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失转录因子 FOXO1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
血管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血管生长决定着器官是否能够在胚胎发育阶段及时得到营养供应,到了成年阶段,新血管的发育在血管修复和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转录因子FOXO1参与了血管生长过程,它能够协调细胞分裂与代谢过程。他们发现当敲除小鼠内皮细胞内的FOXO1,内皮细胞的生长就会发生失控,而激活该分子则会减慢血管生长。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FOXO1能够防止细胞分裂出现失控,保护血管发挥正常功能。
-
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股动脉缺损的体会
在临床工作中股动脉损伤、缺损很常见,多因刀刺伤所致.在血管修复中,如果血管缺损较多,应做血管移植,勿在有张力下勉强直接缝合.我院自1995年以来,取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股动脉缺损12例,均获得成功,取得满意效果.1 资料方法及结果本组12例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小18岁,大62岁.均为刀刺伤所致.12例股动脉损伤、缺损,均取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股动脉缺损,术后肢体血循环良好,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可触及,无肌肉坏死及截肢.
-
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断指血管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对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断指血管的临床护理体会进行介绍和总结。方法:对医院3年内42例单指断指伴皮肤、血管缺损患者进行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和临床护理。结果:42例患者临床护理结果良好,1个月后断指均存活,8个月后断指功能评定为优16例,良26例。结论:临床护理重点为术前做好皮肤准备和知识宣传,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术后要对患者皮瓣血运进行密切监测,防止发生血管危象,做好远红外线烤灯照射、健康教育及加强患者功能锻炼的护理。
-
血管损伤修复中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近来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在心血管方面的作用与1型受体(AT1R)完全相反,通过使AT2R的表达增加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并且可以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本文综述血管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中AT2R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血管修复 新生内膜 细胞凋亡 -
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损伤后内膜修复
人体外周血中来源于骨髓的内皮祖细胞具有很高的增殖潜能,它能使血管损伤后内皮化的进程明显加速,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本文综述了内皮祖细胞的研究概况和近年来关于内皮祖细胞促进损伤血管内膜修复的研究进展.
-
老年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内闭塞一例
患者男性,75岁.因腹主动脉瘤腔内主单髂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修复加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2年伴左足静息痛3月,于2006年11月入院.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糖尿病病史.20个月以前因右下肢间跛2年静息痛9月在本院经CTA诊断为腹主动脉瘤累及左髂总、髂内动脉、伴右髂动脉硬化闭塞,见图1.
-
光化学反应组织黏合技术与组织修复
缝合术是临床常规应用的组织修复技术,但缝线(针)作为一种异物,可能引发患者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也是术后感染的诱因之一.缝合作为额外的损伤,可增加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并残留针眼瘢痕.文章介绍一种新的免缝合组织黏合技术--光化学反应组织黏合技术,即利用可见光激活光敏剂后使组织胶原之间形成交联而黏合组织.目前,该项技术已应用于皮肤、血管、神经、角膜等组织的损伤修复,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和瘢痕形成,降低血管吻合后的渗漏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并能促进神经修复后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光化学反应组织黏合技术 皮肤组织愈合 角膜修复 血管修复 神经修复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调节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血管修复的作用
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调节间充质干细胞(MSC)存活和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血管修复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获得大鼠MSC,分为CGRP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过氧化氢(H2O2)处理,前者再同时加入CGRP处理,以流式细胞仪检测MSC的存活和凋亡情况,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和β-链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情况.构建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分为MSC-CGRP组、MSC组和对照组,前两组分别给予MSC-CGRP(以携带CGRP的重组慢病毒载体pLen-CGRP-EGFP转染细胞)和MSC(未携带CGRP的重组慢病毒载体pLen-EGFP转染细胞)移植治疗,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管局部CGRP、pGS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损伤血管CD31的表达,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损伤血管新生内膜、中膜面积.结果 H2 O2处理8、24 h时,CGRP组MSC的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死亡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H2 O2处理后8h,CGRP组的pGSK3β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 0.05);应用CGRP阻断剂CGRP8-37后(CGRP +CGRP8-37组)均显著低于CGRP组(P值均<0.05),而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中,细胞移植后28 d,对照组、MSC组的新生内膜与中膜面积比均显著高于MSC-CGRP组(P值均<0.05),MSC组与对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植后3d,MSC组血管局部pGSK3β、β-catenin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MSC-CGRP组均显著低于MSC组(P值均<0.05),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CGRP可能通过激活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移植的MSC存活,并增强MSC对损伤血管的修复作用,为防治血管增殖性疾病提供治疗思路.
