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肾联合移植及相关问题处理

    作者:钱叶勇;石炳毅;蔡明;杜国盛;宋继勇;金海龙;李州利;柏宏伟;常京元;王亚炜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及其相关问题.方法 对1例巨大的多囊肝、多囊肾患者和1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癌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原位灌注,快速切取.肝移植分别采用经典式或背驮式原位肝移植,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三联免疫方案.结果 两例患者术后移植器官立即发挥功能.例1术后第2天发生急性肺损伤,第11天发生ARDS,经积极治疗后控制;例2肝、肾功能正常,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和原发病复发等问题.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终末期疾病的方法之一,完善的手术、严密的围手术期监测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在技术上较单纯的肝移植或肾移植要求更高、更复杂.

  • 25 946例行肝穿刺检查肝病病例的临床病理、流行病学及转归的研究

    作者:赵景民;周光德;孙艳玲;周先志;赵雨来;李文淑;潘登;杨建法;刘树红;黄春;张玲霞

    目的 研究1980年1月-2008年6月中国大陆肝脏疾病患者的主要疾病构成谱,临床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部分肝病患者的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与病理学和血清学实验室再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对1980年1月-2008年6月主要来自中国大陆31个省市的25 946例行肝穿刺(简称肝穿)的肝病患者(含1 448例罹患肝病的军人)进行临床、病理、实验室分析研究,并对其中的1 32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为期0.5~18年动态肝穿(2~8次肝穿)随访,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状况.结果 本组研究病例中男女比为3:1,年龄范围41d~91岁(32.35±14.4岁),肝病分布以18~37岁为高峰,其中冀、豫、京、鲁、晋为前5位肝病病例来源地.本组病例诊断肝脏疾病谱涵盖100余种,其中感染与非感染性肝病组分别占73.05%和26.95%.该两大类肝病于2000年后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非感染性肝病升幅更为显著.本组的随访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是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的首位相关性肝病,丙型肝炎为肝硬化、肝癌的次位相关性肝病;0.26%的甲型肝炎和0.51%的戊型肝炎病理上存在慢性化病变;1 322例慢性乙型肝炎随访患者中,转归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分别为15.36%(203例)和1.06%(14例),演变间隔时间分别为46.375±16.93个月和60.29±39.15个月,肝纤维化上升1个S期以上的比例占14.22%(188例),纤维化进展间隔时间为22.20±20.65个月,而肝纤维化程度下降1个S期以上和稳定病例分别占33.36%(441例)和36.01%(476例).结论 本研究基本明确了近28年间中国大陆居民的肝病疾病谱及发病状况,其中不乏疑难或少见病例.本研究阐述了中国大陆主要肝病的一般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并从临床病理角度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转归及演变时间.

  • 原发性巨肝型肝淀粉样变性1例

    作者:丁明权;陈崇兴;张光曙;甘天福;张玉琦;解放军第

    原发性巨肝型肝淀粉样变性国内较少报道,我院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 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进展与挑战

    作者:施明;刘振文;张政;王福生

    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可以分化成特定组织,修复各种损伤.骨髓是成体干细胞的重要来源,主要含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利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从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总结了干细胞特别是成体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各种来源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取得的进展,探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可能机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应用前景.

  • 严重肝病患者合并肺曲霉菌病2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晓峰;程勇前;王红旗;赵平;周华

    肝病患者发生肺曲霉菌病的报道较少,一旦发生则预后不良,特别是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病死率很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救治成功率,现对解放军第302医院2000~2005年严重肝病合并肺曲霉菌病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 Janus激酶2在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郭婧芸;朱人敏;杨妙芳;季洪赞;李敏利;张晓华

    目的 观察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的核心分子Janus激酶2(JAK2)在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诱导大鼠SAP模型.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C组)和SAP 6h、12h、18h组,每组8只.动态测定各组血清淀粉酶(AM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m blotting法检测JAK2在肝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NC组比较,SAP各组AMY、ALT、AS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光镜下肝脏组织损伤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SAP后6h有少量JAK2蛋白表达,12~18h达高峰(P<0.05),且JAK2表达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相一致.结论 JAK2蛋白在SAP发生时高表达,参与SAP形成的病理过程,JAK/STAT通路活化可能促进SAP肝损伤.

