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成像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唐作华;钱雯;宋济昌;冯晓源

    目的:研究伴有出血、坏死等的侵袭性垂体瘤磁共振成像的MRI影像特征,同时评估其向外周侵犯的方式和范围以评价MRI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9例侵袭性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29例侵袭性垂体瘤,肿瘤平均大小2.8 cm, 范围 1.0~7.0 cm.其中,8例有坏死和(或)囊变,3例有出血.蔓延和(或)包绕是常见的侵犯方式.海绵窦是容易受累的结构(29.4%), 其次是视交叉(21.8%)和斜坡(14.1%).结论:常规MRI可诊断侵袭性垂体瘤及明确对邻近结构侵犯的方式和范围,从而有助于手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 糖皮质激素成功治疗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一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作者:沈培培;王丹萍;黄爱;任彦红;保建基;栗夏连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 primary granulomatous hypophysitis,PGH)是垂体炎的一种,极其罕见,约占手术确诊蝶鞍病变的1%[1],以弥漫分布多核巨细胞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垂体功能减退和蝶鞍占位所致的症状,明确诊断需要病理学检查.大多数报道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明显疗效[2,3],本文报道1例经手术活检病理确诊的PGH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成功治疗前后的激素和垂体影像学变化,并结合文献探讨PGH的诊断和治疗.

  • 蝶鞍后颅咽管瘤切除术后放疗所致痴呆1例

    作者:房聪侠

    患者,男性,40岁,大专文化,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人.技术科长,搞设计工作.91年下半年起出现口渴,喜欢喝水,晚上偶有盗汗.92年下半年起出现头痛,口渴加重,尿量增加等症状.去杭州某医院检查,怀疑垂体瘤,CT检查未发现异常,考虑部分中枢性尿崩症,予双氢克尿噻治疗,症状部分缓解,以后停药,予中医治疗半年.

  • 鼻内镜下经蝶窦蝶鞍区手术中蝶窦前壁的应用解剖

    作者:刘环海;廖建春;党瑞山;胡国汉;邓彬华;张晖;王君玉;范静平

    目的:为鼻内镜下经蝶窦蝶鞍区手术准确寻找蝶窦口,避免损伤蝶腭动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例国人头颅标本上,用游标卡尺和角规对30侧蝶窦前壁进行解剖学(走行、位置、外径以及与相关结构的距离)观察和测量.结果: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口下极及蝶腭孔的距离分别为(60.40±3.21,58.10~72.76) mm和(62.14±1.93,59.50~73.40) mm;蝶腭孔至蝶窦口下极的距离为(12.20±1.10,8.10~16.35) mm,在蝶腭孔处蝶腭动脉的外径为(1.99±0.13,1.50~2.80) mm;蝶窦口下极至鼻中隔后上动脉及鼻中隔后下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49±0.24,2.78~5.20) mm和(6.42±1.08,4.30~8.50) mm.结论:蝶窦口是经蝶窦蝶鞍区手术的重要标志;开放蝶窦时宜从蝶窦口内下方开放,以免损伤蝶腭动脉.

  • 蝶窦的气化发育对蝶鞍区手术的影响

    作者:廖建春;胡国汉;卢亦成

    目的:了解蝶窦的气化发育对蝶鞍区手术的影响.方法:对50例成人头颅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观测蝶窦气化发育的情况,根据蝶窦向蝶骨体、蝶骨小翼及鞍背气化的程度进行分型分度.结果:100例蝶窦中属甲介型为4%,鞍前型为18%,半鞍型为18%,全鞍型为14%,鞍枕型为46%;蝶窦的横径左、右侧分别为18.48 mm和17.58 mm;前后径左、右侧分别为22.20 mm和20.82 mm;上下径左、右侧分别为21.02 mm和20.38 mm.蝶窦外侧壁至正中线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14.78 mm和15.18 mm.结论:蝶窦的气化发育及分型分度为经蝶鞍区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单鼻腔经蝶垂体瘤切除术蝶鞍体表定位与手术头位关系的研究

    作者:魏栋;胡卫星;李立新;顾培元;傅震

    目的 探讨单鼻腔经蝶垂体瘤显微手术蝶鞍体表定位与佳手术头部体位的关系.方法 对18例MRI确诊的垂体瘤病人行单鼻腔经蝶垂体瘤显微手术,术前用"C"臂X光机进行蝶鞍体表定位,探讨OM线与蝶鞍体表定位的关系,并由此确定手术佳头部体位.结果 经上述确定的头部体位可确保双瓣鼻窥器垂直插入直达蝶窦前壁且可直至暴露双侧蝶窦开口,减少鼻腔区手术创伤并使手术经过顺利.结论 术前蝶鞍体表定位后所确定的头位可使单鼻腔直接经蝶垂体瘤切除手术直视视野达大,减少创伤,使手术更为顺利.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作者:赵程程;李维平;张猛;高永中;张秋生

