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中药治疗面神经麻痹

    作者:任哲慧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一线风",多发生一侧,由于患侧的神经麻痹,在说话和言笑时面部肌肉偏向健侧,民间称"歪嘴".若治疗不及时,将留下终身残疾.重者患侧眼睑不能闭合,眼球长期暴露,久之视力下降.

  • 半面痉挛的治疗进展

    作者:倪玉苏;赵霞

    半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以一侧面部肌肉反复性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多由面神经的压迫刺激性病变引起,如听神经瘤等.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不完全明确,主要有微血管压迫学说和核团学说,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方法各异、疗效不一.本文着重阐述近几年来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若干治疗方法的利弊.

  • 非血管源性面肌痉挛3例分析

    作者:杨庆晓;柳德峰;闫世军;关文明

    我们近年收治非血管源性面肌痉挛3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女,18岁.以右侧面部肌肉间断抽搐10 a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 a出现右面部肌肉抽搐,由右下眼睑开始并逐渐扩展至整个右面部.3 a来,右面部抽搐逐渐加重,查体:右侧颜面部频繁抽搐,先天性胸廓畸形.神经放射学检查:MRI显示枕骨畸形.入院诊断为右侧面肌痉挛,入院后局麻下行右侧面神经根探查术.术中见枕骨发育畸形,压迫面听神经根向脑干腹侧面移位,面听神经移至枕骨上缘,垫入Teflon棉.术后患者右侧面肌痉挛消失,出院前面肌抽搐消失,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 a后,患者面肌抽搐消失.

    关键词: 痉挛 面部肌肉
  • 血液灌流成功救治破伤风一例报告

    作者:余华

    一、病历简介患者XX,女,29岁,工人,已婚,住院号290549,因人工流产术后10天、张口及吞咽困难、面部肌肉阵发性痉挛、颈部活动受限4天而于2001年9月17日入院.入院时体检:T 37.5℃,P 74次/分, R 24次/分,BP 12/8KPa;苦笑样面容、神清,张口困难,上下门齿距仅一指尖,双下颌关节无畸形、红肿触痛,颈抵抗明显;神经系统检查:各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阴性.

  • 脑动静脉畸形致颅内陈旧性血肿1例

    作者:黄志勤;李昕生;时维东

    患者男,32岁,反复癫痫发作两年.一周前出现口角向右侧歪斜,流涎,言语迟缓而入院.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表情淡漠,步态自如,反应迟钝,言语欠流畅,右面部肌肉时有不自主短暂小抽搐,口角轻度向右侧歪斜.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心肺及肝脾无异常,无高血压史.

  • “寒天”印模材料用于口腔修复的护理体会

    作者:贾霄云;赵建江

    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应用于口腔医学的印模材料也不断地更新,从石膏调拌的藻 酸钠糊剂型印模材料到90年代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水调拌藻酸盐粉剂型印模材料,在印模材料 的稳定性、弹性、凝固速度及制取印模的清晰性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自1995起在我院 修 复科的的临床治疗中,“寒天”印模材料(水胶体琼脂可逆性印模材料)已被广泛使用,它使 得 固定修复中铸造全冠、金属与烤瓷联合冠及后牙桩核制取的印模更加清晰、准确,有利于后 期技工制作,使制造出的烤瓷冠、后牙桩核等修复体与机体组织更加密合。1 临床护理配合1.1 体位  椅位的高度应方便医生操作,患者感觉舒适。取上颌印模时,使患者头部稍向后倾,以免印 模材料流向咽部,引起不适。1.2 做好解释工作  制取印模前,告诉患者在取印模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甚至恶心。如遇此现象,让患者深 呼吸,用鼻吸气、呼气,头微低,解除紧张情绪,放松面部肌肉,症状便可减轻。患者很好 地配合有利于医生制取出完整清晰的印模。1.3 制取印模  将“寒天”印模材料置入电热杯的清水中,接通电源加温至100℃取出,将输送器内的针栓 部顶入弹型管的尾部,推动针栓,从针头部挤出少量的材料,呈糊状为宜。传递给医生,医 生推动针栓将材料注入牙龈沟并涂布整体基牙,注意涂挤一定要均匀,不可产生气泡 。此时 ,调拌所需的藻酸盐印模材料。根据托盘大小可取15~20g,用1:1清水常规调拌,将调拌 好的印模材料放置于托盘中,医生将托盘按压于牙列时,“寒天”材料与藻酸盐印模材料也 同时相互结合。待印模材料凝固后将托盘从患者口内取出,用冷水冲去表面唾液,连同设计 单送技工室灌注模型。

