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治疗44例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疗效分析

    作者:曾林如;马宁;申丰;王利祥;徐灿达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2005年,对44例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阶梯方法进行治疗(第一阶段为中医药治疗,第二阶段为未经第一阶段治疗或经第一阶段中医药治疗症状未好转者采用局部封闭、小针刀和西药治疗,后阶段为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第一阶段经中草药热敷等治疗(25例),18例症状完全改善.治疗后经第二阶段治疗后(26例),5例症状完全改善,3例部分改善.手术治疗(18例)13例症状完全改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1.7%(36/44).结论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阶梯方法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 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13例手术治疗的随访

    作者:曾林如;全仁夫;劳杰;虞聪;徐灿达;谢庆平

    目的 分析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2年.随访内容以患者的主观感觉为主,包括患肢麻木、酸痛、乏力、手部精细活动、发冷及肌肉萎缩等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 术前13例均主诉有患肢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觉减退),术后患肢感觉异常完全缓解或明显改善者12例(12/13),占92.4%;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3),占7.6%.手部肌肉萎缩恢复者或改善者11例(11/12),占91.7%;手部肌肉萎缩无恢复或加重者1例(1/12),占8.3%.自觉患肢活动改善或症状完全缓解者11例(11/12),占91.7%;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1/12),占8.3%.术前主诉有颈肩部酸痛者5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缓解者4例(4/5),占80%;症状无变化或症状加重者1例,占20%.结论 采用手术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是较有效的方法.

  • 冷热觉测定在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田东;张凯丽

    目的探讨电生理冷热觉测定在诊断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50例(100侧)临床已确诊的单侧下干型TOS患者为TOS组,取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成人50例(100侧)为对照组.应用冷热觉分别测定2组双侧前臂内侧肘下5cm处(前臂内侧皮神经所支配的皮肤感觉区)冷、热觉的阈值,并比较其差值.结果冷觉阈值TOS组:患侧为[(22.1±3.0)℃,x±s,下同],健侧(27.7±2.5)℃;对照组双侧分别为(27.2±3.0)℃和(26.9±3.2)℃.热觉阈值TOS组:患侧为(40.9±4.1)℃,健侧(35.8±3.0)℃;对照组双侧分别为(36.3±3.2)℃和(35.7±2.7)℃.患侧与2组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生理冷热觉测定如健侧与患侧冷、热觉阈值相差≥4℃即为阳性,可作为早期下干型TOS的参考诊断指标之一.

  • 运动诱发电位分段检测法在胸廓出口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

    目的讨论采用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 分段检测技术在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OS或疑似TOS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压电刺激引发MEP, 同时测量全程MEP的潜伏期,及锁骨下近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NCV).结果 20例患者正中神经近段MEP、全程MEP法的检测百分率为83.3%、33.3%.采用尺神经近段MEP、锁骨下近段MNCV及全程MEP法检测,三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4.4%、83.3%、55.6%.说明近段MEP检出百分率高于锁骨下近段MNCV的检出率,高于全程MEP潜伏期的检出率.结论 (1) 用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明显提高TOS的诊断率;(2) 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提高双卡综合征的鉴别率.

  • 经腋路第一肋切除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

    作者:徐向阳;陈毓;王蕾;陆宸照

    目的总结经腋路第一肋切除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经验.方法采用经腋路第一肋切除术治疗下臂丛型胸廓出口综合征16例.结果 3例术中胸膜破裂,术后有胸闷和胸前区压迫感,其中1例前胸部可摸到少量的皮下捻发音;X线片示均有轻度气胸.除吸氧外,未做其它处理,术后3 d基本恢复.16例中1例在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行前中斜角肌切除术,术后症状缓解.2例在术后8个月复发,4例在术后12个月出现前臂内侧和手尺侧轻度麻木及肩颈部不适,但比术前要轻得多;该6例经用药后症状基本消失.其余患者症状完全解除,未复发.总治愈率为81.25%.8例第一骨间背侧肌萎缩者,3例患者完全恢复(术后25 ~ 28个月),2例部分恢复(术后18 ~ 23个月),该5例的爪形手畸形均已消失.结论经腋路切除第一肋治疗下臂丛型胸廓出口综合征,伤口隐蔽,损伤小,手术后复发率较低.

