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颅凹底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涂建华;梁宗辉;耿道颖;冯晓源

    目的:探讨前颅凹底脑膜瘤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病理证实的前颅凹底脑膜瘤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13~79岁,平均62岁.均行MRI检查(增强16例);15例行CT检查(增强8例).分析CT、MRI影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7例前颅凹底脑膜瘤,起源于嗅沟15例,前颅凹底6例,眶顶4例,鞍结节向前生长2例.多数水肿明显,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并出现脑膜尾征,少数伴钙化、坏死、囊变和出血.累及邻近颅骨时引起骨质增生.结论:前颅凹底脑膜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 ,但CT观察钙化和骨质改变优于MRI.

  • 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

    作者:吕永革;罗帝林;侯瑜;梁焕莲;杨茂洪;黄春元;黄飚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MRI的特点,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脑膜瘤的MRI特点.结果:15例中11例位于侧脑室,4例位于四脑室.术前准确定位15例,准确定性10例.MRI示病灶呈分叶状11例,类圆形4例,病灶边界清晰;平扫时肿瘤信号均匀15例.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中到重度均匀增强9例,不均匀增强6例;瘤内可见较粗大血管影4例.囊变、坏死2例.无宽基底及脑膜尾征.脑积水4例,瘤周脑实质轻度水肿6例.结论:大多数脑室内脑膜瘤有MRI特征,MRI为影像诊断首选.

    关键词: 脑室 脑膜瘤 MRI
  • 5例颅底囊性脑膜瘤的MRI表现

    作者:仇斌;姜新雅;王维

    囊性脑膜瘤多见于儿童,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0%~19%,而成人发病率为2%~4%[1].肿瘤多发生于大脑半球凸面、镰旁或矢状窦旁,而位于颅底部较为少见[2~7].本研究搜集1996-02~2004-05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颅底囊性脑膜瘤5例,分析其MRI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其MRI特点和鉴别点,以期提高其MRI诊断水平.

    关键词: 脑膜瘤 囊性 MRI
  • 颅内脑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作者:易自生;刘一平

    目的:探讨颅内脑膜瘤MRI表现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分析34例有病理分型的颅内脑膜瘤MRI特点.结果:纤维型8例:6例T2WI中央为极低信号,周边等信号;增强扫描周边明显增强,T2WI极低信号区轻度增强,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上皮型13例与过渡型2例:12例上皮型与2例过渡型呈等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增强.血管瘤型2例,血管母细胞瘤型1例,血管外皮瘤型3例:呈长(稍长)T1长(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非常显著增强,血管母细胞瘤型与血管外皮瘤型多瘤周水肿.非典型2例: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明显或轻度强化.砂粒型2例:1例位于筛窦,T2WI呈极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增强;1例位于蝶骨翼,呈蜂窝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蜂窝状增强.间变型1例:呈等T1混杂T2信号,不均匀增强,瘤周明显水肿.结论:不同类型颅内脑膜瘤有一定的特征性MRI表现,MRI对其病理分型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 脑膜瘤 MRI 病理学
  • 2例枕大孔区脑膜瘤的MRI表现

    作者:高万本;周晓鸥

    枕大孔区脑膜瘤较少见,MRI报道不多.笔者报告2例经MRI诊断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枕大孔区脑膜瘤.MRI检查用Philips 0.5T超导型磁共振仪.2例均行常规SE,T1WI和FSE,T2WI扫描和Gd-DTPA增强扫描.

    关键词: 脑膜瘤 枕大孔区 MRI
  • CT诊断左眼视神经脑膜瘤1例

    作者:潘功茂;吴铭;夏云宝

    原发于眶内的视神经脑膜瘤,好发于40~60年岁中年妇女,属少见疾病。1病历简介女,57岁。左眼球轻微突出,运动受限,视力下降有数月。CT检查:平扫见左眼视神经呈纺锤形增粗,肿块密度高于视神经,形成双轨征,并可见点状钙化,眶壁骨质无异常(图1)。增强扫描见肿块明显增强,中间视神经仍可见条状低密度(图2),诊断为左眼视神经脑膜瘤。入院后行眼眶外侧壁入路肿瘤摘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眼球正后方,灰白色,硬度中等,包绕视神经两旁。与硬膜相连,压迫视神经,视神经萎缩。镜检:肿瘤由许多大小与形态不一的细胞巢所组成,由结缔组织中隔互相隔开,可见砂粒样钙化灶。

    关键词: 视神经 脑膜瘤 CT
  • 四脑室内脑膜瘤1例

    作者:王磊;于春江

    脑室内脑膜瘤并不常见,其中大多数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和第三脑室,严格位于四脑室内的脑膜瘤极其罕见.1990-01~200-10间我院仅发现1例,1938~1999年国外文献共报道16例1,年龄22~72岁,平均43.5岁,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影像及病理特征.

