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胎母输血综合征2例
胎母输血综合征(fetomatemal hemorrhage, FMH)指某种原因引起的胎儿血液由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循环,导致胎儿不同程度失血或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症候群,极为少见.大量胎母输血可致胎儿贫血和发育梗阻,严重时可致胎儿宫内死亡、新生儿贫血、休克、死亡.围生儿病死率达33%~50%.本院近2年来发现2例严重的胎母输血综合征,报道如下.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生儿血气分析值与胎盘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围生儿出生即刻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值和胎盘绒毛间隙及合体结节面积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ICP晚期妊娠60例,正常晚期妊娠25例,测定围生儿出生即刻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值(PH值、血氧分压PO2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运用体视学方法测量胎盘绒毛间隙及合体结节的面密度;分析血气分析值与胎盘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CP患者胎盘绒毛间隙面密度减小,合体结节面密度增大,围生儿出生即刻脐动脉血pH值、PO2均显著降低,PCO2升高.胎儿脐动脉血pH值、PO2与胎盘绒毛间隙面密度呈正相关,与合体结节面密度呈负相关;PCO2值与绒毛间隙面密度呈负相关,而与合体结节面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ICP患者胎盘血液灌流量减少,绒毛有效交换面积减小,易出现胎儿宫内缺氧.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围生儿 血气分析 胎盘绒毛间隙 形态测量 -
子宫动脉血流监测高危妊娠的研究进展
母胎间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是维持正常妊娠必须的条件之一,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滋养细胞在妊娠早期成功侵袭子宫螺旋动脉壁,破坏其肌性成分,将管腔狭细和高血管阻力的子宫螺旋动脉转化为管腔宽大、低血管阻力的子宫胎盘循环动脉(uteroplacental artery),同时逐渐深入胎盘向更低压力的胎盘绒毛间隙供血,在绒毛间隙完成母体与胎儿间氧和营养物质的交换。如果子宫螺旋动脉的这种妊娠生理性改变不足,便会导致子宫胎盘循环阻力增高,进一步导致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受限等病理妊娠发生。因此监测子宫动脉的血管阻力对早期发现高危妊娠,并为进一步临床管理减少母儿不良预后提供帮助。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肝功能指标与胎盘形态测量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患者血清甘胆酸(CG)、胆红素(TBIL、DBIL)及转氨酶(AST、ALT)与胎盘绒毛间隙面密度及合体结节面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CP晚期妊娠60例,正常晚期妊娠25例,测定母体血清CG、TBIL、DBIL、AST、ALT值,运用体视学方法测量胎盘绒毛间隙面密度和合体结节面密度.结果 ICP患者血清CG、TBIL、DBIL、AST、ALT值明显升高,其胎盘绒毛间隙的面密度减小,合体结节的面密度增大.血清CG、TBIL、DBIL、AST、ALT值与胎盘绒毛间隙面密度呈负相关,与合体结节面密度呈正相关,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CP患者母体血清CG、DBIL、ALT、TBIL、AST值升高与胎盘形态学变化有关.
-
胎母输血综合征对围产儿影响的研究进展
胎母输血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产科疾病,即胎儿红细胞由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胎儿不同程度的失血及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症候群,也是胎儿非免疫性水肿的主要病因之一.1954年由Chow首次报道,其后,相继有文献报道,但至今无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成果.由于本病发病隐蔽,在多数情况下不易做出早期诊断,故一旦发生,围产儿死亡率较高.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该病引起的围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本文对胎母输血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等综述如下.
