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胶质瘤和脑膜瘤的二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作者:尉传社;刘志军;张俊祥;张莉;陈守康;宋宏伟

    目的比较脑胶质瘤和脑膜瘤代谢产物的氢质子波谱变化规律.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脑胶质瘤和15例脑膜瘤患者行磁共振头颅平扫、增强和二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采用分析软件包FuncTool在代谢与解剖叠加图像上选择感兴趣区(ROI),取4个个体体素,移动像素至肿瘤实体区、肿瘤周边区及对侧正常区,在波谱图上观察波谱变化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出肿瘤实体区、瘤周区和对侧正常区的NAA/Cho、NAA/Cr及Cho/Cr比值.结果 17例脑胶质瘤中瘤体区胆碱(Cho)明显升高者15例,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瘤体区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区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瘤周区对比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15例脑膜瘤中瘤体区Cho明显升高,NAA峰消失或不明显,瘤周区Cho升高不明显,NAA峰基本正常.瘤体区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区均具显著差异(P<0.05),而瘤周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胶质瘤与脑膜瘤的瘤体区的NAA/Cho、NAA/Cr、Cho/Cr比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体素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于鉴别脑胶质瘤和脑膜瘤以及了解肿瘤浸润范围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高分辨率三维增强MRA评价脑膜瘤血供

    作者:陈建强;韩向君;陈晶;杨瑞宝;柯晓玲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脑膜瘤血供及邻近静脉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脑膜瘤患者进行3D CE-MRA检查,应用MPR、MIP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膜瘤的血供进行观察.结果 30例脑 膜瘤中有14例颅内动脉参与供血;有16例脑膜瘤将颅内大血管推移、压迫,但跨过肿瘤段没有直接分支到肿瘤;供血动脉与脑膜瘤呈簇状分布;静脉呈"抱球状"分布在肿瘤的表面.回流到附近的浅静脉或静脉窦;13例窦旁脑膜瘤8例静脉窦受侵,清晰显示窦腔内改变及侧支循环静脉通路;17例大脑凸面脑膜瘤能够在同一平面完整显示近颅骨侧血管的起止点及走行路径.结论 通过应用高场强3D CE-MRA可以显示脑膜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以及窦旁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整体的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走行途径等重要临床信息,为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 基于肿瘤全域MRI信号强度的直方图分析分级诊断脑膜瘤

    作者:李晓欣;苗延巍;郭妍;董俊伊;韩亮;宋清伟;刘爱连

    目的 探讨基于肿瘤全域的T1 WI、T2WI及增强T1WI信号强度直方图对脑膜瘤分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9例I级脑膜瘤患者和38例Ⅱ级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采用Omni-Kinetics软件,于轴位T1WI、T2WI及增强T1WI上,在包含肿瘤实质的每层图像上沿肿瘤边缘勾画ROI,将其累加,获得三维ROI的信号强度直方图及其参数,比较Ⅰ级与Ⅱ级脑膜瘤间各参数的差异,并对有差异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分级诊断脑膜瘤的效能.结果 基于T1WI信号强度直方图参数中,Ⅱ级脑膜瘤的值域、体积数及标准差高于Ⅰ级,偏度及均匀性低于Ⅰ级(P均<0.05);均匀性诊断Ⅰ级与Ⅱ级脑膜瘤的效能佳(AUC=0.678,P<0.0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2.6%、73.7%.在基于T2WI信号强度直方图参数中,Ⅱ级脑膜瘤的第90、95百分位数、体积数、标准差及方差均高于Ⅰ级,均匀性及峰度低于Ⅰ级(P均<0.05),均匀性诊断Ⅰ级与Ⅱ级脑膜瘤的效能佳(AUC=0.702,P<0.0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6.1%、84.2%.在基于增强T1WI信号强度直方图参数中,Ⅱ级脑膜瘤的小值、第5、10、25百分位数、峰度及均匀性均低于Ⅰ级,体积数及偏度高于Ⅰ级(P均<0.05);均匀性诊断Ⅰ级与Ⅱ级脑膜瘤的效能佳(AUC=0.708,P<0.0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4.7%、73.7%.结论 基于肿瘤全域测量的T1WI、T2WI及增强T1WI信号强度直方图有助于脑膜瘤分级,均匀性是佳影像学分级诊断指标.

