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蓝萼香茶菜二萜类物质对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证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作者:杨丽霞;邓卫芳;陈鸿;孙琳

    目的:通过加热回流的方法提取蓝萼香茶菜中二萜类物质,测定其含量,研究二萜类物质对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证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层分组为正常组、枸橼酸他莫昔芬片组、模型组、蓝萼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用二甲基苯蒽(DMBA)结合慢性不可预见应激行为制备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证模型,造模结束后,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生物表征变化及病理变化验证模型.蓝萼组给予二萜类提取物水溶液5 mg·kg-1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1灌胃,各组均连续灌胃30 d.30 d后,记录各组大鼠肉眼可见肿瘤的发生情况;腹腔取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雌二醇(E2),孕激素(P)水平;采集乳腺织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趋化因子受体4(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提取得干燥品质量2.162 g,干燥品中二萜类质量分数为26.35%.与模型组比较,蓝萼组血清中E2,P水平明显降低(P<0.05),乳腺组织中VEGF,CXCR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蓝萼香茶菜二萜类物质有可能通过抑制VEGF,CXCR4蛋白及mRNA表达,抑制血管生成和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调节大鼠激素水平,从而抑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

  • 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大鼠生物表征变化及化瘀解毒法的调控

    作者:邓卫芳;裴晓华;金华;李倩;梁晨;赵乐

    目的: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病证结合模型,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化瘀解毒法对该模型大鼠的调控作用.方法:SPF级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对照组10只,给予二甲基苯蒽(DMBA)灌胃;模型组10只、西黄丸组10只,均给予DMBA灌胃+多重复应激10周.造模成功后,西黄丸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d,连续30d.于第1天、10周末、灌胃结束后分别观察并记录大鼠生物表征变化;腹腔取血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对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趋化因子受体CXCR4基因及蛋白进行检测.结果:经过大鼠生物表征变化、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病理变化、西黄丸药物反证证明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造模成功.西黄丸组VEGF mRNA及蛋白、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EGF mRNA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将疾病模型及中医病因致病模型结合制造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符合临床患者发病过程,经评价造模成功;化瘀解毒法代表方西黄丸可逆转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及CXCR4基因及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血管生成及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而实现的.

  • 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发病机制及防治思路

    作者:廖锐;李德辉;马民;谭碧珠;张素燚;刘玉斌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中医发病机制予以分析,认为乳腺癌癌前病变以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日久成瘀为本,临床治疗本病时要结合内外科治法,辨证施治,同时探讨乳腺癌癌前病变的防治方法与思路.

  • 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

    作者:徐巍;卢雯萍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人死于乳腺癌.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乳腺癌早已成为女性第一位的恶性肿瘤[1].因此,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水平、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成为关键.乳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癌前病变的控制对乳腺癌的发病起到直接而关键的作用.随着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生物学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完善,中医体质学说与乳腺癌癌前病变相关性研究将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乳腺癌癌前病变诊疗进展

    作者:宋爱莉;刘晓菲;李静蔚;孙贻安

    乳腺癌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乳腺癌多阶段发展模式"为在乳腺癌癌前病变阶段阻断和逆转提供了依据.中医药在抑制血管生成、促进细胞凋亡、调节内分泌系统和抑制癌基因表达方面对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提出中医应从认识疾病本质,制订乳腺癌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标准和拓展治疗目的,研究中药对乳腺癌癌前变的干预作用机理的角度进行研究.

  • 金贝乳康片对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

    作者:邓卫芳;裴晓华;樊英怡;胡克菲

    目的 研究金贝乳康片对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对照组(15只)、模型组(20只)、金贝乳康片组(20只).用二甲基苯蒽(DMBA)联合慢性轻度不可预计应激及冷水刺激应激制备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模型.金贝乳康片组给予金贝乳康片水溶液灌胃1.5g/kg,其余各组予生理盐水.30天后腹腔取血并采集乳腺织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EL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雌二醇(E2)及孕激素(P)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一系列生物表征变化,且CORT水平明显升高(P<0.05).金贝乳康片组大鼠肉眼可见肿瘤发生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病理以一般增生为主,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血清CORT、E2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水平略有升高(P<0.05). 结论 金贝乳康片可降低肝郁肾虚证模型组大鼠肉眼可见肿瘤发生率,逆转乳腺癌癌前病变病理变化向一般增生转变,调节大鼠激素水平.