  • Kupffer细胞表达的Fas配体在急性胰腺炎并发肝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朱人敏;袁柏思;张晓华;史薇;杨妙芳;季洪赞

    目的 探讨Kupffer细胞表达的Fas配体(FasL)对急性胰腺炎(AP)肝损伤的介导作用以及Kupffer细胞抑制剂氯化钆(GdCl3)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ICR小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只)、AP组(24只)和GdCl3预处理+AP组(24只),后两组再分为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用雨蛙素诱导制作小鼠AP模型;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LDH和淀粉酶(AMY)水平;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FasL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脏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AP时血清AST、ALT、LDH、AMY水平及肝脏FasL蛋白表达明显升高,AP组4、8、16和24h时血清FasL浓度(505.94±36.21,496.60±33.65,476.64±22.66,450.75±38.21)显著高于对照组(83.60±7.75,P<0.01);用GdCl3预处理后,在AP发生后升高的血清AST、ALT、LDH、AMY水平明显降低,肝脏FasL蛋白表达显著下调.GdCl3预处理组4、8、16h和24h时血清FasL浓度(211.37±24.86,190.41±20.36,200.49±32.03,178.60±7.93)显著低于AP组相应时点的浓度(P<0.01).结论 AP通过上调Kupffer细胞表达的FasL介导肝损伤,GdCl3通过抑制FasL的表达对AP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 成人-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

    作者:张洪义

    目的报道东京大学16例成人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活体右半肝移植的经验. 方法统计自2000年10月到2001年4月,对16例成人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了活体右半肝移植.供体和受体的平均体重分别为55 kg(42~78 kg)和57 kg(41~81 kg). 结果供体手术的平均失血量为800 ml(300~1 600 ml),供体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6~38 d).14例供体未输血.1例供体术后发生并发症.移植肝的平均重量为719 g(450~1 050 g),所有移植肝均立即恢复功能,病人精神状态康复,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2例受体需要再次手术探查.2例患者死亡,1例在术后16 d死于全身性念珠菌感染.另1例在术后26 d死于门静脉栓塞. 结论认为行右半肝的活体肝移植能达到较好的结果,采用右半肝的活体肝移植可以提供足够体积和功能的肝脏,为成年患者的肝移植提供了新的选择.

  • 肝内局灶性病变菲立磁增强MRI-组织病理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汉丰;周翔平;宋彬;陈宪;白红利;钟克祥;孙家瑜;张红英;张青

    目的分析肝内局灶性病变菲立磁增强信号强度变化与Kupffer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搜集行菲立磁增强MR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16个肝细胞癌(HCC)病灶以及良性病变9例16个病灶,分别计算局灶性病变相对于肝组织的Kupffer细胞的比率以及菲立磁增强前后T1WI、T2WI信号的相对比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良、恶性肝内局灶性病变间Kupffer细胞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HCC分化程度的降低,病灶内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呈下降趋势(P<0.05).T2WI强化比率与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呈负相关(r=-0.780,P<0.05);T1WI强化比率与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呈正相关(r=0.389,P<0.05).结论肝内局灶性病变间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的明显差异是菲立磁增强MRI鉴别肝内良、恶性病灶的基础,T2WI序列能有效地鉴别肝内良、恶性疾病,是鉴别肝内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MR检查首选序列.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胆管成像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伍玲;蔡华崧;彭小英;汤地;彭振鹏;罗宴吉;李子平;郑可国;冯仕庭

    目的 探讨肝功能对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胆管成像的影响.方法 将39例肝脏疾病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A级组23例,B级组11例,C级组5例.均在注射钆塞酸二钠后50 min行胆管成像.用5分法评价胆总管、左肝管、右肝管、肝内二级胆管、胆囊管和胆囊的显像情况,测量胆总管的相对信号强度(RSI),记录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间各级胆管的显像评分情况,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胆总管RSI;回归分析观察全部患者胆总管相对信号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Child-Pugh A级组胆总管、左肝管、右肝管、肝内二级胆管、胆囊管和胆囊的显像评分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分别为4(3,4)、3(2,4)、3(2,4)、1(1,2)、3(2,4)和3(2,4),B级组分别为3(0,3)、1(0,2)、1(0,2)、0(0,1)、2(0,2)和2(0,2),C级组分别为1(1,2)、1(1,1)、1(1,1)、0(0,0)、0(0,1)和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881、18.707、23.328、13.016、20.170、19.938,P值均<0.01);A、B级组,A、C级组评分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组的胆总管相对信号强度依次为17.12±0.41、3.95±0.63和3.3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843,P<0.01);A、B级组,A、C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血清总胆红素及MELD评分是胆总管相对信号强度重要的预测因素(偏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834、-1.042,P值均<0.01).结论 不同肝功能的Child-Pugh分级明显影响了钆塞酸二钠增强MR胆管成像及胆总管相对信号强度,胆总管相对信号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储备功能.

