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深圳宝安农民工健康教育模式详解
2005年~2010年是深圳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保护、生命质量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事处提出的21世纪卫生保健的战略纲领<人类健康的新地平线>,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将作为21世纪保护人类健康的主要方法.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过早死亡与空气污染有关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使用改进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对空气污染与健康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2012年空气污染已经造成约700万人死亡,空气污染除了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外,还与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之间存在强有力的联系。从区域看,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的中低收入国家2012年空气污染相关负担重。
-
台湾南投消防训练中心考察见闻
台湾地区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有感无感地震约3000余次,数十年会有一次破坏性大地震,如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亡者多达2413人.此外,台湾地区还位居西太平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3个台风登陆基本是常态,台风不来则缺水,台风一来雨量大增又会造成水灾、泥石流,2009年"8·8水灾"系1959年"8·7水灾"五十年来严重的灾害.
-
日本大地震应急救援启示录
一、灾害篇1、直接灾害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此次地震震级的测定,日本气象厅初定级为7.9级,随后立即更正为8.8级、8.9级,又回调到8.8级,后定级为9.0级;我国一开始发布的是里氏8.6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是8.8级,当天不久美国地质勘探局将地震震级从里氏8.8级修正为里氏8.9级,后定级为9.0级.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此次地震震级位例全世界第五.
-
地震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
地震灾害是突发性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影响,地震大多是大陆板块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点.从20世纪初到2000年,中国境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600余次,其中7.0~7.9级地震近百次,8级和8级以上9次.另据统计,在全球大陆地震中,中国大陆地区所占比例约30%.除台湾省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处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或6度以上地区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有29个;处于7度或7度以上地区的有22个,占73.3%.人口在50万以上的61个大中城市中,处于地震基本度6度和6度以上地区的有56个,占91.8%;处于7度或7度以上地区的大中城市33个,占54.1%.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差,地震的成灾率非常高,仅建国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高达27万余人,伤残近7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
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为小儿常见的肺炎.我国每年约有30万左右五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占西太平洋5岁以下儿童肺炎死亡总数的2/3.重症支气管肺炎除呼吸系统的症状以外,还可并发其他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其中心力衰竭是重症肺炎常见的并发症.对于小儿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予以抢救治疗.
-
第七届西太平洋化疗及传染病会议呼吸病学内容
第七届西太平洋化疗及传染病会议于2000年12月11~14日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1 4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本次会议以传染病和抗生素治疗为主题,从传染性疾病发病机制、治疗进展、耐药性研究、感染与肿瘤的关系、多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AIDS)、肺炎、结核等的防治和流行病学方面进行了交流,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以下主要就与呼吸系统关系密切的几个议题进行介绍。
-
第七届西太平洋化疗及传染病会议简介
由香港微生物和感染学会主办,香港医学会等协办的第七届西太平洋化疗及传染病会议于2000年12月11日至14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召开,51个国家和地区、共1 400 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祖国大陆近 300 名代表出席会议。会上约 120位讲演者(其中 2/3 来自海外)在 35 个演讲会上发表了演讲。会议的中心口号是“迎接新千年的挑战”。会议上讨论的重点有:正确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病和治疗的新进展、耐药结核病的治疗、肺炎链球菌耐药问题、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等。现概述如下。
-
著名骨科专家冯传汉教授
冯传汉教授祖籍广东番禺,1914年1月出生于湖北汉口。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1935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36年获燕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并获Phi Tau Phi优秀毕业生奖;1940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1950年赴英国进修骨科及手外科。 冯传汉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50余年,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历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北京医科大学学报》总编,中华骨科学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华外科学会常务委员、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名誉会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澳大利亚骨科学会通讯会员、西太平洋骨科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教授。 冯传汉教授早年的教育背景对其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期间,他接受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他还清楚地记得,在心理课上,教授在谈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时,形象地比喻:1根针掉在地上,一般人往往是随意寻找,而科学家则要在地上画100个格子,一格找完再找另一格,直到找到为止。这一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的方法和灵魂。在冯传汉教授从医的50余年中,他一直都在应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指导实践,对患者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进行系统、全面、详细的检查。
-
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输液复苏治疗的重要性
[编者注]陈德昌,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64年由上海二医瑞金医院奉调至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师从曾宪九教授.1979~1982年,法巴黎第六大学Cochin医院和Ambroise Pare医院进修危重病医学、并以‘巴黎公立医院医师'资格参加ICU工作.回国后,于1984年创建北京协和医院综合性ICU,任首届科主任.创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专业委员会、任一、二届主任委员至今.现任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联合学(WPACCM)理事.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WFSICCM)中国代表.获2001年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1全身感染与严重感染全身感染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病因学的异质性,以及机体反应机制尚未确切阐明,以致全身感染难以诊断,治疗.疾病或死亡证明书经常把患病或死亡归因于基础疾病,造成流行病学统计方面的困难.
