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卡维地洛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细胞因子表达及心室重塑的影响

    作者:李彬;廖玉华;程翔;葛洪霞;刘英;郭张强;张玲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心肌梗死(MI)后大鼠心室重塑中的作用,以及卡维地洛对心肌细胞因子表达和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卡维地洛组,另设假手术组.卡维地洛组给予卡维地洛灌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仅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观察4周末卡维地洛对心肌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及心室重塑的影响. 结果MI后4周末大鼠心肌细胞因子表达(梗死区:TNF-α 1.07±0.23、IL-1 β1.07±0.36、IL-6 1.25±0.47、TGF-β1 1.25±0.16、IL-10 0.84±0.06;非梗死区:TNF-α 1.05±0.09、IL-1 β1.04±0.14、IL-61.04±0.13、TGF-β1 1.05±0.07、IL-10 0.77±0.09)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卡维地洛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及心室重塑改善,心肌致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梗死区:TNF-α0.58±0.06、IL-1β 0.71±0.08、IL-6 0.63±0.08;非梗死区TNF-α 0.67±0.19、IL-1β 0.58±0.11、IL-6 0.59±0.15)和致纤维化性细胞因子TGF-β1mRNA表达(梗死区0.72±0.14,非梗死区0.73±0.16)降低,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MI后心室重塑.卡维地洛改善心室重塑的作用机制至少部分与对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作用有关.

  • 双歧杆菌黏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

    作者:钟世顺;宋京翔;张振书;李淑梅;王烈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后肠黏膜屏障的防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I/R模型组(24只)和黏附素预处理组(预处理组,24只)。建模成功后6h及1、4、7d,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剖杀,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并检测各时间点血中TNFα、IL-6、IL-10、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的活性和含量。结果 I/R模型组血中TNFα、IL-6、DAO和D-乳酸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P值均<0.05),IL-10无明显差异;预处理组各时间点IL-6和DAO水平均明显低于I/R模型组(P值均<0.05),术后1d的TNFα浓度及术后4d和7d的血浆D-乳酸浓度也低于I/R模型组(P值均<0.05);预处理组的小肠病理改变较I/R模型组减轻(Chiu氏评分:6 h,3.22±0.22比3.57±0.20;1d,3.77±0.13比3.90±0.12;4 d,2.93±0.23比3.07 ±0.21;7 d,2.10±0.30比2.22±0.17,P值均<0.05)。结论 双歧杆菌黏附素对I/R后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防护作用,能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免疫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谱分析

    作者:李文倩;王小蕊;李建平;刘美义;冯建明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免疫细胞亚群及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的免疫细胞亚群,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2、IL-4、IL-6、IL-10、IL-11、IL-17、IL-2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血小板生成素(TPO)等水平.结果 治疗前ITP组CD3+T、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 T/CDs+T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2.66±6.58)%比(69.93±4.81)%,(29.46±5.02)%比(39.08±3.50)%,0.97±0.35比1.56±0.26,P值均<0.05],CD8+T及CD19+B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30.28±4.63)%比(25.90±3.06)%,(18.92±4.27)%比(13.17±3.64)%,P值均<0.05].治疗后ITP组CD3+T、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 T/CD8+T比值高于治疗前[(71.49±5.16)%比(62.66±6.58)%,(39.25±3.21)%比(29.46±5.02)%,1.56 ±0.28比0.97 ±0.35,P值均<0.05],CD8+T细胞百分比及CD19+B细胞百分比低于治疗前[(25.16±3.45)%比(30.28±4.63)%,(11.98±3.68)%比(18.92±4.27)%,P值均<0.05].治疗前ITP组血清IL-4、IL-6、IL-11、IL-17、TP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GF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ITP组血清IL-4、IL-6、IL-11、IL-17、TPO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GFβ、IL-27则显著高于治疗前(P值均<0.05).结论 ITP患者存在免疫细胞亚群紊乱及细胞因子水平异常.ITP发病可能与Th2及Th17细胞功能亢进、调节性T细胞功能减低以及IL-27、IL-1 1、TPO水平增高等因素有关.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及药物对其的影响

