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职业人群遗传多态性与 1,3-丁二烯致癌作用的关系

    作者:云水英;孙金秀;李斌

    1,3-丁二烯(BD)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合成橡胶、轮胎及其他聚合物的生产.2002年,美国环境保护局将BD定为以吸入方式接触时为人类致癌物.实验室和职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接触对象的遗传多态性影响着BD致癌作用的程度.机体对BD致癌作用的反应涉及到代谢通路、DNA损伤修复过程及相关基因多态性,代谢过程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微粒体环氧化物水化酶(mE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等代谢酶的不同基因型及DNA修复过程中的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等都可能与BD的致癌作用有关.本文拟就近年来关于BD的遗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作一综述.

  • N-乙酰基转移酶2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M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研究

    作者:安慧茹;吴雪琼;王仲元

    目的 研究药物代谢酶NAT2、GSTM1、GSTT1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肝损伤的关系,阐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ATDILI)的分子机制.方法 解放军第三○九医院结核科2008-2009年度住院初治结核病患者208例,具有明确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患者为肝损伤组(共101例),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患者为对照组(共107例),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两组的NA T2基因多态性并分型.通过多重PCR方法检测两组患者GSTM1、GSTT1是否存在基因型缺失.以SPSS12.0软件进行x2检验处理,比较两组之间各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并计算各基因型风险系数(odds ratio,OR值)及95%可信区间(95% CI),分析疾病与基因的关联强度.结果 (1)肝损伤组患者中,39.6% (40/101)为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对照组中,12.2%(13/107)为NA T2慢乙酰化基因型.NA T2慢乙酰化基因型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系数(OR值)为4.74(95%CI=2.42~9.28;x2 =20.62,P<0.05).(2)肝损伤组中,GSTM1缺失基因型占63.4%(64/101),对照组GSTM1缺失基因型占51.4%(55/107);两组比较GSTM1缺失基因型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OR值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为1.64(95%CI=0.94~2.84,x2=3.038,P>0.05).肝损伤组中,GSTT1缺失基因型占47.5%(48/101),对照组GSTT1缺失基因型占45.8%(49/107),两组比较OR值接近,为1.07(95%CI=0.62~1.85,x2=0.063,P>0.05).(3)肝损伤组中同时具有NA T2慢乙酰化基因型及GSTM1缺失基因型的患者29例,对照组5例,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系数OR值高达10.21(95%CI=3.87~26.96,x2=20.62,P<0.005).结论 NAT2基因的慢乙酰化基因型及GSTM1缺失基因型可能与ATDILT有关.

  • 中国人群谷胱甘肽转移酶M1和T1的基因多态性分析:系统综述及吉林省结核涂阳人群研究

    作者:李晓婷;袁燕莉;夏愔愔;于宝柱;张铁娟;刘欧;吕晓珍;詹思延

    目的 了解谷胱甘肽转移酶M1(GSTM1)和T1(GSTT1)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及吉林省结核涂阳人群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系统综述方法,以"GSTM1/GSTT1+多态性"为关键词搜索国内发表于2009年1月以前、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或队列研究基线的文献,经综合分析获得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分布信息.以吉林省14个县(区)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间的全部结核涂阳病例(共112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PCR法检测GSTM1、GSTT1基因型.结果 系统综述得到中国人群GSTM1、GSTT1基因纯合缺失型和GSTM1-GSTT1联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2%、46.8%和26.2%,其中以汉族为主的人群分别为53.4%、44.9%和25.5%;本研究中吉林省结核涂阳人群相应频率分别为57.2%、20.4%和13.7%,GSTM1、GSTT1基因型及组合基因型分布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系统综述结果相比,本研究人群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频率偏高(P=0.016),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和GSTM1-GSTT1联合缺失基因型频率明显偏低(P值均<0.001).结论 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差异;本研究人群结果与系统综述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前者样本量较大、既往研究对象多为南方人群所致.

