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型肝炎疫苗研究现状与方向

    作者:戚中田

    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主要经血液传播,是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重要致病因子.目前全球HCV感染者约有1.7亿,每年新增感染者达300万~400万,我国HCV感染者近4 000万.HCV感染的慢性率高达70%以上,至今尚无有确切保护作用的疫苗问世,迫切需要发展有效的疫苗预防、控制HCV的感染和传播.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产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无或低应答的影响因素

    作者:郭健;高怡;王素萍;郭珍;张临瑞;汪波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或低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HBsAg阳性母亲及其足月分娩的新生儿219对.检测母亲及新生儿HBsAg、抗-HBs、HBeAg和HBV DNA水平,并对新生儿随访12个月,观察HBV宫内传播、新生儿HBeAg状态、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以及随访期间是否患感染性疾病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19名婴儿中,16名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应答,33名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低应答,无或低应答率为22.37%.单因素分析发现,新生儿HBeAg阳性(x2=4.895,P=0.027)、阴道产(x2=5.210,P=0.022)、随访期婴儿患感染性疾病(x2=4.329,P=0.037)均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或低应答有关.以母亲HBeAg状态进行分层分析,未发现所产婴儿出生时HBeAg状态与疫苗免疫应答水平存在关联.多因素分析发现,阴道产(OR=2.022,95%CI:1.045~3.914)和婴儿患感染性疾病(OR=2.324,95%CI:1.058~5.103)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或低应答相关.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儿经阴道分娩或随访期罹患感染性疾病时,易发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无或低应答.

  • 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

    作者:蔡琳;周锐峰;朱迎春;严冬梅;王燕;何盛华

    目的 比较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HIV-1感染者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后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HIV-1感染者,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200/μL组和≥200/μL组.分别在0、1、6个月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0 μg,并于首剂注射后1个月、7个月检测血清抗-HBs效价,≥10 mIU/mL即为阳性.两组血清抗-HBs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抗-HBs效价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结果 终入组95例HIV-1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200/μL组55例,CD4+T淋巴细胞≥200/μL组40例.CD4+T淋巴细胞<200/μL组在首剂注射后1个月、7个月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0.0%(22/55)和50.9%(28/55),≥200/μL组在首剂注射后1个月、7个月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7.5%(19/40)和75.0%(30/40).两组在首剂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1、P=0.466),在首剂注射后7个月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2、P=0.017).<200/μL组在首剂注射后7个月抗-HBs效价中位数为10.44 mIU/mL,≥200/μL组为222.73 m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00、P<0.01).所有接种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仅有CD4+T淋巴细胞计数值与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阳性有关(P=0.031).结论 CD4+T淋巴细胞相对较高的HIV感染者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能获得相对较好的免疫应答,而对于CD4+T淋巴细胞<200/μL的感染者也会产生较低的应答,因此对于这些高危人群都应该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 婴儿出生时乙型肝炎e抗原对联合免疫应答的影响

    作者:岳欣;江红秀;韩国荣;阚乃颖;王艳

    目的 探讨婴儿出生时HBeAg对联合免疫应答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出生时HBeAg阳性非官内感染婴儿12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H BeAg阴性88名婴儿为对照组,两组婴儿在出生即刻及出生后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并按常规分别在婴儿出生时(0)、1和6个月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 μg.所有婴儿于出生后未免疫预防前采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出生后1、7、12个月采集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抗-HBs确定免疫应答效果.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研究组婴儿1、7和12个月抗-HBs滴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5、0.563和-0.971,均P>0.05).1个月时两组抗-HBs较基线升高(P<0.05),完成联合免疫接种7个月时两组抗-HBs滴度高于1个月,12个月时两组抗-HBs较7个月时降低,但仍明显高于1个月龄滴度(F值分别为34.3959、64.908;均P<0.01).研究组婴儿出生时HBeAg滴度中位数为47.495 S/CO,依此再分为高于中位数组和低于中位数组,两组婴儿抗-HBs滴度在1、7、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婴儿血清中HBeAg逐渐下降,至7个月时仅3例婴儿HBeAg阳性,随访至12个月时3例婴儿HBeAg均转阴,在HBeAg消减过程中,无一例婴儿产生抗-HBe.结论 联合免疫预防后婴儿HBeAg阳性与否对婴儿抗-HBs的产生无影响.

