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军事应激反应性抑郁预测量表的研制
随着生活节奏增快,个体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依据现代应激理论与应激反应研究,个体罹患抑郁和焦虑的风险随应激的增强而增高.军人作为特殊职业人群,面对社会压力的同时,还需满足现代战争对体格与心理素质的高要求.近年来各国战争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经验表明,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会出现多种情绪反应(主要为抑郁和焦虑),对其作业水平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事故、导致非战斗性减员,直接影响战斗力.本研究以官兵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军事应激条件下抑郁发生进行预测研究,为对患病风险预测、人员筛选、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方案构建、组织运行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
1例淋巴瘤合并白血病患者护理中应激理论的应用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中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呈无痛性或进行性加重,常继发感染自身免疫性贫血或肿瘤累及骨髓发生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据有关资料报道,9%~16%淋巴瘤患者可出现白血病转化[1].
-
应激理论在护理专业的应用现状
对应激理论自出现以来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应激理论在护理专业的应用进行回顾,从应激理论的来源,疾病所致应激反应的护理,应激性疾病的护理,各种原因所致的心理应激的护理,特殊职业(护士)人群应激,处理对策及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来揭示护理领域的应激理论运用,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促进学科发展.
-
Roy适应模式的应用
护理理论家Sister Callista Roy受其护理工作经历的影响,分析并创造性地运用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约翰逊的行为系统模式、赫尔森的适应理论、席尔的压力与应激理论、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以及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求理论的有关理论观点构建了罗伊适应模式于1970年正式发表[1],之后又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本文将对该模式予以介绍,并举例说明其应用,供学习和应用借鉴.
-
应用应激理论护理1例恐惧患者的体会
应激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而产生心理生理反应的过程.包括刺激(应激源)、认知评价、应激反应3个环节.[1]应激的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Cognitive Phenomenological Transactional, CPT)理论模型是应激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思维、经验以及个体所体验到的事件的意义是决定应激反应的直接动因;强调与应激有关的时间、地点、事件、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认为应激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产生的,如果个体认为自身无法对付环境的需求则会产生应激体验;个体可以通过有效的应对努力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从而消除应激或降低应激水平. [2]将CPT理论与护理程序相结合,对1例因面对检查而出现高度恐惧的患者实施了心理干预,使其顺利地接受了检查和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骨肉瘤化疗患者护理中应激理论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骨肉瘤化疗患者护理中应激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22例骨肉瘤化疗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利用应激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22例患者运用应激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均可克服心理障碍,并可正确认识疾病,可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接受相关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利用应激理论对骨肉瘤化疗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对疾病产生正确的认识,使患者更好的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对改善其生存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可推广应用。
-
稳态应变负荷评价慢性应激效应的研究进展
20世纪30年代Selye在其应激理论中提出:应激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期过度应激对健康有害,并且首先提出慢性应激对生理功能的累积损伤效应.Selye有关应激的基本概念包括三方面:应激是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与个人的感觉有联系的一种社会心理和生物学的现象,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现象[1].为了描述在现代应激理论中应激对机体的长期慢性作用机制,Sterling和Eyer于1988年提出了稳态应变(allostasis)的概念[2],McEwen和Stellar[3]又于1993年首先详细描述了稳态应变负荷(allostatic load,AL),建立了稳态应变理论框架,克服了应激的模糊概念,发展和完善了应激导致疾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应激效应特别是慢性应激的长期效应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主要从应激的生理反应、稳态应变的相关概念及其稳态应变负荷在卫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军人心理应激源研究进展
1 引言应激(Stress)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医学领域,创始人是加拿大著名生理学家Selye[1].Selye以后,许多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对应激的定义又重新进行了界定[2-4].据统计,目前应激的定义大约有300多种.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5].
-
心理应激干预在对SARS密切接触者调查处理中的应用
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由于不同的适应和应对方式而不同,既可以是正面(适应)的,也可以是负面(不适应)的[1].作为一名社会医学工作者,我们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在人们遇到可能损伤躯体健康的生活事件时,运用应激理论提供心理干预(应激干预),减少、消除由于应激事件对人们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在这次投身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SARS)的斗争中,把心理应激干预作为处理SARS疫情的重要辅助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应激与海马神经元凋亡
自1936年加拿大学者Selye首次提出应激理论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探索应激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病理性应激主要形成以下理论:(1)应激造成机体应激反应的主要特征是增强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其中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终端的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应激激素-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增高为显著特征,且血浆GCs被作为衡量应激程度的典型指标,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1];(2)过高的GCs不但损害机体的内分泌、免疫、消化和心血管等系统,应激时血浆中升高的游离GCs可自由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海马结构造成危害[2,3].
