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及针刺对其的影响

    作者:郑淑霞;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

    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与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 cm对照点插至1 cm深度,导入光纤,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分别检测常态下及电针足三里时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①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的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P<0.01);②与电针前比,电针后胃经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结论: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 督脉循行线上及其左右两侧旁开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

    作者: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吴宝华

    目的:比较常态下督脉经线上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测试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2的测试探头直接固定于被测试部位的皮肤,保持无压力接触;测试深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时,将型号为418-1的测试探头固定在测试部位,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插至所要测试的深度,导入光纤,同时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结果:(1)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两侧旁开 1 cm 的非经对照部位高(P<0.01).(2)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第12胸椎水平1个非穴位的深部 1、1.5、2 cm 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左右两侧旁开 1 cm 非经对照部位高(P<0.05).(3)对督脉命门穴的观察发现,在深度达 2.5 cm 处,经穴与非经对照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的皮肤和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深度在皮表至皮下 2 cm 之间.说明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直接热源,而深部组织中的血流则是形成IRRTM的主要热源.

  • 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相关腧穴敏化的激光散斑成像观察

    作者:丁宁;姜婧;胡嘉同;刘潇潇;许艺元;李志刚

    目的:探讨特定疾病状态下相关腧穴局部微循环的功能变化,初步阐明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具体内涵.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N)组、假手术(S)组及急性心肌缺血(A)组;于实验第0天进行模型制备相关手术,于实验第7天采用球囊加压法进行模型制备.于实验第0、7、8天,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监测各组家兔双侧内关、神门及心俞穴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结果:实验第0、7天各组家兔血清CK-MB水平、双侧内关、神门及心俞穴血流灌注量组间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第8天,较之N组及S组,A组血清CK-MB水平、双侧内关及心俞穴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1,P<0.05),双侧神门穴血流灌注量则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腧穴敏化伴随局部血流灌注量增加,这可能是腧穴敏化在组织微循环层面的重要机制之一.特定疾病状态下的腧穴敏化具有腧穴特异性,相关腧穴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能够有效反映疾病状态.

  • 脉动负压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即刻镇痛效应及其对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杨洋;马良宵;牛婷立;芦煜;王俊翔;杨学智;牛欣

    目的:观察脉动负压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并观察其对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动罐组20例(30次/min)和高频脉动罐组20例(80次/min),抽气罐组20例,休息对照组10例.3个治疗组于两侧肩中俞穴区拔罐10min,以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镇痛效应指标,同时应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监测拔罐前后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前后自身对照结果显示,3个治疗组均可显著降低VAS分值(P<0.01).与休息对照组比较,3个治疗组均显著降低VAS评分(P<0.01,P<0.05);与抽气罐组比较,低频脉动罐组与高频脉动罐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肩中俞穴区血流灌注量变化率显示,3个治疗组均显著高于休息对照组(P<0.01).大椎穴区血流量变化率显示,低频脉动罐组及高频脉动罐组均显著高于抽气罐组和休息对照组(P<0.01).身柱穴区血流量变化率显示,低频脉动罐组显著高于高频脉动罐组、抽气罐组及休息对照组(P<0.01,P<0.05).VAS评分与各穴区的血流灌注量变化率均呈负向直线相关(P<0.05).结论:脉动负压疗法及抽气罐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均具有较好的即刻镇痛效应,脉动负压疗法疗效更佳,可能与其更好地改善局部血流量有关.

  • 督脉循行线上红外辐射轨迹的探讨

    作者:林静瑜;郑淑霞;许金森;潘晓华;朱小香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督脉循行线上红外辐射轨迹(IRRTM)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探讨督脉循行线上IRRTM产生的原因.方法:分别使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和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观察人体背部督脉IRRTM、表面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以及在督脉线上加热皮温扩展情况.结果:①在自然状态下,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IRRTM,并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②背部督脉的IRRTM的出现率高占50.56%.③督脉线上的命门、脊中、至阳、身柱4个穴位和十二胸椎1个非穴位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要比其左右两侧旁开1cm非经对照部位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在督脉线上加热,皮温会沿着督脉方向双向传导,具有良好的导热特性.结论:督脉循行线上IRRTM的形成与其相关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密切相关.

