • 手指皮肤温度测量和冷水负荷试验在手传振动职业危害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林;张春之;张强;张凯;曾晓立

    手指皮肤温度测量和冷水负荷(复温)试验(以下简称冷试)对于评价手传(局部)振动职业危害,诊断手臂振动病,是一种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当前国内外有关标准中规定的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1-2].

  • 用于检测呼吸道复温的低体温犬模型的建立

    作者:刘嘉瀛;杨增仁;颜培华;孙方人;单秋玲;李郁卿

    目的:为开展低体温复温方法和装备研究,建立了抑制寒颤的低体温犬模型.方法:使用热电偶测温仪测定受试犬体心温度和皮肤温度,将麻醉受试犬浸泡在16.7℃水中直至食道温度降至34.0℃,受试犬出水后待体心温度基本稳定时静脉注射骨骼肌松弛剂卡肌宁,建立抑制寒颤的低体温犬模型.结果:低体温犬的体心温度可用直肠温度或食道温度表示,但二者不可混用.卡肌宁可排除寒颤对单纯呼吸道复温的影响,抑制寒颤的低体温犬模型可用于呼吸道复温方法或装备的检测.结论:建立的低体温犬模型可排除寒颤干扰、重复性好,实验条件简单,便于使用.

  • 失血性休克复苏的争议——是充分-限制性液体复苏还是复温-低温复苏

    作者:江学成

    目前在失血性休克复苏方面存在两个争议问题——是充分-限制性液体复苏还是复温-低温复苏。临床医生面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时,是采用快速输液还是限制输液?是采用复温还是降温?现将这两方面的一些新知识介绍如下。1 充分和限制性液体复苏  对于失血性休克,传统观念和临床措施是努力尽早、尽快地充分进行液体复苏,恢复有效血容量和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这被称为充分液体复苏或积极液体复苏。然而,1992年以来,Copone、Stern和Bickell等〔1-3〕经过动物和临床研究观察到,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积极地进行液体复苏会增加出血量,使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因此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resuscitation)的概念,即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应限制液体复苏。他们认为,在有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①开放的血管口的出血量与主动脉根部和此部位的压力差明显相关;②在血压恢复后,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塞被冲掉,使已停止的出血重新开始;③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④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增加了出血量。出血发生后,尤其是休克期,骨骼肌、皮肤和内脏血管代偿性收缩,能够维持重要脏器的临界灌注压。然而液体输入量到底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是越早越好,还是越晚越好?1.1 关于液体输入量:1997年,Sakies等〔4〕在绵羊未控制的肺血管出血模型中,立即以乳酸林格氏液(30 ml/kg)在10分钟内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如果血压不能恢复正常,重复此方案;另一组不输液。结果:①出血量:立即复苏组(3 494±1 525) ml;不复苏组(1 594±689) ml。②复苏20分钟内出血速度:立即复苏组(90±33) ml/min;不复苏组(46±22) ml/min。③出血自行停止时间:立即复苏组(48±11)分钟;不复苏组(29±9)分钟。这表明,出血后立即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是不利的。Bourguignon等〔5〕的研究显示,对脑损伤伴出血的猪,即使不输入液体也能够充分维持脑压自身调节及脑血流动力学和局部脑氧的供应;相反,早期液体复苏甚至可使这些参数变差。但是,临床上不能受此误导,不管患者的情况如何,一味强调不输液将是危险的,甚至是错误的。  1998年,一项更深入的研究显示,对甲氧氟烷麻醉的大鼠开腹行两侧髂静脉放血,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5.3 kPa(1 kPa=7.5 mmHg)持续45分钟,60分钟时分别输入乳酸林格氏液0、10、30 ml。结果:输液10 ml或30 ml动物的心排血量和MAP都高于不输液动物;输液容量由10 ml增加至30 ml,血流动力学和局部灌注参数无明显改善。Smail认为,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时以采用中等量较合适〔6〕。Riddez等〔7〕报告,在主动脉撕裂(5 mm,10分钟)的出血模型猪中,分别输注出血量的0、1、2、3倍乳酸林格氏液。结果:远端主动脉流量分别为基础值的39%、41%、56%和56%,液体复苏动物心排血量明显增加,但MAP、氧耗、pH和碱缺无改善,仅输注2倍和3倍量组有再出血发生,但输注1倍和2倍量组存活率高。因此,他们也推荐以中等量液体复苏为好。还有人认为适当地用些高渗溶液更有利。1.2 关于输液速度:除液体量以外,还有人对液体复苏的速度进行了研究,并认为缓慢输液有利于改善预后。Leppanlemt等〔8〕报告,用针刺破大鼠下段主动脉,MAP低于2.7 kPa,然后以1.5 ml/min或3.0 ml/min速度输注乳酸林格氏液,总量60 ml/kg。结果1.5 ml/min输液组动物失血量显著少于3.0 ml/min组,死亡率也显著低于3.0 ml/min组。  Soucy等〔9〕对输液量和速度进行综合考虑,将切尾出血的鼠分为5组:不输液组;中量(80 ml/kg)-慢速(0.82 ml/min,即3.3 ml*kg-1*min-1)组;中量-快速(4.4 ml/min,即17.8 ml*kg-1*min-1)组;大量(283 ml/kg)-慢速组和大量-快速组。结果显示:中量-快速组3小时存活率高,大量-慢速组和不输液组低。第1小时存活率:不输液组66.7%,输液组85.7%~100.0%;第2小时2个快速输液组无动物死亡,2个慢速组和不输液组均有动物死亡。将2个中等量输液组进行比较,快速输液组存活率为60.0%,慢速组为33.3%。在大量输液组,快速输液组存活率28.6%,慢速输液组为12.5%。2个大量输液组的失血量高。这些结果与Leppanlemt报告截然不同。因此,他认为液体复苏的容量影响预后,快速输液可改善预后。  Burris等〔10〕以MAP作为复苏的指标,以2 ml*kg-1*min-1速度输液,将MAP维持在5.3、10.7和13.3 kPa。结果:所有的液体复苏动物存活率都有所改善,不输液组动物4小时全部死亡;72小时存活率:5.3 kPa组为30.0%,10.7 kPa组为82.0%,13.3 kPa组为33.0%;再失血量:5.3 kPa组为(2.22±0.29)ml/kg,10.7 kPa组为(3.01±0.34)ml/kg,13.3 kPa组为(5.12±0.83)ml/kg。  评价和应用这些结果时需慎重。①虽然争议尚未结束,有一点似乎已获共识,即失血性休克动物和人不接受液体复苏会增加死亡率和并发症。②对控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大多采用Wiggers休克模型,维持MAP在5.5 kPa。由于临床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一,因而休克的程度也不同,许多病例保证不了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因此,无论是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都不能千篇一律。③在失血性休克期间,机体通过自身调整,如骨骼肌、胃肠道等血管收缩和体液转移等方式进行代偿,然而代偿是有限的,甚至是有代价的。有人认为有效的代偿是1小时〔11〕,称为“金小时”,而大血管或心脏等破裂甚至当场死亡。因此,对所谓的延迟性复苏要分别对待。

