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检报告单中常用的几项检查
肝功能检查正常值:谷丙转氨酶(ALT):1 ~38IU/L;谷草转氨酶(AST)8~40IU/L;碱性磷酸酶(ALP):100~275IU/L;r-转肽酶(GGT):9~40IU/L;总胆红素(TBIL):4~ 20umol/L;直接胆红素(DBIL):0~ 7umol/L.临床意义: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GGT(r-转肽酶)的检测结果明显增高,反映肝功能异常(损害),TBIL(总胆红素)增高提示黄疸,由胆道梗阻所致.常见的原因有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胆道肿瘤引起的胆道阻塞或胰头肿瘤压迫、侵犯胆总管所致.
-
达芬奇机器人助力外科手术安全精准
近日,“达芬奇微创手术研讨会”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召开,会上,世界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CRSA)创始主席、著名专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联安教授,针对全球机器人微创手术前沿理念、技术及术式,当场为一名45岁的女性胰腺癌患者,使用达芬奇微创手术机器人,完成了一台复杂的胰头肿瘤切除手术。据悉,本台手术还采用现场直播, ;Giulianotti教授及助手医生在手术室一边操作,一边通过会场大屏幕与参会医生进行交流,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二科专家郝纯毅实时解说,让现场各领域的外科医生,都能感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精准、缝合方便、高清视野等特点。
-
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鉴别诊断壶腹周围病变
目的 探讨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壶腹周围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顺序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壶腹周围病变95例,均行上腹部MR检查,同时对感兴趣区行薄层扫描.结果 MRCP结合常规MRI对壶腹周围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75.79%.薄层扫描可显示约2.5 mm小结石和10 mm的肿块,增加薄层扫描后准确率为92.63%,增加薄层扫描前后准确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增加感兴趣区薄层扫描有助于壶腹周围小病变的鉴别诊断.
-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损伤控制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PPPD)一直以来是治疗胰头肿瘤及炎性假瘤病变的经典术式,但其是以破坏消化系统的连续性为代价的高风险手术,对于进展期恶性肿瘤为求根治尚可接受,而良性疾病为追求微创和损伤控制,正逐渐改进术式.Beger 等于1972年倡导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胰头部炎性肿块,效果与PD/PPPD相当,并且随着术式改进和技术提高,适应证也逐渐增多,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乌司他丁对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作为治疗壶腹部和胰头肿瘤的主要手段已得到普遍开展运用,但因其切除范围广、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仍较高.近年来的资料显示,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5%~35%.本院自1990年6月至2001年6月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7例,其中39例应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治疗,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总结报告如下.
-
腹腔镜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与评价
早在20世纪60年代,腹腔镜技术已应用于胰腺肿瘤的诊断与分期.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展以及腹腔镜器械的不断优化,腹腔镜手术已逐渐应用于多种胰腺良、恶性疾病的治疗,包括各种急、慢性胰腺炎的并发症,以及胰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切除[1].对于胰腺体尾部的肿瘤,腹腔镜下胰体、尾肿瘤局部摘除术,胰腺远端切除术,保留或不保留脾脏的胰腺次全切除术已开展较多[2].胰头肿瘤及壶腹部肿瘤由于局部解剖复杂,并涉及多个吻合口的重建,因此,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Whipple术)虽已有成功报道,但仍被认为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腹腔镜手术,受到广大腹腔镜外科医师的关注.部分学者对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手术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本文就腹腔镜Whipple术的应用做一总结与评价.