-
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四肢血管损伤是外科急救过程中常遇见到的一种创伤.占整个血管损伤的70%,而血管损伤又占全部创伤的3%.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且病人都较为年轻.在临床上.往往被其他创伤所掩盖,给早期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院自2002年10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了56例四肢血管损伤病人(共60条血管),经过血管修复,疗效满意.
-
丹参素衍生物对斑马鱼促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丹参素衍生物(ADTM)对斑马鱼胚胎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的信号通路。方法选择正常血管转基因斑马鱼和血管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RI)诱导血管损伤转基因斑马鱼两种模型,分别给予50、100、200μmol·L-1的ADTM干预处理,以0.1%的DM-SO为空白对照,分别观察不同浓度的ADTM对斑马鱼肠下静脉血管(SIVs)的直径和内皮细胞数以及节间血管(ISVs)生长的影响,并对VRI 和ADTM处理后的斑马鱼做转录组学研究。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转录组测序的4个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对于正常转基因斑马鱼模型,ADTM处理后,斑马鱼的SIVs血管直径明显增加,内皮细胞的数目轻微增加;在VRI损伤模型中,ADTM表现出修复ISVs损伤的效果。转录组分析表明,19个明显变化的基因富集在胰岛素信号通路。荧光定量PCR的结果与转录组中获得的序列吻合。结论对于正常和血管损伤的斑马鱼模型,ADTM均有促血管新生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
2型糖尿病中的血管修复策略
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主要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迫切且意义重大.高血糖及其代谢记忆效应、脂肪因子功能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均是T2D M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在T2D M大血管修复策略中,需要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以有效控制血糖.虽然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相关基础研究提示其可以募集骨髓来源祖细胞参与血管修复,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机制修复血管损伤,但DPP-4抑制剂的血管保护作用还需要更多临床试验证实.细胞治疗、miRNAs及生物技术的血管修复手段仍处于临床前期研究.
-
内皮祖细胞修复血管损伤的研究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可从骨髓被动员到外周血进行血管、器官等的损伤与修复.1997年,Asahara等第一次从成人外周血中识别并分离出来并命名[1].其后,该发现以及后续的许多研究证明了其具有在体内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潜能,为血管损伤修复创造了新的领域[2-3].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血管损伤原因与对策(附6例报告)
我院于1990年1月-2003年1月共施行3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损伤血管6例,占1.9%,报告如下.
-
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及正常人皮温测试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监测与正常人皮温测试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皮温计术后即开始进行持续的皮温监测,连续7d;对正常人采用红外线观测:肢体放低与提高,放置冰袋、针刺、吸烟与被动吸烟等情况的皮温.结果22例血管修复术后,温差在0~2℃的20例,伤肢顺列成活,1例皮温低于3℃经及时处理伤肢亦得成活,1例伤肢较健肢低3~4℃者,虽经处理,终被截肢;正常人组观察结果说明疼痛、吸烟、局部保暖及肢体摆放高度对等活有很大影响.结论:健侧与患侧温差在0~2℃表明血循环良好,伤肢可顺利成活,如温差大于3℃,则提示有血管危象;疼痛、吸烟、被动吸烟、局部保暖与肢体摆放高度可影响皮温,值得临床上重视.