  • 上海市儿童和青少年甲型肝炎抗体水平与影响因素

    作者:朱奕奕;袁政安;赵琦;李燕婷;黎健;沈福杰;陆璐;汤显;申惠国;朱渭萍;黄中敏;徐飚

    目的 了解上海市0~18岁儿童和青少年甲型肝炎疫苗的免疫状况和甲型肝炎抗体分布水平,分析儿童和青少年发生HAV自然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0~18岁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和饮食行为等相关信息,从预防接种记录本摘录研究对象的免疫接种史.用ELISA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调查对象血清样本中的甲型肝炎抗体,分析影响未接种疫苗研究对象HAV自然感染的因素.结果 共纳入调查对象2431名,HAV IgM抗体均为阴性,甲型肝炎总抗体阳性为1483名,阳性率为61%.调查对象随年龄增长,甲型肝炎总抗体阳性率有下降趋势,有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史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甲型肝炎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接种记录的对象,经常食用凉拌菜、集体单位非分餐进食和内镜检查是发生HA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既往上海市的甲型肝炎疫苗接种策略显著提高了儿童和青少年部分年龄组人群的甲型肝炎抗体水平,未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仍存在自然感染HAV的可能,故加强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开展甲型肝炎防治健康教育对上海市儿童和青少年的甲型肝炎防控非常重要.

  • CD150在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体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林潮双;顾琳;刘静;王向阳;麦剑威;林润南;高志良

    目的 了解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LAM)CD150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应答者体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曾行乙肝疫苗接种、HBV标志物检测均阴性的202例患者进行标准程序再免疫,再接种后第7~12个月检测抗-HBs效价.根据抗-HBs效价判定无应答者18例(男11例,女7例);选取应答者18例(男9例,女9例)作为对照.采集无应答者与应答者静脉血18 m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膜表面分子CD150.采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以及Spearman 秩相关检验.结果 乙肝疫苗免疫后,在特异性刺激剂rHBsAg作用下,PBMC中CD150的表达无应答者为(39.20±10.66)%,高于应答者的(23.73±1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47,P<0.05);CD3+CD4+细胞中CD150的表达无应答者为(49.64±11.94)%.亦高于应答者的(37.73±1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75,P>0.05).在非特异性刺激剂植物血凝素(PHA)作用下,PBMC中CD150的表达在无应答者为(39.21±7.37)%,高于应答者的(23.18±1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5,P<0.05).在特异性刺激剂rHBsAg作用下,CD150在PBMC及CD3+CD4+细胞中与抗体效价呈负相关(r=-0.726,P<0.05).结论 CD150可能在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无应答者中发挥一定作用.

  • T淋巴细胞亚群的早期活化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的影响

    作者:周桃梅;李金成;刘洪波;谭德明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与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的关系.方法 采集18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应答者、22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应答者、10例未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健康对照者全血.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69、CD4、CD8、CD3等进行检测.计算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并经t检验比较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CD69表达的差异.结果 在应答者中,外周血激活型T辅助淋巴细胞(CD69~+ CD4~+ T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而CD69~+ CD8~+ T淋巴细胞数则明显减少.应答者、无应答者、对照者外周血CD69~+ CD4~+ T淋巴细胞分别占CD4~+ T淋巴细胞的(1.81±1.33)%、(0.64±0.48)%和(0.56±0.39)%,应答者分别与无应答者和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4、3.940,均P<0.01).应答者、无应答者、对照者外周血CD69~+ CD8~+ T淋巴细胞分别占CD8~+ T淋巴细胞的(0.43±0.25)%、(3.05±1.69)%和(3.11±2.41)%,应答者分别与无应答者和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97、5.944,均P<0.01).应答者、无应答者、对照者CD3~+ CD4~+ T淋巴细胞占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CD3~+ CD8~+ T淋巴细胞占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应答与Th细胞早期活化不足有关.

