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负载士的宁纳米微粒研究

    作者:丁寅;袁红宇;郭立玮;詹秀琴;胡勇;蒋锡群

    目的制备具有缓释作用的士的宁纳米微粒.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出负载士的宁的三嵌段聚合物纳米微粒,并对其粒径、多分散度、粒子产率、载药率、体外释放进行了测定.结果负载士的宁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69 nm,粒子产率为52.4%,载药率为62%;体外释药结果表明士的宁的释放一直持续到40 h.结论纳米载药体系可以和士的宁的给药结合起来,通过控制士的宁的释放速度,增加给药的安全性.

  • 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粒

    作者:吴振宇;陈钟;黄华;田鹏鹏

    目的:研究医用壳聚糖(CS)纳米微粒制备的理想条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离子凝胶法,以不同浓度CS溶液与三聚磷酸盐(TPP)溶液配比反应制备CS纳米微粒,观察了CS、TPP浓度、CS∶TPP质量比和反应体系pH值对纳米微粒制备的影响.结果:反应条件对纳米微粒的制备有重要影响,在CS与TPP溶液浓度分别为0.4~2.5mg*ml-1与0.4~1.5mg*ml-1时,保持质量比在3∶1~6∶1之间,可稳定得到CS纳米微粒;当pH值为4.5~6.0时CS纳米微粒保持稳定, 当pH值>6.5则出现沉淀.结论:离子凝胶法制备CS纳米微粒简单温和,不需使用有机溶剂,在上述反应条件下制备,可以得到满足生物医学应用要求的CS纳米微粒.

  • 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抑制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增生的作用

    作者:徐学东;管怀进;顾海鹰;陈惠英;兰小川

    目的 研究自制的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CS(CsA)-NP]对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CFs)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第4~6代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CS(CsA)-NP、环孢素A(CsA)原药、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及平衡盐溶液,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对RCFs的抑制作用.结果 CS(CsA)-NP、CsA原药、CS-NP以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RCFs的增生.对RCFs的抑制作用CS(CsA)-NP组显著强于CsA原药组及CS-NP组(均P<0.01).结论 CS(CsA)-NP可缓慢释放药物,能有效抑制RCFs的增生,随时间延长,作用显著强于CsA原药,可作为缓释药物载体.

  • 构建人补体衰变加速因子真核载体并转染NIH/3T3成纤维细胞

    作者:乔庆;陈勇;窦科峰;张静;李剑平

    目的:构建人补体衰变加速因子(DAF)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DAF,并利用壳聚糖组装成纳米微粒复合体,转染小鼠NIH/3T3成纤维细胞.方法:应用PCR方法,从DAF-pGEM-T Easy Vector克隆相关的DNA序列,插入具有相应酶切位点的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中,构建pSecTag2/HygroB-DAF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利用壳聚糖包裹质粒,转染小鼠NIH/3T3细胞,并对转染细胞用抗DAF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DAF基因大小为1049 bp,与基因序列数据库中记载的人DAF cDNA序列结果完全一致;利用壳聚糖-DAF纳米微粒转染NIH/3T3细胞24h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质弥漫染色阳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DAF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壳聚糖介导转染NIH/3T3细胞.

  • 59 Fe示踪谷氨酸包被三氧化二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作者:尹其华;刘璐;顾宁;黄鹰;刘岚;宋进华;崔云