    关键词: 脑膜瘤 四脑室 病理 MRI
  • 多期CT血管造影在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宋岩;张红娟;张俊祥;郭涛;随玉真;赵瑞芳

    目的 颅底脑膜瘤手术难度大,血管相关并发症凶险.本文探讨多期CT血管造影在颅底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为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脑膜瘤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多期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多期图像融合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肿瘤供血动脉、瘤体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并与术中所见结果比较,评价术前血管造影结果与术中所见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T血管造影显示,44例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其中单纯颈外动脉供血1 5例、颈内外动脉混合供血 1 3例、单纯颈内供血16例,2例显示不清.与术中所见对比,吻合率达84.78%,两者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8).46例患者中,血管未受侵36例,血管受侵10例,多期CT血管造影与术中所见对比,吻合率达95.65%,两者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93);动脉期CT血管造影与术中所见对比,吻合率为67.39%,两者检查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45).结论 多期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底脑膜瘤的供血动脉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对术前准确评估手术风险、制订手术方案、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 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

    作者:胡鹏;陈东;丁浩源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的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T1WI、T2WI及T1WI增强扫描的图像特征。结果11例患者中,7例侧脑室内纤维细胞型脑膜瘤,呈等/稍长T1混杂等/短T2信号;2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第三脑室,1例位于透明隔区,均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T1WI均呈均匀/不均匀强化。病理证实所有脑室脑膜瘤中,侧脑室纤维型7例,第四脑室合体细胞型及混合型各1例,第三脑室合体细胞型1例,透明隔区内皮细胞型1例。结论脑室内脑膜瘤以侧脑室纤维型脑膜瘤常见,T2WI低信号可以作为纤维型脑室内脑膜瘤的MRI典型特征进行诊断;其他部位脑室内脑膜瘤鉴别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并与特定部位好发肿瘤的特征性征象相比较。

  • 微囊型脑膜瘤与非典型性脑膜瘤影像学对比研究

    作者:岳松虹;魏晋艳;周俊林;李文一

    目的 对比分析微囊型脑膜瘤(WHO I级)与非典型性脑膜瘤(WHOⅡ级)的影像征象,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微囊型脑膜瘤与28例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两种病理亚型脑膜瘤的分叶状、肿瘤囊变、强化均匀性、瘤周水肿、瘤脑界面、脑膜尾征、邻近颅骨改变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微囊型脑膜瘤与28例非典型性脑膜瘤相比,分叶状(x2=6.034,P<0.05)、肿瘤囊变(xZ=9.784,P<0.01)、瘤周水肿程度(x2=7.336,P<0.01)、瘤脑界面(x2=11.490,P<0.01)、邻近骨质改变(x2=10.134,P<0.01)5项影像学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均匀性、脑膜尾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59、0.196,P>0.05).结论 微囊型脑膜瘤与非典型性脑膜瘤在肿瘤分叶状、肿瘤囊变、瘤周水肿程度、瘤脑界面、邻近骨质改变方面存在差异,能为两种病理亚型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 MRI诊断横纹肌样脑膜瘤1例

    作者:马越;姜文琰;佟丹

    1病例简介
      患者女,39岁,因头痛6个月,加重7 d入院,临床初步诊断:左侧脑室内占位性病变。MRI平扫示左侧侧脑室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形态不规则,T1WI呈等、稍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低、等及高混杂信号,临近脑实质内可见片状长T1、长T2水肿带,增强扫描左侧侧脑室区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A~D),拟诊为脑膜瘤。行左侧额部电凝开颅术,在皮层下约4 cm处见肿瘤基底位于左侧脑室外侧壁并突入脑室内,肿瘤大小约3.5 cm×4.0 cm×4.5 cm。大体病理见病灶呈灰白色,包膜完整,质硬,局部有钙化,血运不良,肿瘤深部与左侧穹隆及透明隔粘连明显;镜下观察:于典型的移行性脑膜瘤背景下,瘤细胞失去黏聚性,合体结构不明显,肿瘤细胞体积中等偏大,胞质丰富,内有淡染的包涵体样结构,核中等偏大,多偏于一侧,部分核仁明显、可见散在呈多灶性,片状横纹肌样细胞(图1E、F)。免疫组化染色:Ki-67(+),角蛋白(+),波形蛋白(+),S-100(+),成肌分化抗原-1(+),CD31(-),生肌调节因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CD34(-),上皮膜抗原(+),孕激素受体(-),重复Ki-67(+2%)。病理诊断:横纹肌样脑膜瘤,WHOⅢ级。

