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几内亚埃博拉病毒病疫情防控
自1976年人类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对非洲造成的影响就一直存在.2013年底开始,历史上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在西非三国迅速蔓延,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向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提供了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1],同时向西非疫区国家先后派出1 000余名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人员.2014年8月开始,中国先后派出四批公共卫生和临床专家到几内亚开展埃博拉疫情的防控工作.
-
消灭龙线虫的当前形势
消灭龙线虫行动开始时,在龙线虫地方性流行病的所有国家中,印度暴露于这种病的人数多.由于全国消灭几内亚蠕虫计划的成功,自1996年8月以来,该国就报告为0病例.
-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
关于将埃博拉出血热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的解读
一、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埃博拉出血热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请问,做出上述调整的原因是什么?2014年3月,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首先在几内亚出现,随后疫情逐步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期,埃博拉出血热仍在西非地区传播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新统计,截至2014年8月26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四个国家累计报告病例3 069例,死亡1 552例.
-
科学家研发出便携式埃博拉病毒检测“实验室”
把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监测系统装进行李箱,实现实时监测并不是梦。英国伯明翰大学Nicholas Loman团队开发了一个基因组监测系统,可以用标准的航空行李运送到疾病检测现场,并在样本收集24小时内得出检测结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介绍了在西非几内亚近的埃博拉疫情中,成功使用该系统进行的实时监测。
-
几内亚再现“昏睡病”
科纳克里消息:据几内亚国家电视台2016年6月8日报道,几内亚西北部博法省近期再现俗称为“昏睡病”的非洲锥虫病。几内亚博法省医院院长伊萨克·科利耶介绍说,已有30多位昏睡病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几内亚抗击昏睡病协调员马马杜·卡马拉表示,鉴于患病人数持续增长,建议当地群众若出现昏睡病症状,立即前往医院接受免费的专业治疗。
-
三赴几内亚无怨无悔
1994~2012年期间,作为第14批、第17批、第22批医疗队队员,我曾三赴几内亚,先后在三个不同的城市工作和生活,也因此与几内亚人民结下深厚情缘!
-
与非洲人民携手对抗埃博拉
据世界卫生组织11月26日公布的数据,截至11月23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美国、西班牙、马里以及已结束疫情的尼日利亚与塞内加尔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5935例,其中5689人死亡。
-
塞拉利昂埃博拉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动态研究
截至2014年3月,新型埃博拉病毒(EBOV)在西非已被确诊感染超过2.5万例,造成超过1万例死亡。针对2014年3月至6月在几内亚和塞拉利昂分离的81株EBOV的基因序列初步分析显示,2014年EBOV来源于天然宿主的一个独立传播事件,通过人传人的模式进行持续感染。Tong等详细描述从2014年9月28日至11月11日在塞拉利昂5个严重受灾地区提取的175株EBOV全长基因组序列,并发现从2014年7月到11月EBOV出现多个新的谱系,有更强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急剧增加。EBOV基因组变异可能会影响以序列为基础的病毒检测和候选治疗方案,而该研究提供的数据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案。
-
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概况
非洲的许多国家,如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尼日尔、扎伊尔、马里、几内亚比绍、布隆迪等一直是我国进行医疗援助的国家,在我国派出去的援非医疗队中,有许多就是中医药技术人员,所以,长期的援非医疗工作为非洲人认识中医药技术并接受中医药技术进行身体保健和治疗疾病打下了基础,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了解中医药的愿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有遍布非洲5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来华学习中医.
-
一种埃博拉疫苗有效率可达100%
《科技日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在瑞士日内瓦总部宣布,经过初步临床实验分析,一种由加拿大卫生部研制的埃博拉疫苗对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非常有效,2000多名埃博拉病毒密切接触者在接种疫苗后无一人染病。如果后期试验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成绩,这种疫苗将能帮助结束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传播。这种埃博拉疫苗名为VSV?EBOV,也称加拿大疫苗。初由加拿大卫生部开发,而后疫苗许可所属公司与默克公司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确定由其负责研发、生产和分发这一试验性疫苗。与传统的向随机对照组提供安慰剂的做法不同,此次试验中,研究人员采用一种名为包围接种的方法,即在发现病例后立即为自愿接种的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而周围的其他人员将在3周之后获得疫苗接种。这种设计能够确保在试验过程中为所有接触者接种疫苗。由于缺乏有效安全数据,儿童、青少年和孕妇被排除在外。根据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公布的中期试验分析数据,在立即接种疫苗的2014人当中感染率为零,而延迟接种疫苗的2380人当中感染者仅有16人。WHO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这项初步结果富有前景并令人兴奋,如果疫苗被证实有效,将是应对目前和今后埃博拉疫情中的规则改变者。”据了解,这项研究的经费主要来自于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以及英国、挪威和加拿大政府。参与试验的医疗人员主要来自于无国界医生组织和伦敦卫生及热带医学学院,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90%都来自于几内亚。WHO称,迄今这一疫苗显示对个人的有效性为100%,但还需收集更确凿的证据,证明其能够通过所谓的群体免疫对人群提供保护。几内亚国家监管机构和伦理审查委员会为此已批准继续开展此项试验。
-
