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垂体腺瘤病人的手术护理

    作者:单强

    垂体腺瘤是指蝶鞍内脑垂体细胞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10万,占颅内肿瘤的10%~12%,仅次于脑膜瘤和胶质瘤.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好发年龄多为青壮年.垂体位于蝶鞍内,呈卵圆形,1.2cm×l.0cm×0.5cm大小,约750mg.垂体通过垂体柄和与第三脑室底和侧壁的下丘脑联系密切,垂体具有复杂而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垂体腺瘤对于病人生长发育、劳动能力、生育功能及社会心理影响较大.

  • 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

    作者:杨滢瑜;范宜娟;陈荣;汤芃芃

    目的 总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与结果男性患者,59岁,主诉双眼视物模糊1年余伴反应迟钝、易疲劳;头部MRI显示鞍区占位性病变.组织学形态,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或不规则排列,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嗜酸性颗粒样,胞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无明显核分裂象,间质内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部分肿瘤细胞胞核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胞质抗线粒体抗体、S-100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和波形蛋白阳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3%.终病理诊断为(鞍区)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视力急剧下降,复查MRI显示鞍上占位性病变,遂予放射治疗.随访10个月,视力无好转,肿瘤无明显改变.结论 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是临床罕见的发生于鞍区的肿瘤,属WHO Ⅰ级,应注意与发生于鞍区的其他肿瘤相鉴别,治疗以手术全切除为主,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 鞍区和鞍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

    作者:张丽;刘雪咏;张声;陈余朋;王行富

    目的 探讨发生于鞍区和鞍上的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鞍区和鞍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者,27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伴双眼视物模糊5个月.头部MRI显示鞍区和鞍上占位性病变,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低混杂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界限清晰,正常垂体结构显示不清.临床诊断为垂体腺瘤,行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视神经减压术,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部分区域可见神经毡背景;肿瘤细胞大小和形态相对一致,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深染,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肿瘤细胞胞核表达神经元核抗原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胞核和胞质表达钙视网膜蛋白,胞质表达突触素、嗜铬素A、上皮钙黏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胞核局灶性表达S-100蛋白,胞质局灶性表达神经微丝蛋白、细胞角蛋白8和波形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3%.网织纤维染色呈阴性.基因检测可见肿瘤细胞无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无1p/19q-共缺失.终病理诊断为脑室外神经细胞瘤(WHO Ⅱ级).结论 鞍区和鞍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临床极为罕见,组织学形态与发生于脑室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相似,表现为肿瘤弥漫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胞核圆形,可见神经毡背景和“树枝”状薄壁毛细血管.应注意与垂体腺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等相鉴别.

  • 鞍区碰撞瘤

    作者:龚静;苏艳艳;雷松;刘晓羽;张尚福

    目的 报道1例垂体腺瘤合并恶性蝾螈瘤的鞍区碰撞瘤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59岁,因双眼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伴头晕首次入院,头部MRI显示鞍区占位性病变.遂行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手术部分切除肿瘤.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至失明伴头痛再次入院,头部CT显示鞍区和鞍上占位性病变,遂行开颅鞍区和鞍上肿瘤切除术.两次手术标本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组织由呈巢团状和梁索状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弥漫性分布的梭形细胞组成,两种肿瘤成分单独或交错分布,首次手术标本中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象罕见,再次手术标本中梭形细胞密度增加,胞核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可见散在分布的胞质红染的横纹肌样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垂体腺瘤成分(上皮细胞区域)细胞角蛋白8、嗜铬素A、突触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呈阳性,恶性蝾螈瘤成分(梭形细胞区域)CD56、CD57、钙视网膜蛋白呈阳性,S-100蛋白、结蛋白和肌细胞生成蛋白呈局灶性阳性.超微结构观察,垂体腺瘤区域胞质中粗面内质网丰富,可见圆形分泌颗粒,梭形细胞胞膜外缘可见不连续基膜.终病理学诊断为鞍区碰撞瘤(无功能性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合并恶性蝾螈瘤).患者再次手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 垂体腺瘤合并恶性蝾螈瘤的鞍区碰撞瘤极为罕见,术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仍依靠对充分取材的手术标本进行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含有恶性蝾螈瘤成分的鞍区碰撞瘤预后较差.

  • 鞍区软骨样脊索瘤

    作者:李侠;李青;王映梅;张丽英;谷雨

    目的 探讨鞍区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习相关文献.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66岁.临床表现为反复性低钠血症,MRI显示鞍区类圆形、边界清楚占位性病变.经右侧鼻腔入路行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呈实性,质地坚韧,边界清楚;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脊索瘤组成,肿瘤组织内呈灶性软骨样分化;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和S-100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病理诊断为鞍区软骨样脊索瘤.术后随访11个月,一般状况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 软骨样脊索瘤多生长于中轴骨骼,具有特殊的组织学构象和免疫表型,患者预后较典型脊索瘤好,诊断时应注意与典型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相鉴别.

