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析比较开腹肠粘连松解术与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腹腔内粘连的效果
目的:对比分析在腹腔内粘连的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与开腹肠粘连松解术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0例腹腔内粘连患者,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开腹肠粘连松解术与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6.7%,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内粘连的治疗中,与开腹肠粘连松解术比较,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手术及预后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推广。
-
腹腔介质增强超声显像技术评价丹参预防腹腔内粘连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应用腹腔介质增强超声显像技术评价丹参预防术后大鼠腹腔内粘连的作用,来探讨此项技术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选用48只SD大鼠,制作一种术后腹腔内粘连的模型.术后随机分为4组,关腹前各组分别腹腔灌注大、小剂量的复方丹参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术后第10 d用腹腔介质增强超声显像技术对腹腔内粘连进行定位和定量;然后再进行大体解剖,结果与腹腔介质增强超声显像技术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腹腔介质增强超声显像技术及大体解剖观察结果均显示:两种不同剂量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分别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粘连程度均明显减轻(P<0.01).结论腹腔介质增强超声显像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定位定量诊断腹腔内粘连的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用以监测药物预防腹腔内粘连的效果.
-
粘连性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而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leus)占急性肠梗阻病因的首位(40%~60%)[1].肠道梗阻不但可以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上的改变,并可导致全身性生理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X线平片,但较少能明确梗阻病因.尤其是由于腹腔内粘连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X线平片仅可通过肠管的扩张为临床提示粘连性肠梗阻的间接征象.
-
小儿腹腔内粘连与粘连性肠梗阻
目的:阐明小儿黏连性肠梗阻诊断的科学标准与合理治疗.方法: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与作过的动物实验结果制订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结果:诊断标准必须包括明确的梗阻点,近端扩张,远端瘪缩,梗阻点必须是腹腔内黏连.条索黏连多引起绞窄性肠梗阻,应立刻手术;广泛黏连多为非绞窄性肠梗阻,有可能通过减压治愈.防止黏连有多种方法,对预防黏连性肠梗阻均不成功.结论:腹部手术后虽有黏连但很少引起腹痛或肠梗阻;黏连性肠梗阻首先要有肠梗阻,并且是因黏连引起;治疗目的是解除肠梗阻,不是清除黏连;术后要避免蠕动紊乱,不能企图依靠预防黏连.
-
腹腔镜切除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腹腔脑脊液假性囊肿1例
脑室腹腔分流术(V-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分流管梗阻、感染、分流过度,而并发腹腔脑脊液假性囊肿罕见.以往多采用穿刺引流或剖腹切除囊肿.但穿刺引流后囊肿很快复发,而且反复穿刺增加了腹腔感染的机会;开腹手术虽然切除彻底,但手术创伤大.我们首次采用腹腔镜下囊肿切除,同时松解了腹腔内粘连,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而且避免了传统手术后再次肠粘连的可能.
-
腹部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围术期护理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瘢痕轻,腹腔内粘连少,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腹部外科,其适应证不断扩大.腹腔镜手术前后的护理相对简单,但术中护理要求更高,尤其是手术配合及仪器设备、器械的优质管理是腹腔镜技术广泛应用的保证.2008年1~12月,我院普外科行腹部腹腔镜手术72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致黄疸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王某,女,48岁,因“进食油腻食物后腹痛腹胀6 h”于2014年1月18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入院后行腹部超声检查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化验示:白细胞12.6×109/ L,中性粒细胞84%,红细胞4.02×1012/ L,血红蛋白121 g/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7 U/ 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5 U/ L,总胆红素17.6μmol/ L,直接胆红素4.2μmol/ L。当地医院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病情后,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遂于2014年1月2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炎补液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于术后第三天出院回家休养。2014年2月5日,患者突然出现右上腹及腰背部胀痛不适,阵发性加剧,伴皮肤黏膜黄染,且呈进行性加重,遂急诊前往兰大二院就诊,入院后急诊行腹部超声检查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腹腔局部肠管扩张明显,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胸腹部立位平片示: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右上腹部金属夹影,下腹部及盆腔肠管积气扩张;腹部 MRI + MRCP 示:低位胆道梗阻,胆总管下段截断,局部软组织肿块,考虑壶腹周围癌可能。急诊化验示:白细胞9.86×109/ L,中性粒细胞78%,红细胞4.30×1012/ L,血红蛋白104 g/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61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49 U/ L,总胆红素62.8μmol/ L,直接胆红素55.7μmol/ L,r-谷氨酰基转移酶650 U/ L,碱性磷酸酶974 U/ L。在完善入院检查和围手术期准备的同时,立即给予患者抗炎、补液、抑酸、止痛、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腹痛症状逐渐缓解,但黄疸体征明显加重。立即组织全科讨论后初步考虑患者诊断为:黄疸原因待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狭窄?壶腹周围癌?)。2月7日急诊化验示:白细胞16.61×109/ L,中性粒细胞92%,红细胞4.22×1012/ L,血红蛋白113 g/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98 U/ 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37 U/ L,总胆红素383.2μmol/ L,直接胆红素375.7μmol/ L,r-谷氨酰基转移酶763 U/ L,碱性磷酸酶1023 U/ L,由于患者胆红素急剧升高,全科讨论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见腹腔内粘连严重,大网膜包裹胆囊床,有少量黄色腹水位于右肝后,胃壁上缘与肝脏粘连,仔细分离腹腔内粘连,游离肝脏右下缘和胆囊床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粘连组织,见部分小肠和升结肠肠管积气扩张,内有大便,在结肠肝曲的位置可见肠管缩窄,触及肠管壁厚、僵硬,结肠系膜根部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结肠中动脉被融合肿大的淋巴结包裹,游离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头后,于胰头下方可见一肿大淋巴结,大小约2 cm ×3 cm,质硬,压迫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处,切除部分淋巴结送术中快速冰冻示:转移性粘液性腺癌。术中诊断:(1)结肠癌侵犯周围组织脏器并广泛淋巴结转移;(2)梗阻性黄疸;(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由于无法行肿瘤根治术,遂行胆肠吻合术,升结肠造瘘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安返病房,给予抗炎补液营养对症支持治疗,于2014年2月24日出院回家休养。
-
肝硬化腹水浓缩回输术后腹腔内注射抑肽酶减少腹腔内粘连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肝硬化腹水浓缩回输术后腹腔内注射抑肽酶减少腹腔内粘连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1年内行3次以上(包含3次)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腹水浓缩回输腹腔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腹水浓缩回输腹腔治疗后腹腔内注射抑肽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超声下腹腔内粘连改变.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腹腔内粘连发生明显较对照组少,腹腔内粘连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腹水浓缩回输术后腹腔内注射抑肽酶减少腹腔内粘连具有较好的疗效,操作简单方便,值得在临床应用.