磷酸咯萘啶与双氢青蒿素联合治疗非洲重症恶性疟的疗效观察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简称几比)位于西非,是全球疟疾高发国家之一.因战乱、贫穷和缺医少药,疟疾已排位于该国常见病、多发病的前列,重症恶性疟更是病势凶险,成为当地的三大死因之首[1].我国对几比的经济援助项目较多,有大批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等在此工作,期间有不少染患疟疾.为扩大国产抗疟新药的影响,缩短疟疾病程,提高治疗效果,2002年8 月~2003年8月,在几比首都采用静滴磷酸咯萘啶和口服双氢青蒿素片治疗援外期间感染重症恶性疟的中国患者,取得明显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多乳鼠--拉沙热的传播媒介
多乳鼠仅出现在热带非洲,是传播拉沙热的重要媒介.拉沙热是由拉沙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记载,但直到1969年在尼日利亚的拉沙镇首次分离出病毒而得名.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主要在中非、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刚果、几内亚、马里和塞内加尔等国有暴发性流行.近年来英国、德国、荷兰等也多次发现输入性病例.目前,它已成为新的国际性传染病,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洲诸国已对其采取卫生检疫措施.为防止该病传人我国,笔者从多乳鼠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传播疾病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
HIV-2 gp105重组鸡痘病毒引起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人免疫缺陷病毒Ⅱ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 type 2,HIV-2)于1986年在几内亚-比绍被发现.起初HIV-2仅在西非呈区域性流行,随后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也出现了感染者和发病者.我国的首例HIV-2感染者于1998年在福建省发现[1],并检测出HIV-1与HIV-2的共感染患者[2].因此,研究有效的HIV-2疫苗势在必行.HIV-2 env基因编码前体蛋白gp140,后者裂解后生成外膜蛋白gp105和跨膜蛋白gp36.gp105是病毒的主要抗原,其表面具有大量的Ab表位、TH表位和CTL表位,能诱导机体产生强烈而广泛的中和抗体和细胞毒(CTL)反应,因此是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的重要靶点.本研究将已构建的HIV-2 gp105重组鸡痘病毒大量制备后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以获得第一手的实验资料.
-
几内亚护理人员对埃博拉病毒病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几内亚护理人员对埃博拉病毒病(EVD)的认知程度,评价其认知水平,为进一步增强 EVD 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80名几内亚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场所以及 EVD 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疾病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结果对于 EVD 潜伏期的相关时间和观察周期,答对率为93.3%;社区不明原因死亡病例为疑似病例的答对率为78.1%;对于感染 EVD 的高危行为答对率76.2%;关于紫外线(阳光)可以杀灭病毒,答对率为44.5%;关于 EVD 在社区传播选项中,照顾病人需要防护措施,答对率为37.8%;洗手的含氯消毒液的浓度,答对率为42.7%;关于用消毒液进行手消毒的时间,答对率为36.6%;此样本中未见年龄、性别和工作地点造成答对率的显著差异。结论几内亚护理人员对 EVD 的基本临床表现及传播途径有着较好的认识;但是,作为医务工作者中的护理人员,在防护 EVD 具体措施细节上掌握欠佳,这需要引起几内亚各方的充分重视。今后在 EVD 培训中对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
加强人畜(禽)共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1 新世纪人畜(禽)共患传染病疫情聚焦[1]世界上已经证实的新老人畜(禽)共患传染病有200余种.2001年以来,WHO确认了1 100多起具有全球影响的传染病,其中超过70%是人畜(禽)共患传染病.2001年1-4月刚果(金)共报告143例埃博拉出血热,死亡128例,病死率89%,大猩猩和森林羚羊是传染源.同年8月埃及开罗北部暴发裂谷热,委内瑞拉西部和几内亚暴发黄热病.
-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
防护督查小组在利比里亚埃博拉诊治中心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装备穿脱中的作用
目的:在埃博拉病毒病(EVD)疫情为严重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个非洲国家,截止2015-04-15共计有822位医务人员被感染,其中死亡488人。医务人员感染EVD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护不当,而防护不当的关键环节是穿脱防护装备(PPE)过程出现的问题和缺陷。本文为探讨防护督查小组在抗击EVD,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中的作用。
-
护理人员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的护理对策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可以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即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此病于1976年始发于埃博拉河流域,并且于该区域严重流行,故而得名。人类一旦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率可高达88%,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疫情,截至8月13日已造成确诊或疑似病例2127例,1145人丧生,其中以几内亚为严重。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欧洲联盟委员会和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单位正投入人力试图减缓疫情。这次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高,并持续处于恶化状态中使人们出现心理应激,引起精神和心理上的恐慌,从而造成轻信和传播谣言、无心工作等社会不安定状况[1]。深入地了解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及其特点和现状,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埃博拉病毒对孕妇的影响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在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肆虐,在全球化的今天,已对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14年3月,我国赴利比里亚第16批维和医疗分队进入任务区,面对前所未有的埃博拉病毒病大暴发,本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所掌握的疾病资料,做关于埃博拉病毒对孕妇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方面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