  • 小斜角肌神经面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尹望平;陈德松

    目的探讨小斜角肌神经面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64侧成人尸体的小斜角肌特别是小斜角肌神经面的形态进行了大体观察.结果小斜角肌的出现率为84.4%.其神经面(小斜角肌和臂丛下干接触的界面)可以分为6种类型:Ⅰ型即全部为腱性者多占37%;Ⅱ型其中央为腱性,两端为肌性;Ⅲ型的下1/2为腱性,上1/2为肌性;Ⅳ型的内侧1/2为腱性,外侧1/2为肌性;Ⅴ型的外侧为腱性,内侧为肌性;Ⅵ型全部为肌性.结论腱性或部分腱性的小斜角肌神经面是臂丛神经受压的因素之一;神经面不同形态的腱性结构,在手术视野内常易被误认为是异常的束带.

  • 运动诱发电位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雷;徐建光;顾玉东;张凯莉;朱艺

    目的研究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在胸廓出口综合征电生理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大鼠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卡压模型,用经颅电刺激MEP技术在神经卡压后2、4、8、12、16、20周等6个时间段进行同体对照检测.分别测定冈下肌、三角肌、二头肌(上干型TOS)、拇短展肌、小指展肌(下干型TOS)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将其与从外周刺激的复合运动动作电位(CMA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 术后8、12周,MEP的潜伏期较对照侧分别延长[(25 ± 1.5) %(P < 0.05)]和[(45 ± 1.6 %) (P < 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CMAP的潜伏期较对照侧分别延长[(10 ± 1.6)%(P > 0.05)]和[(15 ± 1.8) %(P > 0.0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 术后12、16周,MEP的波幅分别较对照侧衰减[(30 ± 3.6) %(P < 0.05)]和[(50 ± 3.4) %(P < 0.01)],且波形离散、出现双峰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CMAP波幅分别较对照侧衰减[(20 ± 3.5) %(P > 0.05)]和[(30 ± 3.6) %(P < 0.05)],后者两侧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 术后16、20周,MEP和CMAP的潜伏期和波幅均延长衰减.(4) 同侧MEP和CMAP的波幅比值,实验侧在术后12周开始降低, 上干型TOS为0.76 ± 0.03(P < 0.05);下干型TOS为0.70 ± 0.04(P < 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MEP较CMAP对诊断TOS更敏感、准确,而且对早期TOS诊断有所帮助.

  • 内窥镜诊治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史其林;顾玉东;方有生;徐建光;桥诘博行

    目的:研究内窥镜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插入途径,开辟内窥镜在周围神经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陈旧性尸体10具,新鲜尸体15具.距胸锁关节4cma处,于锁骨下1cm作皮肤横切口,将透明闭锁性外套管通过切口插入肋锁间隙,直达第1肋骨表面;再将30度斜视镜插入外套管中辨清周围组织结构后,用半月板切除刀沿肋骨表面切断前、中斜角肌止点.结果:术后切断锁骨充分暴露肋锁间隙段的臂丛神经血管,解剖验证内窥镜入路,未见损伤神经血管和胸膜顶.前、中斜角肌沿肋骨表面已被完全切断,并见明显回缩.结论:在内窥镜下于第1肋处可切断前、中斜角肌止点.操作安全、可靠,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方法和步骤.