    目的:应用59Fe对谷氨酸包被三氧化二铁纳米颗粒(nano-Fe2O3-Glu) 进行示踪标记,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方法:采用59Fe标记谷氨酸修饰共沉淀法制备nano-59Fe-Fe2O3-Glu,经肝间质或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nano-59Fe-Fe2O3-Glu在血液、心、肝、脾、双肾、肺、脑、眼、性腺等主要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包括吸收、分布、消除的特点,组织蓄积及可能作用的靶器官. 结果:nano-59Fe-Fe2O3-Glu粒径15 nm,59Fe标记的nano-Fe2O3-Glu经尾静脉注射,分别于1 h和2天肝和脾达到高峰,峰值分别为48.9%ID/g和22.9%ID/g;肝间质注射后肝8天、脾24 h达到高峰,在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肝脏分别为41.3%ID/g、20.8%ID/g和14.6%ID/g,脾分别为23.6%ID/g、21.2%ID/g和12.5%ID/g.脑、眼、性腺亦含有一定的放射性,表明纳米颗粒Fe2O3可通过血-脑、血-睾等屏障.经尾静脉和肝间质注射药物后,血液的放射性均在16天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48天仍含有一定的放射性. 结论:59Fe示踪nano-Fe2O3-Glu体内生物学分布灵敏、准确,其在体内主要的靶器官是肝和脾,无血液毒性与细胞毒性.

  • 生物聚合物纳米微粒对人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孙倩;杨丽君;周欢琴

    目的 制备包覆双氰青蒿素(DHA)的纳米微粒,探讨DHA的生物聚合物纳米微粒的理化性质以及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 制备四种纳米微粒:几丁聚糖-海藻酸钠-双氰青蒿素(Chitosan-alginate-DHA)、几丁聚糖-氢氧化钠-双氰青蒿素(Chitosan-NaOH-DHA)、明胶-双氰青蒿素(Gelatin-DHA)和透明质酸-双氰青蒿素(HA-DHA)纳米微粒.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微粒的形貌并测量粒径大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纳米微粒包覆DHA的包覆率.MTT细胞活性检测:未包覆DHA的纳米微粒放置浓度及种类的筛选;包覆DHA纳米微粒的细胞活性测试.进行Annexin V-FITC染色以及PI染色,使用荧光显微镜定性分析HA-DHA纳米微粒对A549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 TEM结果显示,Chitosan-alginate-DHA、Chitosan-NaOH-DH、Gelatin-DHA和HA-DHA粒径大小为5~40 nm.由高效液相色谱测得四种纳米微粒包覆DHA的包覆率分别为18%、21%、13%和35%.根据MTT细胞活性检测结果,筛选放置10μl HA纳米微粒,HA-DHA纳米微粒能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活性(P<0.01).由荧光染色观察到,相比直接加入DHA,HA-DHA纳米微粒能够增强对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HA-DHA纳米微粒对A549细胞凋亡有增强作用.

  • 反义寡核苷酸-聚乙烯亚胺纳米微粒逆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研究

    作者:王慧;孟静茹;陈涛;贾敏;何功浩;马雪;罗晓星

    目的:以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 PEI)为载体,将硫代寡聚脱氧核苷酸(PS-ODNs)转染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体内,通过药效学观察PS-ODNs逆转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制备PEI与PS-ODNs结合的纳米微粒(PEI-ODNs纳米微粒);PEI-ODNs纳米微粒的粒径分析及结合率的测定;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计数菌落数(CFU);微量法测定细菌生长曲线;液体稀释法测定细菌的小抑菌浓度(MIC).结果:PEI-ODNs纳米微粒的粒径为(85±22) nm,PEI与PS-ODNs的结合率高为(97.3±1.1)%.含苯唑西林(6 mg/L)的M-H琼脂板上,30 μg/mL 的PEI-ODNs纳米微粒组MRSA的菌落数为 6.4×108 /mL,而空白对照组的菌落数为 3.3×109/mL,二者相比给药组菌落数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显示PEI-ODNs纳米微粒组的苯唑西林对MRSA生长有抑制作用,30 μg/mL 的PEI-ODNs纳米微粒可将苯唑西林对MRSA小抑菌浓度由 1 024 μg/mL 降低至 16 μg/mL.结论:PEI与PS-ODNs的结合率很高且粒径较小,PS-ODNs可以部分逆转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药效学结果显示PEI可以有效地将反义寡核苷酸转入MRSA体内,可考虑将其作为反义寡核苷酸进入细菌的载体.