    作者:唐敏;史旭华;张奉春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特点及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 82例初诊PBC患者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组(28例)、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龙组(27例)、熊去氧胆酸联合硫唑嘌呤组(27例),检测治疗前和治疗3、6个月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BC患者外周血CD_4~+T细胞比例升高[42.10±0.97)%比(36.40±2.18)%],IFN7[(36.40±1.49)ng/L比(25.70±2.50)ns/L]、IL-2[(68.30±3.14)ng/L比(37.10±3.72)ns/L]、IL-4[(53.30±2.49)ns/L比(40.70±3.78)ns/L]、IL-6[(41.30±2.91)ng/L比(31.20±3.14)ng/L]、TNFα[(30.10±0.94)ng/L比(23.50±1.68)ng/L]、IL一1β[(55.80±2.38)ng/L比(42.40±3.03)ns/L]、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68.10±2.63)ng/L比(59.10±2.29)ng/L]水平升高;外周血TNFα水平与AIJT、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Mayo危险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5、0.390、0.409、0.397、0.293,P<0.05).治疗后,熊去氧胆酸组外周血CD~+_4T细胞比例下降;熊去氧胆酸组IFNγ、IL-4、IL-6水平在治疗3个月后降低,而6个月后升高;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龙组、熊去氧胆酸联合硫唑嘌呤组IFNγ、IL-4、IL-6均较治疗前降低.3组PBC患者治疗后IL-2、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 PBC患者外周血同时存在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异常,且以Th1型细胞因子异常为主,提示PBC是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自身免疫病.IFNγ、TNFα与病情相关.三种治疗方案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不完全相同.

  • 1,25-二羟维生素D3对初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温鸿雁;罗静;张晓英;张辰;赵向聪;王鑫;李小峰

    目的 探讨1,25(OH)2D3对初诊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治疗RA潜在机制.方法 选初诊RA患者18例(RA组),健康对照18例(对照组).分离2组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抗CD3和CD2s刺激,1,25(OH)2D3和/或甲氨蝶呤共培养,流式细胞仪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BA)检测IL-17、IL-6、TNFα水平,ELISA检测IL-22水平.结果 RA组患者血清IL-17[(43 ±6) ng/L]、TNFα[(5.91 ±2.53)ng/L]、IL-6[(16.6±12.0)ng/L]、IL-22[(51±17) ng/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1±3) ng/L,(2.63±0.27) ng/L,(4.2±2.3) ng/L,(22±1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A组PBMC经不同浓度1,25(OH)2D3处理IL-17、TNFα、IL-6水平与未处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浓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2水平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组PBMC经不同浓度甲氨蝶呤处理IL-17、TNFα水平与未处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浓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2、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组PBMC经1 nmoL/L 1,25(OH)2D3和0.5 mg/ml甲氨蝶呤处理后,与未处理比,IL-17、IL-22、IL-16、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25(OH)2D3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对Th17相关细胞因子具有抑制作用.

  • 慢性肾脏病患者游离脂肪酸与细胞因子及颈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邬碧波;张黎明;梅长林;唐琦;芦怡舟

    目的 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及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188例CKD患者[非透析治疗130例,血液透析(HD)58例]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作回顾性研究,采用酶比色法检测FFA,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的程度,同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分析FFA水平与此细胞因子及颈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CKD患者无论透析与否,FF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492.63±143.59)比(302.65±142.18)μmol/L,P<0.01],在非透析CKD患者中,随着肾功能的逐渐减退,血FFA水平也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HD组FFA水平较非透析CKD 5期更高(P<0.05).CKD患者hsCRP、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HD组上述指标较非透析CKD5期均更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FFA水平与hsCRP、IL-1β、IL-6、TNFα、TG及IMT、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GF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FA、hsCRP和年龄是CKD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透析CKD及HD患者血清FFA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与hsCRP等微炎性反应的指标及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 柴芍承气汤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许春进;南君;徐峰