  • 加温输液联合参附注射液在创伤性休克并发低体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赵荣忠;魏丽丽

    目的 观察输注加温液体及参附注射液对创伤性休克并发低体温的复苏效果.方法 将25例创伤性休克并发低体温的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14例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常规快速补液、保暖措施.治疗组1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加温输液及参附注射液治疗.2组患者均行连续心电、血氧和血压监测,比较2组治疗前与治疗过程中体温、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变化及患者复苏达标时间、30 d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就诊后10 min内体温继续下降,之后体温缓慢回升;治疗组患者就诊后体温快速回升,且就诊后10、20、30、40、50 min内体温高手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就诊后平均动脉压均缓慢回升,但治疗组就诊后第20、30、40 min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就诊后休克指数均缓慢下降,但治疗组就诊后第20、30、40、50 min休克指数低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苏达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30 d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与常规补液相比,加温输液联合参附注射液有助于缩短创伤性休克并发低体温复苏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 亚低温治疗复温后肺部感染加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石艳

    亚低温能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对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亚低温(30~35 ℃)治疗,有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功效[1-3].但在进行亚低温治疗的同时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增加了感染几率[4].我科自2006年5月~2008年10月,对52例脑损伤的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有28例并发肺部感染,其中26例出现复温后肺部感染加重.笔者就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做简单总结,现报道如下.

  • 恒温水浴复温对新生儿硬肿症体温恢复的影响

    作者:钟小雁;梁英

    目的:为探讨恒温水浴复温对新生儿硬肿症体温和硬肿消退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硬肿症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恒温水浴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复温.结果:实验组体温恢复和硬肿消退时间分别为7.82±2.21h和13.7±2.22h;对照组分别为10.57±1.79h和15.79±2.64h.各组均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恒温水浴复温安全经济有效,有利于硬肿症患儿体温的恢复及硬肿消退.