  • 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早期与晚期手术治疗的比较

    作者:初海坤;王立波;孙智颖;徐衍斌;沈建辉;方今女;王暖凤

    目的 比较分析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早期和晚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至2012年,我们共收治20例神经型TOS患者,其中10例患者保守治疗6个月后进行手术,10例患者保守治疗3个月后进行手术.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和神经生理学评估,并填写简易DASH问卷.结果 早期手术患者的感觉异常、疼痛和尺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改善更明显.两组患者术后DASH得分都有所提高,早期手术患者改善更为显著.结论 神经型TOS的手术治疗能改善功能障碍,阻止神经变性.早期与晚期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早期手术能减少肌肉萎缩和失神经支配的程度.

  • 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10例报告

    作者:陈德松;方有生;蔡佩琴;陈琳;彭峰;顾玉东

    目的报告并探讨一个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TOS)的新方法,即在内窥镜辅助下进行手术治疗.方法局部麻醉下在颈外侧作1.5 cm长的小切口,在内窥镜的辅助观察下,切断部分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结果 2002年3月11日至2002年12月16日,共作10例.手术当天10例的症状和体征均完全消失.术后随访4个月~ 1年,平均6个月.5例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4例的肌力恢复正常,前臂和小指的刺痛觉稍减退.1例仅偶有颈部不适的症状,术侧锁骨区有麻痛,针刺有痛觉过敏.结论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部微小切口切断部分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可解除斜角肌对臂丛神经的压迫,是一个创伤很小的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新方法.

  • 切断前中斜角肌及小斜角肌起点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与应用研究

    作者:陈德松;方有生;李建伟;顾玉东

    目的:从解剖学和临床两方面研究并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thouacic outlet syndromc,TOS)的病因.方法:对30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进行解剖学研究.随访1966~1994年手术的胸廓出口综合征45例,并分析其疗效与手术方法的关系.结果:60侧尸体中54侧出现小斜角肌,出现率为90%.C8T1神经根或臂丛下干在小斜角肌起始部腱性组织上跨过者30侧,占50%.C5C6神经根从前中斜角肌的交叉腱性起点中穿过者,分别为52、30侧.4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中伴颈肩痛者34例,术后17例仍存在颈肩痛,其中5例加重.1996~1997年,对8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时,切断前中斜角肌在C5C6神经根旁的腱性纤维组织,7例伴颈肩痛者术后仅有1例仍有颈肩部不适.结论:小斜角肌的腱性纤维是臂丛神经下干或T1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前中斜角肌在C4C5横突前后结节的交叉腱性起点是压迫C5C6或臂丛神经上中干的原因.

  • 颈肩痛伴同侧上肢外展肌力下降25例分析

    作者:陈德松;方有生;彭峰;陈琳;顾玉东

    目的:研究颈肩背疼痛伴肩外展肌力下降病例的病因.方法:对28例此类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分析.保守治疗21例,行前、中斜角肌切断及C5神经根松解术7例.结果:保守治疗后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7例术后随访1年半,症状消失,均未见复发.其主要症状为颈肩背部疼痛,患侧上肢乏力,无明显外伤史.在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界处和肩胛内上角内侧,是颈背部明显压痛点的位置.感觉障碍以前臂内侧及手部尺侧刺痛觉减退为主.X线片示:C4~7椎体有明显增生24例,椎间隙狭窄15例.结论:颈肩痛伴同侧上肢外展肌力下降的病因是在前中斜角肌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基础上,同时压迫C5神经根,或者是前中斜角肌对C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所致.

  • 经典与改良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疗效的长期随访

    作者:陈琳;蔡佩琴;彭峰;陈德松

    目的比较经典及改良的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5-1994年TOS 26例29侧行经典斜角肌切断术,1996-2000年TOS 28例30侧行改良斜角肌切断术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5~19年).分别测定手部肌力、手及前臂尺侧感觉、颈肩部不适及患肢血运等情况.结果经典与改良方法对手内肌萎缩、前臂及手尺侧感觉减退的缓解率分别为80.0%、80.8%、88.5和88.8%、85.2%、9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典与改良方法对患肢发冷、发白以及颈肩部不适的缓解率较低,分别为47.1%、44.4%和80.0%、78.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斜角肌切断术能更好地缓解TOS的各种症状,尤其对颈肩部不适及患肢血运情况的改善疗效明显好于经典方法.