  • 少见的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

    作者:金杰畑;于丹凤;杨智云;李智

    研究背景 发生于垂体的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由于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是术前诊断鞍区肿瘤的难点.本文回顾分析1例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此类临床少见垂体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 女性患者,2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头痛伴视物模糊8月余,以及肢端肥大和闭经表现.头部CT和MRI显示鞍内和鞍上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底部.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组织分为两部分结构,一部分为不规则簇状排列的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分布于神经纤维背景中,另一部分为片状排列或局部乳头状结构的圆形和卵圆形细胞,两部分结构相互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突触素(Syn)呈弥漫性强阳性,腺垂体激素呈阴性;圆形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Syn呈弥漫性阳性,约30%肿瘤细胞生长激素呈阳性,其余神经垂体激素呈阴性.终病理诊断为(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WHOⅠ级).术后未予放射治疗,随访1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肿瘤未复发.结论 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鉴于目前大多支持该肿瘤是起源于垂体干/祖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双向分化的独立肿瘤实体,故建议采用“伴神经节细胞分化的垂体腺瘤”的诊断术语,应注意与两种独立肿瘤形成的碰撞瘤相鉴别.

  • 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雷波;侯志华;岳树源;怀鹏

    目的 对经眶上锁孔人路手术路径的解剖学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对成年国人湿性尸头标本10具共20侧进行局部分层解剖,经眶上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相关解削学结构,测量参数.对42例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患者(垂体腺瘤2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前窝底肿瘤3例.颅咽管瘤2例,Langhan结节1例,视神经管减压3例,脑脊液漏修补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 在直径3 cm的骨窗下町观察到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额叶底部、外侧裂内部、前床突、蝶骨嵴、眶顶、视神经管、嗅沟、嗅柬、双侧视神经、同侧视束、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同侧颈内动脉外侧面、对侧颈内动脉内侧面、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垂体柄和鞍膈、鞍背和后床突、基底动脉顶部、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双侧动眼神经以及脑桥上部等.测量眶上神经主干高点至眶上缘的垂直距离为(24.49±0.96)mm.鞍膈中心点至骨窗中心点的距离为(64.57±4.63)mm,至内侧缘骨外板为(67.11±4.91)mm,至外侧缘骨外板为(66.43±4.74)mm;以到骨窗中心点距离短.42例患者,垂体腺瘤完全切除率达81.48%(22/27);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Ⅱ级切除;颅前窝底肿瘤达近全切除;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效率为100%;颅咽管瘤、Langhan结节及脑脊液漏修补手术均获满意效果.结论 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创伤较小,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显露范围无明显差异,适用于鞍上区和视交叉前区的肿瘤切除,视神经管减压及前循环动脉瘤夹闭等神经外科手术.

  • 保持鼻中隔原位的经蝶鞍内病变手术技术

    作者:黄楹

    鞍内病变以垂体腺瘤为主,偶尔遇到Rathke囊肿、垂体脓肿和颅咽管瘤等.70%~90%的垂体腺瘤可经鼻蝶入路手术并获得有效的治疗[1,2].20世纪50年代,Guiot将手术显微镜引入经蝶垂体腺瘤手术,70年代Hardy又设计和标定了经蝶垂体腺瘤手术的许多细节,从手术器械、手术室内所需设施及其安排、手术体位,到肿瘤分类、刮除方法,甚至分次手术等[3].

  • 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区中线病变

    作者:黄楹;孙梅;陈悦达;只达石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区中线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3年4月经额外侧入路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中线部位病变患者128例,其中垂体腺瘤57例、颅咽管瘤34例、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前床突脑膜瘤6例、拉克囊肿4例以及其它病变12例.结果128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颅内感染,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死亡.肿瘤全切除者中垂体腺瘤52例(91.2%)、颅咽管瘤30例(88.2%)、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100%)、前床突脑膜瘤6例(100%)、拉克囊肿4例(100%),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夹闭顺利.手术所用时间比常规翼点入路缩短20~30min.结论额外侧入路显露鞍区中线部位病变的效果与翼点入路并无差别.

  • 右鼻孔蝶鞍入路脑室镜下大部切除复发性巨大颅底脊索瘤1例

    作者:冯继;周益民;于俊华

    患者,男,54岁.因视力渐进性下降,右面及舌麻木1年,伸舌、吞咽障碍1月余入院.1983年、1989年两次行左颞下后颅窝联合入路行脊索瘤切除术.查体:神志清晰,言语不清,嗅觉丧失.右眼视力光感,左眼视力2 m指数;双瞳孔3 mm,对光反射存在;左眼球活动尚可,右眼上下活动尚可,左右活动受限.眼底检查:视乳头色淡.

