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致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的诊断及1种新突变的发现

    作者:何江;杨曦;邹红云;张琼;余伍忠

    目的 探讨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PTPS)缺乏所致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BH4D)的诊断及其基因突变特点,为开展BH4D的基因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1)归纳、总结临床症状、体征,复检血苯丙氨酸(Phe)浓度;(2)进行Phe(100 mg/kg)+四氢生物蝶呤(BH4)(20 mg/kg)负荷试验、尿蝶呤谱分析、红细胞二氢蝶呤还原酶(DHPR)活性测定;(3)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常规基因测序法进行PTPS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结果 (1)患儿男,出生72 h后经新生儿疾病筛查检出其Phe浓度为176.1 μmoL/L,生后20 d复查仅出现肌张力稍低下、皮肤稍白,复检其Phe浓度升高至222.6 μmoL/L;(2)负荷试验前血Phe浓度271.2 μmol/L,Phe负荷3h上升至756.0 μmol/L,BH4负荷6h血Phe浓度迅速降至283.2 μmol/L;(3)尿新蝶呤为2.95 mmol/molCr,生物蝶呤为0.08 mmol/molCr,生物蝶呤百分比为2.64%;(4)DHPR活性1.71 nmol/(min·5 mm disc),为正常对照的45%,排除DHPR缺乏症;(5)患儿PTPS基因突变类型为c.259C>T(P87S)及IVS1-129A>G,IVS1-129A>G突变是首次报道的新突变,筛查50例正常儿童未检测到该突变. 结论 (1)BH4负荷6h后血Phe浓度下降迅速,尿生物蝶呤明显降低,B%持续<10%,DHPR活性正常是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症(PTPSD)的确诊依据;(2)P87S为中国人PTPS的热点突变,采用PCR-RFLP方法对热点突变进行快速筛查可提高基因诊断效率;(3) IVS1-129A>G可能是PTPS基因新的致病突变.

  • 人副流感病毒3型HN蛋白十一肽重复序列保守氨基酸突变分析

    作者:严冬;刘颖;迟苗苗;温红玲;赵丽;迟连利;王志玉

    为确定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hPIV3)病毒包膜表面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糖蛋白茎部区十一肽重复序列中保守氨基酸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位点,进一步探讨HN蛋白茎部区在融合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定点突变和同源重组技术将HN蛋白茎部区十一肽重复序列中5个保守氨基酸位点(I102、P111、L114、S119、I125)突变为丙氨酸(Alanine,A),通过痘苗病毒T7聚合酶系统在BHK-21细胞中表达突变蛋白,定性定量检测各突变体蛋白的促细胞融合活性、受体结合活性、神经氨酸酶活性和半融合活性.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促细胞融合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依次为野生型的6%、16%、14%、87%和4%,除S119A外其余4个突变型与野生型相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受体结合活性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依次分别为野生型的32.2%、77.4%、74.2%、83.9%和38.7%,其中I102A和I125A的受体结合活性与野生型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变体蛋白I102A、P111A、L114A、S119A、I125A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分别为野生型的66.5%、73.1%、69.1%、76.1%和72.8%,与野生型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茎部区十一肽重复序列对hPIV3 HN蛋白的促细胞融合活性和受体结合活性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氨基酸I102、P111、L114、I125具有关键作用,推测其能通过影响头部区受体结合活性或是与融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等不同方式导致HN蛋白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 一个皮肤异色症家系DSRAD基因突变的鉴定与分析

    作者:马怡;李春梅;钱凯;陈兴国

    目的 鉴定一个皮肤异色症家系基因DSRAD(double-stranded,RNA-specific adenosine deaminase)的突变位点,探索建立该病的临床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PCR扩增家系所有成员DSRAD基因全部15个外显子,进行DNA直接测序,通过比对,查找并确定突变位点,建立稳定的检测分析技术,探讨该家系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和其他有皮肤病变的患者都检测到DSRAD基因外显子2上第767位碱基A的缺失,从而产生移码突变(p.H256fs-260X),家系中另三名无症状的幼童也检测到该突变,而家系中健康者和正常对照者均不存在此种突变.结论 该突变位点迄今未见报道,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该突变改变了原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引起皮肤异色症.