  • 胸廓出口综合征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长期随访

    作者:周枫;张云庆;杨惠光;姜雪峰;高兴平;骆文兴

    目的了解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分析颈神经根受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1999年间的18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作平均6.9年的随访,其中8例作手术治疗,10例作非手术治疗(局部封闭为主).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特点是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外受压,以颈肩痛、手麻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肢的酸痛及功能障碍.结果治疗后颈肩痛消失或明显缓解,并有较大的功能改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疗效分别为60%和75%.结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有效,并都有一定的反复,需长期反复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 切断前中小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作者:章伟文;陈宏;王欣;费剑荣

    目的远期随访切断前中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疗效.方法对31例32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术后的疗效作远期随访.其中上干型4例,下干型26例27侧,全臂丛型1例.X线片示颈肋1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31例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作前、中、小前斜角肌切断术;3例骨异常者同时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术后随访4年8个月~8年3个月,平均为5年4个月.以症状、体征有无复发以及是否恢复原工作为随访主要观察项目.疗效按胸廓出口综合征评定标准评定.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5例16侧,部分改善6例,无效10例.优良率为68.7%.结论该组病例远期疗效的优良率为68.7%,因此,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仍是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临床课题.

  • 胸廓出口综合征26例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蒋雪生;周国顺;管国华;朱剑华;沈鹏;姬亚锋

    目的报道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6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及臂丛神经松解术后进行5年3个月-10年7个月的长期随访,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14例颈肩部疼痛、手麻症状消失,6例症状明显好转,6例自觉效果不佳或无效,优良率为76.93%.结论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常见病,一旦确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者,应及早手术.但必需注意术后大约有23.07%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 10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诊治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战春;劳杰;赵新;顾玉东

    目的 通过对10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明确诊断为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记录手术前后症状、体征和肌电图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疗效分析,并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病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术后10例随访5~7年,平均6.2年.按顾玉东提出的臂丛神经上干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 明确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效果满意.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鉴别诊断明确.

  • 妙纳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德松;王天兵;高兴平

    目的 比较口服妙纳与颈部痛点局部封闭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177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3组进行治疗。A组单独服用妙纳,B组采用颈部痛点局封(曲安奈德2 ml),C组口服妙纳及颈部痛点局封联合应用。术后随访3周 ~ 半年,观察患肢感觉、肌力、睡眠、自我感觉四项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1周刺痛觉的恢复率C、B组优于A组(χ2=6.10、11.18,P < 0.01),术后3周3组刺痛觉恢复程度无差异。自觉症状改善以C组为佳,恢复率可达到90.72 %。结论 3组的近期疗效均较好,以联合应用的疗效佳。远期疗效3组基本相同。

  • 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上臂桡神经卡压的诊治

    作者:林浩东;陈德松;方有生;顾玉东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上臂桡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科共收治16例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上臂桡神经卡压患者,16例均先作颈部及上臂麻痛点封闭.7例因症状反复发作而改作手术治疗,其中4例单纯松解了锁骨上臂丛神经,3例臂丛神经和上臂段桡神经均作了松解.结果随访6个月~3年,按成效敏等的评定标准:优7例,良8例,差1例.结论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上臂桡神经卡压客观存在,此类患者可先保守治疗,以颈部和上臂压痛点局封为主,若效果不佳行手术治疗,可先松解臂丛神经,再松解上臂桡神经.

  • 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作者:林浩东;陈德松;方有生;顾玉东

    目的报告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新方法.方法为9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局麻下通过颈外侧区作长1.5 cm切口,在内窥镜辅助下切断部分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2年.按Wood等的评定标准评价: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部微小切口切断部分前、中斜角肌的腱性起始纤维可解除斜角肌对臂丛神经的压迫,是一种治疗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

103 条记录 3/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