  • 鼻内镜下鼻蝶鞍区中颅底病变的微创手术

    作者:许薇薇;廖建春

    目的 探讨鼻内镜在蝶鞍区中颅底病变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2007年10月收治的23例蝶鞍区中颅底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低分化鳞癌2例,高分化鳞癌2例,脊索瘤2例,转移性肾腺泡细胞癌1例,转移性鼻咽癌1例,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血管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脑膜瘤1例,黄色肉芽肿1例,脂肪瘤1例,蝶骨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巨大蝶窦囊肿2例,侵袭性垂体瘤向堞窦、蝶鞍中颅底破坏者1例.结果 23例患者中,肿瘤完全切除19例,病变次全切除4例.23例均进行随访,随访0.5~10.0年,其中3例失访,3例复发,5例死亡,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行鼻蝶鞍区中颅底病变手术安全、有效、微创,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蝶鞍侧位坐位投照法介绍

    作者:董群

    用途:观察蝶鞍侧位影像,了解蝶鞍的大小和形态.胶片:13 cm×18 cm,横放.滤线设备:滤线器.

  • 先天性胆脂瘤

    作者:刘秀平;马敏

    先天性胆脂瘤来源于胚胎发育时的上皮细胞残余.好发部位为颅内和颅骨,而以颅底颞骨为常见,包括岩尖、膝状节区域、中耳及乳突区和颞骨鳞部、外耳道.也可见于桥小脑角,三叉神经附近和视交叉处,大、小脑半球,脑室、颅底和蝶鞍等处,占颅内肿瘤的0.2%~0.5%,占胆脂瘤的2%~3%,可多发.

  •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博文;安娜;陈艳娜;刘奕;张扬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大小、形态以及鞍桥发生率的相关性,为制定正确的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2-201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49例为试验组,其中男120例,女性129例;仅接受正畸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者患者29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50例,女146例;所有患者年龄18 ~ 36岁.Winceph 8.0软件定位蝶鞍相关标记点,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记录蝶鞍形态(椭圆形、圆形、扁平状)以及鞍桥类型(无鞍桥、部分鞍桥、完全鞍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蝶鞍长度和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蝶鞍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与女性蝶鞍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蝶鞍深度和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试验组蝶鞍各形状所占比例从大至小依次为扁平状、圆形和椭圆形,对照组依次为圆形、扁平状和椭圆形,两组男性与女性蝶鞍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鞍桥发生率为68.27%,对照组为1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与女性鞍桥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大小和形态显著相关,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鞍桥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 海绵窦手术入路的宏观思考

    作者:帅名霞;蒋卫红

    随着显微、内镜和导航等先进技术平台的建立,过去认为是“禁区”的颅底(包括海绵窦)已不再是禁区,新的手术入路及变式不断涌现并呈现多学科交叉态势.作者对新老手术入路从宏观的高度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发现它们的设计与运用与一般到特殊,损伤与修复,新与旧,易经之变等五个方面的宏观规律密切相关,提示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还需具备一定的哲学修养.

  • 甲减患者血清中泌乳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王鑫;齐晨蕊;孙立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性成熟女性.女性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闭经、溢乳,甚至导致不孕症的发生,严重者可出现垂体增生、蝶鞍增大,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性激素的异常分泌呈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性,我们随访了68例女性甲减患者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雌二醇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患者在替代治疗前后月经失调、溢乳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 绝经期妇女蝶鞍影像检查500例分析

    作者:汤春发;张敏;张钧;顾广绪

    目的:为探讨绝经期妇女蝶鞍形态的变化。方法:本文对500例绝经期及育龄期妇女蝶鞍进行CT、MRI及正、侧位平片影像研究。结果:绝经期与育龄期妇女蝶鞍各径线及体积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绝经期妇女下丘脑—垂体—卵巢关系的改变及垂体腺肥大并不导致蝶鞍形态改变。

  • 鞍内脑膜瘤(附6例分析)

    作者:刘玉驰;黄玉杰;王建伟

    本文报告6例罕见的鞍内脑膜瘤,分析其临床及CT扫描的主要特点,认为鞍内肿瘤多为垂体瘤,脑膜瘤与垂体瘤的鉴别比较困难,应用高分辨CT扫描仪所行冠状位增强扫描对定性有一定帮助.脑膜瘤与垂体瘤的临床症状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关键词: 蝶鞍 脑膜瘤 CT
  • 原发于蝶鞍内的生殖细胞瘤1例报告

    作者:李力仙;叶远柱;赵世光

    1病例介绍女患,12岁.体格发育停滞5年.7岁以前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童相仿,7岁以后身高及体重均未增长.头痛、头晕3年.近2年出现多饮、多尿(喜饮水,夜尿3~4次,4000ml/d以上),右眼睑下垂7d入院.

  • 蝶窦内异位垂体腺瘤伴空蝶鞍1例

    作者:侯红军;王慧丽

    1 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因头痛2月余加重10 d就诊.查体:无阳性体征.既往无头部外伤史.影像学检查:MRI显示蝶窦内见类圆形等T1、稍长T2异常信号,大小约1.6 cm×1.8 cm×1.8 cm,边界清晰,鞍内呈长T1、长T2空蝶鞍改变,鞍内垂体柄显示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强化,鞍底硬脑膜显示完整,双侧海绵窦强化形态正常.颅底CT矢状位重建显示:鞍底骨质消失,病灶相邻窦壁骨质变薄.

    关键词: 蝶窦 垂体腺瘤 蝶鞍
149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