  • 磁共振灌注成像诊断良恶性脑膜瘤

    作者:史瑞华;翟仁友;钱晓军;鲁万红;顾华

    目的 探讨脑膜瘤相对性脑血流容积(rCBV)与脑膜瘤良恶性间的关系.方法 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及MR灌注成像(PWI)检查.PWI序列为GRE-EPI-T2~*WI,原始灌注图像数据经工作站软件计算出脑血流容积(CBV)图,获取脑膜瘤大rCBV值,分析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与周围水肿区间rCBV值的差异.结果 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大rCBV值分别为9.78±4.69、3.59±0.28 (t=7.168, P<0.001);周围水肿区大rCBV值分别为3.06±1.76、3.58±1.93 (P>0.05).结论 MR PWI的rCBV值及CBV图是评价脑膜瘤良恶性的有价值的指标,对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

    作者:林艳飞;杨刚;吴越菲;王中秋

    目的 探讨DWI及ADC值鉴别诊断良恶性脑膜瘤以及对脑膜瘤病理分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9例脑膜瘤患者,于Functool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计算相对ADC值(rADC);比较不同病理亚型及良恶性脑膜瘤的DWI信号特征及ADC值的差异.结果 良恶性脑膜瘤DWI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95,P=0.29),不同病理亚型脑膜瘤DWI信号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17.86,P=0.12).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强化区rADC值(rAD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而二者肿瘤实质强化区ADC值(ADCt)、瘤周水肿区ADC值(ADCe)及瘤周水肿区rADC值(rAD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瘤型脑膜瘤ADCt及rADCt值高于其他各病理亚型(P均<0.05);间变型脑膜瘤ADCt及rADCt低于纤维型及脑膜皮细胞型(P均<0.05).结论 rADCt可用于鉴别良恶性脑膜瘤;ADCt及rADCt值对鉴别诊断脑膜瘤病理亚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囊性脑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杨璐;程敬亮;王斐斐;孙梦恬

    目的 分析囊性脑膜瘤的MRI表现.方法 依照Nauta分型分析44例囊性脑膜瘤的MRI表现.结果 44例囊性脑膜瘤中,Nauta Ⅰ型9例,Ⅱ型5例,Ⅲ型2例,Ⅳ型16例,混合型(包括以上4种类型中的2种或2种以上类型)12例.病理类型以纤维型、上皮型多见.MRI多表现为实性肿物伴有大小不等的囊变区,囊性部分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FLAIR呈低或稍低信号,DWI为低信号;实性部分以等或长T1长T2信号为主,FLAIR呈等或高信号,DWI为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实性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其中29例均匀强化、15例呈不均匀强化,27例囊壁强化.结论 囊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 双源CT双能量颅脑CTA虚拟平扫诊断脑膜瘤

    作者:谢晓洁;邓亚敏;曾宪春;康绍磊;韩丹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颅脑CTA虚拟平扫在脑膜瘤术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脑膜瘤患者的CT图像,包括常规平扫(CNC)及双能量增强图像,经处理得到虚拟平扫(VNC)图和碘图;对比两组平扫病灶平均CT值、SNR、图像质量评分、病灶形态及辐射剂量.应用双能去骨获得颅脑CTA图像,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肿瘤供血动脉.结果 肿瘤组织CNC平均CT值、SNR及评分均高于VNC(P均<0.05),VNC图像质量评分均在3分以上,能达到诊断要求;两种平扫显示脑膜瘤的大小、形态、瘤内钙化、坏死及瘤周水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NC显示脑膜瘤钙化不足;双能量CTA的辐射剂量较CNC加增强扫描降低约1.71 mSv(61.07%).结论 通过一次增强扫描,DSCT双能量颅脑CTA可获得VNC图像、碘图及颅脑CTA图,是一种较好的脑膜瘤术前检查方法.

