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剂量甲氨蝶呤联合GM-CSF对U937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陈静;顾龙君;应大明

    目的探索甲氨蝶呤(MTX)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药效.方法以U937细胞株为实验模型,以细胞形态学、NBT还原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阳性细胞为评价U937细胞分化的指标,以TRAP-ELISA 试剂盒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经20 nmol/L MTX作用24,48,72 h后,U937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核/浆比例逐渐缩小;NBT还原实验逐渐呈现阳性;培养72 h后,CD14阳性细胞从3%上升到20%,提示出现部分分化.单用100 U/ml GM-CSF并未对U937细胞产生诱导分化作用,但当此剂量的GM-CSF与20 nmol/L MTX同时作用于U937细胞72 h后,63%的细胞出现分化.MTX联合GM-CSF作用24,48,72 h后随着细胞被诱导分化,端粒酶活性逐渐从2.11(未用药前)分别下降到1.48,0.77和0.24.结论小剂量MTX联合GM-CSF对U937细胞有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

  • 树突状细胞提呈凋亡癌细胞抗原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刚;韩本立;裴雪涛

    目的:建立从人外周血诱导扩增树突状细胞(DC)及吞噬凋亡小体负载抗原。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50ng/ml rhGM-CSF,1000ng/ml rhIL-4,隔天一次,共4次,培养第三天,加入γ射线照射过的胆管癌细胞,再继续体外培养一周后,用树突细胞富集柱收集DC。结果:见DC高表达共刺激分子B7和CDh,表面具有典型不规则突起,DC还可捕捉凋亡小体、吞噬凋亡小体。负载抗原的DC其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结论:用rhGM-CSF加rhIL-4能从人外周血诱导、扩增DC,此DC可以有效提呈凋亡胆管癌细胞的抗原,可望成为有效的肿瘤抗原装载DC的新途径。

  • 重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oHSV2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尹磊;孙燕来;赵春红;李增军;甄亚男;肖瑞雪;徐忠法

    目的:评估重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oHSV2在CT26结肠癌荷瘤小鼠中的抗肿瘤效果,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构建CT26细胞荷瘤小鼠肿瘤模型。1)小鼠瘤内注射oHSV2,ELISA法测定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浓度;2)荷瘤小鼠分为oHSV2组、5-氟尿嘧啶(5-FU)组(阳性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阴性对照组)。给药后,记录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生存期及生活状态等变化,评估病毒抗肿瘤效果;3)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node,TDLN)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瘤体内CD4+T与CD8+T的比例。结果:1)瘤内注射oHSV2后,血清中的GM-CSF浓度不断升高。首次给药后第8天出现高峰(3150±327.1)pg/mL,后缓慢下降;2)相比PBS组,oHSV2和5-FU组均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小鼠生存期显著延长(50 d vs.36 d,P<0.01;51 d vs.36 d,P<0.01),但oHSV2治疗未引起小鼠体质量下降。治疗起始第28天,5-FU组平均体质量较PBS组有显著性差异(16.61 g vs.22.07 g,P<0.01), oHSV2组与P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鼠病毒注射区皮肤无坏死、溃疡;3)流式分析结果显示相比PBS组,oHSV2治疗组的DC(6.49%vs.3.73%,P<0.01),CD4+T(15%vs.8.57%,P<0.01)与CD8+T(8.19%vs.5.15%,P<0.01)比例升高。而5-FU组各细胞比例较PBS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瘤内注射oHSV2有效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病毒治疗与化疗药物相比不伴有明显的毒副反应。病毒在荷瘤小鼠体内复制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GM-CSF,可增强抗肿瘤免疫。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放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佳奇;赵路军;刘宁波;王平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作为一种造血因子可以有效诱导多种具有抑瘤效应的免疫细胞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免疫反应.放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会对抗肿瘤免疫产生影响.多项临床研究提示,放疗联合GM-CSF可以诱导产生旁观者效应并增强对肿瘤的远期控制,从而增强放疗的抗肿瘤效应.本文就GM-CSF及GM-CSF联合放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

    作者:杜宇;潘文森;郭丽萍;王保法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于1958年由Rosen等首例报道,在我国偶有病例报告.现就我院1例临床诊断PA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肺泡蛋白沉着症——一种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叶俏;代华平;王辰