    垂体腺瘤是鞍区常见肿瘤,按照肿瘤生物学行为分三类: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和垂体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治疗相对棘手,肿瘤常常侵犯周围结构如海绵窦、蝶筛窦、上斜坡、鞍底骨质、硬脑膜等,且易发生垂体瘤卒中致病情危急[1];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通常按Hardy-Wilson分级、分期标准,即蝶鞍正常或局限性扩张,肿瘤<10 mm为Ⅰ级;蝶鞍扩大,肿瘤≥10 mm为Ⅱ级;鞍底骨质局限性破坏为Ⅲ级;鞍底骨质弥漫性破坏为Ⅳ级;通过CSF或血-脑屏障播散为Ⅴ级。在治疗上,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全切困难,术后残留率和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影响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因素很多,包括 MicroRNAs ( miRNAs)、肿瘤细胞黏附性相关因子、增殖因子、基因突变、垂体瘤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等。目前为止,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病机理仍处于研究中,其中侵袭性相关生物学标志物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 鞍区病变微创入路研究进展

    作者:苗增利;兰青

    蝶鞍区位于颅底中央,位置深在,其周围和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毗邻,手术显露较为困难.原发于蝶鞍和邻近部位侵犯鞍区的病变比较常见,主要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其中垂体腺瘤为常见.目前鞍区的手术入路大体可以分为经颅和经蝶入路两大类,经颅入路中包括传统的经筋膜间翼点入路和经额下入路,由此衍生的各种改良经颅入路包括经眶上锁孔入路、经翼点锁孔入路、扩大额下入路等.

  • 蝶鞍的线性测量和形态分析

    作者:边慧慧;郑颖;安娜;刘帆;郑博文;刘奕

    目的 测量头颅侧位片上蝶鞍的长度、深度、直径,记录蝶鞍的形态以及鞍桥的发生率,分析蝶鞍大小、形态、鞍桥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3~25岁正畸科就诊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按年龄将患者分为4组:3~10岁、11~12岁、13~14岁、15~25岁,每组400人,共1 600例.通过Winceph 8.0软件定位蝶鞍结构点,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直径.记录患者蝶鞍的形态及鞍桥的类型.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蝶鞍的长度、深度、直径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间蝶鞍大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蝶鞍长度在13~14岁期间增长幅度大,蝶鞍深度、直径在11~12岁期间增长幅度大.性别差异仅体现在蝶鞍长度上:男性蝶鞍长度在13~14岁期间增长幅度大,女性蝶鞍长度在11~12岁期间增长幅度大.蝶鞍形状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圆形37.9%、扁平状33.2%、椭圆形28.9%;鞍桥的发生率为12.2%,性别间鞍桥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生长发育期间蝶鞍的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同一年龄段蝶鞍的大小无性别差异;蝶鞍各形状所占的比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鞍桥的发生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鞍桥的发生率大于女性.

  • 中国东北地区3~24岁正畸患者的蝶鞍形态

    作者:牛磊;郑颖;边慧慧;郑博文;安娜;刘奕

    目的 观察中国东北地区3~24岁正畸患者的蝶鞍形态,分析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变化,为临床诊断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8—2015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1758例,测量每位患者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别得出男性和女性蝶鞍的长度、深度、大直径,观察蝶鞍形态伴随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蝶鞍的长度、深度、大直径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18岁以后蝶鞍形态趋于稳定.蝶鞍的长度、深度变化均匀而缓慢,蝶鞍的大直径的变化存在高峰期,即男性12~16岁,女性10~14岁.结论 蝶鞍大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蝶鞍的大直径的变化存在高峰期.

  • 蝶鞍的类型和鞍桥的发生率

    作者:郑博文;边慧慧;刘奕;张扬

    蝶鞍位于颅窝中部,蝶骨体内表面,中部是垂体窝。蝶鞍是脑颅和颅面复合体的X线分析的重要结构,在正畸中,蝶鞍中心点是头影测量片上常使用的标志点之一,被用来测量上下颌相对于颅骨的位置,以及上下颌之间的相对位置,研究这些结构有助于正畸医生诊断,并且可以通过纵向的结构叠加来研究个体的生长,也用来评估正畸治疗结果。临床医生应熟悉该领域的正常解剖影像学和形态学的变化,以便识别和研究可能反映的病理情况。该文就蝶鞍的类型和鞍桥发生率作一综述。

    关键词: 蝶鞍 鞍桥 发生率
  • 血清催乳素检测在垂体肿瘤诊治中的意义

    作者:华月琴;沈宗姬;袁兰君;徐文新

    血清催乳素(PRL)测定、蝶鞍断层摄片、CT或MR扫描等可使垂体微腺瘤(直径≤1cm)获得早期诊断.我科1991~1998年门诊诊治闭经溢乳患者166例,其中71例由垂体肿瘤引起.本文分析血清PRL检测在伴垂体瘤性闭经溢乳患者诊治中的意义.