  • Bla g 7多肽疫苗免疫治疗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研究

    作者:夏立新;马慧;刘志刚;吴海强;冉丕鑫;钟南山

    目的 观察以壳聚糖(CS)材料为佐剂制备的德国小蠊变应原Bla g 7多肽纳米疫苗对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疗效,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 用CS包裹Bla g 7多肽制成纳米疫苗;25 只BALB/c小鼠用蟑螂粗提液致敏、激发,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 组)、模型组(B 组)、Bla g 7多肽治疗组(C 组)、Bla g 7多肽+ CS治疗组(D 组)、CS对照(E 组) .通过HE 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炎症;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气道高反应仪监测治疗前后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变化.结果 成功制备Bla g 7多肽纳米疫苗;D组与A组相比肺部病理改变不明显,BALF中的细胞总数、EOS计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C组和E组对致敏小鼠无明显疗效.气道高反应数值治疗前后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la g 7多肽壳聚糖纳米疫苗对致敏小鼠具有免疫治疗作用, 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蟑螂过敏性气道炎症的缓释制剂,为脱敏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DDC提高纳米级阿霉素碘油乳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道澄;莫简;樊代明;吴红

    目的探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DC)对提高纳米级阿霉素碘油乳剂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MTT试验评价纳米级阿霉素碘油乳剂对耐药细胞及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用SD大鼠建立Walk-256肝癌模型,通过肝动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阿霉素、纳米级阿霉素碘油乳剂,DDC加纳米级阿霉素碘油乳剂以及DDC加阿霉素脂质体碘油乳剂,分别测定各组的肿瘤生长率和小鼠生命延长率.结果经过DDC预处理后,阿霉素对阿霉素耐药肿瘤细胞SGC7901/CVR和SGC790/WT的IC50(μg/ml)分别从原来的18.40降至0.74和4.00降至0.32.未经DDC处理过的各组平均肿瘤生长率远高于预先用DDC处理过的各组(P<0.01).而小鼠生命延长率则明显低于预先用DDC处理过的各组(P<0.05).结论用DDC预先处理抑制肿瘤细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提高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

  • 磁性壳聚糖纳米微粒合成工艺的优化

    作者:刘文琴;张雨恬;周盛荣;谢一辉

    目的:优化磁性壳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工艺。方法:用正交设计方法,考察乳液聚合法合成磁性壳聚糖纳米微粒的4个关键因素:壳聚糖与四氧化三铁的重量比、乳化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乳液的水油比。用扫描电表征磁性壳聚糖纳米微粒。结果:磁性壳聚糖纳米微粒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与四氧化三铁重量比为1∶1,乳化剂用量为0.6mL,交联剂用量为4mL,水相与油相体积比为20∶35。磁性壳聚糖纳米微粒平均直径为50 nm左右。结论:该优级工艺得率高,纳米微粒均匀,已达到相对优条件。

  • PLGA微球在显像和治疗方面的多重应用

    作者:乔强;杨春雪(综述);程文(审校)

    超声造影以及其他影像增强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与X线或核磁共振共振增强相比,超声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作为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好的材料之一,能制备成包裹各种药物和其他物质的纳米级或微米级微球超声造影剂,表面通过亲水性修饰和联接靶向配体,能顺利穿过肿瘤血管内皮间隙到达病灶边缘和内部,同时通过与其他技术如核磁共振、荧光、放疗、光声成像等的结合,能更准确地对病灶进行显影和治疗,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了副作用。当前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单一成像,而是同时联合两种或更多种成像技术进行优势互补。一方面,通过超声造影与核磁共振增强或荧光显影的结合,能更准确更清晰的显示病灶;另一方面通过高频聚焦超声治疗与核磁共振增强、放疗等技术的结合,使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内的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丽曌;陈翔;王雨生;陈晓农;王庆伟

