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肝病毒诱导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作者:顾炜;彭志海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的发病率和HBsAg阳性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相关性.同时还显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人群中发生肝癌的相对危险度为非感染人群的100倍以上.

  • 原发性肝细胞癌HBV、HCV感染状况的分析

    作者:王乃昌;刘玉萍;吴立平

    为了探讨HCC与HBV、HCV感染的关系,了解HCC中HBV、HCV感染的构成,我们对38例HCC及46例非肝癌癌症患者进行了HBV、HCV感染状况的研究.HCC及非肝癌癌症患者的HBV感染率分别为78.95%(30/38)、13.04%(6/46),x2=36.90,P<0.01有显著性差异.在HCC患者中,HBV与HCV感染差异显著X2=4.5,P<0.05.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A("大三阳")、B("小三阳")及C(HBsAg兼HBcAb双阳性)这三种模式的检出率分别为15.79%,28.59%,26.32%,但这三种模式在非肝癌癌症患者中均未出现,两组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HBeAg均为阴性的检出率为55.26%远高于HBeAg阳性者.HCC患者中,单纯乙肝感染者、单纯丙肝感染者、乙、丙肝混合感染者的构成分别为41.18%、11.76%、47.06%.以上结果提示,HCC的发生和HBV的感染有密切的关系;单纯HBV感染、HBV及HCV混合感染比单纯HCV感染者发生HCC的可能性大,但也并不说明单纯HCV感染者就没有发生HCC的危险性.

  • NF-κB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杨子恒;张英;刘海京;刘宙衷;林晓花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癌大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各种肿瘤的前列,严重损害了国民健康,加重了国民经济负担.由于肝癌细胞的生物侵袭性强,肝癌极容易发生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NF-κB信号通路与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其激活后可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途径促使肝癌细胞转移.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将对NF-κB信号通路在肝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原发性肝细胞癌首次TACE术前疾病不确定感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可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首次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其希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Herth希望量表(HII)对46例HCC患者首次TACE介入治疗前进行调查。结果:首次TACE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总体均分(70.65±14.67)分,属中等水平;希望水平的总体均分(27.17±6.89)分,亦属于中等水平;二者呈负相关性(r=-0.946,P<0.01)。结论:HCC患者因对TACE治疗及疾病本身的不确定感直接影响了其希望水平,TACE的疗效、HCC的预后是影响疾病不确定感和希望水平的主要因素。

  • 脐火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例

    作者:杨国红;王晓;郑华;刘阳春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有2.1%~6.0%进展为肝硬化[1].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因此,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发展对慢乙肝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9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诊断时机的调查分析

    作者:徐丽娟

    原发性肝癌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因其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因发现较晚而失去了佳的治疗时机,生存期短而死亡率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密切相关,因此,做好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期早期识别肝癌患者,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提高生存率.2009年2月以来,我们开始对住院肝癌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 在我国预防控制病毒性肝炎刻不容缓

    作者:戴志澄

    我国是世界上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在我国均有流行.据1992~1995年全国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人群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80.9%;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57.6%;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9.8%,其中1.2%同时感染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18%.据此推算,我国约9.7亿人已感染过甲肝病毒,6.9亿人已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1.2亿人为携带者),140万人感染过丁型肝炎,至少2.1亿人已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报告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平均发病率为100/10万左右,即全国每年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另据调查,我国现患的慢性肝炎病人约2 000万例,每年死于肝病的超过30万例,其中50%以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且绝大多数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 饮酒与肝癌研究进展

    作者:张竹梅;边建超

    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是世界上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发病约40万例,占恶性肿瘤的4%.目前得到公认的肝癌危险因素是HBV和HCV感染,认为其可以解释约80%的肝癌病因.

  • 加强对新生儿以外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作者:庄辉

    在五型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肝炎(乙肝) 对我国人民健康危害为严重。急性乙肝易发展成慢性,其中一部分可演变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不仅可预防乙肝,也可预防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由于丁型肝炎病毒必须在HBV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因此,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型肝炎。

  • 癌症自愈之谜

    作者:王廷兆

    有少数癌症患者,虽未经任何治疗却能够自然痊愈,这并非天方夜谭.据报道,一位肝癌患者,剖腹探查时见肝上长有8厘米×7.5厘米的肿块,未能手术切除.仅取部分组织活检,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该病人因种种原因未进行抗癌治疗,随访患者15年,后经各项检查证实肝癌已自行消失.无独有偶,一位经病理切片检查确诊的乳腺癌病人,患者拒绝任何治疗,后来该病人屡发疟疾,乳房肿块也逐渐缩小,多年以后,乳腺癌也未复发或转移.