  • 大肠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Meta分析

    作者:蒋沁婷;陈坤

    大肠癌(CRC)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参与其演变过程的代谢酶系主要有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N-乙酰基转移酶(NATs)、细胞色素P450(CYP)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 温石棉对A549细胞细胞色素P4501A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起恩;杨新宇;闫蕾;赵京辉;刘世杰;沈惠麒

    目的探讨温石棉对体外培养细胞中外源性化合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UICC温石棉(UC)和国产茫崖温石棉(MC)分别作用于A549细胞,测定A549细胞中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并用苯并(a)芘对酶活性进行诱导,再测定温石棉对2种酶诱导活性的影响.结果 UC与A549细胞作用24 h,乙氧基异酚恶唑-O-去乙基酶(EROD)活性随剂量增加呈缓慢递增趋势,200 mg/L UC可使EROD活性升高40%,但200 mg/L UC作用48 h则使其活性下降32%,提示UC对A549细胞EROD活性的影响呈现低剂量短时间诱导,而高剂量长时间抑制的趋势. MC对EROD活性的影响呈现多向性,无论作用24 h还是48 h,25 mg/L的MC诱导作用强 (分别为对照组的1.86和1.28倍),但随MC剂量增大和作用时间延长,EROD活性也随之下降,低仅为对照组的35%.UC作用对GST的影响不明显,高仅使GST活性升高20%.MC在25 mg/L时对GST的诱导强,为对照组的1.4倍,但随着剂量的增加, 对GST活性的作用由诱导转为抑制,200 mg/L时GST活性下降了18.7%.先用温石棉与A549细胞作用24 h,再加入苯并(a)芘对酶活性进行诱导,发现无论是UC还是MC,均未对苯并(a)芘诱导的EROD活性产生明显影响,但200 mg/L 的UC和100 mg/L的MC均可增加GST的诱导活性.结论不同剂量温石棉对EROD和GST活性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其原因可能与2种温石棉的物理化学特性及表面活性有关.

  • 中国汉族人口三种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冷曙光;宋文佳;王雅文;谷也平;潘祖飞;肖军;刘玉瑛;郑玉新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口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样本为450名中国汉族人口,采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GSTP1+313核苷酸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GSTM1缺失型和GSTT1缺失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7%和49%,同时具有GSTM1缺失型和GSTT1缺失型基因型的个体频率为28.92%;而GSTP1+313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为18.7%.并发现该人群中同时具有3种危险基因型(GSTM1缺失型、GSTT1缺失型和GSTP1+313A/A)的个体频率为18.04%.GSTs基因型分布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结论中国汉族人口GSTM1、GSTT1和GSTP1基因呈多态性分布,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不同于其他种族.

  • 石棉作业对工人血浆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尹衍玲;王起恩;闫蕾;赵晓红;鲍国春;张宇;赵红;陈洋;刘世杰

    目的探讨接触石棉是否会影响工人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及GSTM1基因型对体内GST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94名石棉作业工人及51名对照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每人的一般情况和职业史等.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和淋巴细胞,血浆用于GST活性测定,淋巴细胞用于提取DNA进行GSTM1基因型分析.结果石棉作业工人血浆中的GST活性(23.0±6.9) 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工人的(32.6±11.8) U/L,且随着石棉作业工龄的延长及累积石棉接触剂量的增加,工人血浆中的GST活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用GSTM1基因型对两组工人进行分层后发现,携带GSTM1+/+和GSTM1-/-基因型的石棉作业工人,其血浆中的GST活性分别为(24.0±6.1) U/L和(22.5±7.3) U/L,均低于同种基因型的对照组工人,对照组分别为(38.1±13.2) U/L和(26.8±6.6) U/L.同时还发现,携带GSTM1-/-的对照组工人血浆中的GST活性明显低于携带GSTM1+/+者,而石棉作业工人组虽也有类似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接触石棉可明显降低体内GST的活性.在对照人群中,GST活性受GSTM1基因型的影响,而在石棉作业工人中,这种影响不明显.

  • 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原核表达及其高亲和噬菌体融合肽的筛选

    作者:丁宁;肖慧;许立新;余守章

    目的 构建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标记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HMGB1的高亲和肽.方法 用RT-PCR方法扩增HMGB1 cDNA,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并转化大肠杆菌,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GST-HMGB1蛋白表达;Ni2+-NTA和多粘菌素B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重组HMGB1蛋白.以重组HMGB1蛋白为靶分子,进行4轮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的筛选,从第4轮洗脱物中随机挑选20个单克隆噬菌体扩增后进行ELISA鉴定,用酶标仪测定450 nm处的吸光度值.对获得的阳性单克隆噬菌体分别进行扩增、纯化,并对DNA测序,以确定插入七肽的氨基酸序列.结果 RT-PCR扩增HMGB1 cDNA大小约648 bp,成功构建了pGEX4T-1-HMGB1重组质粒并纯化了HMGB1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5000.经过4轮筛选后,噬菌体富集了74倍(第4轮与第1轮回收量分别为5.2×108、7.0×106 pfu),随机挑取的20个噬菌体克隆中9个可与HMGB1结合,测序发现其中的6个序列一致,均为DYFVSSV.结论 筛选到1个可与HMGB1高亲和结合的噬菌体展示七肽,其对HMGB1活性的拮抗效应有待进一步阐明.

