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热入血室及治法
"热血入室"一证,是指妇人在经期或产后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一种病证,属于外感病的范畴.此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早已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方面都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描述,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3条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其中所提出的"……小柴胡汤主之"至今仍为治疗"热入血室"的首选方剂.此种病证,在妇科门诊中并不少见,但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故有必要提出商榷.
-
崩漏的辨证与治疗
妇女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净者称为"崩漏".属妇科常见病,也足疑难急重病症.崩,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漏,首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其中突然大节出血者,称为"崩中","经崩";日久淋漓不断则称为"漏下","经漏".两者虽出血状况不同,但其发病机制则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可互相转化,"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即崩证日久,氧血耗伤,渐成漏下;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可转成崩证.
-
大黄(庶虫)虫丸应用三则
大黄廑虫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8条.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笔者体验,凡属瘀血堵证,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宏观之瘀与微观之瘀,以本方治之皆有佳效,兹举数案,介绍如下.
-
四逆散在慢性肾炎中的应用体会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吕仁和教授在长期临床治疗中,根据辨证将四逆散用于慢性肾炎的治疗,以疏调气机,化解中焦郁滞,疏利三焦水道通畅,常获得良好效果.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主升散疏泄而入肝胆,能疏肝解郁、畅通气血、透表泄热;白芍能降肝逆、敛肝阴、补肿血、清肝热、泻肝火;枳实破气除痞,散结消积;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润肺,调和药性.
-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现状浅析
柴胡桂枝干姜汤(亦称柴胡桂姜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7 条,同时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柴胡桂姜汤.本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历代医家对本方的病机、方解及应用方面认识不一,存较多争论.笔者参考相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
经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疑难病验案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其功效为温少阴之经,发太阳之表,引邪外透,温经散寒、扶正补气的方药.现代不局限于太少两感证,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病,疗效满意.今择验三则:一、难治性鼻炎患者,女,24岁,2011年6月11日初诊.
-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试析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系胃中寒饮上犯足厥阴经脉所致,故习称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因其疗效显著而千古一辞,无可非议.然而胃中寒饮为何上犯厥阴,机理何在?笔者曾用本方治愈多例典型的厥阴头痛,似有所悟,试析于下,以就教于同道.
-
苓桂术甘汤加味在内科疑难病症中的应用
苓桂术甘汤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治疗"心下有痰饮"之主方.笔者受"怪病多痰"等古训之启发,用以加味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渗液性心包炎、慢性胆囊炎、特发性水肿、老年性逸病等内科疑难病症,收到了一定疗效,积累了点滴经验,现不揣简陋,介绍如下.
-
高血压病病脉证并治发挥
高血压病是一个缓慢进展、并可能延缓终生的疾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虽然有效,但由于在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疗效的难重复,并且患病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所以重新审视中医目前的治疗思路,从病脉证并治的角度认识高血压病,对于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特别是近远期疗效具有更深层的意义.现笔者就此问题结合临床经验浅探如下.
-
肾结石诊治之我见
随着B超等探测肾结石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日益提高,许多非典型性肾结石患者获得了明确诊断。本文试就中医对泌尿系结石之认识和对肾结石的辨证论治谈一些粗浅看法。 1 关于泌尿系结石中医之认识 中医学大致将泌尿系结石归属于淋证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早就指出:“小便黄赤,甚则淋。”张仲景在《金匮*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中具体描述为:“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又指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孙思邈《千金方》也精确描述:“石淋之为病,茎中痛,尿不得卒出。”
-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
-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它是流传至今的一张古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的第5条云:"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甘草附子汤的提取工艺
甘草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由甘草4 g,附子4 g,白术4 g,桂枝8 g组成.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其中甘草酸为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桂皮酸为桂枝的主要成分,其含量测定方法多,文献报道较多[1-4].甘草附子汤传统剂型为水煎剂,为将其开发为现代中药成方制剂,本室作了一系列研究.本研究采用50%乙醇对甘草附子汤进行回流提取,以浸膏得率、甘草中主要成分甘草酸的含量和桂枝中主要成分桂皮酸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甘草附子汤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
-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
竹皮大丸治疗血证
竹皮大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我们在临床用于治疗内伤杂病,病机属血虚有热,烦乱呕逆者每获良效,其中用于治疗血证的有鼻衄、肌衄、齿衄、咯血、吐血、尿血、崩漏等.
-
甘麦大枣汤临床新用
甘麦大枣汤为张仲景之名方,由"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组成.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其方用小麦滋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使心肝脾肾受养,则其躁自平矣.近几年来,笔者用本方治疗妇女有多种表现的情志(心理)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伤寒论》"几几"之我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
-
浅谈《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2条之辨证意义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并治》第2条云:"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
经方乌梅丸儿科临证举隅
乌梅丸为方书始祖,东汉医圣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所列的首方。该方寒温并用、配伍精当,历代医家多有对本方的演绎,但深求之,不难发现本方于儿科验之尚少。然笔者在临证中发现,乌梅丸若投之得当,亦能在儿科取得桴鼓之效,故总结经验如下。
-
金匮温经汤治疗妇科病举隅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兼有养血清心之功效,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此方组方有度,配伍严谨,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被视为妇科调经的经典方剂,对后世的影响较大.笔者自近年来应用本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满意,特作简要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