    肺泡蛋白沉着症是一类由肺泡腔和远端气道内积聚大量富含磷脂蛋白质样物质为特征的罕见疾病.近年来,有关原发性肺泡蛋白沉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使我们对这组疾病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即原发性肺泡蛋白沉着症能够产生对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自身抗体.本文将着重综述对原发性肺泡蛋白沉着症这种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认识过程,阐述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萧洪;宋作庆;范贤明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发病率较低,起病隐匿,确诊困难的肺部疾病,呈特发性或继发于其它疾病.本文就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近年来的病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GM-CSF及其抗体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吴春叶;齐文成;李力;孔纯玉;韩锋;徐照;柯创武;李颖;赵晶晶

    目的:探讨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GM-CSF抗体(GM-CSF Ab)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尤其是导致血液学损害发生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0例SLE(SLE组,按白细胞计数又分为白细胞减少组20例,白细胞正常组20例)、11例其他结缔组织病(病例对照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GM-CSF和GM-CSF Ab的水平;②按SLEDAI评分将SLE组分为活动期组16例,非活动期组24例,用ELISA测定两组血清GM-CSF和GM-CSF Ab的水平;③将SLE组治疗足10个月者12例用ELISA测定血清GM-CSF和GM-CSF Ab的水平进行治疗前后配对比较.④分析SLE组血清GM-CSF及GM-CSF Ab水平与临床指标(SLEDAI评分、血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①白细胞减少组血清GM-CSF及GM-CSF Ab水平高于白细胞正常组、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白细胞正常组血清GM-CSF及GM-CSF Ab水平也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②活动期组血清GM-CSF及GM-CSF Ab水平高于非活动期组(P<0.05);③12例完成治疗的SLE患者治疗后血清GM-CSF及GM-CSF Ab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④SLE组血清GM-CSF及GM-CSF Ab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SLE血白细胞计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GM-CSF及GM-CSF Ab水平与SLE,尤其与合并血液学损害的SLE患者疾病活动性有关,可能用来作为合并血液学损害的SLE患者的生物治疗靶点.

  • mGM-CSF-mMIP-3α重组质粒的构建、表达及鉴定

    作者:刘畅;孙林英;刘秀丽;邵晓婷;谭晓华;刘端祺

    目的:构建pCDNA3.1mGM-CSF-mMIP-3α重组质粒,为mGM-CSF-mMIP-3α基因治疗肿瘤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本实验室保存的pCDNA3.1mGM-CSF和pCDNA3.1mMIP-3α质粒,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pCDNA3.1mGM-CSF-mMIP-3α重组质粒.用PCR、酶切进行鉴定,然后用脂质体转染B16细胞,用G418筛选后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该融合蛋白.结果:重组质粒中含有mGM-CSF-mMIP-3α基因,转染B16细胞后,其表达产物能分泌到肿瘤细胞外,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用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证明能与特异性mGM-CSF和mMIP-3α抗体结合.结论:成功构建含mGM-CSF-mMIP-3α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

  • VEGF、GM-CSF在初发和复发性鼻息肉中表达的关系

    作者:刘屹;赵勇;靳元嵘;张亚宁;郑伟红

    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易复发,多种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的局部微环境中内长期存在并使组织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本研究通过检测初发鼻息肉和复发鼻息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on factor, GM-CSF)的表达,探索它们表达的相互关系。

  • GM-CSF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实验

    作者:赵立新;田玉芝

    目的:旨在研究巨粒细胞-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在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中的作用及中药胰炎合剂治疗肺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健康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胰炎合剂治疗组、乌司他丁治疗组及阴性对照组.通过向胆胰管内逆行注射5%的牛黄胆酸钠,制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予胰炎合剂和乌司他丁治疗,分析各组不同时间点肺湿干重比(W/D)、肺髓过氧化酶活性(Myeloperxidase,MPO)、肺组织GM-CSF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GM-CSF,MPO及W/D明显升高(P<0.01),12~24h达高峰;除6h亚组外,胰炎合剂治疗组与乌司他丁治疗组GM-CSF、MPO和W/D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胰炎合剂组和乌司他丁组肺组织中GM-CSF与MPO和W/D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61和0.7668,P值均小于0.01).肺MPO与W/D亦呈正相关(r=0.5706,P<0.01).结论:GM-CSF在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在肺内的聚集有关.胰炎合剂能减轻肺水肿或肺炎症,能有效的抑制肺内GM-CSF含量,对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变化