-
36例肢体大血管损伤的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肢体大血管损伤的临床救治措施。方法对36例肢体大血管损伤患者,积极实施院前抢救,控制出血,纠正休克及处理合并伤。术前充足备血。彻底清创。诊断不明确者行CT三维血管成像( CTA)。根据不同伤情,血管直接修补及端端吻合21例,血管移植8例,游离皮瓣移植4例,未行血管修复3例。术后常规抗炎、抗休克、抗凝治疗。结果36例中截肢4例,Ⅰ期截肢2例,Ⅱ期截肢2例。血管修复33例,成功30例,余3例中1例截肢,另2例肢体功能差。34例获2~13个月随访,经肢体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患肢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良好者27例(75.00%)。结论对于肢体大血管损伤,快速合理的院前、院内抢救流程是挽救生命的前提;CTA有助于明确血管损伤的具体部位,为术中探查、修复提供依据;尽早重建肢体循环是保存肢体、恢复功能的关键;妥善处理合并伤及并发症能提高临床疗效。
-
肢体大血管损伤36例的救治与分析
目的 探讨肢体大血管损伤救治的相关经验.方法 对36例肢体大血管损伤患者实施积极救治,根据不同伤情行血管修补7例,直接端端吻合14例,自体静脉移植8例,游离皮瓣移植4例,分别处理合并伤.结果 36例中无死亡病例,截肢4例,肢体大血管修复33例,成功30例(90.9%);肢体功能良好者27例(75.0%).结论 对于肢体大血管损伤,院前与院内及时救治是挽救生命的前提;CT三维血管成像是明确诊断和指导手术探查的有效手段;血管修复不应严格限制缺血时长,尽早重建肢体循环仍是保存肢体、恢复功能的关键;妥善处理合并伤及并发症能提高临床疗效.
-
白藜芦醇对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起源于骨髓、能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其不仅在胚胎阶段参与血管发生,而且在出生后动员、迁移和分化参与新生血管生成,在成体新生血管中EPCs来源的成熟内皮细胞占到25%;已证实EPCs具有促进缺血组织新生血管生成及损伤血管修复、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作用[1].
-
四肢血管损伤的急诊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急诊处理与手术方法.方法:本组患者共37例,门(急)诊根据外伤史及体征确诊26例,其中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4例经血管造影确诊.接诊后行气囊止血带止血12例,肱动脉损伤压迫腋窝及上臂止血点2例,股动脉损伤压迫腹股沟处止血点4例.以无菌纱布块加压包扎止血3例.对闭合性损伤暂不行止血带止血.所有患者经手术探查均证实为大血管损伤.3例一期行截肢术,其余行血管修复手术.股动脉损伤或伴股静脉损伤5例均行股动静脉修复,腘动脉损伤或伴静脉损伤10例均行腘动脉修复,修复腘静脉4例,胫前后动静脉损伤仅修复动脉.肱动静脉损伤均行肱动脉修复,桡动静脉损伤8例均行桡动脉修复.结果:门诊确诊率70%.气囊止血带使用率在开放性损伤病例中达39%.动静脉损伤(受伤至通血)时间:<6 h 15例,6~8 h 11例,9~12 h 4例,>12 h 3例.未通血4例.术后72 h内共5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行局部烤灯照射,热敷后2例消除,3例探查改行静脉移植修复后血供恢复.7例术后2~3周复查超声多普勒探测均提示血流正常.随访6~12个月,均未见肢体缺血表现,远端动脉搏动良好.6例遗留缺血性肌挛缩,4例截肢,截肢率11%.结论:四肢血管损伤的救治原则是早期快速诊断,早期正确止血,早期修复血管,早期治疗并发症.
-
内皮祖细胞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一个威胁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CKD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上升的趋势,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其患者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1].血管内皮损伤及其功能障碍是CKD进展及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因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防治CKD意义重大.研究发现外周血、骨髓和脐血中存在一种能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并参与损伤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的细胞,称之为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EPCs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作用,并且应用EPCs来治疗CKD亦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CKD患者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以及EPCs的应用进行综述.
-
腹部血管损伤的控制性外科治疗
腹部血管损伤所产生的出血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同时,重要血管的损伤会导致脏器缺血.腹部血管损伤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出血,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稳态的平衡;尽快恢复重要脏器血流,防止脏器失活.腹部血管损伤救治的重要进展在于救治理念的改变.病人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在主要血管损伤救治中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血管修复的解剖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