  • 1H-MRS鉴别脑膜瘤术后反应性损伤及残留与复发

    作者:马隽;李吉;金银华;张霖;郝鑫;李志波;宋扬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后的1H-MRS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2例脑膜瘤病例,于术后7天、30天、3个月行增强MRI和1H-MRS检查,分析各种代谢物的变化.结果在术后反应性强化组中,各代谢物与正常组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残留和复发的脑膜瘤中,各种代谢物术后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与正常组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H-MRS与增强MRI结合能提高对脑膜瘤术后反应性损伤与残留及复发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魏璇;金国宏;张国栋;马金宇;李德刚;朱凯;赵建国;李宁富;张伟

    目的 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 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 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FA值均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降低(P均<0.05);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健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患者比较,肿瘤实质区ADC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 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可鉴别脑内和脑外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DTT可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有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

  •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与脑膜瘤的临床和MRI对比分析

    作者:蒋春秀;朱建彬;邹天宇;王显龙;于昊;任云燕;郭培;温志波

    目的 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瘤(HPC) MRI影像征象,并与脑膜瘤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FT/HPC患者28例(SFT/H PC组)和脑膜瘤患者68例(脑膜瘤组)的临床及MRI征象,并比较各观察指标.结果 肿瘤形态、信号均匀性、瘤内血管流空信号、瘤内短T2信号强化结节、瘤内囊变坏死情况、脑膜尾征、骨质改变、性别、Ki-67%水平、术中出血量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FT/HPC及脑膜瘤临床及MRI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分析两者的影像征象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垂体瘤与颅咽管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作者:孙楠;高培毅

    鞍区肿瘤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其中以垂体瘤常见,占鞍区肿瘤的77.08%,其次为颅咽管瘤,占15.20%.此二类肿瘤在发病部位及手术方法上均类似,但二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不同(见表1).为了提高对垂体瘤与颅咽管瘤鉴别诊断的认识,本文从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的角度,作一文献综述,以供参考.

  • CT诊断视神经脑膜瘤2例

    作者:高元安;冯宝安

    例1男,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活动受限并眼球突出,行CT检查.平扫示:左眶内卵圆形高密度肿块,大小约4.3cm×3.2cm,其边缘光滑清晰,内部密度均匀一致,未见钙化及囊变.肿块位于视神经内前方,二者分界不清,眶尖部仅见一小段视神经显示.眼球受推挤向前外侧移位,眶壁骨质无破坏及增生改变.视神经孔无扩大(图1).CT诊断:视神经胶质瘤或脑膜瘤.手术病理:视神经脑膜瘤.

  • 不典型脊索样脑膜瘤1例

    作者:沈雪娇;张学凌;陈菲;孙鹏飞

    患者男,19岁,主因“间断头痛1年视物模糊2个月”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记忆力下降,偶有视物模糊,左上肢活动度差,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扫描:左顶叶见约7.8 cm×4.8 cm的囊实性占位,囊性部分呈脑脊液样信号,实性结节附着于囊壁,约3.1cm×2.3 cm,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病灶周缘见长T1长T2水肿影,邻近脑组织及左侧侧脑室明显受压、移位;增强扫描示实性结节明显强化(图1),囊壁无强化.

  • 眼眶扁平肥厚型脑膜瘤CT及MRI表现

    作者:高爱英;王振常;杨本涛;鲜军舫

    目的探讨眼眶外壁蝶骨大翼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0例眼眶蝶骨大翼扁平肥厚型脑膜瘤,其中9例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CT 及MRI常见的表现为蝶骨大翼增厚伴有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均可见中等到明显强化.结论 CT可清楚显示蝶骨大翼骨质改变,MRI显示软组织清晰,并准确判断病变的范围,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 脑膜瘤99Tcm-MIBI与99Tcm-ECD SPECT脑显像的对照研究

    作者:宋锦宁;张芬茹;刘守勋;王茂德;胡国瑛

    目的探讨脑膜瘤99Tcm-MIBI 和99Tcm-ECD SPECT 脑显像的影像特征,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对照者及18例脑膜瘤患者进行99Tcm-MIBI和99Tcm-ECD SPECT脑显像;分析病灶的影像特征.结果正常对照者99Tcm-MIBI显像脑实质内均无核素浓聚;99Tcm-ECD 显像脑实质内放射性核素分布大致均匀,左右侧基本对称.18例脑膜瘤99Tcm-MIBI显像见肿瘤处均表现为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放射性核素浓聚,其阳性率为100%;而99Tcm-ECD显像18例中有17例示肿瘤处表现为形态规整、边缘整齐的圆形或卵圆形内凹缺损,其形态与99Tcm-MIBI显像所示的浓聚区相吻合,另1例为假阴性结果,其阳性率为94.4%.结论 99Tcm-MIBI结合99Tcm-ECD SPECT脑显像可用于脑膜瘤的辅助诊断.

