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科静脉输液成功的穿刺体会
静脉输液是临床抢救,治疗用药,补充营养、水分的重要护理环节,特别是儿科,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点,作为一名儿科护士更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湛的操作技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焦虑.
-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静脉输液是儿科护患矛盾的焦点,儿科素来被称为“哑科”.儿科疾病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护理、治疗以及对护士素质的要求等方面与成人科护士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小儿群体的特殊性,多数是独生子女,关注的人较多,年龄小或在家备受宠爱,血管细小不明显,耐受力差,穿刺时不能积极配合,患儿家长对静脉穿刺技术期望值较高,容易发生护患矛盾,甚至引发纠纷,儿科是医院场所暴力高发的科室之一,随着人们维权意识普遍提高,加强儿科护士风险意识,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护患纠纷,减轻患儿痛保证护士和谐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现将临床上儿科静脉输液风险因素分析如下.
-
留置针二次封管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
静脉留置针又称留置针,近年来在我国广泛使用,能保护患者血管. 因为套管留置针操作相对容易,新入职护士掌握起来较易,同时又减少了护士大量繁琐而重复的工作量. 静脉留置针避免了反复穿刺情况的发生,保护了患儿血管,且药物在血管内停留时间长,且能保持静脉通畅,便于抢救和及时用药,这大大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家长的焦虑,因此受到了儿科护理工作者的青睐,在儿科中广泛应用[1].
-
儿科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分析及干预
目的:系统地探究儿科静脉输液中相关的护理风险和有效的干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75例儿科静脉输液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在此基础上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与实施护理风险干预前护理风险事件(16.0%)和护患纠纷(13.3%)比较,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护理风险事件(6.7%)和护患纠纷(4.0%)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较多,需要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各种护理风险事件和护患纠纷,增强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目的本院主要针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的风险因素以及防范措施做相关的阐述。方法 主要针对2010年到2012年本院收治的100例输液治疗的患儿进行输液护理,主要运用心理护理,静脉穿刺,穿刺方法以及输液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进行收集和总结。结果 通过对患儿的输液护理,在这100例患儿中,发生护理缺陷的患儿仅有6例,其中包括2例小差错,另外4例患儿由于换瓶不及时导致输液器中产生少量的气泡,但是经过及时处理后,液体顺利进入患儿体内。结论 针对儿科静脉输液的护理,正确的穿刺操作以及适当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
浅析儿科静脉输液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静脉输液作为现代医疗工作重要的用临床手段,不仅在治愈成年患者有着广泛的应用,更在口服药物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儿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现阶段儿科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如若处理不当将会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本文根据临床经验从儿科静脉输液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出发,深入分析和探讨其中的危险因素及危险性,并就此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对策,从而达到降低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事件发生率的目的.
-
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方法调查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静脉留置针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尤其用于儿科静脉输液,使用静脉留置针,既保护血管又减少了患儿的疼痛与恐惧,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1].能够有效封管,减少因封管不佳使血液凝固而堵塞管腔,是延长静脉留置针时间的重要环节.
-
小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临床上,在儿科静脉输液中常出现液体渗漏现象。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皮肤瘀血,甚至发生静脉炎而增加患儿的痛苦。为了防治小儿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本文分析了100例患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介绍如下。
-
儿科静脉输液中应用留置套管针的体会
儿科病人静脉输液时由于静脉细、病人小又不配合,胖体型患儿静脉隐匿,往往令护士和患儿家长深感为难.2001年我院在儿科住院病人中应用留置针,方便了临床用药,减少了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受到了病人与护理人员的好评.
-
查对流程再造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查对制度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护理工作安全和质量的重要保证[1],查对不严是护士静脉输液缺陷发生的主要原因.自2007年1月我科将静脉输液查对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后对护士进行培训、督导临床应用,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现将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
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控制儿科静脉输液药量丢失
小儿的生理特点明显不同于成人,对用药剂量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且用药绝对量较少.静脉输液作为一种主要治疗手段,被儿科广泛应用.但输液过程本身存在一些"合理"的丢失现象[1],致静脉输液实际给药量远少于医嘱用量,严重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对此,护理部曾多次进行检查、控制,见效不明显.从2004年8月开始就小儿静脉输液给药实际剂量与医嘱量差异按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科学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报道如下.
-
医院游戏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患儿在静脉输液时表现出紧张、恐惧甚至哭闹等不合作现象.在此情况下护理人员及家长往往采取强制手段,极易给患儿造成身心伤害,表现为因惧怕治疗而畏惧医护人员,甚至一见医护人员立即出现哭闹、烦躁等现象.
-
细节护理在提高儿科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细节护理的应用对于提高儿科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作用.方法 在我院儿科输液室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中选出400例,随机分入两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细节护理,对比两组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4.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2.5%,且观察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的11.5%,P<0.05;观察组患儿或家属对静脉穿刺护理的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度85.5%,P<0.05.结论 细节护理的实施有利于尽量减少或消除儿科静脉穿刺失败的因素,提高穿刺成功率,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
小儿前臂头静脉置管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经常遇到输注一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化疗药物、静脉营养液等,从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一般为手背静脉,留置时间为48~72 h)常可引起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从注射部位静脉开始,沿静脉走向,受累静脉发红或色素沉着、疼痛、血管变硬呈条索状以至血流受阻,长期输液患儿终导致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而加重患儿躯体上的痛苦.为了减轻患儿痛苦,延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从2003年起我科开始采用穿刺前臂头静脉置管的方法,共置管286人次(年龄3~16岁),一次置管成功率达95%,留置时间为5~22 d,无局部感染和静脉炎发生,解决了一些因各种因素不能行PICC或CVC置管患儿输注刺激性药液的需求,现报道如下.
-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静脉输液是儿科护患矛盾的焦点.由于小儿群体的特殊性,多数是独生子女,关注的人较多,年龄小或在家备受宠爱,血管细小不明显,耐受力差,穿刺时不能积极配合,患儿家长对静脉穿刺技术期望值较高等原因,容易发生护患矛盾,甚至引发纠纷.
-
功能性夹板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外周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偏小、生性好动、自制力差、耐受性弱、输液滴速慢、时间长、在输液过程中常出现液体外漏反复穿刺的现象.
-
自制夹板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外周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偏小,生性好动,配合能力差,滴速慢,输液时间长,在输液过程中反复穿刺的现象较常见.为保证输液顺利进行,除掌握好穿刺技术,做到一针穿刺成功外,对输液部位的固定也极为重要.我们自制固定夹板应用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可制动患儿手腕部,减少局部活动,确保输液通畅,减少了因反复活动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而导致输液局部渗漏的现象,现介绍如下.
-
自制移动式背挎输液架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我们将原来的输液架改良成可移动的背挎式输液架应用于临床1 650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经验报告如下.
-
留置针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留置针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作为一项新的医疗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和小儿静脉穿刺困难的儿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儿科静脉输液是主要的给药途径.
-
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研究分析小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儿科连续2年登记的输液不良事件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40例次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操作流程欠规范、护理责任心不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结论 通过加强对实习生、低年资护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细致规范输液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与沟通技巧,采取舒适护理对策,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减少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