-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是各类肠梗阻中常见的一种.其形成的原因较复杂,腹腔内粘连是直接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因素约占粘连性肠梗阻病因的2%~3%,1:胚发肓异常,如卵黄管退化不全、美克不憩室和肠扭转不良形成的粘连.
-
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之一,约占肠梗阻的40%.腹腔内粘连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的前提.
-
剖宫产术后施行经腹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392例分析
目的探讨有剖宫产手术史者对再行经腹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的影响.方法对修武县计划生育服务站5年内所做输卵管结扎术中有剖宫产史者对其手术记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过一次剖宫产手术史者术后不足1年施行输卵管结扎术时、原剖宫产切口处瘢痕反应及施术难度大于剖宫产术后1年以上者.有过二次剖宫产史者在施行输卵管结扎术时结扎未遂概率明显增高.结论有一次剖宫产手术史者在选择输卵管结扎术时宜将手术时间选在剖宫产术后1年以后,有二次剖宫产手术史者,不宜将输卵管结扎作为首选节育方法.
-
剖宫产术后腹腔内粘连致肠梗阻2例
病例1:患者30岁.因"突发右下腹剧痛4h,伴恶心呕吐"于我院急诊就诊并留院观察治疗.患者曾于2005年4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持续性绞痛,予以对症抗感染治疗后疼痛消失.6月8日14时再次出现无明显诱因右下腹剧烈绞痛,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伴发热,T37.4℃,无返酸嗳气.近半年来无性生活史(可除外宫外孕可能).既往史:患者曾于2年前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余无特殊.G2P1月经正常,未次月经:2005年6月11日.
-
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的预防现状
腹腔粘连是腹盆腔手术后常见而处理棘手的并发症之一.引起腹腔粘连的主要原因为腹部手术、感染、创伤、出血或缺血、肿瘤、异物等,其中腹部手术是重要的因素,占腹腔内粘连发生率为60%~94%[1],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女性不孕不育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须再次入院手术治疗,再次术后又会引起新的粘连,反复发作.因此预防腹腔粘连已成为临床普外科研究为热门、为广泛而深入的课题.多年来外科医生及科研人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了临床研究,至今仍未找到一种肯定有效的办法,但在临床预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长足进步,现就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
尿激酶治疗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就治结核性腹膜炎患者78例,将7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1例)采取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利福喷叮口服药治疗和腹穿抽液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往腹腔内注射尿激酶,观察比较两组结核性腹膜炎者治疗后的腹腔积液吸收时间、腹穿次数、腹膜厚度、腹痛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即腹腔积液吸收时间、腹穿次数、腹膜厚度、腹痛消失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3.1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有助于腹腔积液吸收、可缩短病人病程,减少腹腔内粘连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辨证施护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腹腔内粘连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所引起的肠梗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肠梗阻,多因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1].通过对2001年8月-2005年10月收治的25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人实施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腹腔镜手术分离创面涂布玻璃酸钠预防腹腔内粘连疗效分析
1999年5月~2001年5月,在腹腔镜手术分离创面上涂布防粘连药物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onate, SH)136例,结果达到了预期的防粘连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
胃管代替M-A管逆行小肠内排列治疗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65例报告
腹腔内粘连致肠梗阻容易复发.对于广泛性的粘连性肠梗阻必须做小肠排列术,但各种小肠排列术尚须进一步完善.1996-2006 年作者对逆行内排列的支架管和插管方法进行改进,治疗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65例.报告如下.
-
有上腹部手术史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关问题
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具有手术创伤小、病人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已作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常规方法.有腹部手术史,尤其是上腹部手术史的病人,常遗留腹腔内粘连,将直接影响到气腹建立、套管穿刺以及随后的镜下操作,使手术难度增大,中转开腹率较高,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增多,再次入院率增加[1,2].
-
改良型M-A管逆行小肠内排列治疗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
腹腔内粘连致肠梗阻是常见多发病,容易复发,预防和治疗肠粘连一直是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对于复发性的粘连性肠梗阻必须作小肠排列术,使肠管发生有序.各种小肠排列术尚需进一步完善.1990~1998年作者对逆行内排列的支架管和插管方法进行改进,治疗15例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护理行为在预防术后肠粘连中的应用
人体的五脏六腑大部分位于腹部,因此,腹部手术较多.而因手术造成的腹腔内粘连达90%,其中粘连性肠梗阻占40%,部分患者需再次手术,手术次数越多,粘连越严重.究其原因,除与其疾病本身及手术方式方法有关外,还与术后对肠护理缺乏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关.针对以上情况,本院自2002年1月1日起,对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给予其中半数病人以护理措施预防,并与对照组相比,收效显著,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下降,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