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解读注射胰岛素

    作者:

    选好注射部位根据人生理结构的差异,胰岛素的注射以腹部吸收快,其次是上臂、大腿和臀部.选择注射部位时应考虑不同部位间的吸收差异.为了防止注射部位的增生或萎缩,应该注意轮换注射部位.专家推荐在一个区域内轮换注射,而不是每次注射轮换到不同部位.这种方法可以降低每天的吸收差异.

  • 药液静脉外渗患者酚妥拉明湿敷效果观察

    作者:陈小青;黄小影;李慧灵;徐一引

    静脉给药是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者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损害了患者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为了减轻药液静脉外渗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及痛苦,本文着重研究酚妥拉明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除化疗药液外渗外).

  • 物理降温在烧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李志倩;张子群

    烧伤病人由于超高代谢和炎性物质反应以及换药等因素,常会出现高热.鉴于烧伤病人可选用的注射部位少,临床多采用物理降温,此方法简便易行、安全,但若使用不规范疗效欠佳.

  • 静脉输注生脉注射液局部致痛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裘爱平

    生脉注射液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按一定比例配伍,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取精制而成.能迅速全面地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血流量,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之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汗出、脉欲绝以及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上述症候者[1].其不良反应除说明书中介绍的偶见皮疹、瘙痒、低热外,注射部位疼痛为多见.笔者对该药所致的局部疼痛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 超声引导下经皮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丽娅;万跃;施思;田浩;张宏伟;朱碧峰;但毕堂;左靖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凝血酶注射治疗(UGTI)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PA)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06—2017-12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术后36例发生FPA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后压迫治疗效果、注射凝血酶治疗的效果.结果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FPA患者36例,经常规压迫伴加压包扎后12例好转,24例无效;对无效的24例进行超声引导下U G T I,剂量为(28±10)IU,凝血酶溶液物质的量浓度250 IU/mL,每次注射0.1~0.2 mL,注射后2 min内瘤腔消失,未发生远端栓塞事件.术后1周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常规压迫伴加压包扎无效的FPA,在超声定位下采用远离瘤腔破口血流方向的部位进行凝血酶注射,动脉瘤填塞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混悬液注射方法的改进

    作者:武郧;李晓花

    临床上肌内注射混悬剂(如长效青霉素、淋必治等)常规用8号针头,溶媒4 ml-6 ml,常因阻力大,针头发生阻塞不能一次成功.为此,我们改进了混悬液的注射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10 ml一次性注射器,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长效青霉素1支.1.2 操作方法常规取0.9%氯化钠注射液6 ml稀释长效青霉素充分混匀后放置2 min,用注射器抽取备用,注射部位选择臀大、中肌.皮肤消毒,排尽注射器内空气缓慢抽吸0.5 ml0.9%氯化钠注射液,使其停留在注射器乳头根部,针头与皮肤呈90 °进针,抽无回血,快速均匀推注药液.

  • 不同部位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致局部疼痛比较

    作者:王超琴;刘延锦;李素兰;谢静

    目的:寻找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时局部疼痛程度轻的注射部位.方法:将4 062例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按静脉穿刺部位分为A组(肘正中静脉组)、B组(前臂头静脉组)、C组(前臂贵要静脉组)、D组(前臂掌侧下段静脉组)和E组(手背静脉组).静脉穿刺均采用直刺法,分别观察各组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程度.结果:不同注射部位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局部疼痛轻,其次为B、C和E组,D组局部疼痛程度重.结论: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时,应尽可能选用血管部位较深、管腔较大和侧支分流量较大的血管,以减轻注射时局部疼痛程度.