    目的:通过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前后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浓度的变化,探讨柴芍承气汤对SAP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符合标准的SAP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另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A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B组采用常规治疗+柴芍承气汤治疗方案。使用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ET-1;使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使用ELISA法测定血清GMP-140和TXB2。使用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WF:Ag浓度。结果在A组和B组SAP患者中,血清GMP-140、TXB2、vWF:Ag、ET-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1);血清NO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 A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MP-140、TXB2、NO、vWF:Ag及ET-1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B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MP-140、TXB2、vWF:Ag、ET-1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而血清NO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结论血清NO、ET-1、GMP-140、TXB2、vWF:Ag参与了SAP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柴芍承气汤能够降低微血管痉挛,增加微循环灌注,抑制微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SAP患者的微循环障碍,阻止SAP恶化,改善预后,提高治愈率。

  • 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辅助性T细胞功能失衡及意义

    作者:程翔;廖玉华;李彬;张金盈;葛洪霞;袁璟;王敏;刘英;郭张强;陈静;张锦;陈鹏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心功能不全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Th)细胞功能失衡及意义.方法 43例MI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按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两组:MI 1组(Ⅰ、Ⅱ级)和MI 2组(Ⅲ、Ⅳ级),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D4+细胞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的表达.同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结果 MI 2组患者IFN-γ染色阳性的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16.9%)明显高于MI 1组(13.3%),IL-4染色阳性细胞比率在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显示MI 2组培养液上清中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MI1组,而两组间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后患者Th细胞功能与心功能有一定关系,心功能差的患者Th1细胞功能明显亢进.Th细胞功能失衡可能参与了MI后的心室重构过程.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h1细胞功能亢进及其意义

    作者:程翔;廖玉华;李彬;葛洪霞;袁璟;王敏;刘英;郭张强;张玲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Th)细胞亚群平衡偏移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33例AMI、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和21例胸痛综合征(CPS)患者的外周血CD4+细胞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 IFN-γ)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AMI组和UA组患者发病24 h内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增高(22.4%和20.6%),明显高于SA组(11.3%)和CPS组(10.7%),而SA组和CP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各组间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UA组IFN-γ高表达持续时间较短,发病1周后恢复(11.7%);AMI组IFN-γ高表达持续时间较长,发病后1周(17.1%)甚至1个月(15.1%)仍高于CPS组.结论 AMI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平衡偏移,主要表现为Th1细胞功能亢进,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AMI患者T细胞亚群平衡偏移可能参与了AMI后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心肌损伤和心室重塑过程.

  • 白细胞介素-21及其相关因子在大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急性期各时程中的表达

    作者:王焱;李刚;唐吉仙;常贺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21及其相关因子在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EAM)急性期各时程中的表达.方法 将提纯精制后的猪心室肌球蛋白加等体积含结核杆菌H37Ra株的完全弗氏佐剂充分混合,于Lewis大鼠双后足皮下注射建立大鼠EAM模型.HE染色评估EAM急性期(2、3、4周)各时程心肌损伤程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IL-21及其相关因子[IL-12受体(IL-21 R),IL-17,IL-17受体(IL-17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6]在EAM大鼠心、肝、脾和肾的表达及在心肌炎急性期各时程中的mRNA表达.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IL-21及 IL-17 在心肌炎急性期各时程的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IL-21R的表达部位.结果 心肌组织病理学显示EAM大鼠急性期2周时心肌组织可见广泛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坏死,随病情进展3周时炎症细胞逐渐减少,可见少量的心肌纤维化,4周时炎症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大基心肌纤维化.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EAM大鼠急性期2周为(4.736±1.279)mg/g[正常组(3.011±0.117)mg/g],3周时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达到峰值(7.200±0.308)mg/g,与正常组比较P<0.05,4周时降低至(4.622±0.978)mg/g.IL-21主要表达在EAM大鼠急件期2周时的脾脏和心脏,而IL-21R、IL-17R、TGF-β主要表达在脾脏,IL-17、IL-6主要表达在心脏.在心脏中,IL-21 R主要在心肌细胞中表达.IL-21及其相关因子在EAM急性期2周时表达增加并达峰值,3周时有所减少,4周时降至接近或低于正常值,与EAM病程呈正相关,且所检测的蛋白水平与mRNA表达基本一致.结论IL-21及其相关因子参与EAM的发病进程,在EAM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心肌炎发展过程中IL-21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IL-17的分泌有关.