  • 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preS/S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吴蓓颖;蔡刚;林佳菲;陆秋涯;李琳;樊绮诗

    目的 隐匿性乙肝感染与严重慢性肝损伤的病毒学与免疫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拟通过研究隐匿性HBV preS/S区基因变异,初步揭示隐匿性乙肝发生及其致慢性严重肝损伤的病毒学因素。方法 收集瑞金医院门诊及住院HBsAg阴性患者的血清,抽提DNA,利用巢式PCR方法对隐匿性感染进行检测;克隆阳性标本的preS/S区全长基因并测序分析,探讨其突变类型与严重慢性肝损伤的关系。结果 在全部468份HBsAg阴性血清中共检出隐匿性HBV感染69例,HBcAb单独强阳性组、HBeAb单独强阳性组、HBeAg单独阳性组、HBcAb与HBsAb同时强阳性组和5项指标全阴性组的检出率分别为16%、8.7%、36.4%、18.3%和0%。隐匿性感染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HBsAg阳性感染患者,隐匿性HBV preS/S区缺失突变、preS2基因M1I和Q2K突变,S基因Q129N/R/P、G185R和S210R突变的频率明显高于HBsAg阳性组。伴严重肝损伤的隐匿性感染较无严重肝损伤隐匿性感染患者在性别比例及血清HBV-DNA水平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伴严重肝损伤的隐匿性感染的HBV在preS2基因M1I和Q2K,S基因G185R和S210R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无严重肝损伤者,但 preS缺失和S基因Q129N/R/P的突变频率低于无严重肝损伤者。以伴严重肝损伤的隐匿性感染与HBsAg阳性严重肝损伤者相比,后者HBV-DNA水平明显高于前者,但preS2基因M1I和Q2K、S基因G185R和S210R突变的频率明显低于前者。结论 隐匿性感染与HBsAg阳性病人之间致慢性严重肝损伤的病毒学因素存在不同;preS2区M1I和Q2K以及S区G185R和S210R等突变对于隐匿性乙肝患者而言,可能是评价其是否进展为严重慢性肝损伤的有用指标。

  • TIGR/MYOC基因与青光眼

    作者:刘肃;曾淑君

    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它表现为眼压增高,视野缺损和视神经损害.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促进了青光眼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发展,一些青光眼相关致病基因被相继定位在相应的染色体上,并进行基因的克隆、测序、表达调控及突变分析.

  • 结肠癌PIK3CA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陆兴热;高仕萍;刘孝文;杨德兴;马爱波;陈彪;樊晓东;和润泞;资云菊;袁雕;陈凤羽;农英;谭锐;缪丽萍

    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发现,结肠癌为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发病过程,通常认为与饮食结构、结肠慢性炎症、结肠腺瘤以及遗传等因素紧密相关~([1]).

  • 河南省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突变分析

    作者:赵玉玲;石大伟;贾琼;李辉;李亮;朱国峰

    目前认为,编码RNA聚合酶beta亚基rpoB基因突变,使利福平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对利福平耐药[1].单耐利福平菌株的rpoB基因突变多分布在利福平耐药决定区(rifampin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RRDR),且通过检测RRDR区内特定突变可发现95%~98%的利福平耐药菌株[1],但仍有2%~5%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不明.本研究对较大样本量的耐多药MTB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编码区进行突变分析,以进一步阐明其耐药机制.

  • 先天性脊柱侧凸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7基因外显子突变的筛查

    作者:丁旗;邱旭升;孙旭;季明亮;吕峰;江华;张兴;邱勇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7(hairy-and-enhancer-of-split-7,HES7)基因外显子(exon)突变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发病的关系.方法: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汉族散发非综合征型CS患者60例(病例组),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12.9±4.4岁;对照组为80例正常汉族人,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13.7±3.2岁.从每例受检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HES7基因exon(共4个:exon 1~4)序列,目的产物纯化后DNA自动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将两组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并与美国NCBI基因库所公布的HES7基因exon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比较两组exon突变情况.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HES7基因exon 1和exon 4序列均与基因库HES7基因exon序列一致;exon 2第81位点在两组中均存在G/A多态性,但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727);exon 3第37位点在两组中均存在T/C多态性,但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1.000).结论:中国汉族散发非综合征型CS患者HES7基因exon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HES7基因exon突变与散发非综合征型CS的发病可能无关.

  • XIAP缺陷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杨曦;金兼弘和;宫脇利男;赵晓东

    XIAP缺陷综合征(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deficiency,XIAP deficiency)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该病首先于2006年由Rigaud等[1]在具有X连锁淋巴细胞增生异常综合征(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XLP)临床特征,但却未见SAP基因突变的一组患者中发现.故该病也被称为XLP-2型.XIAP缺陷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尚缺乏较明确的临床诊断依据,主要依据致病基因BIRC4突变分析和其编码的XIAP蛋白筛查进行诊断.