-
腹膜后Castleman病一例
患者女,61岁.因上腹胀痛3个月余,发现腹部肿物4 d,于2003年6月24日入院.腹部B超显示:胰头上方可见一5.0 cm×4.0 cm×4.0 cm低回声区,均匀,边界清楚,考虑胰头实质性占位,胰头癌不除外.入院查体:体征均阴性.入院化验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2.49 μg/L,CEA 2.81 μg/L,CA125 28.79 U/ml,CA199 16.1 U/ml,血淀粉酶215 U/dl(Somogyi法),空腹血糖3.8~4.6 mmol/L,血沉30 mm/第1小时,B超及CT示胰头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胰头肿瘤可能,不除外腹膜后肿瘤;胰腺肿物血管造影示:胰头部见一血供丰富的动脉早期显影、边界清楚的肿瘤血管团染色,胰十二指肠后上动脉远端呈"抱球"样环绕肿瘤.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完成的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其中LPD 30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结果间的差异。结果 LPD 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 OPD 组[(542.6±58.6)min vs (383.1±64.6)min,P<0.001)],但术中出血量更少[(190.3±192.0)ml vs (373.3±363.8)ml,P=0.018)],术中输血率更低(30% vs 66.7%,P=0.004),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更低(6.7% vs 26.7%,P=0.038),入住科室ICU时间[(2.3±0.9)d vs (5.0±0.9)d,P<0.001)]及住院时间[(14.7±1.2)d vs (18.5±2.1)d,P<0.001)]更短,肿瘤直径更小[(2.6±0.7)cm vs (3.9±2.4)cm,P=0.009)]。两组患者术后胰瘘、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脓肿、切口感染、二次手术率、总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手术切缘(R0切除率)、术中切除淋巴结数、阳性淋巴结数、血管浸润率及肿瘤分化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PD虽手术复杂、难度大,然对经验丰富的胰腺外科医师而言,该术式是安全有效的。
-
壶腹部癌和胰头癌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 探索新的壶腹癌和胰头癌治疗方法.方法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经典的Whipple术式,选用Child吻合方法(胰腺空肠吻合采用胰腺残端空肠套入式吻合),T管下臂通过胆总管空肠吻合口,胰管内置硅胶小儿胃管作内引流或外引流.结果 25例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胆总管末端壶腹癌1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十二指肠癌1例(以上均为腺癌),胰头癌8例(腺磷癌1例,腺癌7例).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目前仍是治疗胰头癌及壶腹部癌的主要手段,但对二者的治疗效果却存在显著差异,对壶腹部癌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胰头癌.
-
保留幽门胰头切除行消化道重建4例
胰头切除行消化道重建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大的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尤以返流性胃炎及吻合口病变多见,作者于1980~1984年应用保留幽门切除胰头肿瘤行消化道重建4例,术后随访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
患者男,19岁.因体检发现胰头部占位性病变17 d入院,无任何不适.无腹部外伤及胰腺炎病史.入院后查体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示胰头肿瘤,性质待定.磁共振(MR)示胰头见7.2 cm×5.6 cm×7.7 cm大小占位性病变,T1W1以低信号为主,内间有片状高信号;T2W1呈不均匀高信号,内间有低信号影,病灶边界清楚,十二指肠及周围血管受压推移,胰腺体尾信号正常,胰管呈轻度扩张.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
患者男,19岁.因体检发现胰头部占位性病变17 d入院,无任何不适.无腹部外伤及胰腺炎病史.入院后查体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示胰头肿瘤,性质待定.磁共振(MR)示胰头见7.2 cm×5.6 cm×7.7 cm大小占位性病变,T1W1以低信号为主,内间有片状高信号;T2W1呈不均匀高信号,内间有低信号影,病灶边界清楚,十二指肠及周围血管受压推移,胰腺体尾信号正常,胰管呈轻度扩张.