  • 蛋白芯片法联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中细胞因子的意义

    作者:毛华;刘廷筑;文关;陈晶晶;李羚;朱晋坤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炎性细胞相关因子及心肌损伤因子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蛋白芯片技术同步联检经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表现证实为ACS患者104例及对照者50例血清或血浆中10种细胞因子水平;同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按Braunwald分级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UA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可溶性CD40L(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Ⅰ(cTnⅠ)及血浆中的IL-8、内皮素(ET)-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氨基酸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cTnⅠ[(11.08±10.49) μg/L]和H-FABP[(19.80±4.60)μg/L]浓度高于UA组[cTnⅠ:(0.69±0.18)μg/L,H-FABP:(4.12±2.45)μg/L,P<0.01],而CRP、IL-6、MMP-9、sCD40L及ET-1浓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组MMP-9、sCD40L及H-FABP的浓度与Braunwald分级存在显著正相关(分别r=0.653,r=0.745,r=0.933,均P<0.01).随着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增加,MMP-9、sCD40L及H-FABP水平明显升高,心绞痛Ⅰ级<心绞痛Ⅱ级<心绞痛Ⅲ级(P<0.01).结论 ACS患者血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浓度异常,其中MMP-9、sCD40L、H-FASP的浓度与UA患者心绞痛严重程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提示上述细胞因子参与和促使了ACS的发生、发展,为ACS的危险分层、预后判断提供了可能的分子标志物依据.

  • 细胞因子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博艺;郭宇宏;郭庚;刘建生

    诱导多能干细胞揭开了一个干细胞研究的新途径,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逐步分化为肝细胞,这一突破性地进展使得诱导多能干细胞成为了一个有前途的临床应用来源.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协调各种肝细胞发育信号调控基因表达,促进诱导多能干细胞向肝细胞方向分化和成熟,本文就诱导多能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相关细胞因子及其作用进行综述.

  • PDGF-BB结合CLIF-COFs肝移植术后发生ARDS的预测价值

    作者:郭庆良;卢实春;段斌炜;曾道炳;邸亮;林栋栋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结合慢性肝衰竭-器官衰竭评分(CLIF-COFs)能否有效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IF)肝移植术后慢加急性肝衰竭(ARDS)的发生.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4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7例HB-ACIF肝移植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ARDS,发为ARDS组(n=9)及无ARDS组(n=28).采集两组患者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3、5、7天的外周静脉血,应用Bio-Plex 200 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测定27种细胞因子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细胞因子、CLIF-COFs及术前临床、生化指标与术后ARDS的关联性.结果 两组间患者年龄、术前感染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ARDS患者术前CLIF-COFs评分高于无ARDS患者(P=0.019).ARDS组患者术后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明显降低,而IL-6水平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9、0.002、0.038).受试者工作曲线提示CLIF-COFs评分和术后PDGF-BB水平可用于预测术后ARDS的发生,两者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8和0.175.CLIF-COFs评分联合术后PDGF-BB预测肝移植术后发生ARDS的曲线下面积为0.913,大约登指数为0.786,优于两者单独预测ARDS的发生.结论 CLIF-COFs评分结合PDGF-BB能够预测HB-ACLF患者肝移植术后ARDS的发生.