  • 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作者:李静蔚;宋爱莉;刘晓菲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方法:应用Medline及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乳腺癌癌前病变、乳腺癌、DM-BA和动物模型"为关键词,检索1961-05-2007-12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652条,中文文献103条.纳入标准:1)DMBA的致癌机制;2)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动物选择;3)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应用方法;4)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痛变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根据纳入标准,精选58篇文献,后纳入分析35篇文献.结果:乳腺癌癌前病变是癌变过程一个必经阶段,目前一般采用化学致癌剂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发生,在癌变之前及时中止,获取癌前病变动物模型.该造模方法易于复制,结果稳定,与人体癌变过程相似.结论:DMBA诱导大鼠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是乳腺癌病因学和预防学研究理想的实验方法.

  • 从中医体质学方面探讨乳腺癌癌前病变

    作者:宋彩红;李燕;徐巍

    从中医体质学角度描述了不同人群的疾病易感性,指出中医体质与乳腺癌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密切相关,从而提出通过调节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体质可防治疾病进展为乳腺癌的观点。

  • 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李静蔚;宋爱莉;张敬涛;刘晓菲;殷玉琨

    目的:研究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不同品系大鼠乳腺的病理改变,探讨造模的成模规律及成功率,建立可靠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方法:随机抽取42只SD大鼠和10只wister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2只)、SD模型Ⅰ组(15只)、SD模型Ⅱ组(15只)和Wister模型组(10只),采用DMBA10mg/100g一次性灌胃造模,动态观察大鼠乳房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SD模型Ⅱ组大鼠在第9周出现肉眼可见肿瘤,wister大鼠未发现;空白对照组全部为正常乳腺,SD模型Ⅰ组、SD模型Ⅱ组、Wister模型组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5%、40%、22.2%,SD模型Ⅱ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乳腺癌发生率分别为8.3%、10%、0,SD模型Ⅱ组与SD模型Ⅰ组比较无差异,较Wister模型组发生率高(P<0.01).结论:DMBA可诱导SD大鼠乳腺增生及癌变,造模10周后出现乳腺癌癌前病变,成功率优于wister大鼠,是癌前病变实验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 阳和化岩汤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刘晓菲;殷玉琨;王蕾;王世军;李静蔚

    目的:建立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疾病模型,研究阳和化岩汤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DMBA诱导建立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9周后分组用药干预治疗4周,观察大鼠体重增长及肿瘤出现情况,取乳腺组织观察病理组织学形态.结果:造模组大鼠肉眼肿瘤发生率92.86%,平均肿瘤个数为4.21,癌前病变和浸润性癌发生率分别21.43%、71.4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各治疗组大鼠肉眼肿瘤发生率及平均肿瘤个数与疾病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和减少(P<0.05);阳和化岩汤组肿瘤发生率为64.71%,平均肿瘤个数为1.82,与其他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学较疾病模型组病变程度轻(P<0.05);阳和化岩汤组癌前病变发生率为47.06%,浸润性癌发生率为29.41%,与其他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MBA小剂量分次给药建立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具有明显优越性,阳和化岩汤为代表的温阳散结中药能够部分抑制乳腺癌癌变,适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预防治疗.

  • 莪术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乳房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宋爱莉;张敬涛;李静蔚;殷玉琨

    目的:通过观察莪术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莪术油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机理.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三苯氧胺组、康莱特组及莪术油组.采用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第10周进行干预治疗,第14周进行病理学、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疾病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还原黏度增高(P<0.05),乳房微循环灌注量降低(P<0.05);莪术油组大鼠中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象黏度、还原黏度降到接近空白组水平,微循环灌注量恢复到空白组水乎,与病模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莪术油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康莱特组及三苯氧胺组(P<0.05).结论:莪术油可改善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增加乳房的微循环灌注量,是其治疗和预防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机理之一.

