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广东省麻风菌株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 了解广东省麻风菌株基因型及其传播与国内外的关系,探讨外来麻风病患者对广东省流行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广东省籍与外省籍麻风患者取皮肤活检,进行麻风菌株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结果 广东籍患者主要以SNP 1型菌株为主,少数为SNP 3型菌株.输入性病例菌株均为SNP 3型菌株.SNP 1型菌株的VNTR基因型,尤其是18-8、12-5、ML-1、(TA) 10与(GGT)位点的等位基因与国内其他地区SNP3型麻风菌株不同.但是SNP 3型的广东籍患者其菌株的VNTR基因型与SNP 1型菌株的VNTR型很接近,18-8、12-5等位基因型一致,差异仅在ML-1,(TA)10和(GGT)5位点.结论 广东籍患者麻风菌株以SNP 1为主,与国内多地区的菌株不同.推测其传播路径与早期“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少数为SPN 3型的广东籍患者是否为输入病例的二代传播,值得深入研究及监测追踪.
-
50株麻风菌基因分型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中国麻风菌基因分型图谱,以选择合适麻风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基因位点.方法从云南省文山州的37例、其他省市的13例麻风患者的皮损活检中,提取麻风菌DNA.以麻风菌基因组内的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为基因分型的基础,对11个位点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确定其重复序列的拷贝数.结果中国麻风菌株在GGT5、12-5、21-3、23-3位点的同一性高达100%;12-5位点仅表现为3个拷贝;AC8、18-8、27-5、rpoT的同一性分别达97%、94%、97%、85%;GTA9、6-7、AC9位点有非常明显的多样性,但GTA9的多样性与其他国家不同.结论中国麻风菌株多数位点的基因型与印度、菲律宾的菌株一致,提示中国麻风菌株与印度和菲律宾的菌株相近;12-5位点可作为区别中国与周边国家麻风菌株基因分型的标记物;VNTR基因分型方法可应用于麻风病传播链和分布的流行病学研究.
-
抗麻风免疫中的IL-12初步研究
机体对麻风菌免疫应答的差异产生的麻风病特有的"免疫光谱现象"是麻风病5型分类的基础.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常归为少菌型(paucibacillary leprosy,PB);中间界线类(BB)、界线类偏瘤型(BL)和瘤型(LL)归入多菌型(multibacillary leprosy,MB).
-
麻风误诊1例的原因分析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6岁,因左前臂溃疡来本院就诊.神志清,精神好,面部潮红并轻度水肿;左前臂外侧有一(6×12)cm无痛性溃疡1年余,色暗红,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差.经我院皮肤科诊断以"难愈性溃疡"转入外科治疗.外科给予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换药等治疗3天,无明显效果.护士为病人输液时发现其双手"虎口"处肌肉萎缩,病人似"醉酒貌",交谈时发现其精神紧张;询问病史,病人总是闪烁其辞,遂将疑点报告医师.经有关医师会诊,经皮肤组织液涂片查菌及溃疡处查麻风菌,结果均呈强阳性.遂转入麻风病区给予治疗,其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
麻风病联合化疗的疗效
综述现有抗麻风药物抗麻风菌的活力和毒副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完成治疗后的复发率,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麻风专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提出缩短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疗程至1年,及少菌型麻风用3种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一次量治疗的建议,鉴于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的疗期缩短至 2年的疗效观察,少菌型麻风在我国非常少,建议我国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化疗方案固定疗期的治疗为宜.
-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与您一道关注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沉重灾难.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
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麻风溃疡疗效分析
麻风溃疡有两种,一种是由于麻风细胞高度浸润所致的原发性溃疡,多见于瘤型麻风及界线类偏瘤型麻风斑块或结节上,溃疡内大量麻风菌,这些溃疡如予以适当处理可迅速愈合留下瘢痕.另一种麻风溃疡是继发于局部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好发于足底,手指及小腿等肢端易受压、受损的部位,此种溃疡往往久治不愈或时愈时发,严重的深达皮下、肌层或骨质,溃疡周围高度角化,久治不愈的溃疡还可发生癌变.1本研究中溃疡均为继发性溃疡,我们应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对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的患者进行治疗,发现其对麻风溃疡伤口的修复有促进作用,现报道如下.
-
麻风患者角膜损害部位及其相关眼病分析
麻风角膜损害可由麻风菌直接侵犯所致,也可继发于兔眼,角膜感觉障碍等眼部残疾1,国内外对其报道一向较多2,但对于角膜损害具体部位及其相关眼病目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我院麻风寄养病人角膜损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
456处涂膜麻风菌数量指数分析
麻风菌直接镜检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诊断麻风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提高其准确性对临床的诊治,尤为重要.
-
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验证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与流行病学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03-2007年发现的106例新麻风患者菌株进行了6个VNTR位点分型,以系统发育树分析与流行病学的关联性.结果:丘北菌株依据(GTA)9等位基因型可分为两大菌群.第一枝由(GTA)9位点从9到13个重复数组成的A、B和C聚集株,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和西北部;第二枝由(GTA)9重复数高达20以上的D、E菌株组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A至F聚集株内,至少有两个或以上有多个患者的家庭.第一菌群内患者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 但第二菌群内患者则缺乏关联性.结论:(GTA)9等位基因高度多态菌群来源与异质性的原因不清楚.以家庭和邻居关联的麻风病传播在丘北县很常见,有多个患者的家庭,感染菌株可能来自相同的传播链.
