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淫羊藿苷对大鼠颈总动脉内膜损伤后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高爱社;苗莉;沈晓君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内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和淫羊藿苷高、低剂量组( 120,60 mg· kg -1)各12只.后3组建立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狭窄模型,淫羊藿苷组术前6d开始给予淫羊藿苷灌胃至实验结束;模型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术后14d和28 d分批处死动物.取各组实验动物颈动脉损伤段,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骨桥蛋白(OPN)的表达;RT-PCR检测OPN mRNA的表达.结果:在球囊损伤后14,28 d时,淫羊藿苷高、低剂量组OPN mRNA的表达14 d时为(0.58±0.01),(0.42±0.02),28 d时为(0.28±0.02),(0.33±0.03),明显低于模型组14 d(0.71 ±0.02),28 d(0.62±0.01);高、低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淫羊藿苷高、低剂量OPN蛋白表达量14 d时为(20.21±3.67),(32.53±12.16),28 d时为(26.14±4.64),(24.16±11.35),明显低于模型组14 d(71.24±13.25),28 d(46.13±12.31),均P<0.01.结论:淫羊藿苷在动脉损伤后可调控OPN的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从而减轻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

  • 罗格列酮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

    作者:周晓莉;雷寒

    目的 探讨PPARγ配体罗格列酮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及MMP-2和TI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给药组(罗格列酮3 mg/kg·d)和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每组n=5.用球囊血管内膜剥脱法建立大鼠颈动脉再狭窄模型.HE染色检测血管内膜与中膜的厚度比和面积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组织中MMP-2和TIMP-2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罗格列酮明显抑制球囊损伤后血管新生内膜增生,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所有时间点上内膜与中膜的厚度比及面积比均显著减少(P<0.001).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抑制球囊损伤后各时间点血管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术后1、7、14、28 d蛋白表达由对照组的0.605±0.007、1.000±0.002、0.890±0.014和0.290±0.028降至0.310±0.014、0.525±0.021、0.405±0.007和0.081±0.004(P<0.001).但罗格列酮对MMP-2抑制剂TI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 罗格列酮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MMP-2的表达下调及MMP-2/TIMP-2表达失衡有关.

  • 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及支架术后再狭窄

    作者:沈珠军

    绝大部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由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所致,很少一部分冠状动脉狭窄虽不严重,但合并痉挛仍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冠心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的控制方面近年来发展较快外,冠状动脉的血运重建治疗近二十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已成为与药物、外科搭桥手术并驾齐驱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PTCA治疗冠心病即刻临床效果满意,但术后血管再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终效果,并限制了PTCA的发展。近十年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治疗时的急性缺血并发症,同时也使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支架植入后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仍超过20%。近年来许多新技术、新器械(如激光成形术、定向斑块切割术、斑块旋磨术等)应用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虽然对扩大病变适应征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能降低治疗后的缺血并发症和血管再狭窄。PTCA术后尤其是支架术后的再狭窄问题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 1 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机制 PTCA术即是用球囊牵伸血管壁的弹性成分,并撕裂血管壁和斑块的非弹性成分造成局灶的血管壁夹层,以达到增大血管腔的目的[1]。再狭窄就是增大的血管腔又见缩小,多数学者以随访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狭窄>50%作为再狭窄的诊断标准,如果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心肌缺血事件,(主要为心绞痛复发,猝死和心肌梗死较少见),则称为临床再狭窄。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的机制是多重的,包括术后早期的弹性回缩、内膜增殖和动脉重塑[2]。如果球囊扩张后能获得“支架类似”的效果,则再狭窄率很低;而大多数病变于球囊扩张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内膜撕裂,早期的弹性回缩比较明显,很难达到“支架类似”的效果。Benestent[3]和Stress[4]两项试验表明:与单纯球囊成形术相比,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即可获得更大的血管腔面积,消除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弹性回缩,减少血管再狭窄。因此目前临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支架使用率已达到60%~80%。支架的植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再狭窄,但支架内亦可发生再狭窄,其机制具有自身的特点。1.1 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1.1.1 新生内膜增殖:支架植入减少了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弹性回缩,但却增加了血管内膜的增殖,血管内膜的过度增殖已被证实是导致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5]。临床研究发现支架植入后60d,所有支架覆盖的部位显示明显的新生内膜层,新生内膜中含有巨噬细胞,但主要是由平滑肌细胞转型移动而来的梭形细胞构成,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分泌出大量细胞基质造成了支架内的再狭窄。动物实验显示[6],支架植入部位的血管损伤程度与新生内膜的厚度成正相关。支架植入术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和血栓均与新生内膜的增殖有关。损伤与炎症是相互关联的过程,支架植入后的急性损伤反应和慢性牵拉的慢性炎症反应刺激内膜的增殖[7]。有人认为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的几率及严重程度与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抗血小板及抗血栓制剂达到有效剂量时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但是随机双盲的Eraser研究[8]却显示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Abciximab并不能降低支架内再狭窄。1.1.2 弹性回缩与组织的挤压:单纯球囊扩张后的再狭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弹性回缩;支架植入后支架的支撑力强弱不等,缠绕支架支撑力较弱,回缩较为明显,管状支架早期可以有少量的管腔丢失,慢性回缩现象不明显。1.1.3 再狭窄在术后第一个月和12个月以后很少见,支架内组织的积聚在6个月时达到高峰,此后新生内膜逐渐变薄,血管腔逐渐变大[9]。