  • 健脾和胃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体会

    作者:杨青;王泽民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05年WHO统计,目前每年新患肝癌总数为626 000例,死亡598 000例,新患肝癌者中55%发生在中国[1-2].肝癌具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进展快、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法中,国内外公认手术效果好[3-4].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时机,必须采用中药等方法治疗.临床中笔者采用健脾和胃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部分患者得以不同程度缓解或延长生命,现将经验归纳如下.

  •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与CA50、CA199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雅骞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中AFP、CA50、CA199进行联合检测,观察三者变化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细胞癌97例,进行血清AFPRIA、CA50RIA、CA199RIA的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的三项检测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97例中血清AFP升高伴CA50、CA199升高的有89例,占总例数91.75%.结论 对9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和CA50、CA199进行联合检测,发现三者的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即血清中AFP水平升高时可伴有CA50和CA199水平的增高(91.75%),所以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检测AFP的同时也检测CA50、CA199,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从虚损生积论治肝癌

    作者:周玉平;张华;慕永平;刘平

    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主要是肝炎、肝硬化的延续和进展,其病机为久邪伤正,虚损生积.辨治肝癌应扶正为主,祛邪适度,强调扶正应贯穿肝癌论治的始终.扶正主要包括滋养肝肾、健脾益气两个方面,祛邪则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为主.此外,临证时还需注意身心同治,重视心理疏导.

  • 外周血多参数基因诊断模型对于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评价

    作者:张朋军;田亚平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外周血mRNA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多参数基因诊断模型.方法 GeXP法检测9个基因(GPC3、HGF、ANXA1、FOS、SPAG9、HSPA1B、CXCR4、PFN1和CALR)的含量.103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和54例健康对照人群用于建立诊断模型.52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和34例健康对照人群用于验证模型.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分析、分类树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多参数基因诊断模型用于评价其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用于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 9个基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好的诊断价值,其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43,98%和85%.验证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86%.结论 多参数基因诊断模型的诊断价值优于单一基因诊断价值,可以作为潜在的早期原发性肝癌辅助诊断方法.

  • 血清GPC3、GP73和AFP联合检测在HCC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华;李永兴;乐嫣;毛顺露;项明洁

    目的 研究血清磷脂酰肌醇硫酸类肝素蛋白聚糖3(GPC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60例HCC患者、56例肝硬化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GPC3和GP73水平;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血清AFP水平.结果 HCC患者的血清GPC3和GP73水平及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PC3和GP73水平与AFP水平、HCC病灶大小、门静脉癌栓(PVI)浸润和HBV感染均无相关.AFP联合GPC3或GP73检测诊断HCC的敏感性(73.33%,80.00%)均优于AFP单独检测(53.33%);GPC3+ GP73+ AFP联合检测的约登指数高(69.69%),敏感性为86.77%,特异性为83.02%.在AFP阴性的HCC病例中,GPC3和GP73的阳性率均为42.86%.结论 GPC3和GP73可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与AFP联合检测,提高血清标志物检测对HCC的诊断率.

  • 血清VEGF、p53抗体和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华;李永兴;毛顺露;乐嫣;项明洁

    目的 研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抗体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44例经病理确诊的HCC组患者和46例肝硬化组患者,50名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VEGF和p53抗体,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血清AFP.结果 HCC组血清VEGF水平(444.82 ng/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02.32 ng/L)和正常对照组(98.13 ng/L) (P<0.05);HCC组血清p53抗体(1.32 kU/L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0.25 kU/L)和正常对照组(0.16 kU/L)(P< 0.05);HCC组血清VEGF阳性率(61.36%)和p53抗体阳性率(22.73%)高于肝硬化组(8.70%)和正常对照组(2.17%)(P<0.05).血清VEGF与HCC病灶大小、PVI浸润有关,而与AFP水平、HBV感染无相关;血清p53抗体与AFP、HCC病灶大小、PVI浸润和HBV感染均无相关.VEGF或p53抗体诊断HCC的敏感性(81.82%,77.27%),AFP (65.91%);三项联合检测均优于单项AFP;无论VEGF和p53抗体水平都与AFP水平无相关,但在AFP阴性HCC病例中VEGF的阳性率为46.67%,p53抗体的阳性率为33.33%.结论 VEGF和p53抗体可作新的肿瘤标志物,提高AFP对HCC的潜在诊断效能.