  • 两种肝素钠皮下注射方法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增勤

    肝素钠注射液是一种抗凝药物,在我科经常使用.其给药途径有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三种,当执行皮下注射时,以往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皮下注射法,结果病人注射部位皮肤青紫的面积较大,病人和家属均表示不易接受.2002年4月我们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皮下注射法,结果病人注射部位皮肤发生大片青紫的现象明显减轻,病人和家属都比较满意,表示容易接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致局部淤血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李会珠;王小丽

    低分子量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其药理作用与普通肝素基本相似.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我科2001年3月开始应用于临床.使用初期,我们发现部分患者注射部位出现大块瘀血斑.为探讨瘀血斑发生的原因,我们对注射法进行了总结和改进,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 057 海洛因使用者的死因仍是个谜

    作者:

    一个由传染病学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正通力合作,以试图找到引起一种神秘疾病的原因,这种疾病在一个多月来已导致31名英国和爱尔兰的海洛因使用者死亡.首次在格拉斯哥登陆的原因不明的疾病的流行使60多名海洛因注射者受染.组织损伤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从注射部位广泛水肿到严重的组织坏死.用抗生素治疗无法控制这种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疾病的播散.已有公开的警告以提醒海洛因使用者,一旦发现注射部位出现脓肿、肿胀时,应立即寻求治疗.来自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代表们正在格拉斯哥和都柏林参与到一个由公共健康专家、微生物专家、流行病专家和法医专家组成的突击小组,英国和爱尔兰的一流实验室以及该中心的病原分析设施一同被用于分析样本.爱尔兰突击小组的组长、公共医学健康专家Barry说小组成员中以前没有人遇到过这种病例.感染这种疾病的人大多是肌肉注射者而非静脉注射者.关于引起此次流行的原因有许多假设,其中包括注射不纯海洛因、一种厌氧菌、毒素、病毒或其他因素感染的可能性.研究者们正在观察被感染个体的全身性状况以及他们中的任何地区性的相似点.初,这种疾病被认为可能是炭疽,但已经被科学家们排除.格拉斯哥的健康委员会顾问Gruer指出,他们将准确地找出引起这种神秘疾病的原因.尽管快速突破是可能的,但先前的调查已经表明,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在都柏林和格拉斯哥的病例对照研究正在进行,以期其研究结果有助于调查工作.这些研究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其中包括向感染和未感染者提出内容相同的细节问题.

  • 按摩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80例

    作者:伍玉甫

    小儿坐骨神经损伤主要由于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外伤骨折所致.笔者从医二十多年来收治80余例,均获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均在9个月至10岁之间.

  • 脉络宁治疗静脉炎15例疗效观察

    作者:张晓玲

    脉络宁注射液是由中药玄参、石斛、牛膝、金银花等药物经化学提取后制成的复方注射液。我院自1996年以来采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静脉炎,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  15例均为住院病人,且住院时间较长。其中穿刺静脉出条索状红线者10例,局部组织发热、肿胀、疼痛者5例。2 治疗方法  脉络宁注射20 ml加入生理盐水20 ml缓慢静脉注射,2次/d。用药量间短5 d,长12 d,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药物外溢,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 穿刺静脉条索状红线消失,局部组织无发热、肿胀、疼痛,为治愈;局部组织发热、肿胀、疼痛减轻,为好转。3.2 结果 治愈11例,好转3例,因原发疾病病情恶化死亡者1例;治愈率73.3%,好转率20%,总有效率93.3%。4 体会  静脉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为外科长期住院的病人,因长期,反复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所致。其主要表现为沿穿刺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脉络宁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功效,能改善循环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消除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红细胞聚集,增加局部血流量。通过临床观察,此药对治疗静脉炎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同时对原发病,如心、脑系统疾病亦有治疗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 妊娠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剂皮下注射部位的研究

    作者:李燕;万丽;葛静萍;Sutedjo Janesya;赵伯翔;顾建平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注射部位的选择策略,为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提供依据.方法 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的妊娠晚期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通过脐部做一水平线,经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的皮下组织厚薄程度,在确定注射深度安全的情况下在腹部8个区域行轮换皮下注射;对照组选择部位为上臂部三角肌中、后区域轮换注射.比较两组注射后即刻、2h疼痛评分,皮下淤斑和硬结的发生率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注射后即刻、2h疼痛评分,淤斑、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避开脐周(距脐10cm以内),在腹壁外侧缘8个区域内运用改良皮下注射技术对妊娠晚期患者行抗凝剂皮下注射安全、可行、有效.

