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心理疗法
中医把心理疗法归结为情志相胜治病的原则,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悲胜怒、喜胜悲、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这一七情相胜治病法的原则.<医方考>曰"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明者触类而旁通之,则本在我矣."所以说,心病还要心药医,从而阐明了心理治疗的原则.
-
论《针方六集》的学术价值
《针方六集》为吴昆所著,刊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吴昆(1551-1621?),字山甫,号鹤皋,明代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于儒家世家,幼嗜岐黄之术,自束发修儒,即“游心《灵》、《素》诸砭焫针经,皆时讨究”,因科举失志而感世态之炎凉,自度不能兼善天下,则欲拯斯民于沉疴,遂以医为业,矢志勤学,不耻下问,初悬壶于桑梓,后为提高技艺,乃外出云游,遍访天下名师,凡有长于已者,皆屈尊俯就,数十年惨淡经营,终至业精.晚年致力著述,其著有《医方考》、《药纂》、《脉语》、《素问吴注》、《十三科证治》、《砭焫考》、《针方六集》、《参黄论》等.《针方六集》是集中反映其针灸学术思想的典型著作.在书中他主张针灸药并用,是我国历史上提倡综合治疗的医家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
《医方考》中黄芪配伍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医方考》中黄芪的配伍规律,为临床正确使用黄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医方考》中载有黄芪的方剂,对方剂中与黄芪配伍的药物进行功效分类,对每类药物的高频药物进行频次统计. 结果 《医方考》中记载有黄芪的方剂共41首,其中与黄芪配伍的药物类别前5位的是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各类药物中与黄芪配伍频率高的是甘草(28次),其次有人参(27次)、当归(25次)、白术(15次)等.当黄芪发挥不同功效时候也有相应的高频药物配伍. 结论 黄芪多与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在其发挥不同功效时应联合此功效下的特异性配伍用药.
-
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载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方由桃仁12克、大黄12克、桂枝6克、芒硝6克、甘草6克组成,以水7升,煮前四味,取2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时温服5合,日三服.《伤寒论》指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下,宜桃仁承气汤.本方具有活血、逐瘀、泻热的功能.主治下焦蓄血,伤寒外证不解,热结膀皖,少腹胀满,大便黑,小便自利,谵语烦渴,发热如狂,及血瘀经或产后恶露不下,少腹胀满疼痛或蓄血痢疾症.《医方考》指出:桃仁,润物也,能泽肠而滑血;大黄,行药也,能推陈而致新;芒消,咸物也,能软坚而润燥;甘草,平剂也,能调胃而和中;桂枝,辛物也,能利血而行滞.
-
漫谈"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丸"出自明代医家吴所著之<医方考>一书,是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前人认为,痰病治法有化痰、消痰、涤痰三类.一般痰病都用化法,较重的用消法,留而不去的顽痰则用涤法.所谓化痰,即逐渐消除之意,不能操之过急.痰的生成,有因外邪引起的,也有属于内因的.其性质有风痰、寒痰、热痰、湿痰、燥痰的不同,化痰的方法则有宣肺化痰、温阳化痰、清热化痰、燥湿化痰、润肺化痰的区别.由于"肺为贮痰之器",痰证常引起咳嗽,故化痰每以肺为主.又因"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化痰又常与健脾和胃的治法结合.
-
白金丸
据明代医家吴昆撰著的《医方考》记载:“昔有一妇人,癫狂失心,数年不愈,后遇至人授此方,初服觉心胸有物脱去,神衰洒然,再服顿愈。”书中所述的“此方”,就是著名的除痰方剂--白金丸。
-
轩岐精言(5)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还提出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理论,分别进行系统阐发.对于郁证脉象的特点,提出郁脉多沉;对于病因,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证及预后转归.中医治郁的方药多端,但当首推逍遥散方,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当加减.费伯雄在《医方考》中说:逍遥散为解郁之善剂.《景岳全书》中论述越鞠丸可解诸郁:“凡诸郁滞,如气、血、食、痰、风、湿、寒、热,或表或里,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当各求其属,分微甚而开之,自发不愈.