  •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勇;朱文玲

    再狭窄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的大障碍,约40%~60%的患者在成功的完成PTCA术之后数月内发生再狭窄[1]。再狭窄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多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术后血管弹性回缩;血管的重塑、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生内膜;局部血栓的形成与机化;许多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参与再狭窄的过程[2,3]。针对再狭窄的发生机制,许多研究试图通过各种药物进行预防,包括肝素和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内的所有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并未明显降低再狭窄率。支架置入术能够减少因血管回缩和血管重塑而发生的再狭窄率,但并不能影响内膜增殖所造成的血管狭窄,甚至支架本身会加剧血管成形术后靶血管内膜的过度增殖[4]。因此人们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治疗再狭窄。 尽管药物治疗并没有获得理想的试验结果,人们借鉴射线能够有效治疗一些增殖性病变如瘢痕组织以及一些良性肿瘤的经验,推测放射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由于细胞过度增殖和负性重塑过程所造成的再狭窄。目前动物和临床试验均证实无论β射线还是γ射线血管内照射治疗能有效的抑制损伤后内膜增殖反应降低再狭窄率。本文即对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做回顾综述。 1 有关放射源的问题1.1 β射线和γ射线 现今用于临床的放射源包括β和γ射线,目前实验证实两者均能有效抑制细胞分裂,减少新生内膜的形成和降低再狭窄率[5]。γ射线起源于原子核的中央,能量在20 keV和2 MeV之间,对组织的穿透力强,吸收剂量受支架的影响较小,适合于线性源治疗大血管以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但对于病人和工作人员的防护则不利,同时γ射线照射时间长,医护人员需离开,使病人单独留在房间,因此不易为临床医生接受。目前以导管为基础的后装治疗系统能够准确定位,并且照射剂量能够人为控制,大大减少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相比之下β射线穿透力低,防护也较容易。由于其穿透性在几个毫米之内,支架同时会影响其吸收剂量。因此应用线性源对于大血管(直径大于4mm)的治疗往往不够,并需要居中装置。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说明β和γ射线哪一种是治疗好的放射源。1.2 放射性球囊和放射性导丝 血管内放射治疗γ射线常常采用线性源,因其有很好的组织穿透性,可以克服血管形态差异的影响。对于组织穿透性较差的β射线则需要居中装置以使得血管在各个方向获得均一的照射剂量。一些系统用来帮助完成血管内放射治疗,包括放射性导丝、放射性球囊和支架。这些装置只有节段性球囊和螺旋状球囊有居中的作用[6]。另外与放射性导丝相比,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本身可获得理想居中效果,即使在血管弯曲情况下球囊充盈也可获得均一的放射治疗。并且对血管壁放射治疗的剂量均一,并能根据放射性液体的体积较准确估计吸收剂量。球囊技术的不足在于球囊充盈时会影响血流,患者的耐受不好,但可以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反复的放射治疗。放射性液体充盈球囊大的危险在于球囊可能破裂造成病人的污染,但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0.1%。用于放射性球囊的放射源多为高能量的β射线,如32P、186Re和188Re等。然而亲骨和骨髓的核素如90Y则不适合,因为一旦发生球囊破裂会造成高放射吸收剂量。此外还可用133氙充盈球囊,同样面临球囊破裂造成污染的可能。1.3 放射性支架 放射性支架或支架包裹一层放射性核素,利用支架本身对血管壁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支架核素衰变释放射线,使增殖期平滑肌细胞接受持续的射线照射,以期更有效的抑制平滑肌的增殖和新生内膜的形成。放射性支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照射时间过长、照射范围和剂量受支架长度、支架膨胀对称性以及粥样斑块形态的影响,损伤长度超过支架范围可能引起支架两端发生再狭窄等。这些问题均影响放射性支架的应用,目前临床试验尚未证实放射性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与血管重构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

