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60岁以上老年人空腹血糖异常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对60岁以上老年人空腹血糖异常患者进行综合干预观察效果.方法:经健康体检筛查出116例空腹血糖异常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运动、饮食、健康教育、定期随访等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保持原生活方式,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干预1年后,干预组空腹血糖正常率10.71%,血糖在6.0~7.0mmol/L 60.71%,对照组空腹血糖正常0%,在6.0~7.0mmol/L 38.18%.问卷调查干预组糖尿痛基本知识及生活方式干预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腹血糖异常重在干预,社区综合干预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同时健康教育能有效的干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改变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
-
空腹血糖异常切点下调对北京地区中老年男性糖调节受损患病情况的影响研究
目的 应用北京地区中老年男性体检资料研究空腹血糖异常切点下调对糖调节受损(IGR)诊断和防控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地区中老年男性共计864人,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根据ADA2003年标准分为四组:糖耐量正常组317(NGT)、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 325例、单纯糖耐量减低(I-IGT) 126例和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减低(IFG/IGT)96例,其中IFG组根据5.6mmol/L为界值分为IFG1和IFG2两组,分析空腹血糖异常切点下调对糖调节受损各组分构成比的影响,评估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差异.结果 ①按照WHO1999和ADA2003标准诊断的糖调节受损人群构成比有显著差异:NGT组56.02% vs 36.69%,I-IFG组18.29% vs 37.62%,I-IGT组19.68% vs 14.58%,IFG/IGT 6.02% vs 11.11%;②随着糖代谢紊乱程度的逐渐加重,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异常比例逐渐升高:③两种诊断标准下糖调节受损人群合并体重指数(F=14.02,P<0.01)、腰围(F=14.70,P<0.01)和甘油三酯(F =6.00,P =0.01)异常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WHO1999年诊断标准相比,ADA2003标准明显扩大IFG和IFG/IGT人群比例,新增诊断人群合并多种代谢紊乱的比例明显增加,从糖耐量异常早期防控角度,诊断切点下移有一定的合理性.
-
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在空腹血糖异常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在空腹血糖异常老年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以入院病历号为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血糖异常老年患者分成两组,每组65例。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同时采取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模式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自我管理血糖能力的变化。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血糖水平较护理前降低,并且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后自我管理行为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可增强空腹血糖异常老年患者糖尿病防治意识,提升自我管理和监督能力,从而改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
重视代谢综合征的防治研究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多代谢紊乱疾病的集合的综合征,其主要问题是"胰岛素抵抗"[1].据高胆固醇成人治疗方案Ⅲ(ATP Ⅲ):MS包括肥胖,血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血压升高,空腹血糖异常,具有以上3项的即诊为MS[2].1999年WHO标准是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低减(IGT),并同时有以下两项条件以上的组合即为MS: 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微量白蛋白尿.近来,国际糖尿病联盟把中心型肥胖列为MS的主要组分.
-
空腹血糖异常等六种情况需调整胰岛素
随着糖尿病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糖友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合理选择和适时调整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因为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胰岛素,才能达到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寿命的治疗目标.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尽可能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在临床治疗中,通常是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补充"基础胰岛素"之不足;用短效胰岛素(或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补充"餐时胰岛素"之不足.
-
糖尿病与驾驶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9.7%,另外汽车的普及,也使得患有糖尿病者的驾车问题逐步得以关注,这也是继酒驾、安全带问题之后的又一交通安全热点问题.近年河北有一份出租车司机体检汇总报告显示百名司机当中,空腹血糖异常的竟高达75人,专家分析专业司机易患糖尿病的原因可能与饮食不规律,锻炼少,以及长时间在路上行车精神紧张等有关.
-
空腹血糖异常人群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状态的探讨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异常人群的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抵抗状态.方法选择包钢糖尿病普查中复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3 985例,分为6组:正常糖耐量(NGT)组2 588例,异常空腹血糖(IFG)组272例,糖耐量减低(IGT)组449例,空腹血糖异常伴糖耐量减低(IFG/IGT)组116例,新诊断糖尿病(DM1)组338例,已知糖尿病(DM2)组222例.测腰围、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及血浆胰岛素,应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作为胰岛素抵抗指标,稳态模式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及胰岛素分泌指数(IS)作为胰岛素分泌指标,并对6组患者的这些指标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NGT组比较,IFG组HOMA-IR(1.46±0.60,1.06±0.64,t=-6.716,P<0.001)、空腹胰岛素(FINS)(17.90±10.06,15.79±10.94,t=-2.071,P=0.039)增高,HBCI(4.65±0.60,5.27±0.76,t=3.399,P<0.001)及IS(0.86±0.60,0.99±0.62,t=2.366,p=0.018)降低;IGT组HOMA-IR(1.39±0.58,t=4.698),FINS(21.27±15.39,t=4.493)、2-h胰岛素(60.84±37.86,t=8.482)、HBCI(5.47±0.79,t=2.698)、IS(1.25±0.61,t=4.034,P值均<0.001)增高.IFG/IGT组→DM1组→DM2组,HOMA-IR在逐渐增高,HBCI及IS进行性下降.结论 IFG人群可能以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为主,并有空腹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IGT则可能以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为主及胰岛素持续的高分泌状态;IGT较IFG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更突出.IFG/IGT患者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明显受损更接近糖尿病.