-
2012中日医疗交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由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和日中医学协会共同主办的"2012中日医疗交流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卫生部国际司王立基副司长、日本齿科医学会会长江腾一洋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域总监尾身茂教授等中日两国200余位专家学者,就中日医疗交流的未来、介入治疗的中日两国现状比较、肿瘤介入治疗、难治性腹水的介入治疗、食道狭窄的介入治疗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此次会议重点之一的肿瘤介入治疗话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医学科杨仁杰教授与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医院院长荒井保明教授分别做了"中国肿瘤介入放射学现状与展望"和"肿瘤的介入放射学"的报告.
-
机场体温筛查和输入性登革热
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城镇和城郊地区,登革热病毒是导致相当数量人患病的虫媒病毒.在西太平洋、东南亚和南美洲许多国家由于登革热的高地方流行性,该疾病在这些国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不是中国台湾的地方流行病,然而由于与东南亚邻国密切的经济往来和航空旅行,登革热病毒的不断输入导致了中国台湾本地登革热的爆发.至今夏季和秋季登革热频繁的本地爆发每次都是由单一一种输入性登革热病毒引起的,而且每次爆发后该病毒都消失了.除1915~1916年、1942~1943年、1987~1988年和2001~2002年外,由于冬季温度相对偏低,约波动在10℃左右,导致了蚊虫密度偏低,因此该季节很少爆发登革热.登革热的爆发主要在中国台湾南部,在该地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同时存在;而在中国台湾中部和北部很少爆发登革热,那里只有白纹伊蚊.在中国台湾,登革出血热病例和年龄的增长与二次感染登革热病毒高度相关.
-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 Guillain-Barre?Syndrome)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为严重。
-
西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危重病医学现状与发展--第13届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PACCM)会议纪要
2004年6月10-13日,第13届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PACCM)大会在韩国汉城举行.17个会员国家和地区的近1 0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共举行9场大会专题报告,129场分会报告.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1 000余篇,其中39篇进行分会报告,130篇论文墙报交流.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有全身感染、液体复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一些焦点问题,以及急性肾功能不全连续肾替代治疗、营养支持问题、出凝血问题、ICU患者镇静以及危重患者护理问题等,均有相应的专题报告.大会还就有关本地区危重病医学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下面简要介绍有关内容.
-
西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危重病医学现状与发展第13届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PACCM)会议纪要
[据马朋林2004年9月报道]第13届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PACCM)大会于2004年6月10~13日在韩国汉城举行.17个会员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共举行9场大会专题报告,129场分会报告.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1000余篇,其中39篇进行分会报告,130篇论文墙报交流.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有全身感染、液体复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一些焦点问题,以及急性肾功能不全连续肾替代治疗、营养支持问题、出凝血问题、ICU患者镇静以及危重患者护理问题等,均有相应的专题报告.大会还就有关本地区危重病医学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以下为内容摘要.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心理因素分析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传染病,估计全球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非洲、亚洲和西太平洋HBV的感染率大于8%[1].我国约有1 200万慢性肝炎病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慢性乙肝,有1/3~1/4的病人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慢性乙肝转阴率低,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现能完全彻底治愈的特效药.病人患病后一般采用综合性治疗,服药时间长,效果差,治愈率低.据统计,每年我国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费用高达500亿人民币.这样,不但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躯体痛苦,也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造成了病人严重的心理负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中作用愈来愈引起重视,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关注该病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关注病人发病以后的心理问题.