  • 良性与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18F-FDG PET显像的对比分析

    作者:李德鹏;马云川;苏玉盛;张琳瑛;尚建文

    目的分析良性与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的18F-FDG PET影像,探讨定性诊断的可能性.方法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膜瘤25例,其中良性17例,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8例,术前行脑18F-FDG PET显像.目视法观察各病灶的18F-FDG分布,计算各病灶的肿瘤/正常侧白质(T/WM)、肿瘤/正常侧灰质(T/GM)、肿瘤/小脑(T/Ce)的比值.结果与对侧正常灰质比较,良性脑膜瘤病灶18F-FDG分布呈18F-FDG摄取减低,与对侧白质摄取相近似.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病灶的18F-FDG分布,比对侧白质的摄取明显增高,与对侧正常灰质相近似.17例良性脑膜瘤的T/WM,T/GM,T/Ce的均数大小分别为0.91±0.14,0.31±0.17,0.58±0.23.8例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的T/WM,T/GM,T/Ce的均数大小分别为1.54±0.18,1.07±0.21,1.14±0.31 (P<0.01).结论非典型、间变型脑膜瘤对18F-FDG的摄取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18F-FDG PET显像可用于脑膜瘤定性诊断.

  • 颅底、颈静脉窝和腮腺深叶脑膜瘤1例

    作者:刘渊;张啸波;肖越勇

    患者女,51岁,发现右颈部无痛性肿物15天.体格检查: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右耳后颈部肿胀,可触及6 cm×4 cm×4 cm条索状肿块,质地中等,无触压痛,与皮肤无明显粘连;皮肤颜色正常,皮温不高.脑血管CT增强+三维重建:考虑右侧颈静脉血栓形成.颈部MR平扫+增强:右侧颈动脉分叉外后方异常信号,考虑为良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辉;贺业新;苏晋生;刘起旺;杨晓棠;祁建军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ADC值、FA值与脑膜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27例术前行MR平扫、弥散张量成像及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区和健侧对应部位的ADC值和FA值,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瘤周白质区三者之间AD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瘤周水肿区为高.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但后两者之间FA值无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ADC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瘤周白质之间FA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结合常规MR图像、ADC值、FA值有助于术前对脑膜瘤良、恶性进行鉴别.ADC值有助于区别脑膜瘤实质、瘤周水肿及瘤周白质区.

  • 64例脑膜瘤瘤周水肿的MRI分析

    作者:焦锐;吴元佐

    目的分析脑膜瘤周围脑水肿与发病年龄、性别,生长部位,大小等的相关性,结合文献探讨影响瘤周水肿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和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脑膜瘤在MRI上的瘤周水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于大脑凸面及矢状窦受累的脑膜瘤常有明显的脑水肿,而发生在其他部位时常无或仅有轻度瘤周水肿.较大的脑膜瘤发生瘤周水肿多于较小的脑膜瘤.结论 MRI对脑膜瘤的瘤周水肿判断非常敏感.发生于大脑凸面或矢状窦受累的脑膜瘤及肿瘤平均直径大于3.5 cm时易发生脑水肿.

  • 小脑幕脑膜瘤的CT、MRI诊断

    作者:马天璇;张德智;高伟民;刘静;辛鹏;陈丽君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CT、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为小脑幕脑膜瘤的CT、MRI表现.结果: 17例小脑幕脑膜瘤中,肿瘤呈哑铃状8例、突向幕下6例和突向幕上3例.CT呈略高密度12例、等密度3例和完全钙化2例.T1WI呈等低信号8例和略高信号5例;T2WI略高信号11例和等信号2例.肿瘤非钙化部分均呈明显增强.结论: 小脑幕脑膜瘤的 CT、MRI表现较为典型,但单纯CT轴位扫描定位困难,CT多层面重建(MPR)及MRI多方位扫描有助于对其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 小脑幕 脑膜瘤 CT MRI
2863 条记录 7/144 页 « 12...45678910...1431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