    背景 传统给药方法治疗眼内炎症时,药物难以透过血-视网膜屏障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可以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构建载药药物缓释系统对眼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评价多聚体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构建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后的眼部毒理学和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为眼后节给药治疗感染性眼病提供依据. 方法 NV-PNIPAArn-PEO纳米粒平均载药量约为质量分数22%,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质量浓度为20 g/L的凝胶液.新西兰白兔4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1只和对照组10只,将20 g/L NV-PNIPAAm-PEO凝胶液0.1 ml注射入实验组兔的一侧眼玻璃体腔内,对照组注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的第1、2、3、7、14、21和28天进行眼前后节裂隙灯显微镜和B型超声检查,记录实验眼的视网膜电图(ERG)反应,对角膜、虹膜、玻璃体和视网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评价NV-PNIPAAm-PEO对眼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将兔眼角膜和视网膜脉络膜制备组织匀浆,收集兔房水、玻璃体和血浆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检测上述各组织中的药物质量浓度.结果 NV-PNIPAAm-PEO玻璃体腔内注射后1~28 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眼前后节组织正常,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大混合ERG b波振幅、a波振幅和峰潜时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两组兔玻璃体腔内注射后视网膜结构均正常.HPLC法分析表明,注射后1~28d,兔眼角膜组织中药物质量分数均低于检测水平下限,血浆药物质量浓度高为(0.34±0.11) mg/L,房水药物质量浓度为(0.08±0.04)~(2.16±0.07) mg/L,视网膜脉络膜中药物质量分数为(0.11±0.02)~(2.54±0.38)μg/g,玻璃体药物质量浓度为(5.65±1.14) ~ (406.69±21.05) mg/L,21d内玻璃体腔内药物质量浓度高于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的低抑菌质量浓度. 结论 载药量约为22% 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未见明显眼内毒性反应,玻璃体腔内可维持有效药物质量浓度时间达21d,NV-PNIPAAm-PEO纳米粒是治疗眼内感染较好的缓释给药方法.

  • 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预防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研究

    作者:徐学东;管怀进

    目的 研究自制的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对实验性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48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均行单眼小梁切除术.术毕球结膜下分别注射CS(CsA)-NP、环孢素A(CsA)、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各0.5mL,对照组结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0.5mL.于术后1d,1、2、4、8、12周查眼压(IOP)、滤过泡、角膜、虹膜、前房、晶状体、视网膜.结果 术后8周内各组平均IO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CS(CsA)-NP组与CsA组平均IO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P<0.05).4组功能性滤过泡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1,P<0.01).结论 CS(CsA)-NP能抑制滤过区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助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有效控制术后IOP,与CsA相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

  • 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作者:兰小川;陈辉;顾海鹰;徐学东

    目的 评价环孢素A(CsA)壳聚糖纳米微粒抑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只健康中华大耳白兔制作的PVR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 mL平衡液,B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 mL壳聚糖溶液(含壳聚糖2 mg),C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 mL CsA溶液(含CsA 0.1 mg),D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 mL CsA壳聚糖纳米粒(含CsA 0.1 mg).以检眼镜、电生理、光镜和电镜观察视网膜变化情况.结果 玻璃体腔注药2周及4周后D组PVR等级均明显较A、B、C三组轻,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药前与注药后4周暗适应闪光ERG b波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药后视网膜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一次性兔眼玻璃体腔注入GsA壳聚糖纳米微粒(含CsA 0.1 mg)能明显抑制或延缓PVR的发生,并具有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

  • FK506纳米粒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作者:费文雷;陈家祺;庞志清;骆新兰;刘永民;王铮;袁进;蔡秀玲