    作者:兰海霞;新燕;博晓真;陈志英;甄艳芬

    目的: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变化,与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总胆红素的关系,为诊断细菌性新生儿肺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3例新生儿肺炎血清GM-CSF,同时测定CRP、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总胆红素.结果:23例新生儿肺炎中GM-CSF阳性率60.89%,CRP阳性率13.04%,差异显著,P<0.01.GM-CSF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存在正相关(P<0.01),与血总胆红素比较,无相关性(P>0.05),GM-CSF在足月儿及早产儿肺炎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GM-CSF是反应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艾灸或针刺膈俞穴对环磷酰胺致白细胞减少大鼠诱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

    作者:崔瑾;严洁

    目的:对比观察艾灸或针刺膈俞穴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造血抑制大鼠巨噬细胞诱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2在贵阳中医学院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普通级Wistar大鼠60只,白细胞值(3.0~15.0)×109L-1,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艾灸组、非穴位组,10只/组.②实验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建立白细胞减少症低免疫力动物模型,以环磷酰胺40 mg/kg腹腔注射,1次/d,连续5 d,白细胞数值较长时间维持在1 50~2.95×109L-1水平为造模成功.西药组大鼠按每100 g体质量给予2.1 g/L利血生水溶液1 mL灌胃,自造模结束后第1天起,1次/d,连续11 d.针刺组将大鼠选取"膈俞"穴(在第7胸椎棘突下两旁肋间),用直径0.22 mm、长13 mm的毫针刺入约3 mm,然后接电子针疗仪,电流强度以使局部肌肉抽动为度,留针连续刺激15 min,自造模结束后第1天起,1次/d,连续11 d.艾灸组于"膈俞"穴上涂医用凡士林少许,制小艾炷(稍大于绿豆,重量约15 mg),直接放在"膈俞"穴上,用线香点燃,待艾炷燃至大鼠挣扎时用镊子夹去,每穴3壮,自造模结束后第1天起,1次/d,连续11次.非穴位组同法固定大鼠,针刺尾部任一非穴位点,自造模结束后第1天起,1次/d,连续11次.模型组造膜后仅抓取固定,但不治疗.空白组不经过任何处理.③实验评估:治疗第1,3,5,7,9,11天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治疗第11天检测各组脾质量及脾脏指数,125I放射免疫试剂盒测定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结果:①治疗后各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值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5天西药组、针刺组、艾灸组白细胞数量均明显回升(P<0.001);其中艾灸组作用为显著,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第9天艾灸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与空白组基本接近(P>0.05),第11天针刺组、西药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与空白组基本相似(P>0.05).②治疗后各组大鼠脾质量及脾脏指数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11天西药组、针刺组、艾灸组脾质量及脾脏指数均明显增加(P<0.001或0.01),且艾灸组脾质量及脾脏指数已达正常水平,与空白组基本相似(P>0.05);针刺组、西药组仍未达正常水平(P<0.05).③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11天西药组、针刺组、艾灸组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均明显增加(P<0.001或0.01),与空白组基本相似(P>0.05);且艾灸组升高作用强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或艾灸膈俞穴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均能回升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强化疗大鼠巨噬细胞诱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能力,尤以艾灸膈俞穴效果为佳.

  • 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生

    作者:牛晓敏;许晓军;郭子文;何慧清;邱大发;林淑华;任志娟;黎伟超

    背景:出血性膀胱炎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除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外,还能调节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功能.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对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01/2006-0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5例作为常规治疗组,2006-09/2008-1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16例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即美司钠、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其基础上,在应用环磷酰胺前24 h开始向膀胱内灌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至环磷酰胺停用3 d后拔除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后排空膀胱,然后向300 μ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加入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5 mL注入膀胱,保留60~120 min.主要观察指标: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相关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4.39,P<0.05),出血性膀胱炎平均持续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t=3.97,P<0.05;t=3.13,P<0.05),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降低(x2=5.04,P<0.05).出血性膀胱炎严重程度与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有关(r=0.76).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巨细胞病毒感染阳性患者Ⅲ度以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升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略微下降但无明显差异(x2=0.28,P>0.05).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膀胱内灌注耐受性好,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是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有效措施.