  • 颅骨骨髓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

    作者:姜慧杰;刘白鹭;王勤

    1病历简介患者,女,57岁.无意中发现右额部无痛性肿物半个月.查体:该肿物大小为5cm×6cm,质软,无压痛,界限不清,皮肤表现无异常改变,淋巴腺及肝脾未触及肿大.患者无恶心呕吐等症状病史.临床诊断:右额部肿物.CT检查:头颅冠扫见右额部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楚光滑,大小约为5.8cm×6.5cm,CT值:41Hu,额叶骨质局限性破坏吸收,右额部脑组织受压,右侧脑室前角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居中(附图).CT诊断:右额脑膜瘤.

    关键词: 骨髓瘤 脑膜瘤 CT
  • 高场MRI多b值DWI在良恶性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磊;张凤翔;陈少林;王惠芳

    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的双指数模型ADCstandard值、ADCfast值、ADCslow值、ADCfast成分所占比例(f值),评价双指数模型DWI在脑膜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为临床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测量数据和影像诊断。方法:测量脑膜瘤良、恶性瘤体及瘤体对侧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ADCstandard值、ADCfast值、ADCslow值、f值,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①良性脑膜瘤的b值-信号强度曲线斜率高于恶性脑膜瘤。②良性脑膜瘤瘤体区与瘤体对侧镜像区正常脑白质比较,ADCstandard值、ADCfast值、ADCslow值、f值均增加(均P<0.05)。③恶性脑膜瘤瘤体区与瘤体对侧镜像区正常脑白质及良性脑膜瘤瘤体区比较,ADCstandard值、ADCslow值均减少,ADCfast值、f值均增加(均P<0.05),且ADCslow值在良、恶性脑膜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鉴别诊断良、恶性脑膜瘤病变的ADCstandard值、ADCslow值、ADCfast值、f值佳阈值分别为0.617×10-3 mm2/s、0.503×10-3 mm2/s、5.9×10-3 mm2/s、39%。结论:多b值体素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双指数模型可为鉴别诊断良、恶性脑膜瘤病变提供重要依据,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脑膜瘤病变的扩散信息,同时无创获得脑膜瘤灌注信息。

  •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脑膜瘤术前评估的价值

    作者:何锡华;郑晓林;肖利华;陈桂增;方志伟

    目的: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256层CT对40例脑膜瘤患者行容积扫描,行MPR、MIP、CPR及VR显示脑血管,分析脑膜瘤血供情况、脑膜瘤与脑动脉之间的关系,并与手术对照。结果:CT后处理图像显示33例脑膜瘤有供血血管,其中颈外动脉(硬脑膜动脉)供血10例,颈内动脉(软脑膜动脉)供血9例,颈内外混合供血(硬脑膜血管、软脑膜动脉混合供血)14例;供血动脉数目1~6支不等。显示脑膜瘤周围动脉(脑组织供血动脉)36例,24例有分支血管向脑膜瘤供血、12例未见分支进入肿瘤;15例过路动脉受肿瘤包绕、狭窄,23例血管被推移。19例脑膜瘤显示引流静脉及其静脉窦汇入点。结论:MS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较全面显示脑膜瘤供血血管、引流静脉及其数目,并能显示肿瘤周围脑血管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能减少手术所致的大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对手术有指导意义。