    目的观察FK506纳米粒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为供体,对70只SD大鼠行异体穿透角膜移植,14只SD大鼠接受自体角膜移植,观察不同组别植片的存活时间及免疫病理改变.结果各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Ⅰ组(不用药):(7.90±1.20)d;Ⅱ组(PLGA):(8.44±0.88)d;Ⅲ组(0.05%地塞米松):(10.44±1.42)d;Ⅳ组(0.05% FK506):(11.60±2.55)d;Ⅴ组(0.01% FK506纳米胶体):(15.09±4.81)d.Ⅰ组与Ⅲ、Ⅳ、Ⅴ组植片存活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Ⅴ组与Ⅲ、Ⅳ组植片存活时间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排斥反应的植片有多量CD8+、中等量CD4+T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浸润,ICAM、VEGF等免疫分子与炎症和排斥反应程度吻合.Ⅴ、Ⅳ组植片的炎性细胞较少.结论FK506局部滴眼可延长植片存活时间,FK506纳米胶体较FK506滴眼液能维持更长时间的植片透明.

  • FK506纳米粒制备及在兔眼组织中的分布

    作者:费文雷;陈家祺;庞志清;全大萍;陈庆全

    目的研究FK506-PLGA纳米粒溶液滴眼时在眼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和分布.方法以盐析法制备FK506-PLGA纳米粒,进行形态和粒径大小考察.酶联免疫方法检测FK506-PLGA纳米粒滴眼后,全血和眼组织FK506含量.结果FK506-PLGA纳米粒均匀圆整,粒径为166.56 nm±53.96 nm.FK506纳米粒10 μg滴眼后,16 h内房水中的药物质量浓度15~2.9 ng/mL.FK506在角膜组织中含量高,结膜中药物质量浓度次之,角膜、结膜和巩膜组织均可测到有效治疗质量浓度的KF506.全血中未检测到FK506(低于0.3 ng/mL).结论FK506-PLGA可以促进和延长眼局部的FK506吸收.

  • 装载结合白蛋白的紫杉醇纳米微粒用于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单组、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

    作者:吴柏霖(摘译);曾晓勇(校)

    背景目前尚未建立对铂耐药的尿路上皮癌的标准疗法。紫杉烷和长春氟宁都是常用药物,但有肿瘤反应低于20%,并且对患者生存率毫无帮助。本2期临床试验评估了装载结合白蛋白的紫杉醇纳米微粒在治疗铂耐药的尿路上皮癌中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在加拿大5个临床中心施行了非盲的单组、2期临床试验。患者的入选标准为:年龄大于18周岁,病理证实的局部进展或转移的尿路上皮癌,并且有病历记载肿瘤进展或近12月内曾接受含铂药物治疗。入选患者每3天接受该纳米微粒静脉注射(260 mg/m2)。当出现肿瘤进展或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时,则停止纳米微粒治疗。研究的终点为客观肿瘤反应,根据实体肿瘤反应评价标准(RECIST ),包括完全反应(CR )和部分反应(PR)。对所有完成了纳米微粒治疗一个疗程的患者均评估了其肿瘤反应和安全性。这项研究在 ClinicalTrial.gov 的注册号码为 NCT00683059。结果2008年10月16日至2010年6月23日共纳入48例患者。全部患者平均接受了6(1~15)个疗程的治疗。其中47例患者的临床数据可进行评估,47例患者中1例患者为 CR(2.1%),12例患者出现PR(25.5%)。在各种分期的患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38/48,79%),疼痛(37/48,77%),脱发(34/48,71%)和神经病变(30/48,77%)。G3或更高分级的肿瘤患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疼痛(11/48,23%),乏力(5/48,23),高血压(3/48,6%),神经病变(3/48,6%)和关节僵硬或疼痛(2/48,4%)。结论装载结合白蛋白的紫杉醇纳米微粒治疗进展性尿路上皮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肿瘤反应,有利于该纳米微粒作为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的进一步研究。