  • 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张忠林;梁长虹;李景雷;刘再毅;刘于宝;余元新;谢淑飞;王秋实

    8例均匀强化,2例部分病灶中心片状不规则强化;平衡期呈等密度8例,2例弥漫性者少部分病灶为稍低密度.10例病灶内均见门静脉分支穿行,无门静脉充盈缺损或闭塞,无占位征象;3例门静脉分支周围见伴行条状低密度带.结论 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三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其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影像诊断

    作者:刘文亚;刘新立;王健

    显影中断为24/46、26/41、31/35及8/14.间接征象包括:(1)囊肿塌陷,囊液密度增高为30/46、33/41及27/35,ERCP无此征象;(2)囊膜剥离征象为21/46、24/41及22/35,ERCP无此征象;(3)周围胆管扩张为30/46、29/41、34/35及6/14.结论 USG与CTC能较准确显示包虫囊肿破入胆道,MRCP对高度可疑的病例具有无创的准确诊断价值,ERCP对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有确诊的价值.

  • 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研究

    作者:郑晓林;徐辉雄;吕明德;谢晓燕;徐作峰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DWI,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作多期动态增强MRI,观察病灶各期强化模式.结果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转移癌的ADC值(单位:mm2*s-1*10-3)分别为1.33±0.17、1.23±0.17、1.29±0.13,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2.33±0.22、4.04±0.51,恶性肿瘤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恶性肿瘤平均ADC值1.29±0.16;与良性病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态增强扫描中,37.1%肝癌、78.9%胆管细胞癌与31.9%转移瘤病灶可见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强化.结论 DWI可成为1种有用的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方法.

  • 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表现

    作者:纪建松;章士正;邵初晓;赵中伟;王祖飞;陈光强;徐民;卢陈英;范晓希

    目的 提高对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MEA)影像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HMEA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影像表现和病理之间的联系.结果 4例HMEA中,2例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诊断正确.影像表现主要为:(1)平扫呈等低或等稍高密度的HMEA 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病理特点是瘤内有丰富的窦隙状薄壁分隔微血管网,无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1例伴厚壁的血管.(2)平扫呈低密度或低信号的HMEA 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快出",中央可见粗大的动脉.病理特点为瘤中央有畸形粗大厚壁的动脉,无脂肪细胞夹杂其间.结论 HMEA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构直接相关,根据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仍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 MRI特异性对比剂铁羧葡胺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的比较研究

    作者:程伟中;曾蒙苏;严福华;饶圣祥;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张澍杰

    目的通过比较MR平扫、应用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MRI及MRI特异性对比剂铁羧葡胺增强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验证铁羧葡胺在病灶检出方面的优势.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4年7月,选择怀疑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病例59例,根据相对金标准判定共133个病灶.所有病例均先行梯度回波(GRE)T1WI、去脂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WI、动态梯度回波Gd-DTPA增强MRI,48 h后行铁羧葡胺动态GRE增强扫描及去脂FSE T2WI与GRE T2W延迟扫描.统计各序列对局灶性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结果铁羧葡胺延迟增强去脂FSE T2W序列、动态GRE增强扫描、GRE T2W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病灶数分别为130、115、127个;平扫GRE T1WI序列、去脂FSE T2WI检出病灶分别为84和106个;Gd-DTPA动态GRE增强检出123个病灶.对于其中44个的微小病灶(<1 cm),铁羧葡胺延迟增强去脂FSE T2WI检出率达到93.2%(41/44),铁羧葡胺动态增强检出率为72.7%(32/44),铁羧葡胺延迟增强GRE T2WI检出率为88.6%(39/44),Gd-DTPA动态增强检出率为79.5%(35/44),平扫去脂FSE T2WI检出率为54.5%(24/44), 平扫GRE T1WI检出率为34.1%(15/44).铁羧葡胺延迟增强去脂FSE T2WI及GRE T2WI显著提高了对于微小病灶(<1 cm)的检出率,与平扫MR(包括去脂FSE T2WI和GRE T1WI)及Gd-DTPA动态增强M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铁羧葡胺延迟增强去脂FSE T2WI及GRE T2WI序列优势主要为提高肝微小病灶(<1.0 cm)的检出率.