  • “胆汁外引流”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宋小芹;赵冰;陈影;马丽;王璐;吴璟奕;费健;陈尔真;毛恩强

    目的 探讨“胆汁外引流”阻断胰腺坏死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胆汁外引流组(BED组),每组6只.造模24h后,采用Schmidt评分标准对胰腺进行病理评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胰腺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 mRNA基因水平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胰腺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核转录因子-κB p65蛋白水平表达.结果 BED组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低于SAP组[(13.3±0.8)vs(14.8±0.3)](P<0.05);并且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也较SAP组明显降低[(3.3±0.2)×103 IU/L vs(5.2±0.6)×103 IU/L];(1.3±0.2)×103 IU/L vs(4.2 ±0.5)×103 IU/L)] (P <0.05);BED组大鼠胰腺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以及核转录因子-κB p65蛋白表达均比SAP组降低[(16.41±5.20)vs(21.69±3.63);(17.18 ±3.55)vs(22.69 ±2.27);(3.76 ±0.58) vs(4.88 ±0.12)] (P <0.05);但是BED组胰腺组织内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显著高于SAP组[基因水平:(5.61±1.66)vs (4.44±1.83);蛋白水平:(1.52 ±0.64)vs(1.05 ±0.56)] (P<0.05).结论 “胆汁外引流”可降低SAP大鼠胰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血红素加氧酶-1高表达相关.

  • 白细胞介素18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梅亮亮;丁贤

    目的 本研究通过测定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中白细胞介素18的水平来探讨白细胞介素18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6月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胸外科收治的初步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20例和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0例(包括肺炎、脓性等)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结核性胸膜炎组与非结核性胸膜炎组患者胸腔积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8水平;采用酶速率法测定腺苷脱氨酶.比较两组之间白细胞介素18的水平及腺苷脱氨酶的水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腔积液白细胞介素18入院水平为(520.5±42.6) pg/ml,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平均水平为(174.5±12.7) pg/ml(P<0.05),且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经正规抗结核治疗过程中3、7、10 d胸腔积液的白细胞介素18的水平下降至(425.5±27.5)、(368.4±21.7)、(208.9±15.9) pg/mL,胸腔积液中白细胞介素18在治疗7d后明显低于入院时的水平(P<0.05).结论 白细胞介素18的产生可能是导致结核性胸膜炎的因素,或许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炎性胸腔积液及观察治疗效果的免疫指标.

  • 脊髓继发性损伤后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王诗军;李钰婷;李淳德

    脊髓损伤是骨科损伤中非常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且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脊髓继发性损伤是在原发性损伤的基础上,在细胞分子水平上主动调节的过程,是组织发生变性坏死的过程。脊髓继发性损伤包括了局部缺血缺氧、免疫炎性反应、自由基损伤及脂质过氧化等一系列病理过程,而免疫炎性反应是继发性损伤中为重要的病理过程之一[1]。继发损伤引起细胞死亡的方式主要为细胞凋亡。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凋亡是维持组织系统稳定的一种主动方式,当发生损伤时,细胞凋亡往往受细胞内外环境影响而严重紊乱,导致凋亡细胞比例增多而对机体产生继发损伤。脊髓损伤后大量的神经元发生凋亡坏死,直接导致了运动及感觉功能的丧失。脊髓损伤后6 h 至3周会发生细胞凋亡,尤其是在脊髓白质,凋亡细胞呈阳性少突胶质细胞标记[2]。细胞凋亡是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继发性损伤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神经元凋亡是脊髓损伤后二次损伤的关键因素[3-4]。在脊髓损伤中,凋亡细胞可于受伤脊髓部位甚至周边节段被检测出来,凋亡发生于几乎脊髓所有种类的细胞中。细胞凋亡的调控是十分复杂的,损伤后脊髓局部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炎症反应是导致脊髓内各种细胞凋亡的始动因素[5]。

  • 三维打印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周怡;夏阳;章非敏

    创伤、炎症和肿瘤等病理性因素或先天因素导致的骨缺损的治疗,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上的难点之一。现有骨缺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骨移植(自体、同种异体和异种骨移植)、植入人工生物材料和牵张成骨等,但均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1]。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骨组织工程技术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骨组织工程包括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细胞因子三个基本要素。支架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的基础,其结构特征对骨缺损修复的终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影像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材料工程的发展,三维打印技术开始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给予制备生物学性能更佳的个性化骨组织工程支架以新希望。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组织MMP-2、MMP-9、TIMP-1、TIMP-2蛋白的表达