  • 莪术油干预治疗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宋爱莉;殷玉琨;李静蔚;刘晓菲;胡倩

    目的:通过观察莪术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探讨莪术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三苯氧胺组、康莱特组及莪术油大、中、小剂量组.采用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第2天开始进行干预治疗,分别于第8周末、第10周末、第12周末、第14周末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结果:疾病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死亡率、癌前病变发生率、乳腺癌发生率增高(P<0.05).莪术油中、小剂量组大鼠死亡率、癌前病变发生率、乳腺癌发生率降低,与病模组及康莱特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三苯氧胺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莪术油可降低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大鼠的癌变发生率及死亡率,可在癌前病变阶段预防、逆转、阻断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 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证造模的研究

    作者:宋爱莉;梁栋;殷玉琨;李静蔚;刘晓菲

    目的:通过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结合肝郁证造模研究,观察大鼠在癌前病变病证结合造模阶段生物学行为、激素水平、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探讨成模规律,健全造模评价指标.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基苯蒽造模组、雌二醇造模组、二甲基苯蒽加夹尾造模组、雌二醇加夹尾造模组,采用二甲基苯蒽灌胃复制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肌注复制乳腺增生大鼠模型,夹尾激惹法复制肝郁证模型.观察各时期大鼠一般情况、5-羟色胺检测、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①病证结合造模两组大鼠与单纯疾病造模两组大鼠比较,一般行为更符合肝都证特点(P<0.01),5-羟色胺检测有显著差异(P<0.01);②在组织形态方面,第8周二甲基苯蒽加夹尾造模组癌前病变出现率明显高于二甲基苯蒽造模组(P<0.05),第12周二甲基苯蒽加夹尾造模组与二甲基苯蒽造模组癌前病变和肿瘤出现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雌二醇造模组和雌二醇加夹尾造模组(P<0.01).结论:二甲基苯蒽灌胃加夹尾激惹能成功复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证模型.该模型大鼠的一般行为、神经内分泌表现符合中医肝郁证特点.这种病证结合造模方法能缩短癌前病变动物造模时间,提高造模成功率.

  • 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 MVD、TGF-α与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廖晓红;谢艳萍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微血管密度、转化生长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采用二甲基苯蒽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进行4周干预治疗,从第8周开始开始将大鼠处死并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MVD和TGF-α的表达情况、原位杂交法测定VEGF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组的死亡率和癌前病变发生率均明显较高;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的大剂量和中剂量组的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各组不同病变类型组织中的MVD、TGF-α及VEGF 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呈递增趋势;在非典型增生组中,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多西他赛组的MVD与TGF-α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较低,各干预组的VEGF mRNA的阳性率均明显较低;对于VEGF mRNA的阳性率的非典型增生,大剂量组中的VEGF mRNA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 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能够抑制乳腺癌的癌前病变的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TGF-α的表达,降低DMBA诱导的大鼠的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VEGF mRNA表达量。

  • 阳和化岩汤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李静蔚;刘晓菲;梁栋;孙子渊;宋爱莉

    目的:研究阳和化岩汤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抑制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采用DMBA诱导建立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9周后分组用药干预治疗4周,观察大鼠体质量增长及肿瘤出现情况,取乳腺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细胞表面结构,空白对照组评分高,疾病模型组低;与疾病模型组比较,平消片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治疗组均高(P<0.05);与阳和化岩汤组比较,各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器和胞质内含物,空白对照组评分高,疾病模型组低;与疾病模型组比较,平消片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治疗组均高(P<0.05);治疗组组间比较,阳和化岩汤组比平消片组评分高(P<0.05),与散结化痰汤组和三苯氧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核,空白对照组评分高,疾病模型组低;与疾病模型组比较,平消片组和散结化痰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阳和化岩汤和三苯氧胺组均高(P<0.05);与阳和化岩汤组比较,平消片组评分低(P<0.05),散结化痰汤组和三苯氧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凋亡及肌上皮,空白对照组评分高,疾病模型组低;与疾病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高(P<0.05);与阳和化岩汤组比较,各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阳和化岩汤具有抑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生长和代谢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超微结构不同程度的变化.