  • 鞍上占位病变的MRI诊断新进展

    作者:刘军;耿道颖

    蝶鞍的解剖、组织结构较为复杂,位于鞍上区的占位性病变可源于多种组织,因此种类也多种多样,临床诊断很困难.MRI成像对于颅脑的检查有其独特的优点,常规序列的应用在临床中已较为成熟,新的fMRI技术亦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信息,两者的结合被认为是鞍上占位病变的佳诊断选择.

  • 经蝶入路的显微解剖和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二)·海绵窦、海绵间窦、蝶鞍和鞍隔·

    作者:邬祖良

    3 海绵窦和海绵间窦3.1 海绵窦位于蝶窦、蝶鞍、垂体的两旁,由眶上裂延及颞骨岩部尖端前方,长约2 cm,宽约1 cm的前、后狭长的不规则的六面体(上壁、外侧壁、内侧壁、后壁、下壁、前壁)此即海绵窦[27].

  • 垂体脓肿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虞军;杨小锋;刘伟国

    垂体脓肿非常少见,一般可以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不明原因性三种类型,原发性可以为血源性感染,大多数见于蝶鞍附近的炎性病变扩散引起,如脑膜炎、蝶窦炎、海绵窦栓塞性静脉炎或脑脊液鼻漏等.继发性指原来就有蝶鞍部位的病变,如颅咽管瘤、垂体瘤、拉氏克囊肿等[1~3].正确诊断垂体脓肿有一定的难度,及时正确的诊断、抗生素和手术的及时应用对于治疗垂体脓肿非常重要.我院1998~2005年共收治4例,均经手术证实.

  • 经蝶内窥镜辅助下切除大型垂体腺瘤42例

    作者:雷兵;陈书达;张卫华;毛宇震;朱君明;王天华;金晓

    [目的]探讨经蝶内窥镜辅助下切除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其优点.[方法]经内窥镜控制下经蝶手术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42例.[结果]肿瘤全切36例,次全切6例,手术效果良好.[结论]经蝶内窥镜辅助下切除大型垂体腺瘤具有微创、照明良好、视野开阔等优点,是垂体瘤手术治疗的发展方向.

  • 500例鞍区肿瘤的眼部改变

    作者:陈丹;李秋华

    目的:分析鞍区肿瘤眼部病变的特点,有利于鞍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500例鞍区肿瘤患者视力、视野、眼底及眼肌麻痹等症状和体征.结果:鞍区肿瘤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眼底改变等眼部症状,在眼科可能引起误诊.结论:鞍区肿瘤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有效改善视功能.对有视力和视野障碍的患者,在除外眼科疾病的基础上,要有全身疾病的概念,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

    关键词: 蝶鞍 肿瘤 视力 视野
  • 鞍区及鞍旁脑膜瘤35例显微外科治疗体会

    作者:叶盛;诸葛启钏;吴近森;潘进钱;郑伟明;瞿宣兴

    目的:总结鞍区及鞍旁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及手术效果,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至今收治的35例鞍区及鞍旁脑膜瘤,瘤体大径为3~6.7 cm,平均5.36 cm,其中单侧额下经纵裂或不经纵裂入路切除18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17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31例,近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颅高压症状均有缓解,18例有视力视野障碍者,改善11例,无改变5例,变差2例.结论:对于鞍上向前方、上方生长以及鞍内脑膜瘤甚至向蝶窦内生长者,可以采用单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而对于向侧方或后方生长的鞍区脑膜瘤,可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肿瘤暴露,全切除率较高.

  • 视交叉部肿瘤误诊2例

    作者:王明全;孟海云;郑顺生;李传虎;展广英

    例1,女,40岁.右眼视物模糊6个月,在某医院诊为"视神经萎缩",予以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视力短暂恢复后又进行性下降,且伴头钝痛,遂转来我院就诊.查体:视力右4.0左4.8,右眼视乳头边界清、苍白,视野检查:右眼颞侧偏盲,左眼颞侧不全偏盲,考虑视交叉病变.CT检查为蝶鞍部脑膜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膜瘤.

  • 鞍区肿瘤眼部变化的分析

    作者:姚淑玲

    目的总结鞍区肿瘤眼部病变的特点,以利于鞍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鞍区肿瘤患者视力、视野、眼底的变化资料.结果鞍区肿瘤患者早期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眼底改变等眼部发现,在眼科可能引起误诊.结论鞍区肿瘤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有效改善视功能.对有视力和视野障碍的患者,在除外眼科疾病的基础上,要有全身疾病的概念,及时行头颅MRI检查.

149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