-
IGT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本研究观察了真胰岛素(INS)及前胰岛素(PI)类在不同对象外周血中的变化,并采用自身稳定模型评估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1]计算和比较了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低减(IGT)或空腹血糖异常(IFG)、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和β细胞功能.
-
腰围身高比值评价中心性肥胖程度的适宜切点的研究
目的:探讨腰围身高比值(WHtR)评价我国成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程度的适宜切点。
方法:采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两个独立的横断面人群调查资料,共入选35~59岁人群30630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危险因素聚集即同一个体同时具有上述两个及以上危险因素。通过诊断试验方法,计算WHtR不同切点对上述各危险因素异常及聚集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诊断试验指标,以大的约登指数所对应的WHtR值,作为中心性肥胖的切点;以WHtR预测危险因素及聚集的特异度超过90%时所对应的WHtR值,作为严重中心性肥胖的WHtR切点;通过计算人群WHtR分布,采用医学参考值百分位数的方法,以第5百分位数WHtR值作为体重过低的WHtR切点值。 -
氯沙坦钾片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患者合并空腹血糖异常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究氯沙坦钾片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异常患者的效果.方法 以来我社康中心接受救治的7 8例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异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78例患者分为甲组(3 9例,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乙组(39例,应用氯沙坦钾片治疗).研究对比甲组和乙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结果 甲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乙组患者无显著区别,P>0.05;乙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相比甲组明显更低,P<0.05,但甲组患者和乙组患者之间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氯沙坦钾片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均具有较显著的降压效果,且氯沙坦钾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效果较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更佳.
关键词: 氯沙坦钾片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 高血压 空腹血糖异常 -
行为干预对慈溪市30岁及以上空腹血糖异常人群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已明显增加[1].对空腹血糖异常人群进行干预,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对体检发现的空腹血糖异常升高人群进行全面细致地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糖尿病用药以及指标监测等行为干预,观察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及糖尿病知识知晓的变化情况,探讨行为干预对空腹血糖人群的影响.
-
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在空腹血糖异常老年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在空腹血糖异常老年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 年1月~2011 年2 月收治的空腹血糖异常但非糖尿病的老年患者98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给予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水平,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者经过笔者所在医院护士的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更好,血糖控制更加平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早期强化式健康教育在空腹血糖异常老年患者护理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伴空腹血糖异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合用治疗高血压伴空腹血糖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高血压伴空腹血糖异常患者11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9例,采用口服氨氯地平+厄贝沙坦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第1组39例,给予厄贝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第2组39例,采用口服氨氯地平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分析比较以上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血压:经过治疗,3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且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比对照组1、2两组患者的血压均低(P<0.05),降压有效率高于对照的1组和2组(P<0.05).血糖: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与2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也明显较低(P<0.05).结论 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用于高血压伴空腹血糖异常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
重视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诊断和管理
糖尿病前期的概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或两者兼有,判断标准IFG为空腹血糖6.1~6.9 mmol/L,IGT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 h血糖7.8~11.0 mmol/L.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的IFG切点为>5.6 mmol/L,但因目前对空腹血糖为5.6~6.0 mmol/L人群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否明显增加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我国空腹血糖异常的切点仍用WHO的标准.
-
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
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是致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只有β细胞功能缺陷(质和量)不足以维持葡萄糖代谢稳态时才出现临床高血糖表现.其自然病程可表现为血糖调节减损[包括空腹血糖异常或糖耐量低减(IGT)]及糖尿病.因此,测定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对于了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预测糖尿病的预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
空腹血糖正常上限是6.1还是5.6 mmol/L?
本来这不是个值得争论的问题,只要调查大批人群后就可解决.但1997年美国糖尿病诊断和分类专家委员会提出空腹血糖异常(IFG)名词后,就变得重要了.因为IFG指空腹血糖(FPG)高于正常但尚不够糖尿病诊断标准,当时为6.1~6.9 mmol/L.
-
马钢高级职称1200例空腹血糖异常分布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马鞍山钢铁公司(马钢)高级职称人员空腹血糖(FPG)异常分布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200例马钢高级职称人员检测肝肾功能、FPG、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血压等,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分析FPG异常分布情况,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法评估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糖尿病检出率为6.6%,按2003年ADA标准FPG异常检出率为40.2%;随FPG水平增加,血压、血尿酸(UA)和肌苷(Cr)、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显著升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与HOMA-IR,FINS、年龄、Cr及收缩压(SBP)独立相关.结论:马铜在职高级职称人员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对其空腹血糖异常(IFG)进行干预有可能减少其他代谢综合征组分聚集的几率,从而减少该群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二甲双胍干预空腹血糖异常的研究
我们采用二甲双胍对IFG伴IR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现报告如下:研究对象按ADA标准诊断的空腹血糖异常并伴超重或肥胖(BMI≥25)的患者共计56例,IGF(≥6.1~<7.0mmol/L)诊断依据两次FPG及OGTT或馒头餐试验(100克面粉)排除糖尿病.其中男女比例为25:31,年龄平均47.68岁.
-
IFG患者血清血脂变化的研究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颁布了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首次提出"空腹血糖异常(ImpairedFasting glucose IFG)"的概念,它是指空腹血糖(FBS)在6.1~7.0mmol/L之间.
-
清热补肾法干预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清热补肾法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2组均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补肾方剂,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和BMI体重指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BMI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BM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胰岛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清热补肾法治疗能明显改善IFG的临床症状,降糖效果显著,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