  • 肌肉移植动态修复晚期面瘫

    作者:杜照;黄渭清

    面瘫是指先天或后天性因素造成的面部肌肉随意运动丧失,肌肉失神经支配,患侧不能有与健侧对称表情活动,早期可出现额纹消失、抬眉困难、闭眼无力、鼻唇沟消失、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症状.晚期面瘫是指病程超过2年,面部表情肌因失神经支配已发生变性萎缩,可出现口角下垂、兔眼等面部畸形,继而出现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 面肌痉挛发病机制新假说

    作者:夏磊;窦宁宁;王永南;周秋梦;焦伟;朱晋;仲骏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是以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搐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世界各地均有报道,而东方人发病率居高[1],紧张、激动时易诱发,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其病因被认为是面神经出脑干段(root exit zone)受到压迫[2-4],这已被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的良好疗效所证实[5-6],然而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明。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作者:王晓松;陈国强;袁越;韩宏彦;张光明;刘海生;郑佳平;孙基栋;郭宇鹏;梁晖;朱振云;左焕琮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面肌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老年面肌痉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并与同期手术的非老年面肌痉挛患者1661例相比较.结果 老年组106例,治愈95例(89.6%),缓解8例(7.6%),无效2例(1.9%),复发1例(0.9%);同期非老年组1661例,治愈1534例(92.3%),缓解101例(6.1%),无效23例(1.4%),复发3例(0.2%).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发生永久性并发症4例(3.8%),非老年组47例(2.8%).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老年人面肌痉挛安全、疗效确切的首选方法之一.

  • 全面部的面部自体肌肉注射和下颌下手术相结合

    作者:Nacy Groves;刘广鹏

    面部自体肌肉注射(FAMI)是利用特殊的钝性套管将自体胶原移植物注射到面部肌肉的深层,它经常被看做是面部提升术的替代选择.法国整形外科医师和解剖学家,面部自体肌肉注射技术的发明者,Roger Amar医师说,对于面部比较瘦、骨感突出而颈部又松垂的患者--多为减肥引起的,他应用全面部的FAMI与下颌下手术相结合的方法为患者治疗.

  • 异体脸面移植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作者:李青峰;张涤生

    异体脸面移植,是将供体完整的脸面,包括五官和脸面部肌肉、皮下组织、皮肤等,全层移植给缺失正常脸面的患者.随着交通、能源等事业的发展,各类创伤造成的严重脸面畸形患者逐渐增多,但由于人脸面部精细的五官结构,丰富细致的表情,现代外科技术尚无法完美地重建或再造人缺失的脸面,是目前医学重大难题之一.近年来,心、肾、肝及手等器官肢体移植的成功,使移植外科成为解决疑难病症的有效方法之一[1-4].在可预见的未来时间里,异体脸面移植将是消除严重脸面畸形和恢复生活信心的有效方法.

  • Schwartz-Jampel综合征一例

    作者:郑日亮;栾兴华;陈彬;吕鹤;王朝霞;袁云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14岁,于2007年1月因"四肢肌肉僵直,睁眼费力10年"就诊.出生时健康.1岁开始走路,走路时出现双下肢僵直.3岁起逐渐出现面部肌肉发僵,睁眼、张口和咀嚼费力.上述症状可在发热后或睡眠中消失.病情持续缓慢进展,4岁起出现X型腿.智力发育正常.体格检查:脊柱后侧凸,双膝关节反向弯曲.意识清楚,言语流利.重度近视.面部肌肉僵硬,双侧睑裂显著狭小.双侧眼球各向运动充分.口周肌肉强直,出现小颌征(图1).四肢浅、深感觉正常.四肢近端肌力Ⅴ-级,远端Ⅴ级.双上肢肌张力对称、适中,双下肢肌张力轻度增高.双侧大腿肌群肥大.步态略僵硬.四肢腱反射减低,未引出病理征.