-
32株麻风菌rpoT基因和SNP基因分型
目的: 了解中国麻风菌株rpoT和SNP基因型特征及地理分布.方法: 从32例中国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提取DNA.rpoT基因分型采用PCR-直接测序;SNP分型采用PCR-直接测序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 32份中国菌株的SNP均为3型.32份菌株中,来自我国东南部和藏族地区的12份菌株rpoT基因为4个拷贝;来自云贵川的20份菌株rpoT基因为3个拷贝.结论: 32份菌株均为SNP 3型,但我国不同地区rpoT基因型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
RT-PCR检测16S rRNA基因片段对麻风菌活性的评价
目的: 探讨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基因片段判断麻风菌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BI值和联合化疗(MDT)的疗期对27例麻风患者分组,以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的特异性片段.结果: (1)无论BI高低,未经治疗的患者16S rRNA均为阳性.(2)MDT治疗、BI≥3~6者的11例患者中:有9例16S rRNA为阳性,MDT疗期小于和大于6个月的两组中均各有1例患者16S rRNA阴性.(3)MDT治疗、BI≤2的6例患者:有1例MDT小于6个月病人其16S rRNA阳性,其余5例患者16S rRNA均为阴性.结论: 随MDT治疗的进行,麻风菌16S rRNA阳性患者比例减少;诊断时BI值越低的患者中,经治疗后皮损中麻风菌16S rRNA阴转的比例增大,提示麻风菌16S rRNA与患者皮损中麻风菌活性具有相关性.
-
云贵川三省麻风菌株基因分型的比较研究
目的:了解云南、四川、贵州三省麻风菌株基因型的地理分布.方法:从云南省丘北县、四川省凉山州、贵州省兴义市分别采集59、21、31例麻风患者皮损活检,提取麻风菌DNA,对6-7、AC9、GTA9 3个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VNTR)位点的PCR产物测序,确定各位点重复序列数进行分型.结果:三省在6-7位点上有5种基因型,云南以7个拷贝的基因型为主,其它两地区的菌株在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型为7、8、9,其分布无显著性差异.AC9位点上有4种基因型,三省均以8个拷贝的基因型为主.GTA9位点有非常明显的多样性.云南GTA9为9个拷贝的菌株占总菌株数的18.18%.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麻风菌的基因型与地理分布有关.但需要以更多的位点,了解以VNTR为主的基因分型能否应用于麻风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链的流行病学研究.
-
新发和复发麻风患者中麻风菌的氨苯砜、利福平耐药基因的检测
目的:检测麻风菌的氨苯砜、利福平耐药基因,以了解复发与耐药的关系.方法:在PCR扩增出麻风菌的氨苯砜耐药基因fol P1、利福平耐药基因rpoB靶片段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测序和异源双链分析确定相应基因是否有突变.结果:在7例复发病例中,发现2例为DDS耐药菌株,但未发现有RFP耐药菌株.在35例新病人中,有22例和31例分别扩增出fol P1和rpoB基因,但均未发现有DDS、RFP基因突变.结论:结合2例DDS耐药病例的临床病史分析提示,fol P1基因不同突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DDS耐药.虽然本研究未发现有RFP耐药菌株,但是对复发病例开展DDS、RFP耐药检测却是十分必要的.
-
麻风病治愈者血清抗麻风菌特异性酚糖脂IgM抗体测定
麻风复发是严重的临床问题,因此,围绕着麻风复发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
麻风流行区不同人群抗酚糖脂抗体检测结果
为检测我县不同人群中麻风菌(ML)的亚临床感染情况,给麻风预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采用WHO推荐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PGL-Ⅰ-ELISA方法进行了不同人群的血清抗体水平调查1,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鼻拭子中麻风菌DNA的提取与检测
用鼻、咽喉、阴道等拭子收集分泌物标本,是检查病原微生物的一种简便的、非损伤性的方法.鼻腔是麻风菌进人人体和排除的通道,也是麻风病传播的传播途径之一.鼻拭子中麻风菌DNA检测,是麻风病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受鼻拭子取量少或携带菌量少的限制,传统的酚、氯仿抽提DNA,显然不适宜.本文介绍三种DNA提取方法,比较其优缺点及克服的方法.
-
麻风菌检查质控措施及其对策的研讨
常规的皮肤查菌是麻风防治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检查技术,对麻风病人诊断、分型、MDT方案的实施、疗效观察、疗后监测,复发诊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麻风病人由过去封闭式住院隔离治疗转向院外门诊及家庭治疗并逐步实现同其它疾病一样到综合医院治疗,麻风菌检查质控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对1990~1994年5年间湖北省在全面推行MDT,组织基本消灭麻风达标考核验收的工作中加强对麻风菌检查质控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以及今后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总结和研讨,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
麻风病诊断之体会
麻风病往往致残,从而使社会对之恐惧和歧视,包括受过医学教育者.因此"早而准"的诊断麻风很重要.前者可早治疗,没有或少有畸残,且迅速抑制或杀灭麻风菌,使其不变成为有传染性的病人,中止其传播,不成为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后者即诊断无误,既不要漏诊、误诊,更不能没有足够的依据,就下诊断,否则这些均会给病人、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
麻风菌基因分型及流行病学应用的研究
虽然麻风病在全世界不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麻风病的发现率仍旧没有明显下降.既往认为,麻风茵不能体外培养,缺乏对麻风茵的深入了解.基因组测序的成功,为麻风菌的分型提供依据.迄今为止,VNTR和SNP是麻风茵分型的基础,VNTR是由于核苷酸在复制过程中的滑动链错配引起,麻风茵的基因分型和麻风茵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VNIR为基础的地理分型和麻风病的短传播链有关,而且对于复发和再感染的鉴别具有积极意义.并探讨VNTR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