-
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头部肿瘤手术合理应用及评价
胰头部肿瘤恶性居多,待发病时常有侵犯周围血管,联合血管切除的肿瘤根治术为当前讨论的焦点,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头部肿瘤手术已被证明是安全可行的.开展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仔细做到术前详细评估,术中准确判断,术式合理选择,并由具备血管外科技术的医师进行血管吻合.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应用与评价
腹腔镜技术在胰腺外科的应用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用于胰腺肿瘤的诊断和术前分期.近年来,腹腔镜微创技术在外科各领域的应用逐渐普遍,腹腔镜胰体、尾肿瘤局部摘除术、胰腺远端切除术、保留或不保留脾脏的胰腺次全切除术已获得较多开展[1].由于胰头肿瘤及壶腹部肿瘤部位解剖复杂,涉及多个吻合口的重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具有相当的难度.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Whipple术已在国内外得到成功开展.部分学者对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手术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2例临床经验总结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并发症、死亡率和远期效果.方法 对30年施行的102例PD的手术并发症、死亡率和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组织学诊断包括:壶腹周围癌48例、胰头癌43例、胰头慢性炎症4例、胃癌和结肠癌胰腺转移各2例、十二指肠腺瘤、胰头部囊腺瘤和胰岛细胞瘤各1例.近15年胰头癌切除率增加.总手术死亡率9.9%.死因包括胰瘘3例和上消化道出血2例,术中大出血、术后腹腔内继发出血、呼吸衰竭、腹腔内感染和脑出血各1例.恶性肿瘤1~5年存活率分别为57%,38%,27%,19%和18%.结论 出血和胰瘘是导致PD术后死亡的主要并发症.胰肠和胆肠吻合口的腔内引流是预防胆瘘和胰瘘的有效方法.为了增加肿瘤切除率,当有经验的外科医生也无法排除胰头肿大和梗阻性黄疸是肿瘤引起时,即使未获得病理学的支持,也应施行PD.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6例
目的总结本院24年累计施行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方法对1975年一1999年该院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6例胰腺和壶腹周围肿瘤的资料分析和随访,确定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生存率.结果组织学诊断包括:壶腹周围癌16例、胰头癌14例,胃癌1例,胰头慢性炎症2例,十二指肠腺瘤、胰头部囊腺瘤和胰岛细胞瘤各1例.围手术期死亡均发生在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初期.近年胰头癌切除率增加,但恶性肿瘤1~5年存活率仅分别为58%,32%,19%,16%和3%.6例(17%)发生术后胃肠道出血,已成为该手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结论吻合口附近肠腔的引流减压是预防胆瘘和胰瘘的有效方法.为增加肿瘤切除率,当一个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无法排出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时,即使未获得病理学的支持,也应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胰腺癌行全胰切除术的临床体会
我科自1987-10~1997-10对56例因各种病变导致梗阻性黄疸的病例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PDE),其中胰头肿瘤25例,乏特氏壶腹肿瘤20例,十二指肠肿瘤3例,胆总管远端肿瘤2例,其它癌如胃癌侵及胰腺3例,慢性炎症2例,不明1例.
-
胰头肿块的治疗策略
胰头肿块是临床常见病症,包括实性肿块(胰头癌、内分泌肿瘤、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等)和囊性病变(真性囊肿、假性囊肿、囊腺瘤和囊腺癌等)两大类.囊性病变一般通过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能获明确诊断,处理亦较实性肿块简单.
-
胰头肿瘤外科治疗进展
胰腺肿瘤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胰头肿瘤、胰颈肿瘤和胰体尾肿瘤。其中,胰头肿瘤易致黄疸等症状,临床易发现,切除率也较高。根据肿瘤性质,胰头肿瘤又分为囊性与实性。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胰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其治疗方法不相同。既往对于胰头肿瘤多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标准术式,但其损伤大,预后差,病人生活质量低下。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胰腺手术正向着微创化、精确化发展。因此,根据肿瘤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本文对近年来胰头肿瘤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以及我院经验,作一综述。
-
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治疗胰头、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背景与目的:胰头癌、十二指肠癌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有效方法.但临床确诊时,多数为晚期,常累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即属手术禁忌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累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的胰头癌、十二指肠癌切除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切除率及生存率.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5年6月5例联合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经验,其中胰头癌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人工血管重建3例,十二指肠癌合并下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重建2例.结果:本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人工血管感染、阻塞并发症.随访10个月死亡1例,24个月死亡1例,术后存活超过3年2例,超过4年1例.结论:对累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的胰头癌、十二指肠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是安全的,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