  • 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及治疗前后双刺激瞬目反射变化

    作者:邓远飞;陈伦斌;宋雪文;郑芷萍

    目的观察单侧面肌痉挛(HFS)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效果;探讨治疗前后双刺激瞬目反射(BR)检测的意义.方法对134例患者进行BTXA局部肌肉注射,其中42例治疗前后行BR检测.结果 134例患者中,症状完全缓解60例,占44.8%,明显改善74例,占55.2%.疗效持续时间(16.5±5.7)周.42例患者治疗前患侧BR检测,R1、R2、R'2潜伏期正常,R2间期缩短,R1、R2、R'2振幅增高.治疗后复查,其中R1消失者7例,R1、R2、R'2均消失者5例,余30例R1、R2、R'2潜伏期稍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R1、R2、R'2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 BTXA治疗HFS疗效显著,是首选疗法;双刺激BR检测表明,患者脑干中间神经元兴奋性升高.

  • 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一例

    作者:余新;时海波;周慧群;冯艳梅;殷善开

    患者,男,20岁,因"左侧面肌进行性萎缩2年伴脱发1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肌肉渐进性萎缩,当地医院就诊,查肌电图示双侧面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未予治疗.1年前开始出现患侧毛发脱落,肌肉萎缩无停止,萎缩区域皮肤柔软,弹性良好,无色素沉着,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面部疼痛、歪斜及口干舌燥感,身体其他部位肌肉无萎缩.为进一步查明病因于2008年1月收入我院治疗.

  • 面部运动录像分析法

    作者:王德生;Pavel Dulguerov;Willy Lehmann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客观评价面神经运动功能的方法即面部运动录像分析法(videomimicography,VMG).方法受试者面部作11个标记点,进行5种面部运动(皱额、闭眼、皱鼻、吹哨和微笑),使用数字式录像机进行录像.每个动作要求用大的收缩强度重复3次.选取3个静息状态画面和15个大运动画面(每个运动选3个),在软件控制下输入计算机,进行图形测量.分析每一个运动时每侧面部10个距离指标和5个面积指标的变化.首先分析10例健康人,找出每一运动的佳评价指标.从这些佳指标加权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分析48例面瘫患者,研究该综合指数与面瘫的House-Brackmann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结果显示:面积指标优于距离指标.每一运动有相应的佳评价指标.面瘫患者组:根据正常组得出的佳指标加权计算得出VMG值,根据瘫痪侧的VMG值占健侧VMG值的百分率计算出VMG指数.VMG指数与面瘫的House-Brackmann级数呈很好的线性相关(r=-0.928),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该实验在健康对照组和面瘫患者组均具有很好的重复性.结论本方法具有客观、定量、重复性好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临床评价面神经运动功能具有实际意义.

  • 骨骼肌束一期修复面神经缺损

    作者:高志强;张连山;葛平江;李豫鲁;王辉;刘稳;李奉荣

    目的探讨骨骼肌作为一种非神经材料在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例面神经鞘瘤患者,在完成肿瘤切除后,切取患者颞肌,修剪成与缺损神经直径相当、长度相同的骨骼肌束,经250 W微波持续120 s干热变性处理后,行神经-肌肉端端吻合,一期修复面神经缺损.结果经术后2年随访,面肌功能恢复满意,临床电生理有明显反应,按House-Brackmann评分标准面肌功能为Ⅰ~Ⅱ级.结论干热变性骨骼肌修复面神经缺损具有较好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 垂直段面神经干梳理术治疗半面痉挛