  • 广东省湛江市抗溴氰菊酯白纹伊蚊代谢酶活性及其特征研究

    作者:李袁飒;孟凤霞;蔡松武;刘起勇

    目的 了解广东省湛江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抗性水平和多功能氧化酶(MFO)、非特异性酯酶(NS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活力水平及动态特征,为该地区白纹伊蚊控制及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实验室品系为参考,采用WHO推荐的成蚊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同时用酶标仪测定酶活力;SPSS 20.0软件分析比较种群间酶活力水平、酶活力的频率分布、变异性、酶活力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等.结果 广东省湛江市白纹伊蚊已经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性;其成蚊的MFO、NSE和GST酶活力分别为实验室参考品系的1.67、1.91和1.96倍,且两种群间3种代谢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野外种群3种代谢酶的活力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GST抗性为主要机制,抗性个体高达72.73%,其次为NSE,抗性个体占59.76%,另外还存在2种或3种酶活力同时增高的抗性个体.结论 白纹伊蚊湛江种群成蚊对溴氰菊酯的高抗性,可能与3种代谢酶尤其是GST活力增强有关;应加强该地区白纹伊蚊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与机制研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抗性治理策略.

  •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乳腺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作者:万国兴;李锋;李文琴;孙建平;曹玉文

    目的 对已发表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乳腺癌的易感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D),收集关于GST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研究,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RevMan 5.2、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 CI,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累积病例5 176例,对照5 89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群中GSTM1基因缺失型个体较正常型个体乳腺癌发病风险明显增高(OR=1.34,95% CI=1.12 ~1.60,P=0.002);按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南方及北方人群GSTM1基因缺失型个体乳腺癌发病风险均较正常型高(南方人群:OR=1.14,95%CI=1.01~1.28,P=0.03;北方人群:OR =2.65,95% CI =2.04 ~3.34,P<0.01).结论 GST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乳腺癌易感性相关,GSTM1基因缺失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 原发上皮性卵巢癌耐药相关标志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黄啸;蔡树模;施达仁;杨文涛;李小妹;金爱萍

    肿瘤组织中多药耐药(MDR)、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耐药有关[1].因此,我们对111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进行MDR、GSTπ、TopoⅡ水平的测定,结合化疗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

  • PD98059下调GST-π表达增强人肠癌RKO 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

    作者:张晔;曲秀娟;刘云鹏;侯柯佐

    目的 探讨在肠癌RKO 细胞中,MAPK/ERK 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 对奥沙利铂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MTT 法测定奥沙利铂和(或)PD98059 处理后对人肠癌RKO 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Western-blot 方法检测PD98059 作用人肠癌RKO 细胞24 h 后,RKO 细胞中p-ERK 及GST-π蛋白的表达.结果 奥沙利铂作用人肠癌RKO 细胞24、48 和72 h,IC50 值分别为38.72、23.41、10.81 μg/ml,20 μmol/L PD98059 预处理RKO 细胞24 h后,再加入奥沙利铂培养24、48 和72 h,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KO 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显著增强.20 μmol/L PD98059 作用RKO 细胞24 h 后,p-ERK 蛋白表达明显下调,GST-π蛋白表达亦明显下调.结论 PD98059 通过有效抑制ERK 通路,进一步下调人肠癌RKO 细胞内GST-π的表达,增强RKO 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

  • 谷胱甘肽-S-转移酶 P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易感性的 Meta 分析

    作者:王曼;高峰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的关系。方法全面检索和筛选相关文献,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比值比(OR值)及95%的可信区间(95% CI),并评价其发表偏倚,运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实际纳入文献6篇,共包括1219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38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2403例,进行Meta分析和关联性研究;GSTP1基因多态性与UC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及等位基因的P值、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如下:(GG+GA)vs. AA:P=0.05,OR=1.76,95% CI 1.00~3.08;GG vs.(GA+AA):P=0.03,OR=1.52,95% CI 1.05~2.21;G vs. A:P=0.03, OR=1.59,95% CI 1.04~2.45。我们根据种族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及等位基因的P值、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如下:(GG+GA)vs. AA:P<0.00001, OR=2.20,95% CI 1.79~2.71;GG vs.(GA+AA):P<0.00001,OR=1.82,95% CI 1.51~2.20;G vs. A:P<0.00001,OR=1.89,95% CI 1.66~2.17。我们共检索到2篇欧洲人群GSTP1基因多态性与CD关系的研究,其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及等位基因的P值、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如下:(GG+GA)vs. AA:P=0.92,OR=1.03,95% CI 0.59~1.81;GG vs.(GA+AA):P=0.53,OR=1.40,95% CI 0.49~4.00;G vs. A:P=0.75,OR=1.09,95% CI 0.66~1.79。结论 GSTP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UC的危险因素,其与中国汉族人群UC关系尚缺乏相关研究,GSTP1基因多态性与欧洲人群UC和CD的发病风险可能无明显关联。