-
改善生活习惯,预防生活习惯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地得到重视.目前普遍认识到,心与身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都能引起多种疾病.WHO西太平洋会员国批准的题为"健康新地平线",其要点包括:爱护母亲及儿童,保护中青年生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鼓励和支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改善营养状况,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并推迟其发生."健康新地平线"强调个人对实行健康的生活和采取行为的责任.
-
全球登革热流行态势与媒介蚊虫控制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一种当今正在向全球迅速蔓延的急性蚊媒性传染病.其特点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可在一个地区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本病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已经有200多年历史,曾有过多次大流行,累计患者达千万以上.近年来此病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等亚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及美洲的一些国家流行较为严重,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登革热的控制尚未有预防疫苗与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开展防蚊灭蚊工作,降低媒介蚊虫密度,是预防与控制登革热发生和流行的根本措施.
-
热性惊厥的新进展
一、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5岁以内儿童热性惊厥( feverile convulsion, FC) 在我国的发病率为 3.9% , 在北美和欧洲为 2% ~ 5% , 日本为 6% ~ 9% , 西太平洋马利亚纳群岛高达 14% . 这种地域差异是否与局部环境、感染因素及民族的不同有关目前尚不清楚 . FC发病呈明显的年龄依赖性 , 呈钟型分布 , 90% 在 6个月~ 3岁 , 4% <6个月 , 6% >3岁 , 中间年龄为 17个月~ 23个月 . 这种年龄的分布特点可能与脑发育、免疫状态或遗传因素紧密相关 . 在 FC患儿中 , 1/3有第二次惊厥 , 其中 1/2有第三次惊厥 , 大约 1/10有 3次或 3次以上的复发 . FC再发均发生于首次发作后 3年内 , 93% 发生在 2年内 , 87% 发生在 1年半内 , 67% 发生在 1年内 , 30% 发生在 6个月内 . 影响再发的危险因素 : ①首发年龄小于 12个月 ; ②首次发作为复杂型 FC; ③有家族阳性癫史或 FC史 . 关于 FC再发是否影响远期预后仍有不同意见 . 部分作者认为只要 FC发病前无神经系统异常 , FC多次再发甚至呈 FC持续状态 , 均不会增加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 ; 另一部分作者根据临床资料和 EEG分析认为 FC再发与癫发生密切相关 . 脑电图 ( EEG) 作为 FC的常规检查 , 通常在 FC后 1周~ 2周进行 , 发作期间 EEG异常率波动在 20% ~ 50% 之间 . EEG异常类型分为发作性异常 ( 棘波、尖波或棘慢综合波 ) 和非特异性异常 ( 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 ) . EEG异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 局灶性发作及 FC持续时间大于 15分钟时 EEG异常率增高 ; 随着 FC再发次数增多 , EEG异常率逐渐增加 , FC再发 3次以上其 EEG异常率高达 36% ~ 54% ; 同时 EEG异常率有明显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 , 但该变化是否与脑发育或遗传因素相关尚不清楚 . 有明显的癫发作及神经系统异常的病人 EEG异常较多 , 应结合其它指标综合分析 . EEG异常与热性惊厥或无热惊厥的家族史无关 , 与 FC患儿围产期及原发病也无关 .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 EEG研究 , 有人推测 FC与癫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基础 , FC初发后 36个月内出现棘波或棘慢波与以后的癫发生有密切关系 , 反复多次的 EEG监测更有意义 .
-
2016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医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由中国海军承办的2016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医学研讨会,6月22日在上海开幕,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中国等13个论坛成员国和孟加拉国、巴基斯坦2个观察员国共60名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