  • 通心络超微粉对脑缺血大鼠微血管的影响

    作者:常丽萍;秦拢;魏聪;王宏涛;韩建科;贾振华

    目的 观察通心络超微粉对脑缺血大鼠微血管及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大剂量组[1.6g/(kg·d)]、通心络中剂量组[0.8g/(kg·d)]、通心络小剂量组[0.4g/(kg·d)]、尼莫地平组[10mg/(kg·d)],每组8只.采用开颅结扎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挑开脑膜,不结扎血管.各用药组均在动物苏醒后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14天后,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形态、直径及血流灌注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大脑皮层微血管均呈现迂曲不规则形状,其中通心络大剂量组血管明显呈迂曲、不规则,微血管分支数目增多,血管之间靠拢形成连接.模型组缺血侧40%微血管直径在5~6μm之间;通心络大剂量组缺血侧41%微血管直径在2~3μm之间;通心络中剂量组缺血侧40%微血管直径在3~4μm之间;通心络小剂量组缺血侧40%微血管直径在4~5μm之间.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大、中剂量组、尼莫地平组显著促进缺血侧脑组织皮层区微血管血流灌注量增加(P<0.01).结论 通心络超微粉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脑缺血区微血管新生,增加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量.

  • 基于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健康人筋结点与KOA患者结筋病灶点血流灌注量的变化

    作者:张小卿;董宝强;林星星;张志星;麦珂

    目的 运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生理性筋结点与膝骨性关节炎(KOA)病理性结筋病灶点血流灌注量的差异.方法 KOA组选取经筋辨证为足少阳经筋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健康组选取健康志愿者100例.针刺同经筋远端陵下次后,采用moor FLPI-2系统观察、记录、比较陵后次、阳陵次、腓骨小头、成腓间、成骨次在针刺前、针刺时、针刺后(5、10、15、20 min)的平均血流灌注量(统计10帧并计算平均值,PU值).结果 针刺前,KOA组陵后次、阳陵次、腓骨小头、成腓间、成骨次血流灌注量高于健康组(P<0.001);针刺时,KOA组陵后次、阳陵次、腓骨小头、成腓间、成骨次血流灌注量高于健康组(P<0.001);针刺后,各时间点KOA组陵后次、阳陵次、腓骨小头、成腓间、成骨次血流灌注量高于健康组(P<0.05,P<0.01,P<0.001).结论 与筋结点比较,结筋病灶点的血流灌注量呈显著升高的影像学特点,这可能与结筋病灶点能反映病候有关.

  • 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CDFI研究

    作者:郭强;田家玮;罗伟华;陈道芳;徐芳;史登刚

    目的评价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脑动脉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关系,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缺血性病变及症状提供血流动力学±据。方法选取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53例,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椎动脉超声检查,测量椎动脉内径( vertebral artery diameter,VAD),收缩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流速时间积分( velocity-time integral,VTI)、心率( heart rate,HR),并计算血管截面积( A)及血流量( Q),分析椎动脉发育不良对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病例组后循环血流量为(299.83±58.52) mL/min,对照组为(351.26±49.17) mL/min,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量(47.57±18.41)mL/min、舒张期流速(11.46±3.97)cm/s、阻力指数0.78±0.09,与健侧椎动脉及对照组左右侧椎动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不良侧椎动脉的血流量与椎动脉内径呈高度正相关性(R2=0.8878),而与阻力指数呈高度负相关性(R2=0.8494)。结论发育不良侧椎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减低,虽然健侧存在代偿,但后循环总血流灌注量仍较健康人显著减低,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缺血性病变的潜在危险因素。

  • 刺络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朴盛爱;孟向文;朱成慧;刘华朋;李丹丹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初步探寻刺络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运用刺络疗法与针刺夹脊穴的方法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57例,在以疼痛评级指数(VAS)评价疗效的同时,运用激光散斑血流仪观察两组患者大椎、肩井(患侧)血流灌注量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均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两穴血流灌注量在干预后均有显著升高(P<0.05),刺络疗法组比针刺夹脊穴组升高幅度大(P<0.05).[结论]刺络疗法与针刺夹脊穴都能够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其中刺络疗法的影响更突出.

  • 优秀赛艇运动员不同部位肌肉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特点

    作者:朱欢;高炳宏

    目的:探讨优秀赛艇运动员不同部位肌肉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F)的变化特点,为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更好的应用于运动员机能监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运用PeriFlux System5000系列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12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不同部位肌肉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无创测试,测试环境为室内,温度(25±3)℃,湿度45.0%~65.0%.结果:①基础值:肱二头肌>肱桡肌>股四头肌>腓肠肌,且肱二头肌显著高于肱桡肌(P< 0.05),极显著高于股四头肌和腓肠肌(P<0.01);②加热后值及加热前后差值:肱桡肌>肱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且肱二头肌、肱桡肌显著高于腓肠肌(P<0.05).结论: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上肢肌肉值MBF值要明显高于下肢肌肉,尤其加热后值上肢肌肉明显高于下肢肌,而上肢肌肉或下肢肌肉之间则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使监测结果更具有代表性,赛艇运动员进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相关指标监测时应选取上肢相同肌肉上同一空间的解剖位点.