    作者:党红波;王克强;葛均波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防治,成为目前心血管病研究的热点.PCI后,对损伤近乎一致的细胞学反应是新生内膜的增生,增生组织内的细胞主要源于经过增生、迁移进入内膜的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血管再狭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还包括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EC)等,以及细胞受刺激后合成、分泌的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血管活性的物质,它们在引发和维持增殖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1].

  • 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术后血管重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作者:王凯华;陈鹏;林苗;黄旭梅;杨丽翠;王军;孙军

    目的 研究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后血管重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45例(53条)颈动脉狭窄行自膨胀式支架植入术患者,在术后3 d内、3、6、12、24个月分别测量支架近心端、中间段、远心端内径,支架内新生内膜厚度,支架颈内动脉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ICA)及舒张末期流速(EDV\=ICA)、颈总动脉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CCA);术前根据斑块的病理成分和相应的组织回声,分为软斑块(12条)、混合斑块(29条)和钙化斑块(12条).结果 支架的各节段内径在术后2年中持续增加(P<0.01),以中间段明显;支架内新生内膜在术后3~12个月持续增生(P<0.01),第2年增长趋势缓慢(P>0.05),PSV\=ICA/PSV\=CCA在术后12个月亦持续增加(P<0.05),第2年有所下降;支架自膨胀程度与术前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钙化斑块组(P<0.01).结论 支架内新生内膜增生(负重构)主要表现在术后第1年,并有可能发展为支架内再狭窄;支架的自膨胀(正重构)在第2年占优势,特别表现在支架中间段;术前颈动脉狭窄为严重钙化斑的支架术后自膨胀相对较差,还是首选外科手术为佳(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 静脉内膜剥脱术重建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及静脉病理学改变

    作者:黄小妹;张先进;肖伟;何涛;屈碧辉;石玉香;章宏峰;陈文莉

    目的 比较静脉内膜剥脱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teriovenous fistulas,AVF)功能不良的通畅率,并观察内膜剥脱前、后静脉的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在肾内科行静脉内膜剥脱术重建AVF(A组,17例)或行PTA术(B组,12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内瘘生存率.并留取内膜剥脱术患者的剥脱前、后的血管,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Ⅳ型胶原(collagen-Ⅳ,COL-Ⅳ)、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静脉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初级通畅率A组明显高于B组(A组分别为94.1%,88.2%,41.2%,B组分别为41.7%,8.3%,0,P值分别为P=0.003,P=0.008,P=0.012).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时内瘘生存率A组分别为100.0%,93.8%,87.5%,87.5%及29.2%;B组分别为75.0%,45.0%,15.0%,0,0.内瘘生存率A组也明显高于B组(x2=15.064,P<0.001).两组术后24小时均可用于透析穿刺.病理检查见撕脱下来的内膜组织由大量的肌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撕脱前的静脉血管可见血管内膜及中膜明显增厚,大量结缔组织增生,SMA及COLⅣ染色阳性,中膜可见SMA染色阳性的平滑肌细胞成束排列.剥脱后的静脉血管壁实际是由中膜及外膜构成.结论 内膜剥脱术重建动静脉内瘘能大限度地节约血管资源,对于部分尿毒症患者而言,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及药物释放支架的研制