  • 新疆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及塔吉克族人群中谷胱甘肽转硫酶M1基因多态性分布

    作者:卢晓梅;杨婷;徐淑永;温浩;王星;任智慧;吕国栋;刘涛;王嵬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转硫酶M1(Glutathione-S-Transferase M1,GSTM1)基因在新疆哈萨克、维吾尔、塔吉克族人群中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方法 用PCR与电泳技术分析1 121名健康人群(男442名,女679名;其中哈萨克族654名、维吾尔族412名和塔吉克族55名)中GSTM1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状况.结果 GSTM1基因在维吾尔、塔吉克和哈萨克族中的缺失率分别为62.6%、50.9%和47.4%,其中,维吾尔族中GSTM1基因缺失型(GSTM1 null)明显高于哈萨克族(OR:1.859,CI为1.445~2.391,x2=23.71,P=0.000),而维吾尔族与塔吉克族之间、哈萨克族与塔吉克族之间GSTM1 null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STM1 null基因型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中分布频率明显不同,提示GSTM1基因在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多态性.

  • 谷胱甘肽S-转移酶M1及T1基因突变对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影响

    作者:郭梅;孙永红;李世明;王东;刘茜;张喜英;刘潇潇;冯福民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1、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ADIH)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8月至2006年7月,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从接受抗结核化疗开始随访3个月期间出现肝损伤(病例组106例)及未见肝损伤(对照组106例)的结核病患者,病例组男73例,女33例,年龄15~88岁,平均(49±19)岁;对照组男73例,女33例,年龄17~85岁,平均(49±19)岁.应用PCR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GST M1和GST T1基因多态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ST基因型与ADIH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病例组GST M1基因缺失型50例(47.2%),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5例(23.6%),OR值为2.786(95%CI为1.513~5.130);病例组和对照组GST T1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文化程度、职业、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和结核类型6个可疑危险因素中,仅体重指数和饮酒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分析中调整体重指数、饮酒两个因素后,GST M1基因缺失型仍与ADIH的发生显著相关,OR值为3.022(95%CI为1.540~5.926),仍未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GST T1基因型频率与ADIH的发生有关.结论 GST M1基因缺失型可能是抗结核治疗患者发生肝损伤的易感基因型.

  • 长期缺氧对肺腺癌SPCA1细胞谷胱甘肽转移酶表达及耐药性的影响

    作者:柳永蕾;宋现让;王兴武;魏玲;李大鹏

    目的 探讨长期缺氧对SPCA1细胞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表达的影响及耐药性的改变.方法 SPCA1细胞常氧(20%O2)和缺氧(0.5%O2)条件下作用16 h后,提取RNA和蛋白,用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GST-πmRNA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IF-1α蛋白;制备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ST-π表达;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分析SPCA1细胞对阿霉素和丝裂霉素的药物敏感性.通过RNA干扰技术下调HIF-1α表达后,分为对照组和干扰组,观察GST-π的表达.结果 设常氧组GST-π mRNA表达率为1,缺氧组为12.2.常氧组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5.78±1.25)%,缺氧组为(72.13±2.11)%.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HIF-1α表达明显增加.计算1%克隆存活的药物浓度,阿霉素处理细胞,常氧组浓度为(0.29±0.05)μg/ml;缺氧组浓度为(0.48±0.07)μg/ml;丝裂霉素处理细胞,常氧组浓度为(0.71±0.10)μg/ml;缺氧组浓度为(0.79±0.12)μg/ml.干扰HIF-1α后,HIF-1α mRNA与对照组比较下降了70%,而GST-πmRNA稍有下降.GST-π蛋白表达常氧条件下对照组为(32.14±1.23)%,干扰组为(30.88±1.65)%;缺氧条件下对照组为(64.78±2.45)%,干扰组为(67.42±2.21)%.结论 长期缺氧可诱导SPCA1细胞HIF-1α和GST-π表达增加,对阿霉素耐药性增加,对丝裂霉素没有影响,HIF-1和GST-π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关系