  • 肾脏疾病与WT1基因

    作者:王晶晶;叶礼燕;余自华

    肾脏疾病是导致终末肾(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提示,在表现为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的肾脏疾病中,许多类型与WT1基因(Wilms′tumor 1 gene,WT1)突变有关,如孤立性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isolated 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ISRNS)[1]、孤立性弥漫性系膜硬化(isolated diffuse mesangial sclerosis,IDMS)[2]、Denys-Drash综合征(Denys-Drash syndrome,DDS)[3]和Frasier综合征(Frasier syndrome,FS)[4]等.本文就WT1突变所致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WT1及其功能、WT1突变特点及WT1突变分析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先证者胚系MSH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作者:颜士岩;周晓燕;杜祥;于宝华;蔡三军;施达仁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临床发病率占全部结直肠癌的5%~10%[1].约10%左右的HNPCC与MSH6基因的胚系突变相关[2].

  • k-ras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作者:陈慧娟;李洪波;李硕敏;鲁碧稳;程俊峰;刘元力

    目的 探讨k-ms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状况,为k-ras基因突变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和双向直接测序法,检测56例结直肠癌k-ras基因的突变状况.结果 56例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的突变率为46.63%(26/56),其中20例(20/26,76.92%)为密码子12的突变,6例(6/26,23.08%)为密码子13的突变,未发现同时存在两个位点突变的样本.突变类型以G>A为主,密码子12的突变以GGT>GAT(G12D)为主.密码子13的突变以GGC>GAC为主.统计学分析发现,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密切相关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如:肿瘤发生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无关.结论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密码子12;突变类型以G>A为主;k-ras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患者的性别相关.

  • 先天性厚甲症一家系的KRT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刘小丽;李宏文;陈露珠;石娴;张彩娥;邓云华;陈兴平

    目的:检测一先天性厚甲症(PC)家系的致病基因KRT6a、KRT6b、KRT16、KRT17,以期找到其可能的致病突变。方法常规收集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同时采集同地区100名健康自愿者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分别提取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KRT6a、KRT6b、KRT16、KRT17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行DNA测序,比对分析其基因突变位点和类型。结果 PC患者KRT6a基因第1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c.521T>C(p.Phe174Ser),而正常家系成员和正常对照组均无此突变,KRT6b、KRT16和KRT17基因也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该PC家系的患者存在一个错义突变——KRT6a基因第1号外显子c.521T>C(p.Phe174Ser)。该突变是导致PC发病的分子基础。

  • Usher综合征Ⅱ型家系临床表型特征及USH2A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杨淑芝;孙勍;刘铁城;刘达根;周成勇;李梅;张欣;康东洋;戴朴;袁慧军;杨伟炎

    目的 对收集到的一个Ush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USH2A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 通过填写问卷式调查表对家系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绘制家系遗传图谱:依据详细的全身和专科检查结果对家系进行分型诊断,对家系耳聋患者进行USH2A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该家系双耳听力下降出现在3~4岁,非渐进性,30~50岁听力学检测表现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前庭功能正常.该家族耳聋患者10~13岁时出现夜盲,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视野逐渐缩窄至管状视野,伴视力下降.USH2A基因突变分析检测到9种单核苷酸多态,其中c.504A>G(T168T)、c.879T>G(L293L)、IVS15+35G>A、IVS18-8 T>G、c.4457G>A(R1486K)为已知单核苷酸多态,c.573A>G(V191V)、c.1276A>T(N426Y)、IVS19-44G>A、IVS19-66A>C为本研究首次报道.结论 本文报导的Ⅱ型Usher综合征家系具有独特的临床表型特征,对该家系USH2A基因突变分析未发现常见的2299delG突变及其他明确与疾病相关的新突变,提示Usher综合征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 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临床表型特征及COL1A1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李征玥;程静;卢宇;张旭;金占国;贾婧杰;袁慧军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详尽的临床表型分析及可能的致病基因COL1A1突变检测,探讨该家系基因型及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收集到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家系进行病史及血液样本采集,并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COL1A1基因全部外显子DNA序列分析,利用ene Tool软件及分子生物学网站的信息分析检测数据.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COL1A1基因第40号外显子有两个碱基的缺失(c.2910_2911delAG),导致COL1A1编码的蛋白质的翻译合成在第980位氨基酸提前终止.先证者父亲无此突变.结论 该家系先证者及其母亲确定为由c.2910_2911 delAG突变导致的Van der Hoeve综合征.与COL1A1基因突变数据库比对,该突变位点未曾报道过.