    作者:贾楠;肖越勇;张金山

    目的 探讨采用溶液中加入药物的方法制作雷帕霉素释放BES的可行性及载药量准确性;明确裸BES、雷帕霉素释放BES及ASODN涂层BES与金属支架在力学性能方面的差异.方法 应用高分子材料PLLA制作生物可降解血管内支架;采用溶液中加入药物的方法制作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释放支架;采用表面涂层方法制作生物可降解反义寡核苷酸涂层支架.应用HPLC法对雷帕霉素释放BES的载药量进行检测.对三种支架进行径向支撑力测试并与金属支架比较.结果 制作出BES基杆直径为0.5 mm,扩张后直径为4.5或5.0 mm,长度均为15 mm.三种BES外观无明显区别;雷帕霉素释放BES平均载药量为181.4 μg,与支架制作过程中的设计载药量基本一致;支撑力测试结果表明:三种PLLA支架径向支撑力略低于金属支架;裸BES与涂层BES径向支撑力相似,略高于雷帕霉素BES.结论 生物可降解材料PL-LA制作的裸支架、载药支架及涂层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均略低于金属支架,载药支架径向支撑力略低于裸支架及表面涂层支架.溶液中加入雷帕霉素的方法含量可靠,可以代替支架表面多孔构型的加工工艺.

  • 骨桥蛋白与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傅国香;高平进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早从骨基质分离出的一种磷酸化糖蛋白,富含唾液酸.因其介导骨组织细胞与骨基质的连接,参与骨基质矿化和重吸收过程而得名.OPN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骨桥蛋白参与多种生命现象,如骨代谢、肿瘤的生长转移、炎症与免疫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OPN在大鼠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而且它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膜细胞的迁移,被认为是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1].本文对OPN的基本性征以及它在血管损伤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 腺病毒介导性基因导入血管新生内膜

    作者:李建军;黄从新;李庚山;竹下彰;上野光

    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游走视为经皮冠状动及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机制之一[1,2].既往研究着眼于机械或药物干预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但迄今为止尚未获得理想结果.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PTCA术后再狭窄遂引人注目,其相关研究报导已迭见文献[1~8].本文采用腺病毒载体导基因入狗的股动脉球囊损伤后形成的新生内膜,现将结果报导于下:

  • 雷帕霉素支架对小型猪冠状动脉p27kip表达及内膜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学波;葛均波;钱菊英;王克强;贾剑国;姚瑞明;蔡乃绳

    目的观察小型猪冠状动脉置入支架后p27kip表达变化及含100 μg雷帕霉素可降解涂层支架释放的雷帕霉素对p27kip表达的影响.方法球囊/血管以1.3∶1比例置入过大的裸支架(n=14)、单高分子可降解多聚羟基丙酸乙酸(PLGA)涂层支架(n=16)或雷帕霉素支架(n=16)并形成冠状动脉损伤模型,术后第1、2、4和12周时间段处死部分猪.测定12周时3组支架血管段的内膜厚度和面积.免疫组化法测定支架置入后4个时段冠状动脉的p27kip表达水平及动态变化.结果在12周的随访组,裸支架、PLGA支架和雷帕霉素支架的新生内膜平均厚度分别为(0.38±0.20) mm、(0.96±0.58) mm和(0.14±0.12) mm(P=0.004),3组的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3.38±0.31) mm2、(6.46±2.01) mm2和(2.07±0.82) mm2(P=0.000).置入裸支架1周后,冠状动脉p27kip表达处于低水平状态,但在第4周达到高水平,在第12周时,其表达水平恢复至第1周时水平;雷帕霉素支架使整个随访期的p27kip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均处于高水平表达状态.结论含100 μg雷帕霉素支架在12周内有抑制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膜增殖的明显疗效.裸支架置入后12周内, p27kip表达水平在第4周高;涂层支架释放的雷帕霉素促进局部冠状动脉p27kip的表达.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促进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作者:崔斌;丁小涵;赵刚;宋明宝;于世勇;陈剑飞;黄岚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修饰的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将携带eNOS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MCV-eNOS或携带绿荧光蛋白(GFP)的空病毒载体pMCV-GFP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EPCs,得到pMCV-eNOS-EPCs和pMCV-GFP-EPCs。分别将转染的pMCV-eNOS-EPCs、pMCV-GFP-EPCs或生理盐水从尾静脉移植至颈动脉内皮损伤大鼠模型。术后14 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eNOS-EPCs组eNOS信使RNA(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GFP-EPCs组及对照组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球囊损伤后14 d EPCs移植可显著抑制新生内膜的过度增殖,血管腔狭窄程度显著减轻[eNOS-EPCs组(0.58±0.05)比对照组(1.56±0.21),P<0.01;GFP-EPCs组(0.84±0.09)比对照组,P<0.01]。eNOS过表达可进一步增强EPCs的抗增殖效应[eNOS-EPCs组(0.58±0.05)比GFP-EPCs组(0.84±0.09),P<0.05],显著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结论 eNOS基因修饰可有效促进EPCs对损伤血管内膜的抗增殖作用,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Endeavor(R)药物洗脱支架系统(Zotarolimus/PC聚合物/钴合金模块设计支架平台)及相关临床研究