  •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者不同剂量复种效果分析

    作者:林潮双;王舜钦;凌小强;王向阳;崇雨田;高志良

    目的 探讨成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不同方案再免疫的效果,以提高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保护率.方法采用随机、开放性的研究方法,对2年内至少完成1个标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程序、复查HBV标志物均为阴性的健康人群,随机接受4种接种方案,按常规程序(0、1、6个月)在上臂三角肌予肌内注射.国产10 μg组73例,国产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复种,每次剂量为10 μg;国产20 μg组69例,国产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复种,每次剂量为20 μg;进口20 μg组70例,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商品名:安在时)复种,每次剂量为20 μg;进口40 μg组48例,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次剂量为40 μg.在复种首针乙肝疫苗前及复种首针后第1、2、8、12个月采血检测抗-HBs.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接种后8个月,国产20 μg、进13 20 μg、进口40 μg组抗-HBs阳性率高,分别为68.1%、70.0%和77.1%,均高于国产10 μg组的53.4%(X2=21.465,P<0.01).国产20 μg、进口20 μg、进口40 μg组随接种次数增加及时间延长,抗HBs阳性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时有所下降;国产10 μg组首次接种后1、2、8、12个月,抗HBs阳性率依次为8.2%、19.2%、53.4%和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07,P<0.01).12个月时,国产20 μg、进口20 μg、进口40 μg组抗-HBs效价均高于国产10 μg组(F=7.551,P<0.05).国产20 μg、进口20 μg、进口40 μg组不同时间点抗-HBs效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者复种疫苗仍能产生免疫应答,增加疫苗剂量可提高疗效.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

    作者:张仁芳;马建新;孙洪清;刘莉;王江蓉;郑毓芳;沈银忠;卢洪洲

    目的 比较HIV-1感染者与健康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 健康对照者19例和HIV-1感染者20例分别在0、1、6个月肌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20 μg,并在第1、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检测抗-HBs水平,高于10 mIU/mL即为阳性.抗-HBs水平比较采用几何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cheffe法,率的比较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结果 健康对照组第1、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血清转换者分别为10例和18例,而HIV-1感染组分别为3例和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05).CD4+T淋巴细胞≥200×106/L的HIV-1感染者在第1、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血清转换者分别为2例和6例,而CD4+T淋巴细胞<200×106/L的分别为1例和4例,两组比较在第1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在第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D4+T淋巴细胞<200×106/L组(A组)、CD4+≥200X106/L组(B组)和健康对照组(C组)完成3次疫苗接种后1个月抗-HBs水平分别为(101±210)、(529±704)、(5989±10 704)mIU/m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3,P<0.001),A组分别与C、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所有入组者对乙肝疫苗均有良好耐受.结论 HIV-1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与HIV-1阴性者相比,血清转换率和抗-HBs水平降低,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200×106/L组.

  •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干扰素α-1 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作者:徐启桓;张晓红;谢冬英;李建国;崇雨田;杨林;陆玮伦;高志良;田德英;陈菊梅

    目的 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确定合理剂量以用于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选择6个月内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6例,按1:1:1的比例采用分段随机方法分为90μg组、60μg组、安慰剂组,分别于0、2、6、10、14、18、22周肌内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每次90μg或60μg或安慰剂.所有患者均使用IFNα-1b 50μg,每周3次,治疗24周.停药后观察24周.定期检测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法检测部分患者产生IFN-γ的细胞数.结果 治疗24周时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患者HBV DNA分别为(6.03±1.79)、(5.52±1.82)和(6.29±1.70)log10拷贝/mL(P=0.458);停药后24周HBV DNA分别为(5.92±1.98)、(5.49±1.99)和(6.16±1.76)log10拷贝/mL(P=0.720);治疗24周时,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安慰剂组患者HBV DNA<1×105拷贝/mL分别占30.4%、39.4%和20.8%,低剂量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停药后24周,ttBV DNA<1×105拷贝/mL比例以低剂量组高,但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停药后24周,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17.4%、25.4%和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24周时及停药后24周,ALT复常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以低剂量组高,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及停药后24周行ELISPOT试验显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ELISPOT阳性率比安慰剂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无一例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治疗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合理剂量是60 μg.