-
心理社会因素与中专学生的自杀行为调查
青少年自杀问题已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则是自杀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学认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既是生活事件应激的后果,也是自杀行为较强的预测因素[1].本研究根据心理学应激理论,评价中专学生3种自杀行为的应对方式、情绪症状,分析多种心理社会因素与自杀关系,以期为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
应激理论在构建唇腭裂患儿母亲早期心理干预模式中的应用
唇腭裂患儿母亲存在严重的负性心理压力,为了减轻患儿母亲心理压力,以应激理论为基础,从心理、生理、社会层面分析患儿母亲存在的应激源,同时构建了唇腭裂患儿母亲在患儿首次手术期间的心理干预模式,以探索改善患儿母亲早期负性心理的有效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唇腭裂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
自塞里提出应激理论以来,学者们对应激引起的疾病更加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应激反应的机理认为是当生物体受到各种刺激时,能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增强而引起的反应.应激反应本身能够协调机体的适应力,所以有"应激无害论"一说.如果过激就会引起机体的生理、病理、心理改变.如同中医的七情学说,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如果过激就会致病.
-
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之特征比较
1心身统一观 尽管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所产生的时空跨度极大,然而两者拥有一个共同的前题:心身统一观。 应激理论可以说是医学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产物。由于应激和健康的关系是以心理生理系统为中介的,应激反应中明显的心理表现就是情绪的变化,而情绪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生理活动。躯体疾病是一种应激源,可导致病人承受轻重不一的心理负担,反之,情绪重负又可成为心身疾病的病因。由此观之,心身统一观乃是应激理论的前提。 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祖国医学形神统一的整体观。中医认为,形与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二者辩证统一,互相影响,彼此依存。《荀子*天论》指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认为有形才生神,七情依附于形。形体功能正常,则心身健康。《灵枢*平人绝谷篇》云:“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反之,形体损则神伤,如《灵枢*本神篇》所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另一方面,心神又可反作用于形体。若神正则形体康,《庄子*在宥》有云:“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乃可以长生。”相反,神伤亦导致形损,正所谓“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
-
应激理论在骨肉瘤放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激理论对骨肉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自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在本科采用应激理论护理骨肉瘤放疗患者100例.分别在放疗前及放疗后,观察和预测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找出应激原.针对不同患者,采用相应心理护理模式.结果 所有骨肉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既定疗程.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医患矛盾.结论 应激理论有助于减轻应激原的作用,缓解骨肉瘤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疼痛,提高患者适应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应激理论在高能聚焦超声缓解晚期胰腺癌疼痛的护理分析
目的:观察FEP-BYO2型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应用FEP-BYO2肿瘤热疗机对靶组织进行超高温(70~100℃)热疗,并将胰腺癌分组进行HIFu疗效统计.结果:完全缓解疼痛率(CR)20%,部分缓解疼痛率(PR)70%,有效率(CR-PR)90%,无效(PD)10%,明显缓解癌性疼痛有效率达80%.所有病例治疗时均未出现胰液漏、腹腔内出血、胃肠道穿孔、皮肤烧伤等并发症.结论:应激理论在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技术中,对缓解晚期胰腺癌的疼痛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应激理论 高能聚焦超声(HIFu) 胰腺癌 护理 -
某校初中生情绪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初中阶段存在着身体加速发育同心理发展相对平稳之间的矛盾,心身发展不平衡使初中生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1].1999年美国健康部门评估,对于大约1/5的9~17岁美国少儿来说生活应激事件是发生心理疾病一个明显的危险因素.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压力之下青少年可能产生很多的情绪、行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将会对他们成年后的心身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2].有研究表明,面对生活应激事件时如果采用不适当的应对策略,如寻仇、狂怒、吸毒,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险[3].现代应激理论认为,生活应激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形成人体的心理应激过程.应激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4].
-
把应激理论引入新兵心理健康教育
为科学地了解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寻求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我们对某部3个新兵连随机抽取的113名男女新兵,严格按照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要求进行了测试和评定.结果发现,与国内成人相比,他们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项因子上,阳性项目数和总分均高,差异显著.通过综合分析,原因主要是: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很少参加社会劳动实践,大多是在父母的娇惯下长大,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比较差;有的新兵入伍前因未考上大学或未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自卑、自怨、抑郁、焦虑;入伍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环境,训练生活异常紧张,还需面对许多考核和测试;加之新兵不会及时调节心理,使负性情绪的后效作用加强,造成心理负担有增无减.
-
应对方式、个性与产妇分娩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怀孕、分娩作为女性一生中的重大生活事件,对个体会造成心理应激反应.根据认知应激理论,心理应激既不是单纯的刺激,也不是单纯的反应,而是由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个性等多种中介因素的影响,心身症状或疾病是应激结果的多因素作用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孕妇的个性、医学应对方式二项中间变量与反映分娩质量的几项生理指标,如产程、疼痛程度、出血量等之间的相关性.
-
大学生考试应激研究现况
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Stress)是一种反应模式,是个体在察觉需要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应激的结果可以有适应和适应不良两种情况.引起机体内稳态变化的刺激称为应激源(Stressor),它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