-
子宫内妊娠合并多部位异位妊娠致子宫破裂一例
患者35岁,因外院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4个月,右侧输卵管妊娠术后3个月,下腹痛1周,加重2h,于2010年5月21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则,有痛经史,末次月经为2010年1月8日.因结婚3年未孕,在外院行IVF-ET.移植术后2周查尿妊娠试验阳性;盆腔超声检查提示:宫内双胎妊娠,右侧输卵管妊娠.遂在该院行腹腔镜右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2周复查盆腔超声提示:宫内妊娠双活胎.应患者要求行减胎术,术后无不适.以上治疗均在当地医院进行,未能提供详细病史资料如右侧输卵管切除术中盆腔探查情况、术式、病理检查结果以及减胎术中保留胎囊的位置等.此次入院前1周感下腹隐痛,无阴道流血、流液,2h前下腹痛加重,呈撕裂样剧痛,波及全腹,伴恶心、呕吐、乏力、头晕,急诊入院.查体:脉搏98次,血压78/52 mm Hg (1 mm Hg=0.133 kPa),急性痛苦面容,失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如孕4个月大小,宫底脐下1横指,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109/L,血红蛋白:75 g/L,血小板:210×109/L.B超示:右侧宫角部妊娠,盆腹腔积液.入院诊断:右侧宫角妊娠,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膜蓝染,腹腔内大量新鲜血及凝血块,共清出约3800 ml.探查见子宫如孕4个月大小,质软,右侧宫角见一破裂口,可见羊膜囊脱出至腹腔内,囊内清亮羊水约80 ml,脐带及孕4个月大小之胎儿漂浮于其中.胎盘附着于子宫右角部,部分胎盘已剥离,并从右侧宫角破裂口向子宫体外脱出,剥离面及破口边缘出血.子宫后壁与肠管广泛粘连,两侧与盆壁广泛粘连,左侧卵巢及输卵管外观正常,右侧输卵管缺如,右侧卵巢与子宫右侧壁致密粘连.破膜后娩出胎儿,见右侧宫角部破裂口长约8 cm,出血汹涌.考虑行子宫修补困难且风险较大,即行子宫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对症及支持治疗7d,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检查结果:部分胎盘粘连不易剥离,粘连处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伴纤维素样坏死,右侧宫角破裂处见胎盘组织,其周围及胎盘绒毛间隙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灶性纤维素样坏死.游离胎盘子面可见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脐带未见异常改变.死婴身长12 cm,可见完整五宫、躯干及四肢,未发现其他胚胎组织.出院诊断:(1)右侧宫角妊娠;(2)子宫破裂;(3)失血性休克代偿期;(4)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后;(5)IVF-ET后.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盘形态学观察
70年代中期以来,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因其围产儿病死率、围产儿病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高被列为高危妊娠。有报道,半数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由ICP引起[1]。还有学者均认为,ICP时胎盘绒毛间隙狭窄,从而导致围产儿不良结局[2,3]。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ICP,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通过胎盘形态学变化得以证实,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1)治疗组:1993年9月至1995年9月,我院收治的ICP患者8例;(2)未治疗组:随机按入院顺序选取同期外院及门诊未治疗收入院后分娩的ICP患者8例;(3)对照组:孕期正常,无并发及合并症的正常产妇8例。3组均于分娩后留取胎盘组织,采用组织计量及计算机图象分析,测定相关参数。 2.方法:(1)治疗方法:①茵陈汤30 g,黄柏6 g,黄苓9 g,制军9 g,枳壳6 g,厚朴花6 g,茯苓9 g,白术6 g,每日1剂煎服。②能量合剂:维生素C 2 g,维生素B6 200 mg,三磷酸腺苷40 mg,辅酶A 100 U加入10%葡萄糖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③苯巴比妥0.03g.3次/d,口服,1疗程10 d。治疗与未治疗两组监护条件相同。除胎心、胎动计数3次/d外,胎心电子监护隔日1次。实验室查尿雌激素与肌酐比值(E/C)每周1次。如发现胎儿窘迫,孕周>35周者及时终止妊娠。(2)胎盘的取材方法及观察项目:按照文献[3]方法取材。组织计量法观察项目:根据绒毛间隙、绒毛组织、绒毛胎儿毛细血管占据的点数计算其所占视野面积的百分比。每个胎盘取8张切片,32个高倍视野(×400),即1 000个点以上。计算机图象分析法观察项目:绒毛间隙、绒毛组织所占面积由病理医师专人定位划线,合体结节所占面积定位在50~80灰度级自动测算。每个胎盘取24个高倍视野(×400)算术平均数为该胎盘相应参数。每组标本各项算术平均数为该组的各项参数。每个胎盘计数>400个绒毛。采用德国KAISER公司生产的KS400型机。(3)ICP诊断标准参照文献[3]。 3.统计学方法:均采用q检验。
-
新生儿胎母输血综合征
胎儿母体输血综合征(FMH)是一种少见的新生儿疾病,是指一定量的胎儿血液通过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胎儿失血或(和)母体与胎儿溶血性反应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3].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FMH报道如下.1 病例简介患儿,男,母亲是第1胎第1产,孕39+5周,因“胎儿窘迫”剖宫产娩出,羊水少,脐带绕颈2周,胎盘未见异常.生后阿氏评分1分钟5分(呼吸-2分,肌张力-1分,弹足底反应-1分,肤色-1分),即刻予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5分钟7分(呼吸-1分,肌张力-1分,反应-1分),10分钟为9分(肌张力-1分),出生体重3300克.