    关键词: 新生儿 硬肿症 复温
  • 充气温控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控温效果

    作者:荣健;叶升;黄文起;窦凌云;黄柳芳;张晋溪

    目的 评价充气温控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控温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平卧位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年龄16~65岁,体重41~72 kg,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n=20):A组,术中充气温控毯24 ℃风档进行降温,肿瘤切除完毕前30 min进行复温;B组,术中充气温控毯维持中心温度正常(35.2~36.6 ℃).均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静脉注射异丙酚1.5~2 mg/kg、芬太尼4~6 μg/kg、维库溴铵0.1~0.2 mg/kg诱导,吸入0.6%~1.2%异氟醚维持;吸入氧浓度40%;异丙酚1.5~2mg·kg-1·h-1持续输注;维库溴铵1~2 mg间断静脉注射.每5分钟记录1次中心温度(鼻咽温),观察围术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A组2例患者因手术时间超过24 h剔除,共38例进行统计.A组患者降温速率(1.11±0.05) ℃/h,复温速率(0.74±0.09) ℃/h.A组患者89%(16/18)在硬脑膜打开前达到目标温度34 ℃,平台期平均中心温度(34.3±0.5) ℃,距34 ℃大升幅0.52 ℃,大降幅为0.23 ℃.A组患者67%(12/18)手术结束时中心温度恢复正常.返回ICU后A组患者中心温度(返回ICU时实测温度的均值)(35.8±0.6) ℃低于B组(36.6±0.4) ℃(P<0.05).A组患者4例术后出现寒颤、3例发热、1例死亡.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充气温控毯可较理想地降低体温,相对于降温效率其复温效率偏低.

  • 体外循环复温期间的应激反应及预防

    作者:王泉云;魏蔚;刘斌;黄英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中降温期、稳定低温期及复温期机体应激反应的变化及加入异丙酚的作用.方法 31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异丙酚组(A组)16例和对照组组(B组)15例.芬太尼-安氟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CPB期间A组持续静脉注入异丙酚6~8mg·kg-1·h-1,分别于CPB前(T1),降温33℃(T2)、30℃(T3),低温期(T4),复温30℃(T5)、33℃(T6)及CPB后15min(T7)7个时点测定平均动脉压(MAP),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血糖浓度.结果 复温期间B组NE与E水平均较组内其它时点明显升高(P<0.01),B组较A组的MAP、NE与E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0.01).CPB后两组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各时点两组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A组硝普钠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两组多巴胺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PB复温过程中机体应激反应增强,在满足麻醉基础上持续注入一定剂量的异丙酚,可较好地抑制复温时的应激反应,扩张周围血管且不增加多巴胺的用量.

  • 不同复温速率对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患者脑氧代谢及脑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李雯;王祥瑞

    目的观察不同复温速率对体外循环(CPB)下冠脉搭桥术患者脑氧代谢及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择期CPB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3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快速复温组(A组,n=14):复温时间≤20 min;缓慢复温组(B组,n=16):复温时间>20 min.CPB亚低温时鼻咽温(NPT)维持在26~27℃,当NPT达36.5~37.5℃时复温结束,分别于CPB前、复温前5min、复温开始后每隔5min至CPB后5 min各时点记录NPT、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并取桡动脉及颈内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复温过程中每两个观察时点的温度变化速率(△dT)与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差值(△SjvO2)进行直线回归分析,NPT分别与SjvO2、动脉-颈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BIS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记录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A组SjvO2、颈内静脉血氧分压下降,C(a-j)O2上升,B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IS升高(P<0.05或0.01).NPT与SjvO2、C(a-jv)O2、BIS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0.524、0.642、0.848(P<0.01).△胛(X)与△SjvO2(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lnY=ln12.65+1.31lnX,拟合的优曲线为Power幂曲线模型.A组有2例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B组均未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CPB下冠脉搭桥术患者缓慢复温可降低脑电活动和脑代谢率,减少脑损伤.

  • 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薇薇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且常伴有水肿和低体温等表现的疾病.多与寒冷、早产、感染、缺氧等有关,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该院儿科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56例,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关键词: 硬肿 复温 护理
196 条记录 3/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