  • 外周维生素D结合蛋白、25-羟维生素D和原发性肝细胞癌风险的关系

    作者:张华;李永兴;陈华;乐嫣;项明洁

    目的 25-羟维生素D[25(OH) D)]已被证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有关,但对于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作者检测了25(OH)D的主要载体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研究其在25(OH)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46例HCC患者和249名对照组的血样,检测血浆VDBP和25(OH)D的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评估外周血VDBP、25(OH)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浆VDBP浓度与HCC风险之间呈负相关;血浆25(OH)D与HCC风险呈正相关.只有在25(OH)D浓度高于中位数的人群中,VDBP升高显著,降低了HCC风险.在VDBP浓度低于中位数的人群中,高浓度的25(OH)D显著提高了HCC风险.结论 高浓度的VDBP可结合更多的25(OH)D,减少游离25(OH)D的生物利用度,同时检测VDBP和25(OH)D水平对于确定维生素D与HCC风险的相关性非常重要.

  • 血清AFP、 GP73和AFU联合检测在HCC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葛艳玲;姚艳霞

    目的 研究血清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α-L-岩藻糖苷酶(AFU)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AFP、GP73和AFU水平,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HCC组AFP、GP73及AFU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单独检测时血清AFP、GP73和AFU的敏感性分别是52%、74%和55%,特异性分别是93%、95%和88%,联合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和86%.结论 AFP、GP73及AFU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HCC诊断的敏感性,在HC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华;陈华;李永兴;项明洁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7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及109例其它疾病组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同时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血清AFP水平.HCC外周血AFP mRNA的阳性率为61.5%,其它疾病组阳性率为1.8%,对照组均为阴性.HCC患者外周血中,AFP mRNA的阳性率与肝内静脉癌栓形成、肝内外转移以及与肿瘤分期、大小有关.作为肿瘤微转移检测的灵敏指标,外周血AFP mRNA能更好反映肿瘤的早期转移.

  • 乙肝病毒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癌前标志物检测

    作者:张华;项明洁;王文;李永兴;陈华;熊忠秀;朱剑骞

    探讨乙肝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癌前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在HBx基因转染的HepG2细胞系中,采用PCR选择性分离cDNA,进行差减杂交,得到5个HBxAg上调基因URG4、URG7、URG11、S15a、Sui1.建立特异ELISA方法,对中国居民及美国的韩国裔移民共1046例(其中慢性HBV感染400例,对照组646例),检测5个HBxAg上调基因的相应抗体,定其为HBV相关HCC癌前标志物,简称癌前抗体.结果表明,慢性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HBV 相关HCC组以及HCV 相关HCC组检出癌前抗体的阳性率与正常人群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差异随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而增大,而HBV携带组、其它肝炎组以及其他肿瘤组与正常人群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5个癌前抗体中,HBV 相关HCC组检出3个或3个以上癌前抗体的阳性率为52.6% (30/57),乙肝肝硬化组为29.2% (35/120),慢性乙肝组为19.0%(29/153),而正常人群仅为0.8%(4/494).在HBV感染各组病例中,慢性乙肝组癌前抗体阳性率为48.4%(74/153),乙肝肝硬化组为66.7% (80/120),HBV 相关HCC组为82.5% (47/57)(P<0.01),平均癌前抗体阳性数分别为1.37、2.12和3.52(P<0.01).这5个癌前抗体在正常人群中检测不到,而在肝癌及其高危人群中高比例地出现,且阳性率随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而显著升高,反映了这些癌前抗体是肝癌发生的高危风险因子,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可以作为癌前病变趋势的诊断依据.

691 条记录 1/35 页 « 12345678...343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