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发伤合并四肢主要血管伤
多发伤合并四肢主要血管损伤,因多伴有创伤性休克,多部位损伤,使临床救治工作非常棘手.自1989年以来,共处理该类患者66例,52例经显微修复保全了肢体,12例无修复指征行截肢,2例因肢体热缺血时间长,局部软组织损伤及污染重,行血管修复后,分别死于吻合口突然破裂大出血及多脏器衰竭.
-
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对血管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循环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损伤的情况下,可归巢到受损区域,增殖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并分泌营养因子,促进内皮新生.但是,由于其干细胞特性,在微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分化为功能细胞,甚至表达纤维化、成骨分化等表型,加速血管损伤.因此,纯化单一细胞群,稳定微环境,明确病程是决定循环内皮祖细胞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
-
我国老年病人浅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现状
静脉穿刺技术作为护士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给老年病人进行浅静脉穿刺技术操作,要求较高,难度相对较大.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生理性老化,易合并心、肾血管等多种疾病,出现血管硬化、血管不充盈、水肿等现象.再者,老年人静脉穿刺次数多,血管修复慢,增加了穿刺难度[1].为提高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就穿刺部位、进针的角度及拔针方法的改进,国内同行们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多项观察研究,并总结出丰富的经验,现综述如下.
-
腹部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急症的治疗对策与预防
目的:研究腹部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急症的治疗对策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990-2001年间发生的17例腹部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急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17例中恶性肿瘤12例(70.6%),良性疾病5例(29.4%).发生破裂出血12例(70.6%),急性栓塞2例(11.8%),错误结扎动脉2例(11.8%),结扎肝右静脉决定是否保留肝Ⅶ段1例(5.8%).发生于静脉11例(64.7%),动脉6例(35.3%).治疗方法中,行血管修复7例(41.2%),血管缝扎5例(29.4%),切开取栓术、肝动脉治疗加胆囊切除术、局部压迫止血终止手术、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保留肝Ⅷ段各1例(各5.8%),治愈14例(82.4%),死亡3例(17.6%).14例近期随访疗效良好.结论:应加强对腹部手术中医源性血管急症治疗及预防的研究.术前正确地判断病情,做好充分准备,注意术中预防,提高治疗水平,是改善腹部外科手术疗效的关键.
-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的DN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糖尿病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干细胞具有向肾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同时于细胞移植对肾脏损伤和修复具有积极的作用,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化学改性同种异体静脉血管的研究现状
血管重建是心血管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患者自身可用于移植血管数目有限,而且往往还因已用于冠脉搭桥术和血管自身病变而再受到限制,人工血管可成功地应用在大直径血管修复上,而对小直径血管(<6 mm)往往因内膜增生、血栓形成而失败,同种异体静脉血管具有生理结构相似,可较长时间保存,随意选用等特点,但新鲜同种异体静脉血管在移植时因免疫排斥反应而导致移植失败.
-
维生素D促进血管再生
《循环》(Circulation)在2014年6月11日在线发布了关于血管再生的研究。该研究指出,上调SDF1,VitD3是一种新的促进血管修复的治疗方式。
Vitamin D缺乏在人群中很普遍且与炎症相关。1,25-VitD3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颇受争议。高剂量1,25-VitD3诱导血管钙化;然而,Vitamin D3发挥了抗炎作用,其缺乏又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因此,我们猜测1,25-VitD3促进血管损伤后再生。 -
四肢主干动脉损伤诊治10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四肢主干动脉损伤诊断、手术方法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1月-2013年10月手术治疗的106例共110条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患者的病例情况,分别行动脉端端吻合33例,自体静脉移植53例,动脉裂口缝合13例;假性动脉瘤切除5例,结扎术6例.结果 110条动脉重建血运,患者无1例死亡,9例行截肢术.结论 早期诊断,有效控制出血和抗休克治疗,早期重建血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
外伤性血管修复术后感染致大出血的救治与预防
目的探讨外伤性血管修复术后感染合并再次大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3例外伤性血管修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外伤性血管修复术后感染合并再次出血的发生率为6.57%.结论外伤初期正确处理创面及选择血管修复方式,可降低血管修复术后感染大出血的发生率.