  • 肝片吸虫感染所致肝脓肿的CT表现

    作者:范东;李鹏;孙华;汪志华;佘波

    目的探讨肝片吸虫感染所致肝脓肿的CT表现.方法搜集15例肝片吸虫感染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全部病例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5例均可见类圆形、结节形病灶,9例呈类似胆管扩张样的分支、条片状病灶,病灶密度不均匀,病灶多发形态多样;肝片吸虫感染所形成的肝脓肿无典型的"环征"及"靶征",脓肿直径≤3.0 cm,未见胆管扩张.结论肝片吸虫感染所致肝脓肿的病理变化,在CT上可以有特征性的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确诊肝片吸虫的可靠性将大大提高.

  • 凯西莱治疗抗结核药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海;韩志启;朱增红;秦波;薛杨

    目的观察凯西莱对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作用.方法治疗组45例患者在不停用抗结核药的情况下,给予凯西莱片剂,每次0.2g,每天3次,口服,疗程3个月;对照组不用凯西莱,停用抗结核药.两组所采用的基础治疗相同.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治疗组经3个月凯西莱治疗后,血清ALT、AST、TB下降非常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凯西莱对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作者:付朝宏;张艳莉;谢顺清

    目的探讨多种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不同时期内机体微循环的变化.方法检测9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肝功能、乙型肝炎(乙肝)DNA、输血传播病毒(TTV DNA),并做出相关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升高(P<0.05);乙肝HBVDNA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失代偿期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降低(P<0.05);代偿期组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0.05);TTV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乙肝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肝硬化患者代偿期机体内呈高凝状态,失代偿期呈低凝状态.TTV阳性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TTV对机体有一定的致病作用.血液流变学应作为肝病患者检查的指标.

  • 头孢地嗪钠致迟发性药疹伴肝损害

    作者:彭洋;盛朝晖

    1例74岁男性患者,因糖尿病、脑供血不足给予胰岛素、三七皂苷、奥拉西坦治疗.第3天因阻塞性肺炎加用头孢地嗪钠1.0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次/d静脉滴注.联合用药第5天,患者咳嗽、咯痰好转,但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皮疹,体温39.0 ℃.停用头孢地嗪钠、三七皂苷和奥拉西坦,并给予抗过敏和对症处理.停药后1 d体温降至37.8 ℃,皮疹颜色较前变浅,但头面部出现新发皮疹.肝功能检查示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6 U/L、丙氨酸转氨酶(ALT)768 U/L、血清总胆红素(TBil)39.1 μmol/L.经过7 d抗过敏、护肝治疗,患者全身皮疹基本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AST 56 U/L,ALT 25 U/L,TBil 12.5 μmol/L).其后未再使用头孢地嗪钠,而再次应用三七皂苷和奥拉西坦后未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 新型细胞死亡方式ferroptosis在肝疾病机制中的研究前景

    作者:俞鸿敏;王敏;毛中伏;韩方璇;李怡芳;栗原博;何蓉蓉

    Ferroptosis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累积介导的细胞死亡.发生ferroptosis的细胞在形态学、基因学、生物化学特征上与传统的细胞死亡方式均有明显的不同.Ferroptosis已经被发现参与多种人类疾病进程,尤其在肝脏疾病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ferroptosis抑制剂或激活剂的研究,将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药物治疗策略.本论文综述了ferroptosis生物学特征和调节信号通路,以及ferroptosis和肝脏疾病之间的关系,为探索肝脏疾病新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1350 条记录 10/68 页 « 12...78910111213...676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