  • 出生后免疫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张平;张玉荣;陈静;国心;郝金玉;朱理珉

    目的 探讨HBV感染母亲所产婴儿HBV感染情况以及生后免疫效果.方法 以新生儿出生2 h内静脉血定量检测HBsAg作为新生儿HBV感染指标,治疗组新生儿在出生后0、1、4、6个月使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各一次,每次10 μ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用量根据新生儿出生后即刻检测结果而定,使新生儿体内的抗-HBs水平达到500~600 U/L,6个月龄评价疗效;与以未针对性免疫的6个月龄婴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共纳入1 460例婴儿,189例出生后感染,6个月龄时15例HBV阳性,占1.0%;对照组共纳入653例,6个月龄时64例HBV阳性,占9.8%(P<0.01).结论 生后免疫在阻断HBV母婴传播方面有一定意义.

  • 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研究

    作者:朱启鎔;俞惠;陈慧;董左权;费琳娥;顾新焕;张秀珍

    目的评价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方法将HBsAg、HBeAg阳性的孕妇在产前检查时随机分成两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孕妇产前3个月(妊娠28周起)每4周肌内注射HBIG 400 IU直至临产;对照组:孕妇不注射HBIG.两组所生新生儿出生时及15 d时肌内注射HBIG,满月、2月和7月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定期检测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104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所生105例新生儿完成随访满1年.结果 51例新生儿系HBIG组母亲所生,宫内感染率为5.9%,达1岁时HBV慢性感染率为5.9%,具有保护性抗体水平的有效保护率达94.1%;54例对照组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18.5%,随访至1岁龄的HBV慢性感染率为16.7%,抗体有效保护率是83.3%.宫内感染率之比χ2=3.86,P<0.05.结论产前和产后联合阻断HBsAg、HBeAg阳性孕妇的母婴传播,其有效保护率达到94%,能明显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获得目前大限度的提高对HBsAg、HBcAg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

  • 树突状细胞HBsAg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的体外研究

    作者:李用国;罗云萍;兰英华;梁增伟;许红梅;任红

    目的研究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表达HBsAg的HepG2/S靶细胞的杀伤效应,以探索DC-HBsAg疫苗在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中的作用.方法从健康外周血中分离出单核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作用下培养7 d诱导出DC,然后以DC为刺激细胞在体外诱导出HBsAg特异性CTL;将携有HBV S基因的pLXSN/S重组质粒电击导入肝癌细胞系(HepG2).建立表达HBsAg的靶细胞模型HepG2/S;用染色法检测HBsAg特异性CTL对HepG2/S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DC激活的HBsAg特异性CTL对HepG2/S靶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效应,不同浓度HBsAg(0μg/L,50μg/L和100μg/L)诱导的CTL的杀伤率分别为3.8%、69.5%和85.1%,而CTL对HepG2细胞无明显杀伤效应.结论由DC激活的HBsAg特异性CTL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抗HBV作用.

  • 乙型肝炎疫苗母婴阻断失败与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

    作者:徐陈槐;黄晓燕;刘克洲;陈智;李筠;王培鑫;章明太

    目的探讨母亲感染HBV基因变异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PCR直接测定母婴HBV S基因序列,对婴儿存在HBV S基因变异而母亲未发现者,进一步通过克隆筛选法对母亲所感染的HBV进行S基因亚群分析.结果 11例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中有3例幼儿存在S基因"a"决定簇的氨基酸变异,其中1例幼儿母亲也存在相同的变异.对另2例母亲所感染的HBV进行S基因亚群分析发现,1例母亲9个克隆所测序列与其原序列完全一致;另1例母亲8个克隆中,有6个克隆与其原序列一致,另2个克隆与其幼儿所感染的HBV序列一致.结论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感染的HBVS基因变异株可能早已存在于母亲体内,通过免疫选择传染给患儿.

  • 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熊秋霞;褚嘉祐

    HCV是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7亿感染者[1].75%左右的HCV急性感染者转为慢性,其中10%~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展至肝硬化,1%~5%发展为肝细胞癌[2].我国约有3800万人感染HCV,超过60%的HCV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感染,而慢性HCV感染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直接相关.在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慢性HCV感染已成为终末期肝病的首位病因.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东部地中海国家约有2.13亿HCV携带者,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的总人数.有证据显示,基因型不同可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3].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仅40%~50%的感染者应答良好,彻底清除病毒者更为鲜见.因此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之一.