    作者:宋东奎;邢东亮;张莉蓉;蒋欣;乔保平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危险因素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基因分析技术,分别检测108例膀胱癌患者和112例非肿瘤患者GST基因型:GSTM1和GSTT1空白基因出现情况及GSTP1-105和GSTP1-114两个常见突变位点的多态性.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膀胱癌发病的影响.结果 膀胱癌组和对照组中GSTM1缺失型(GSTM1-null)、GSTT1缺失型(GSTT1-null)及GSTM1/GSTT1联合缺失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5%和54.5%,65.7%和51.8%,26.9%和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36,P=0.012).GSTP1-105和GSTP1-114突变纯合子(Val/Val)和突变杂合子(Ile/Val)基因型在2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组中未检出GSTP1-114突变纯合子(Val/Val).GSTM1-null、GSTT1-null及GSTT1/GSTM1-null基因型在中、低分化(G2/G3)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58.3%、57.4%和24.1%,在临床分期T2~T4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47.2%、52.3%和16.7%,分别与高分化(G1)、临床分期Tis~T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职业暴露、嗜食熟肉是膀胱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7.510(2.899~19.454)、2.227(1.169~4.240)、6.147(2.451~15.419);女性膀胱癌发病危险性明显低于男性,OR值为0.273(0.133~0.557).吸烟、职业暴露、嗜食熟肉与GSTM1-null和GSTT1-null基因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使膀胱癌发病风险增高(P<0.05). 结论 GSTM1-null和GSTT1-null基因型与膀胱癌易感性有关,且携带该基因型的膀胱癌患病群体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吸烟、职业暴露、嗜食熟肉是膀胱癌发病危险因素,与GST易感基因型交互作用使膀胱癌发病风险增高.

  • 消化道肿瘤转移淋巴结中P糖蛋白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的表达与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韩杰;檀碧波;赵建辉;王安峰;吕炳蓉;耿玮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灶中P糖蛋白(P-g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54例胃癌和大肠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培养化疗药敏性实验,行原发灶和转移灶P-gP和GST-π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肿瘤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P-gp和GST-π表达一致率较低,分别为22%(k=-0.0133,P=0.8698)和50%(k=0.1137,P=0.1496);淋巴结转移灶中P-gP和GST-π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原发灶(Z=-3.0448,P=0.0023;Z=-2.1178,P=0.0034).②VCR、OPT、OXA、DDP、MTX对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抑制率明显低于原发灶(均P<0.05),仅VP-16对原发灶的抑制率明显低于转移灶(P=0.0406).③原发灶中P-gp表达程度与5-FU、VCR和PTX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呈负相关(r=-0.4142~-0.5712,均P<0.05),GST-π表达程度与5-FU、VCR、OPT和PTX的抑制率呈负相关(r=-0.3927~-0.4951,均P<0.05);转移灶中P-gP表达程度与VP-16、PTX和eADM对肿瘤细胞抑制率呈负相关(r=-0.3802~-0.4624,均P<0.05),GST-π表达程度与5-FU、VCR、DDP的抑制率呈负相关(r=-0.3996~-0.5345,均P<0.05).结论 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灶中P-gP和GST-π的表达以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存在与原发灶不同的异质性,淋巴结转移灶具有更强的耐药倾向.术后辅助化疗的靶目标应针对淋巴结转移灶.

  • 胃癌和食管癌中肿瘤耐药标志物P糖蛋白、热休克蛋白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薛军;支学军;张振忠;幺景满;薄爱华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产生与P糖蛋白(P-gP)、热休克蛋白(HSP)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等的过度表达有密切关系.我们对66例原发性胃、食管癌组织中P-gP、HSP及GST-π进行检测,旨在进一步了解胃、食管恶性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为在化疗中克服耐药,制定合理、高效的化疗方案提供依据.

  • 生物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的研究

    作者:管同郁;李鸣;那彦群

    目的探讨生物转化酶类细胞色素P450(CYP)基因CYP1A1m1、m2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M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寡核苷酸芯片对83例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组)和115例非前列腺癌对照者(对照组)的中国汉族人基因组DNA进行CYP1A1、GSTM1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GSTM1缺失型在前列腺癌组和对照组均为48例 (57.8%,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25), GSTM1缺失型使患前列腺癌的危险度增加1.9倍(95%CI=1.10~3.40).GSTM1缺失型随着前列腺癌的分期、分级的提高,其相对危险度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组CYP1A1基因的两个多态位点m1、m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GSTM1缺失型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关,与前列腺癌的分级、分期有关,对临床预测前列腺癌预后可能有一定意义.

200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