    作者:李志明;王燕

    半面痉挛为单侧面部肌肉的阵发性不自主抽搐,病因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方法亦意见不一。现将我科 1989~ 1996年接受垂直段面神经干梳理术的 2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1例中男6例,女15例;年龄28~67岁,平均 48.7岁,其中 40岁以上 18例,占 89%。病程 1个月~ 10年, 1年内 17例,占 81%, 2年内 3例, 10年 1例。左侧 11例,右侧 10例。

  • 单侧面肌失神经支配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观察

    作者:肖苒;俞光岩;蔡志刚;贾弘褆

    目的研究单侧面肌失神经支配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建立单侧面肌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在失神经支配后1、3 d,1、2周,1、2、4、6个月制作面肌标本,改良Gomori三色染色观察线粒体变化;酶组化染色检测肌球蛋白ATP酶,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肌球蛋白(Myosin),肌动蛋白(Actin)的表达;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内核酸含量变化。结果失神经支配初期线粒体功能加强、酶活性增高、收缩蛋白质表达增强;2周后,线粒体退化、肌纤维代谢活性降低、收缩蛋白质表达下降;1个月后肌纤维型分别开始转换;6个月组明显型组化,核酸量上升,并出现少量再生的肌纤维。结论单侧面肌失神经支配后发生典型的失神经萎缩,2~6个月有增殖改变,失神经支配1个月内是对抗肌萎缩的有利时机。

  • 面部软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个性化转换及临床应用初探

    作者:陈斯;许天民;楼航迪;荣起国

    目的 探讨通用型面部软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个性化转换方法,为正畸临床分析前牙内收对面部软组织形态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以1名健康志愿者A的螺旋CT数据为基础,建立包括表面皮肤、脂肪、骨骼、牙齿及7对口周肌肉在内的通用型面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选取1名健康志愿者B和1例临床错验患者,利用两者锥形束CT重建数据与通用型模型的解剖性标志点坐标值,使用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插值算法对通用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个性化转换,将个性化转换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锥形束CT重建数据重叠,进行个性化转换验证.选取2例具备完整治疗前后锥形束CT数据的临床错(拾)患者,将治疗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数据重叠,获得前牙内收及前部牙槽嵴表面的改建量,作为边界条件代入治疗前个性化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预测模型,将其与治疗后锥形束CT重建数据进行三维比较,调整并找出合理的赋值.结果 个性化转换得到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锥形束CT重建数据的软、硬组织表面平均差值分别为0.47和0.75 mm,通过改进模型转换的方法,可使面部软组织区域的正负平均差值缩小至+0.29和-0.21 mm.对于预测模型,将皮肤、肌肉和脂肪的泊松比均设为0.45,弹性模量分别设为90.0、6.2和2.0 kPa时可获得佳预测结果.结论 利用锥形束CT数据,并使用径向基函数的插值算法,可实现通用型三维有限元模型的个性化转换,得到包含面部不同层次软组织的个性化三维有限元模型.

  • 唇鼻部肌肉组态的三维有限元研究及临床验证

    作者:尹宁北;吴佳君;陈波;王永前;宋涛;麻恒源

    目的 研究唇鼻部肌肉解剖、生物力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唇裂的完美修复奠定基础.方法 对8例自然流产胎儿的唇鼻标本进行微型CT扫描,图片使用Mimics软件处理,获得了口轮匝肌和鼻肌的三维模型.结合局部解剖、组织切片制作了唇鼻肌肉三维组态模型,并与组织切片进行对比检验.进行唇鼻部相关肌肉生物力学与体表形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并在263例隐性唇裂手术中应用验证.结果 唇鼻部肌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唇鼻肌肉复合体.各组张力线彼此交叉作用,构成唇鼻肌肉张力体系.据此设计了新的唇裂修复术式——唇鼻肌肉三维定向重建术,并在隐性唇裂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唇鼻肌肉在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构成了唇鼻肌肉复合体及其肌肉张力体系.唇裂修复应在恢复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取得更加完善的效果.

213 条记录 2/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