-
肢体动脉血管损伤的手术治疗
我院自2006年5月-2008年10月采用修补、吻合、血管移植等治疗方法治疗肢体动脉损伤16例,现报告如下:
-
内皮前体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能够分化成内皮细胞,在损伤内皮的修复和血管新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皮功能障碍启动白细胞黏附、脂质过氧化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一系列过程,内皮损伤和修复失衡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被广泛接受.EPC的数量和功能能够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多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降低EPC水平,动物实验中给予EPC细胞治疗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以EPC为基础的细胞治疗可能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希望.
-
四肢血管损伤的救治体会
肢体血管损伤较常见,且常与四肢骨折、神经损伤和软组织伤同时存在,其主要危险是致命大出血和肢体缺血坏疽.近年来,由于血管外科的发展,主张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行血管修复,重建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现将我院自1990-2004年间共收治四肢血管损伤10例的救治效果报告如下:
-
小腿穿支皮瓣皮支血管在小腿复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意外事故的不断增多,小腿胫前大面积的组织缺损病例日渐增加,有时处理比较棘手。显微外科的发展为临床处理提供了更好的方法选择和技术保证。近年来,腓动脉穿支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广泛应用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但单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面积相对较小。根据皮瓣选用原则,为避免对患者造成更多损伤,如何利用同侧肢体小腿作为供区,切取更大面积的带蒂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是临床医生共同探讨的难题。本研究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入我院的小腿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30例,行小腿穿支皮瓣皮支血管修复小腿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该皮瓣切取面积大,成活率高,并可切取部分肌肉及携带腓骨,形成复合组织瓣,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锁骨下动脉损伤抢救3例
1999年7月-2003年10月,我们共收治了3例锁骨下动脉损伤患者,经外科手术均治愈,现报告如下.
-
内皮祖细胞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内皮祖细胞在血管内皮受损时通过动员、迁移、归巢至受损部位,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促进血管修复及新生。众所周知,血管内皮受损及微循环稳态失调是脓毒症的主要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脓毒症多伴有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而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不仅可用于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而且也为脓毒症的干细胞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旨在综述内皮祖细胞的内皮修复能力在脓毒症中的研究应用,为脓毒症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男女心脏区别大
男性和女性生理构造迥然不同,就连心脏也存在差异.近日,美国"真实年龄网站"载文,刊出美国心脏外科专家和心脏内科专家总结出的男女心脏的三大不同点.区别1:男性心脏比女性大,女性心血管比男性细.这一差别是雌激素、孕酮激素和雄激素所致.雄激素会导致血管扩张,而雌激素则会使血管收缩.因此,女性血管更容易发生血栓,而且在血管成形术或心脏搭桥手术中,血管修复难度更大.血管细还与其他血管疾病有关,比如,偏头痛、狼疮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炎性疾病.这些疾病通常女多男少.
-
内皮祖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自从1997年Asahara等[1]首次从外周血中分离出EPCs以来,大量研究表明其不仅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血管发生,而且在出生后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损伤血管修复、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
-
微小RNA-126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 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能通过特异性识别靶基因mRNA,在翻译水平调节基因表达,从而调节细胞分化、生长发育、增殖与凋亡、激素分泌等各种过程。现已经发现多种miRNA,其中微小RNA-126(miR-126)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当中,与血管的生成、发育、修复功能密切相关,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中,冠心病即将成为危害全人类健康的头号致死杀手,其诊断和治疗备受关注。本文就miR-126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综述。
-
早期血管神经修复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韧带愈合及膝关节功能评价
背景:股骨骨折容易导致患者的血管、神经受到损伤,若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患者的肢体残废,对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患者于早期采用血管神经修复可能对患者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目的:对比分析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早期血管神经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患者,按血管神经修复时的受伤时间分为对照组(受伤时间>8 h至48 h)和观察组(受伤时间≤8 h),各4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截肢率和未截肢患者股骨及膝关节韧带愈合的时间,并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对两组患者中未截肢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与结论:对照组的截肢率为22%,而观察组为5%,观察组的截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未截肢患者股骨以及韧带愈合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未截肢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膝关节损伤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应尽早进行血管神经修复。
-
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不同时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0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血压、血糖、血脂等数据的差异;(2)研究组在入院第1、3、7、14天和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水平。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2)研究组在入院第1、3、7、14天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有差异( P<0.05);研究组入院第1、3、7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逐步升高,在入院第7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达到高峰,入院第14天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低(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参与脑出血患者血管修复和再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