  • 臁疮四畔的中医证候与微循环检测

    作者:刘明;赵亚男;亓志刚

    目的:探讨臁疮四畔证型与四畔微循环的关系。方法:根据臁疮四畔辨证分型标准,将35例臁疮患者分为湿热蕴结组、瘀血内阻组、气血亏虚夹瘀组,检测疮周经皮氧分压及血流灌注量。同时选取11例下肢无病变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臁疮疮周微循环的改变及不同臁疮四畔证型与四畔微循环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湿热蕴结组、瘀血内阻组、气血亏虚夹瘀组的氧分压分别为(36.45±9.17)、(24.07±7.90)、(17.33±7.24)、(10.11±6.09)mmHg,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组、瘀血内阻组、气血亏虚夹瘀组、对照组的血流灌注量基线值分别为(288.29±75.18)、(125.50±35.13)、(115.11±26.95)、(75.64±19.25)PU0,血流灌注量变化率分别为(658.91±143.65)%、(153.21±67.23)%、(82.33±12.21)%、(71.44±5.73)%,其中瘀血内阻组与气血亏虚夹瘀组之间血流灌注量基线值与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臁疮的微循环指标与臁疮的四畔证型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臁疮疮周经皮氧分压和血流灌注量的测定可以作为臁疮四畔辨证的微观指标,并使臁疮的四畔辨证更加细致化、深入化。

  • 解毒洗药溻渍治疗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疮周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王雁南;陈柏楠;许永楷;赵波;谢晨

    目的:探讨解毒洗药溻渍治疗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疮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下肢静脉性溃疡住院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16例;两组创面均常规消毒后湿敷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纱布,治疗组在换药前应用解毒洗药溻渍治疗患肢(30 ± 2) min,疗程为4周;对比两组疗效,检测治疗前后疮周血流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28.95%,显愈率71.05%,有效率97.37%;对照组治愈率18.75%,显愈率43.75%,有效率75.00%,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流灌注量基线值、加热后增加率及经皮氧分压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血流灌注量基线值、加热后增加率及经皮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解毒洗药溻渍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可通过提高创面局部血流灌注量和氧分压提高疗效.

  • 艾灸不同时程对大鼠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邱悦;施睿;余芝;王欣君;张建斌

    目的:研究艾灸量效关系及其局部启动效应与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 min艾灸组、10 min艾灸组、15 min艾灸组和5 min探头加热组、10 min探头加热组、15 min探头加热组,共6个观察组,每组10只,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各组不同时程(0 min、5 min、10 min、15 min)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艾灸组与探头加热组干预后足三里穴局部的血流灌注量均有提高,不同时程血流灌注量比较:5 min> 15 min> 10 min,峰值比较则为:15 min >5min> 10 min,峰值出现时间与效应持续时间均与干预时间存在相关性.结论:艾灸可以影响局部血流灌注量,改善微循环状态,其效应与干预时间有关,温热刺激是艾灸取效的主要因素.

  • 基于患者频数分布规律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证型与疮周血流量相关性

    作者:柴政;丁毅;贾慧;王彦辉;方多多;朱艳萍

    目的:探讨疮周血流灌注量和踝肱比(ABI)与糖尿病足不同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依据疮面局部症状与体征,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将120例患者分为3组:湿毒蕴阻组、经脉阻滞组、阳虚血瘀组.以频度统计描述为分析方法,并结合均数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疮周血流灌注量和ABI与糖尿病足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证型患者疮周血流灌注量频数呈集中分布现象,且均数比较差异显著(P<0.01),Spearman相关分析呈显著相关(P<0.01);不同证型患者ABI频数分布无明显集中现象,且ABI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Spearman相关分析呈相关关系(P<0.01).结论:疮周血流灌注量与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 低频电针对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包经经穴血流灌注量的影响及治疗次数的干预效应

    作者:孙晓敏;嵇波;赵国桢;王丹;严明娜;白红新;戴健;路雅雯;刘翼天;葛云鹏;苏杭;吴娇娟;游敏;程凯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包经上不同经穴血流灌注量的影响及治疗1次和治疗3次效应的差别,探寻低频电针经穴和非穴调节心肌损伤后对相关经脉不同穴位反映的影响及治疗次数的干预效应.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日组和3日组,再各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经穴组和非穴组.于电针治疗后,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分别观测各组各检测区域即刻皮肤血流灌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鼠心肌缺血时3个穴区血流灌注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频“内关”治疗1次时“内关”和“郄门”穴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1或P<0.05),低频电针“内关”穴治疗3次时“内关”“郄门”和“天泉”穴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大鼠心包经上“内关”穴血流灌注量更能特异性反映大鼠心肌状态.