    作者:胡荣

    美敦力公司Endeavor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系统于2006年6月已获准在中国上市.该支架由3部分组成:(1)Driver裸支架平台及其输送系统--世界上易输送的钴合金模块设计平台之一;(2)PC聚合物--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能减少血小板沉积,减少血栓的形成;(3)药物Zotarolimus--属limus家族,不同的是Zotarolimus含一个四唑环,使药物具有较强亲脂性,易于进入组织(血管壁)中,抑制新生内膜过度增生,而新生内膜过度增生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机制.

  • 早期短期应用17β-雌二醇抑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

    作者:胡飞雪;王庭槐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17β-雌二醇对血管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颈总动脉球囊损伤的去卵巢兔分为10组,在不同时间点给予17β-雌二醇(20μg/kg/d).分组:①损伤前三天开始给药,持续到术后第三天;②损伤前三天开始给药,持续到术后第七天;③损伤前三天开始给药,持续到术后第十四天;④手术当天开始给药,持续到术后第三天;⑤手术后第七天开始给药,持续到术后第十四天;⑥损伤后每天给予棉花油;⑦仅在损伤前一天给药一次;⑧仅在损伤前15min给药一次;⑨仅在损伤后第一天给药一次;⑩在损伤后第一天开始给药,连续2d.颈总动脉球囊损伤两周后处死所有动物,取损伤的颈总动脉,进行血管形态学分析.结果术后15min应用雌激素,连续应用3d,可使新生内膜面积减少59%(P<0.05,vs vehicle),其效果与从手术前三天开始应用,且持续用到术后十四天相同(61%,P>0.05,vs 0~3d);从术前三天开始应用雌激素,持续用到术后第七天,不能增强雌激素的抑制作用(P>0.05,vs0~3d);从术后第七天开始给药,持续到第十四天,雌激素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vsvehicle);仅在术后第一天或第二天应用雌激素,也可抑制新生内膜的形成(P<0.05,vs vehicle);在术前或手术当天应用雌激素,没有效果(P>0.05,vs vehicle).结论17β-雌三醇抑制受损血管新生内膜的形成,其作用的发挥主要在血管损伤后72h内.

  • 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关系

    作者:苗莉;何国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多种中胚层组织分化,参与组织的损伤后修复过程,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关系做一综述.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评价猪冠状动脉佐他莫司洗脱支架术后早期新生内膜覆盖情况

    作者:赵杰;杨跃进;徐波;吴永健;胡奉环;钱杰;俞梦越;王天杰;唐跃;徐新林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病理和扫描电镜评价猪冠状动脉佐他莫司洗脱支架(ZES)术后早期(7天、14天、28天)新生内膜覆盖情况.方法:18只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7天组、14天组和28天组,每组6只,每只猪于右冠状动脉置入一枚佐他莫司洗脱支架,3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7天、14天及28天时进行OCT检查,观察支架表面新生内膜覆盖情况,并取支架段冠状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用OCT观察3个时间段支架表面新生内膜情况,7天组为(61.3±37.7) μm,14天组为(132.6±103.3)μm,28天组为(244.3±282.3)μ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生内膜覆盖率7天组为(53.62±2.49)%,28天组达到(94.88±2.93)%,病理提示7天时新生内膜以炎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为主,28天时以平滑肌细胞、炎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为主.结论:OCT在支架术后7天即能清晰观察到新生内膜覆盖情况,佐他奠司洗脱支架术后28天大多数支架丝被新生内膜覆盖.

  • 紫杉醇局部治疗抑制猪静脉桥新生内膜形成和增厚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隐雄;Martin H Chamberlain;Thomas Johnson;Jason L Johnson;Andrew C Newby;Gianni D Angelin;Martin Oberhoff;Karl K Karsch