-
解读保和丸
1治疗伤食,我们先想到的方剂是保和丸。保和丸出自一代大医朱丹溪之手,保和丸为寻常成药,方药组成也极简易平实,多不被医者、患者所重视。
保和丸实由三组药组成:
第一组药是消食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即萝卜子)。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山楂甘而酸,酸胜甘,故能去肥甘之积;神曲甘而腐,腐胜焦,故能化炮炙之腻;卜子辛而苦,苦下气,故能化面物之滞……”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指出:“山楂酸温收缩之性,能消油腻腥羶之食;神曲辛温蒸窨之物,能消酒食陈腐之积;卜子辛甘下气而制面……”两位医家都提到了方中每味消食药都有其偏性,临证时,伤食患者也并非肥甘、炮炙、面物等等必需俱伤。那么,我们在用方时,也并非山楂、神曲、莱菔子必需三药并用,可以随证并用,也可以随证取其一、二,还可以根据药物偏性和所伤之物及其兼夹证,随宜取用炒谷芽、炒麦芽、炒槟榔等消食之品。当然,方中也不一定需依原方山楂为君,量大。 -
清气化痰丸加果导片治疗肺热咳嗽的报道
患者,贾**,男,62岁,因外感风热失治5日.而出现咳嗽、咳黄痰、喘息伴口干、咽痛、便秘、尿赤、身热.诊时: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腻,少津,脉滑数.治以"<医方考>清气化痰丸加果导"化痰丸每次9g每日2次,果导片每次50mg每日2次口服,经治一日缓解,四日痊愈.
-
万启南巧用生脉散治疗鼓胀·心悸·更年期综合征·抑郁
万启南教授灵活运用生脉散,强调临证善辨证而后知用方,不可守死方不知变通,持方以撞病,或虽知变而不达变通之巧,弄巧成拙,愈变愈糟.补气药,万师喜用太子参,太子参善补脾肺之气,兼养阴生津,略偏寒凉,属清补之品;万师认为若总属气阴两虚,证见汗多、口渴、咽干,形体倦怠,脉虚无力,舌红少津,或久病心肺两虚,气阴不足,咳呛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象虚软,均可随症加减应用.附鼓胀、心悸、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等验案.
-
《医方考》配伍理论应用研究
《医方考》中有484首方剂运用君臣佐使、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理论加以阐释,其中64首方剂运用多种配伍理论进行论方.该文旨在统计并分析《医方考》在释方中所运用的各种方剂配伍理论,为方剂学配伍规律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
《医方考》剖析
对明代医家吴崑撰著的《医方考》进行评述.认为该书对中医方剂学的继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编写方面具有一定特色,也存在不足之处,可谓瑜暇互见,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其不足之处则予以指出,不能一味褒扬.
-
吴崐《医方考》对方剂学的贡献
《医方考》是中国方论专著的早代表.吴崐运用中医理论对所载的540首方剂进行多维模式的全面注解,影响深远.《医方考》收方广泛,重点突出,载有91个首载方剂,后世众多方书均遵循《医方考》的思想和方法,对所收方剂进行全面注解.
-
吴崑《医方考》对《黄帝内经》的发挥
新安医家崇尚经典,吴崑是其中杰出代表.除《素问吴注》外,吴崑早年著作《医方考》体现了其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与领悟,一方面,吴崑能够运用《黄帝内经》理论指导方药的选择,另一方面,对于《黄帝内经》中出现的证候,吴崑亦依据自己的领悟遣药组方.《医方考》不仅在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将《黄帝内经》理论联系临床的典范.
-
吴崑《医方考》学术特色
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吴崑,一生潜心医学,著述颇丰.其著<医方考>是方剂学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该书选方广泛,收方精良,结构完整,注解详实,内容丰富,博采众长,同时又多所创新,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
《医方考》方剂学术思想探讨
吴崑是明代著名新安医家,著述颇丰.其著<医方考>是方剂学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从浩瀚的方剂中精选效方,按病证分类,对每类病证进行深入阐述,对每首方剂进行透彻剖析,体现了用方必穷其方理的学术思想.
-
《医方考·痿痹门》之五痿探究
《医方考》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方论专著,其痿痹门详细概述了“五痿”的病因、病机、主治方药及方论,五瘘与心、肺、肝、肾的病变密切相关,本文就肺痿、脉痿、筋痿、骨痿、痿蹙进行理、法、方、药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脾胃在这五痿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
清气化痰汤治疗痰热型哮喘
清气化痰汤为《医方考》清气化痰丸的煎汤剂,由胆南星、瓜蒌仁、杏仁、枳实、陈皮、黄芩、茯苓、制半夏组成,原为治疗痰热内结之证而设.我们近年来用该方治疗痰热型支气管哮喘轻度及中度发作期患者,疗效可靠.结果报告如下.
-
许公平主任医师治疗泄泻临床经验
许公平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学贯中西,博采诸家之长,坚持以中医为主,崇尚中西医结合,专于内科,精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对于中医内科其他疾病的诊治,尤其泄泻一证,更有其独到的经验.笔者有幸诊侍左右,略得许师诊疗技法,现将老师治疗泄泻的经验及经典病案分享如下.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属于祖国医学"泄泻"、"洞泻"、"五更泄"等的范畴.吴澄《不居集》指出:"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华之气不能疏化,乃致含污下降,而泻泄矣."《医方考》中云:"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
-
六君子汤临床应用举隅
六君子汤出自<医方考>有补脾气,化痰湿,扶脾治本兼化痰湿之功.笔者用其治疗多种疾病收到很好疗效,现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