  • 河北涿州、高碑店市特教学校非综合征性聋分子病因学分析——GJB2 235delC突变、SLC26A4 IVS7-2A>G突变和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突变筛查报告

    作者:宋任东;袁永一;戴朴;林拥军;于飞;刘新;刘丽贤;李梅;袁慧军

    目的 对河北涿州、高碑店地区重度耳聋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耳聋的常见分子病因.方法 对河北涿州、高碑店市特殊教育学校64名耳聋学生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的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听力学评估(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对64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分别进行GJB2基因235delC突变、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结果 7例(10.93%)携带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9例(14.06%)携带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6例(9.37%)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纯合突变,12例(18.75%)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未发现携带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者.结论 河北涿州、高碑店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GJB2基因235delC和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发生率,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A1555G突变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河北涿州、高碑店地区20.3%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另有32.81%的患者有遗传倾向.进行准确的耳聋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及时干预和治疗在这一地区的聋哑人群中非常重要.

  • TIGR基因的突变研究

    作者:李战梅

    青光眼分子遣传学的研究是当前眼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促进了青光眼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展,一些青光眼相关致病基因相继定位于相应的染色体上,并进行基因的克隆、测序、表达、调控及突变分析。TIGR基因是早发现的青年性开角型青光眼(JOAG)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致病基因,本文就该基因的发现、克隆、定位、结构及突变研究作一综述。

  • 中心晕轮状黄斑营养障碍家系的临床研究和致病基因分析

    作者:张宁;韩毳;马凯;徐军;刘守彬;杨庆松;熊颖;刘宁朴

    目的 报道一个少见的中国人中心晕轮状黄斑营养障碍家系,通过候选基因突变分析探讨该家系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设计病例系列和突变分析.研究对象中心晕轮状黄斑营养障碍一家系.方法 43位家庭成员接受家系调查和临床检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序列测定技术对候选基因GUCA1A、RDS和ELOVL4全部外显子和邻近内含子进行检测.主要指标临床特征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家庭成员连续三代发病,共发现患者7人,男女共患,患者双眼发病,病变局限于后极部,呈进行性发展.早期患者视力正常,黄斑区轻度色素变动,随病情进展出现黄斑萎缩.视网膜电图显示视锥细胞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GUCA1A、RDS和ELOVL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邻近内含子未检出致病性突变.3名患者和3名正常人在RDS基因第一外显子出现杂合或纯合558C>T(Val106Val)多态性改变.结论 该家系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符合中心晕轮状黄斑营养障碍的基本特征,临床表型与GUCA1A、RDS和ELOVL4基因编码序列无关.(眼科,2007,16:241-245)

  • 国人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

    作者:曹志红;董冰;李杨

    目的 分析国人6个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的基因突变,确定其致病基因及突变形式.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6个ADCC家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对家系进行ADCC常见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主要指标基因序列.结果 对12个ADCC常见致病基因(CRYAA, CRYAB, CRYBB1, CRYBB2, CRYBA1, CRYGS ,CRYGC, CRYGD, GJA8, GJA3, MIP, BESP2)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进行DNA直接测序,发现7种碱基序列改变,并导致相应编码氨基酸变化,分别是位于CRYBB2基因cDNA序列445位C→T(R145W),452位A→G(0147R),461位C→T(T150M)和388位G→T碱基改变(D126Y);GJA8基因cDNA序列1055位A→G碱基替代(E352G);BFSP2基因cDNA序列1295位C→A(A407D)及MIP基因cDNA序列96位T→A碱基改变(Y23N).其中前3种序列改变已报道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经过对相应家系其他成员的分析发现后4种序列改变也为SNP.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均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本试验在12个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连接区内未发现导致这6个ADCC家系疾病表型的致病基因突变,但是发现了7种SNP改变,其中4种为本研究首次发现.

  • 脑血管狭窄患者Nf1全基因的DHPLC分析(附5例报告)

    作者:梁建涛;贾冰冰;邹俊华;霍丽蓉

    目的 探讨脑血管狭窄患者Nf1基因的突变热点及突变方式.方法 从全血中提取DNA,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对5例脑血管狭窄病例进行Nf1全基因突变筛查;对DHPLC检测有差异洗脱峰型的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5例无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狭窄患者Nf1全基因筛查发现:①1例出现5号外显子无义突变位点,c.541C-T;②5例均有14号和15号外显子之间内含子的基因突变;③4例有7号外显子c.702G-A的同义突变位点;④1例出现32号(c.4177G-A,Val-Ile)和46号外显子(c.6918T-G,Asn-Lys)的错义突变.结论 在目前无其他基础疾病的脑血管狭窄患者体内的Nf1基因并非以稳定野生型存在,而是具有不同类型的突变,这些突变集中在第5、7、14、32和46等外显子上.

11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