  • 不典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

    作者:张伟;戴士林;路凯;李凤陈;唐竹晓;温杰

    目的:探讨不典型脑膜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不典型脑膜瘤,男8例,女7例,年龄11~73岁.15例均行CT平扫,11例加行增强扫描;13例行MRI检查,1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5例位于典型部位14例,1例位于脑室内;14例为大、中等肿瘤,1例为小肿瘤;类圆形5例,不规则形6例,分叶状4例;边缘清晰例6例,边缘模糊9例;4例为重度水肿,6例为中度水肿,5例为轻度水肿;5例颅骨骨板增厚、硬化,7例颅骨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另3例颅板无变化;3例瘤体内密度均匀,12例不均匀,10例CT增强扫描中9例不均匀强化.13例行MRI扫描,其中10例信号不均匀,10例增强扫描中9例不均匀强化;大部分"脑膜尾征"短粗、不规则.结论: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其CT、MRI的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可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 微囊型脑膜瘤1例

    作者:李晓黎;梁宗辉;方庆亮

    男,42岁,因右侧肢体乏力伴头痛3个月就诊,头颅CT平扫发现左颞巨大占位性病变(图1),随即行头颅MRI检查,发现肿瘤位于左颞部,T1WI以等信号为主,瘤内及瘤周可见低信号(图2);T2WI呈混杂信号,其中T1WI低信号区呈明显高信号;肿瘤周围水肿不明显,脑组织明显受压推移(图3);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实质强化(图4)。术前考虑胶质瘤可能大,淋巴瘤不除外。手术及病理: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左颞肿瘤切除,术中发现肿瘤边界清,质硬,血供少,起源于左颞硬膜。术后病理为左颞脑膜瘤微囊型。瘤细胞片状分布,部分呈合体细胞群,核圆或椭圆,微囊变明显。

  • 免疫组化在脑膜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胡永珍;龚海东;王殿洪

    目前,临床上病理医师对脑膜瘤的诊断仍依靠肿瘤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病理亚型,但脑膜瘤细胞不仅具有多种形态及其成分,且各种细胞及其成分之间有移行,部分病理易造成误诊,往往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免疫组化技术把传统的病理形态学推向分子水平,这一有力的辅助工具使得许多肿瘤病得以明确诊断。由于不同级别的脑膜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故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分类、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参考近年来文献报道,阐述免疫组化在脑膜瘤诊治方面的应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Survivin、VEGF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作者:项威;单爱军;别黎;杜波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2例人脑膜瘤和15例非肿瘤脑组织的Survivin蛋白、VEGF和MVD值进行测定,Survivin、VEGF的表达用评分表衡量.结果 Survivin、VEGF在人脑膜瘤中的表达(平均染色强度分别为3.6±3.2、3.2±2.6)均显著高于在非肿瘤脑组织中的表达(平均染色强度分别为0、0.4±0.3),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在肿瘤组织中Survivin和VEGF值呈正相关(r=0.287,P<0.05);两者的高表达具有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VD则是血管形成的量化指标.Survivin和VEGF高表达与脑膜瘤侵袭性关系密切.结论 Survivin、VEGF的过度表达在脑膜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肿瘤血管快速生成的关键因素;并且可作为判断脑膜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 邻近皮层运动区脑膜瘤血氧水平依赖性技术探讨

    作者:陈永刚;徐凯;荣毅涛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邻近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脑膜瘤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脑膜瘤与皮层运动功能区激活的影像特征.方法 选取20例邻近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脑膜瘤患者,并以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GE Signa Excite 3.0 T MR成像仪,头颅专用8通道线圈扫描图像.BOLD成像采用GRE-EPI T2WI,获得脑功能激活区的影像图像.在离线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功能区激活图、像素数及信号强度、激活图与T1解剖图的叠加像.对功能区激活像素数及信号大强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经BOLD检查者均可表现出局部的脑功能活动激活区,表现为局部信号增高区域,可观察其功能区的精确位置.良、恶性脑膜瘤及正常人之间功能区激活信号像素数及大信号强度存在差异;脑膜瘤导致功能区形态、位置、大信号强度及体积的改变.结论 在常规的MRI检查基础上进行BOLD检查,BOLD能准确显示运动皮层中枢位置,对邻近运动皮层脑膜瘤患者手术提供帮助.

  • 白质纤维束成像在颅内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王关顺;刘云霞

    本组对22例颅内肿瘤行白质纤维束成像,初步探讨MR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在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彩色编码图对脑肿瘤引起的白质纤维柬改变进行分类,显示颅内肿瘤与周围白质的关系,帮助制定术前计划.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06年10月至2009年3月颅内肿瘤患者22例,其中胶质瘤12例,脑膜瘤10例(WHO1~2级),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863 条记录 8/144 页 « 12...567891011...1431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