  • 宁波汉族人群乙肝免疫应答与HLA DRB1*07、DRB1*04、DRB1*1001、DQB1*0401的相关性

    作者:赵晋丰;陈海棠;曹广文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人HLA DRB1*07、DRB1*04、DRB1*1001、DQB1*0401的相关性.方法:浙江宁波汉族人群常规程序注射乙肝疫苗后,采其外周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根据检测结果分为2组:乙肝免疫应答阳性组(抗-HBs D值≥0.1,n=120)和乙肝免疫应答阴性组(抗-HBs D值《0.1,n=12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其HLA DRB1*07、DRB1*04、DRB1*1001、DQB1*0401基因分布及频率.结果:两组观察对象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免疫应答阴性组HLA-DRB1*07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阳性组,免疫失败与DRB1*07呈强关联(OR=0.45,P《0.05), HLA DRB1*04、 DRB1*1001、DQB1*0401基因频率在两组研究对象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浙江宁波地区汉族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与HLA-DR抗原有关,HLA-DRB1*07可能为免疫失败的易感基因.

  •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观察

    作者:林亦吞;梁钦达;邓彩乐;梁烨敏;凌雄辉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果,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方法 对本院妇产科所有孕产妇进行免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的168名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追踪调查形式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所生的活产儿进行分析,并对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疾病传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结果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有效降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产新生儿乙肝病毒(HBV)感染率,且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成功率比较高.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够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 阜宁县健康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分析

    作者:唐杰;刘文羽

    目的 了解阜宁县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免疫规划相关疾病人群免疫水平,完善不同人群的乙肝免疫策略.方法 对抽取的5个镇0~岁以上8个年龄组计400名健康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抗-HBs.结果 400名健康人群接种三针5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性率84.5%,各年龄组、各镇抗-HBs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15岁以下人群中抗-HBs阳性率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免疫成功率逐渐下降的趋势,需要加强接种,且须提高乙肝疫苗接种剂量,建议纳入国家免疫程序;要做好中小学生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及成人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要加强医疗机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产房接种,加大疫苗接种剂量,强化接种合格率与及时接种率,提高免疫成功率,降低HBsAg携带率和乙肝发病率.疾控机构应定期对辖区内相应人群开展免疫成功率监测.

  • 阜宁县成人60μg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分析

    作者:刘文羽;唐杰;林建洋

    目的 了解阜宁县60 μg/1.0 mL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接种后人群免疫水平,完善不同人群的乙肝免疫策略. 方法 随机抽取16 ~ 59岁60名、0~2岁100名,分别采集免疫前及免疫后血样.前者接种1针60 μg乙肝疫苗,后者接种3针5 μg/(0.5 mL·支)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抗-HBs. 结果 60名16~59岁人群中,7名HBsAg阳性者阴转率71.43%(5/7),抗-HBs阳性率57.14%(4/7);53名健康人群免疫成功率为88.68%(46/53).0~2岁组免疫成功率88.00%(88/100).各年龄组、男女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针60 μg乙肝疫苗与3针5μg/(0.5 mL·支)接种效果相当,且前者接种简便,值得在16 ~ 59岁健康人群中推广使用,尤其是低剂量乙肝疫苗低或无应答者的使用,以提高成人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新婚夫妇和计划怀孕的育龄期妇女应优先使用,以保护自身和胎儿免患乙肝.疫苗接种前宜先筛检后接种,佳策略是筛检3项(抗-HBs、HBsAg,抗-HBc).60 μg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者可能有一定转阴作用,建议临床方面可作进一步研究.定期做好辖区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等工作.

  • 注射乙肝疫苗后不良反应的报告

    作者:王曦

    据报道称,因为"疫苗事件",现在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了30%,很多家长拒绝给孩子接种乙肝疫苗.本校学生接种乙肝疫苗的人数更是下降到了仅有原来的30%左右."疫苗事件"让一些人担心乙肝疫苗的安全问题,从而忽视了乙肝在集体生活中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现将本校1998年至2013年接种乙肝疫苗不良反应情况报告如下.

240 条记录 7/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