  • 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MVD及相关调控因子VEGF/FLK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

    作者:刘晓菲;宋爱莉;李静蔚;殷玉琨

    目的:研究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莪术油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机理.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莪术油组、康莱特组及三苯氧胺组.采用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第10周进行干预治疗,第14周观察大鼠乳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及微血管密度(MVD)、血管生成因子(VEGF、FLK)的表达情况.结果:莪术油组和三苯氧胺组均可显著降低MVD、VEGF、FLK表达;莪术油组与三苯氧胺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康莱特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不确切.结论:莪术油有效抑制了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乳腺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的表达,作用与三苯氧胺相近,优于康莱特组.

  • 温阳散结法干预乳腺癌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研究

    作者:李静蔚;刘晓菲;陈宏志

    目的:研究体外实验中阳和化岩汤为代表的温阳散结中药及拆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的MCF-10AT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采用乳腺癌癌前病变的MCF-10AT细胞,分组阳和化岩汤组及拆方温阳组、活血组、化痰组、解毒组、三苯氧胺组、空白对照组7组,MTT法观察24h、48h、72h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药物干预72h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①TAM组、阳和化岩汤组及拆方各组对MCF-10AT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效应(P<0.05).②药物干预72h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阳和化岩汤组与三苯氧胺组诱导凋亡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拆方各组细胞凋亡率低于三苯氧胺组(P<0.05).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苯氧胺、阳和化岩汤组及拆方解毒组处理可导致MCF-10AT细胞的S期阻滞(P<0.05);阳和化岩汤组、三苯氧胺细胞G2/M期比例下降(P <0.05);G0/G1期细胞呈相对平稳趋势,各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阳和化岩汤组与三苯氧胺组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MCF-10AT细胞凋亡能力相近,拆方各组低于三苯氧胺组.温阳散结法对乳腺癌癌前病变细胞株有效生长抑制,呈现时间依赖效应;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从增殖抑制、诱导凋亡的角度验证温阳散结中药在乳腺癌癌前病变的阻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适用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预防治疗.

  • 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研究

    作者:张珺;李猛;李媛媛;于庆生;李华刚

    探讨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的造模方法。方法: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基苯蒽造模组、二甲基苯蒽+雌激素造模组、二甲基苯蒽+雌激素病证结合模型组,检测不同造模方法大鼠模型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造模组ER、PR表达增高(P<0.05)。与二甲基苯蒽组比较,二甲基苯蒽+雌激素组、病证结合组ER、PR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证结合组EGFR、STAR3的表达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二甲基苯蒽+雌激素组比较,病证结合组各项指标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STAT3通路参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病,肝郁肾虚在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病证结合造模具有可行性。

  • 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研究

    作者:邓卫芳;裴晓华;樊英怡

    目的:通过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证模型的研究,从大鼠一般行为学改变、舒肝颗粒药物干预两方面验证模型;并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探讨模型预后.方法:SD大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舒肝颗粒组.用二甲基苯蒽(DMBA)联合长期慢性轻度不可预计应激制备乳腺癌癌前病变毒瘀互结模型,舒肝颗粒干预30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肉眼肿瘤发生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一系列肝郁血瘀证的生物表征变化,且肉眼可见肿瘤发生率升高;②组织病理变化提示:模型组非典型增生较对照组数量增多,且程度加重.舒肝颗粒组大鼠病理以单纯增生伴局灶性轻度非典增为主,较模型组明显减轻.③免疫组化提示:模型组VEGF、CXCR4表达水平高,较舒肝颗粒组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也有升高趋势.结论:长期慢性不可预计应激是大鼠毒瘀互结证形成的主要因素.对心理应激的干预,能延缓乳腺癌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毒瘀互结证模型组VEFG、CXCR4表达明显升高,组织非典型增生程度较高,易转化成乳腺癌.

  • 乳腺癌易感基因1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梁梦;王敏;朱蓓蓓;张会芳;卢仙球

    目的 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1 (BRCA1)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检测BRCA1和ERCC1 mRNA在乳腺癌癌前病变和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以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①BRCM和ERCC1 mRNA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乳腺癌癌前病变及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RCA1和ERCC1 mRNA在乳腺癌的表达差异显著并具有相关性(P<0.01).③BRCA1 mRNA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呈负相关(P<0.05),与发病年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ERCC1mRNA的袁达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BRCA1与ERCC1 mRNA表达的减少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基因的联合检测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