-
1例胎母输血综合征急诊剖宫产手术的护理
胎母输血综合征(fetomaternal hemorrhage,FMH)是指一定量胎儿血液通过破损的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胎儿不同程度的失血以及母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症候群[1].由于本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在FMH晚期,产前诊断困难[2].FMH临床表现随胎儿出血量及出血速度而不同,出血少时可无任何症状,大量胎母输血可导致胎儿贫血,发育受限,甚至胎死宫内,表现为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监护异常[1].我科收治1例胎母输血综合征患者,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经产科、手术室及儿科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母子转危为安.现报道如下.
-
胎儿母体输血综合征2例临床分析
胎母输血(fetomaternal hemorrhage,FMH)是一种较少见的产科疾病,即指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胎儿不同程度的失血及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症候群,是胎儿非免疫性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胎盘屏障被破坏时,胎母输血更常见,严重者可导致围产儿死亡,文献报道的FMH发生率为0.3%[1].由于发病隐匿,多数不能早期诊断,漏诊率较高,大量胎母输血,可导致存活者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胎儿死亡[2].国内有报道FMH患者围产期胎儿死亡率高达33%~50%[3].本文报告2例我院收治的胎母输血病例,并浅析救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48例临床观察
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48例的胎儿羊水和脐血胆汁酸的高低、胎盘绒毛间隙狭窄程度及滋养细胞水肿与胎儿窘迫之间的关系,并与同期正常孕妇47例作对照.结果表明,ICP组胎儿羊水和脐血胆汁酸、胎盘绒毛间隙狭窄程度及滋养细胞水肿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ICP组胎儿羊水和脐血胆汁酸增高、胎盘绒毛间隙狭窄及滋养细胞水肿的患者,胎儿窘迫发生率高.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胆汁酸 胎盘绒毛间隙 滋养细胞 胎儿窘迫 -
妊娠瘙痒症的预防和治疗
妊娠瘙痒症又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中晚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因皮肤瘙痒和孕妇肝内胆汁瘀积相关而得名。临床上皮损常开始于腹部或手、足,逐渐泛发至全身,同时常伴肝功能异常、黄疸发生,患者常觉皮肤有蚁行感、烧灼感等不适,瘙痒常影响夜间睡眠,危及孕妇及胎儿健康。
目前 ICP 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多因素诱发,如遗传易感个体、免疫及环境因素、雌、孕激素增加等。当前多数学者认为 ICP 发病机制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体内雌激素增高,影响了胆汁酸的转移过程而引起胆汁淤积。有研究表明胆汁酸对胎儿心脏有直接毒性作用,可能诱发心率失常,引起心脏收缩功能而导致胎死腹中[1]。高胆酸血症可引起胎盘绒毛表面的血管痉挛,血管阻力增加,使流经胎盘绒毛间隙的氧合血流量明显减少,导致胎儿灌注及氧交换急剧减少引起胎儿宫内窘迫[2]。胆汁酸还可促使前列腺素释放、诱发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