  • 心室内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作用机制

    作者:赵璐洋;孙瑛;李连冲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较低等特点,在创伤修复、局部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等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目的:探讨心室内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健康SD大鼠120只,随机选取20只为健康对照组,余100只于腹腔皮下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20只.造模后24 h,分别将生理盐水注射液、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含0.25×106个,1.0×106个,4.0×106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2 mL缓慢注入心室.治疗2周后应用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末期左室容积及舒张末期左室容积.ELISA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氨酶、肌酸激酶及脑钠肽前体水平.取心脏标本,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模型组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而收缩末期左室容积、舒张末期左室容积低于模型组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P<0.0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优于低剂量组(P<0.05);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血清乳酸脱氨酶、肌酸激酶及脑钠肽前体水平及心肌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P<0.05),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低于低剂量组(P<0.05);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模型组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P<0.05),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低剂量组(P<0.05);④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进而有效保护心肌组织,改善心功能.

  • 运动干预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血清相关因子及免疫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庆贺;汪君民

    背景:2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视黄醇结合蛋白4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脂肪源性因子,被认为是治疗胰岛素抵抗、内脏肥胖的重要靶点。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游泳训练干预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
      方法:2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运动干预组及模型安静组腹腔注射3μg/g的重组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2次/d,每次间隔12 h,共6周。给药6周后运动干预组进行6周无负重游泳训练,60 min/d。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稳态模式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指数);TUNEL法标记大鼠胸腺凋亡细胞;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S-P一步法检测血液中CD4、CD8活性。
      结果与结论:白细胞介素6、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胰岛素抵抗指数上升,会导致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上升,而运动可以降低其水平;胸腺指数、CD4、CD4/CD8等免疫指标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反向关系。提示运动干预可有效提高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免疫机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

  • 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

    作者:余扬;崔磊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骨性关节炎炎症环境下具有促进骨性关节炎发展的作用。目的:观察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行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32例,取其软骨组织样本作为骨性关节炎组。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样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采用改良 Mankin评分对骨性关节炎患者膝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对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和改良Mankin评分做相关分析。选取10例同时期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组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60岁的骨性关节炎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的mRNA和蛋白水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基因水平均显著高于≤60岁的骨性关节炎患者(P<0.05)。继发性的骨性关节炎患者2种因子的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患者(P<0.05)。不同改良Mankin病理评分分级之间,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基因和蛋白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程度越重,其表达水平越高。骨性关节炎组患者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改良Mankin评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83,P<0.05;r=0.80,P<0.05)。结果提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水平上调,且在多种病理参数分布上存在差异,其在膝骨性关节炎的致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 狼疮性肾炎外周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晓丹;栗霄立;李艳秋;王禹;佐楠;王力宁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在狼疮性肾炎(LN)发病中的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对32例LN病人、1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GM-CSFR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LN外周血单核细胞GM-CSF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GM-CSFR表达水平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GM-CSFR表达水平与蛋白尿程度呈正相关.结论:GM-CSF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及LN的肾脏损害密切相关.

  • 不同刺激因子对树突状细胞未成熟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哲;梁健;李宏伟;张弘超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大鼠体内时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成熟度的影响,为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新途径.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GM-CSF预处理组.G-CSF预处理组.分别在给药的3,5,7,9,11 d取脾脏并分离D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的数量及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及imDC/DC的比值.结果 DC 数量增长与两组药物刺激时间呈线性关系;两组imDC/DC与刺激时间呈正相关性,其中预处理后的第7 d达大值;两种刺激因子对大鼠体内DC增值的数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种预处理因素时大鼠体内DC成熟度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GM-CSF或G-CSF在大鼠体内作用时,可增加DC的数量及imDC/DC的比率.提示体内使用G-CSF在促进DC的未成熟状态以及诱导免疫耐受方面可能比GM-CSF更明显.

  • 乙脑病毒prME蛋白与鼠GM—CSF编码基因的融合构建与表达

    作者:翟永贞;周言;马力;冯国和

    目的构建乙脑病毒prME蛋白与鼠GM-CSF融合基因重组子并建立稳定细胞表达株。方法套式-RT—PCR法从BALB/c鼠脾组织获取GM+CSF编码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从含乙脑病毒wME蛋白基因重组子获取prME蛋白基因,定向克隆至同-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不同酶切位点,构建重纽子pJME/GM—CSF并经酶切及DNA测序分析。脂质体法将pJME/GM—CSF转染中华仓鼠卵巢(CHO)N胞。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的CHO细胞中融合蛋白表达。结果pJME/GM—CSF经BamHI/EcoRI和BamHI/NotI酶切释出的插入子片段(2001bp、2472bp)分别与预期结果相符合。所编码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Mr)为85×103。结论pJME/GM-CSF成功构建,转染的CHO细胞可稳定表达融合蛋白。

188 条记录 3/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