    作者:王建忠;武永刚;王坤正

    目的 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糖皮质激素对MMPs/TIMPs系统的影响,及其与股骨头坏死的相互关系.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3月,取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骨组织35例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头骨组织21例,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男女比例均为4:3;年龄41~70岁,其中试验组平均55.34岁,对照组平均55.33岁;试验组近2年内接受过皮质激素治疗超过3周或超过1周的大剂量冲击治疗,对照组从未接受过超过1周的激素治疗.所有标本行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HE染色及蛋白提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MP-2、MMP-9、TIMP-1、TIMP-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求出MMPS/ TIMPS比值.结果 HE染色:试验组未见完整的骨小梁和骨单位,可见不连续的骨碎片,碎片骨陷窝内骨细胞大部分消失,周围有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对照组可见完整骨单位由板层骨构成,板层骨连续完整,围绕血管呈同心圆排列,小梁骨陷窝内可见骨细胞.Western blot检测:激素组与对照组比较,MMP-2、MMP-9蛋白表达增高,TIMP-1、TIMP-2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致股骨头坏死的效应可能与其调控MMPs/TIMPs系统表达有关.

  • 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现状与展望

    作者:李汛;刘小军;严俊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5 位,癌症相关死亡率的第 3 位.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 90%,HCC 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低、预后差,目前预防和治疗手段均有待改进 [1].

  • IFNL3/IFNL4多态性与HIV-1患者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姚健平;余东山;翁天豪;胡晨雨;程林芳;谢天胜;姚航平;冯立民

    目的 分析干扰素λ3基因(IFNL3)/干扰素λ4基因(IFNL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HIV-1感染患者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应用HAART≥1年的63例HIV-1成年患者.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定量检测患者血浆HIV-1 RN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HIV-1 DNA水平和外周血SNPs.应用磁珠法检测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T和CD8 +T淋巴细胞计数.根据抗病毒治疗应答情况将患者分为HIV-1 RNA低表达组(<100拷贝/mL)和高表达组(≥100拷贝/mL);根据淋巴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CD4 +T淋巴细胞低表达组(<250个/μL)和高表达组(≥250个/μL);根据外周血HIV-1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HIV-1 DNA低表达组(<100拷贝/106个细胞)和高表达组(≥100个拷贝/106个细胞).分析IFNL3/IFNL4的SNPs、炎性细胞因子在HIV-1 RNA、HIV-1 DNA和CD4 +T淋巴细胞各亚组的分布和水平,以及SNPs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rs368234815、rs8099917和 rs4803223在HIV-1 RNA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43、0.047和0.032,P值均<0.05).IL-10在HIV-1 RNA低表达组较高表达组下降(U=4.00,P<0.05);IL-13水平在HIV-1 RNA高表达组和HIV-1 DNA高表达组较相对应组下降(U=0.00和2.00,P<0.05);IL-21水平在HIV-1 RNA高表达组及CD4 +T淋巴细胞低表达组较相对应组下降(U=3.00和2.00,P<0.05); IL-28A水平则在HIV-1 RNA高表达组、HIV-1 DNA高表达组和CD4 +T淋巴细胞低表达组均下降(U=3.00、0.50和3.00,P<0.05或 <0.01).此外,rs368234815与 IL-21相关(H =6.690,P <0.05),IL-21在rs368234815ΔG/ΔG[131.88(2.66,174.00)]亚型的表达高于 TT/TT[6.79(2.81, 26.48)](P <0.05);rs4803223与IFN-γ相关(H=6.690,P<0.05),IFN-γ在GG亚型[62.26(19.45,96.49)]中的表达要高于GA亚型[6.98(2.19, 99.14)](P<0.05).结论 IFNL3/IFNL4的rs368234815, rs8099917和rs4803223可能与HIV-1患者应用HAART治疗效果、炎性因子表达相关,并可能影响HAART疗效.

1351 条记录 9/68 页 « 12...6789101112...676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