  • 胰岛素自我注射患者皮下脂肪增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史逸秋;孙慧伶

    目的 了解胰岛素自我注射患者皮下脂肪增生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胰岛素自我注射的2型糖尿病患者378例,按是否发生皮下脂肪增生分为增生组(163例)和非增生组(215例),采用自制胰岛素注射行为调查问卷对两组进行调查,分析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胰岛素注射时间、注射装置、注射行为等是皮下脂肪增生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与患者胰岛素注射行为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予以充分认识并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实现平稳控糖,减少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

  •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优势方案研究

    作者:金歌;屈清荣;王俊平;张阳

    目的 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法,降低患者皮下青紫及注射疼痛.方法 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流程中的4个因素及对应的3个水平按正交设计L9(31)分组;选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患者180例,随机分配进入各试验方案,采用9种不同方案进行皮下注射,观察患者皮下青紫发生情况及疼痛程度.结果 注射角度、注射速度、按压时间为主要因素(均P<0.05),注射部位为次要因素(P>0.05).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优势方案为:注射时提捏皮肤90°进针,持续注射10s后等待10s,注射后无需按压.对于注射部位建议选择脐周左右10 cm,上下5 cm,避开脐周1 cm,每针间隔2 cm.结论 应用优势方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减少皮下青紫及减轻注射疼痛.

  • 三联抗凝治疗患者低分子肝素脐周皮下注射部位的研究

    作者:朱敏;史作霞;张文彦;李馨;王莹

    目的 探讨三联抗凝治疗患者低分子肝素脐周注射的佳部位,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方法将389例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口服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别于脐至外侧缘连线,将左侧连线分为3等份,选择外1/3处上下5 cm范围进行注射;将右侧连线分为2等份,选择1/2处上下5 cm范围进行注射.两处各注射2 080例次,观察皮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1/3处皮下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1/2处(P<0.01).结论 三联抗凝治疗患者行低分子肝素脐周皮下注射时选择在腹部外侧部位进针,可减少皮下出血.

  • 改变注射部位减轻绒促性素肌内注射疼痛

    作者:李红艳

    目的 探讨减轻肌内注射缄促性素疼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76例肌内注射绒促性素治疗的先兆流产患者按照自身对照的方法,将注射单日作为观察组、注射双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于注射前采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敷,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部位,即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观察组采用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的外上1/4处肌内注射,连续注射6 d后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变注射部位能有效减轻绒促性素肌内注射疼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 不同部位静脉注射阿霉素对兔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峥嵘;黄霞丽;陈世厚;朱咏梅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静脉注射阿霉素对处于亚临床阶段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从耳缘静脉推注阿霉素2 mg/kg,1次/周,连续4周制成动物模型;对照组按同样方法推注等量生理盐水.于末次给药后4周,再将实验组分为实验1组和2组各6只,分别从耳缘静脉和中心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对照组从耳缘静脉推注等量生理盐水.结果 实验组表现为阿霉素心肌毒性的特征,对照组正常;实验2组心功能指标较实验1组和对照组改变显著.结论 从回心路径短的部位给予阿霉素可导致心脏毒性,使处于亚临床阶段的心脏收缩功能下降.

  • 阿奇霉素与穿琥宁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作者:耿玉莹;王静;李凤鸣

    阿奇霉素为氮杂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对支原体肺炎和衣原体肺炎疗效显著,而且对胃肠道和局部注射部位的刺激比红霉素轻微,所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 胰岛素注射点间距研究

    作者:陈灵芝;肖天华;孟金平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点的佳间距.方法将258例需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并将三组患者的注射部位呈网络式分别划分为1.50 cm×1.50 cm、2.00 cm×2.00 cm、2.50 cm×2.50 cm的小区作为一个注射点.结果 258例均无肌肉萎缩发生.注射时疼痛强度、局部红肿、皮下硬结,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其注射部位应轮换,每个注射点所占的面积越大,注射疼痛强度越弱,并发症发生率越低,而网络式划分法的2.00 cm×2.00 cm注射区既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又不易导致血糖波动,因此为佳注射点间距.

563 条记录 21/29 页 « 12...18192021222324...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