    目的:局部药物治疗是一个很好的防治静脉桥病变的策略.本研究用抗细胞增殖药物紫杉醇处理大隐静脉桥后植入猪的颈动脉,以观察紫杉醇的抗细胞增殖作用在抑制静脉桥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导致内膜形成和增厚的效果.方法:将10头猪的20只大隐静脉桥分为两组.治疗组:将大隐静脉桥10只置于含有10μmol/L浓度的紫杉醇溶液中(先用该溶液灌洗)浸泡1 h后植入猪的颈动脉,紫杉醇是溶解在25μl/L的无水酒精中,对照组10只大隐静脉桥置于单纯的酒精中浸泡.4周后取开放的静脉桥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治疗组静脉桥新生内膜面积(1.59±0.95)mm2,对照组新生内膜面积高达(2.43±1.35)mm2,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②治疗组内膜平滑肌细胞密度均值为(3681±1935)/mm2,对照组为(4607±1993)/mm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膜平滑肌细胞密度均值治疗组(2139±734)/mm2,对照组(3629±3207)/mm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紫杉醇可显著抑制静脉桥内膜、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抑制新生内膜的形成,证明紫杉醇可在防治静脉桥闭塞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 Infusa Sleeve导管血管壁内局部导入基因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摘要)

    作者:兰燕平;崔长琮;张新霞;徐仓宝;戴强

    我们于1997年7月~12月进行了用Infusa Sleeve(IS)导管导入c-myc反义寡核苷酸预防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探讨IS导管局部在体导入c-myc反义寡核苷酸的可行性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新生内膜的抑制作用.

  • 血管损伤对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

    作者:袁吉祥;张亮;魏述军

    目的:研究血管损伤对新生内膜增生及核转录因子κb (NF-κb)、组织因子(TF)、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影响。
      方法:对32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进行穿刺股动脉,经导丝送入球囊,球囊扩张并拉伤腹主动脉建立血管损伤模型。损伤术后1 min经股动脉鞘管采血,4周后经心脏采血,处死兔子,分离损伤血管,进行固定、包埋,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碱性品红染色及NF-κb免疫组化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切片经铅、铀染色后透射电镜下观察。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新生内膜厚度,分析确定血管壁损伤积分及NF-κb阳性细胞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F、ET-1和MMP-3含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血管损伤积分与血清TF、ET-1、MMP-3含量及NF-κb阳性细胞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血管损伤积分与新生内膜厚度之间的优拟合曲线是“S”形的三次曲线。NF-κb主要在新生内膜中表达,血管损伤积分与NF-κb阳性细胞百分率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916(P<0.05)。血管损伤积分与术后1 min TF,术后1 min及4周ET-1,术后1 min及4周MMP-3含量均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0.957、0.947、0.914和0.940(P均<0.05)。
      结论:血管损伤可以通过激活NF-κb途径,促进ET-1和MMP-3表达,从而促使新生内膜不断增生,导致血管负性重构。TF是血管损伤后导致新生内膜增生的始动因子。内弹力膜是反映血管损伤的关键结构,是阻碍新生内膜增生的唯一屏障。

  • 血管内放射抑制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塑

    作者:何昆仑;盖鲁粤;黄大显;王所亭

    目的:观察血管内放射治疗再狭窄的有效性及相关问题,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方法:小型猪12头,体重20~30 kg.实验组(n=7),在动物麻醉后,切开右股动脉,插入动脉鞘管,对冠状动脉前降支和(或)回旋支的近中段进行球囊扩张术,保留0.014″的导丝,插入4 F USCI Probing Catheter,并覆盖目标血管段,将带有192Ir线源(活性长度30 mm,直径0.5 mm,放射活度在350~419 mCi)的导丝(长280 mm,直径0.89 mm)定位在目标血管段,进行血管内放射治疗(20 Gy).对照组(n=5),未进行治疗.术后30天处死动物,快速取心脏,用中性福尔马林对冠状动脉进行原位灌注,切片行苏木素-伊红、马宋三色和维尔霍夫-范吉狲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形态学及组织学的变化.结果:1个月后损伤处内弹力膜断裂、中膜撕裂,并有内膜增殖及管腔狭窄.放射治疗后30天明显减少了血管内膜厚度(67.3%,P<0.01)、新生内膜面积(67.6%,P<0.01)和狭窄面积百分比[对照组:(44.7±20.7)%,实验组:(16.6±11.5)%,P<0.01].同时,实验组血管周长(外弹力膜周长)、血管腔周长及血管腔面积均分别比对照组明显增加(48.2%,P<0.01;78.8%,P<0.01;88.9%,P<0.01).结论:在球囊扩张术后即刻,应用血管内192Ir放射治疗系统,局部给予20 Gy的放射剂量预防了术后30天新生内膜形成和血管重塑.

8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