  • 电针傍刺对褥疮大鼠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郭玉红;孙忠人;孙琦;刘尚策;李竹馨;陈瑜;李成

    目的:观察电针傍刺对褥疮大鼠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将SD雌性大鼠用自制装置固定大鼠腿部近膝关节骨隆突造模处,采用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褥疮模型,将60只褥疮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30只.再将其随机分为1、3、5、7、10天5个时间组,每小组6只.另设正常组6只.模型组给予碘伏常规治疗,电针组予以电针傍刺治疗.采用PeriCam PSI系统监测SD大鼠褥疮组织不同时间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电针组于治疗后3天起血流平均灌注量逐渐增加,治疗后5天至7天血流平均灌注量增加明显,治疗后7天至10天起血流平均灌注量增加缓慢.电针组治疗后5天起血流平均灌注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电针傍刺可以增加褥疮组织血流灌注量.

  • 电针傍刺对褥疮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

    作者:郭玉红;孙忠人;孙琦;李竹馨;刘尚策;陈瑜;李成

    目的:观察电针傍刺对褥疮大鼠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及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用自制装置固定SD雌性大鼠制作褥疮模型,将1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每组按干预时间1d、3d、5d、7d、9d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模型组给予碘伏常规治疗,电针组予以电针傍刺治疗,模型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于每日干预前30 min腹腔注射SB203580(5 mg/kg).观察创面愈合率和血流灌注量.另选24只褥疮大鼠,观察创面愈合时间.结果:3d、5d、7d、9d时,电针组创面愈合率大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创面愈合时间少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褥疮大鼠创面血流灌注量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在不同时间点治疗后创面平均血流灌注量高于治疗前(P<0.05),电针组在1d、3d、5d、7d、9d时间点创面的血流灌注量呈下降趋势,早于模型组.结论:电针傍刺能够促进褥疮大鼠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增加创面的血流灌注量.

  • 健康女性三阴交穴伏安特性与血流灌注量研究

    作者:张璐;毛慧娟;魏建子;沈雪勇

    目的 观察健康女性月经不同时刻三阴交穴伏安特性与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规律,为穴位特异性提供试验证据.方法 分别于经前、经中和经后检测51名健康在校大学生三阴交穴及其对照点的伏安特性及血流.结果 经期及经后左三阴交穴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右三阴交穴在经期惯性面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点(P<0.05);非经期以及经后,双侧三阴交穴位处血流灌注量明显大于对照点(P<0.05),经期左侧三阴交穴血流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点(P<0.05);右三阴交穴区血流量与增程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结论 穴位能敏感反映人体气血变化,穴区血流灌注量丰富是穴位低电阻的重要原因.

  • 从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看身柱穴特异性

    作者:李迎红;李敏;刘崴;李强;郭义;李岩琪;李晓梅;周丹

    作者应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对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人体背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进行观察,发现健康人体身柱穴与其周围穴位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存在差异性,身柱穴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高于周围穴位大椎、神道、肺俞、心俞诸穴,从而提示身柱穴皮肤微循环血流旺盛,可能是身柱穴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建议临床治疗时多选用身柱穴.

  • 自体血栓并股动脉结扎建立有效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

    作者:邹知耕;田铧;赵世刚;吕顺增;王俊涛;李超;尹群生

    动物后肢缺血模型广泛应用于血管新生机制及缺血性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Couffinhal等[1]通过结扎小鼠股动脉及各分支成功建立了后肢缺血模型.随后,基于这一模型的实验方法,研究者又将实验对象扩展到Wistar大鼠、SD大鼠、Lewis大鼠等其他鼠类动物[2-4].在建立这些后肢缺血模型时,研究者多以激光多普勒成像系统(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 system,LDPI)显示的血流灌注量作为肢体缺血判断指标,而后肢组织的病理改变等状况多被忽视或回避.有研究指出,结扎Wistar大鼠股动脉及其分支并不能有效地引起后肢缺血[5-6].为克服单纯结扎大鼠股动脉及各分支建模的不足,本实验采用自体血栓合并结扎股动脉建立了有效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该模型为研究急、慢性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促血管新生治疗的评估等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