  • 平阳霉素纳米活性炭的研制及其淋巴靶向性研究

    作者:孙明磊;尚君兰;王海斌;王昌美;温玉明

    目的 制备淋巴靶向平阳霉素纳米活性炭(PYM-ACH-NP),观察经荷瘤鼠癌周黏膜下注射PYM-ACH-NP后,活性药物平阳霉素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药物分布特点,探讨PYM-ACH-NP对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方法 制备活性炭纳米微粒(ACH-NP),观察ACH-NP对平阳霉素(PYM)吸附效率.采用改良氯胺T法将放射性核素125I-NaI标记PYM,应用淋巴结高转移癌株U14建立昆明小鼠颈淋巴结转移动物模型,随机分为PYM组和PYM-ACH-NP组,于癌周黏膜下按10mg/kg的剂量分别注射PYM水溶液和PYM-ACH-NP,给药72 h后处死小鼠,取血、心、肝、脾、肺、肾和颈淋巴结,检测各组织器官内的PYM的比放射活性,以考察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对所得数据行t检验.结果 PYM-ACH-NP平均粒径为178 nm,随ACH-NP投入比例的增高,对PYM的吸附率相应增高,10∶1质量比下吸附率达99.38%.癌周黏膜下注射给药后,PYM-ACH-NP组颈淋巴结转移灶内药物比放射活性为(148.72±29.35)cpm/mg远高于PYM组(10.17±2.11)cpm/mg(P<0.01);PYM-ACH-NP组血、心、肝、脾、肺、肾等器官中的药物比放射活性分别为(2.18±0.39)、(1.19±0.21)、(2.41±0.50)、(1.09±0.24)、(1.95±0.47)、(2.21±0.44)cpm/mg,显著低于PYM组相应各组织中的值(17.22±3.04)、(2.48±0.47)、(6.94±1.38)、(4.12±0.79)、(8.25±2.04)、(18.83±3.89)cpm/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H-NP对PYM的吸附率高,PYM-ACH-NP具有良好的淋巴靶向性,经癌周黏膜下给药后,可显著提高淋巴结内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全身重要脏器的药物分布,降低了药物的全身不良反应.

  • 聚乳酸羟基乙酸-泊洛沙姆纳米微粒作为siRNA载体的可行性

    作者:金忱;罗国培;陈卫;龙江;傅德良;倪泉兴

    目的 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泊洛沙姆(PLGA-Poloxamer)纳米微粒作为siRNA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乳剂溶解扩散法制备PLGA-Poloxarner纳米微粒,观察纳米微粒的物理特征,探讨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微粒物理特征的影响,测定其对含siRNA片段的质粒DNA的包裹效率,检测释放的质粒DNA的结构稳定性,验证纳米微粒对质粒DNA的保护作用,测定其作为载体的基因转染效率.结果 PLGA-Poloxamer纳米微粒呈球形,粒径约为(210.1±24.3)nm,zeta电位为(-0.43 ±1.43)mV,包裹效率为31%.该微粒对质粒DNA有保护作用,释放的质粒DNA结构稳定,转染效率达28%.结论 PLGA-Poloxamer纳米微粒有望成为较理想的siRNA载体.

  • 载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瘤内注射治疗胃癌

    作者:黄开红;刘建化;王凌云;朱兆华;闵军;陈汝福

    目的 观察生物可降解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注射缓释剂用于肿瘤内局部给药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36只(SCID)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瘤内注射5-Fu-NPs(包括5-Fu 20 mg/kg体重和5-Fu 30 mg/kg体重)、无载药NPs、5-Fu注射液及腹腔注射5-Fu注射液,每3 d瘤内给药1次共3次.观察荷瘤鼠肿瘤生长、荷瘤鼠给药前、后血象及给药后肿瘤组织凋亡指数.结果 瘤内注射5-Fu-NPs缓释剂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瘤体明显小于5-Fu(含5-Fu 20 mg/kg体重)腹腔注射给药组,相应的抑瘤率分别为2.93%、22.87%、27.57%、41.64%和50.43%,其中以瘤内注射5-Fu-NPs对小鼠胃癌有较高抑瘤率,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且对骨髓的副作用为小.结论 瘤内应用5-Fu-NPs缓释剂的抗肿瘤效果优于局部和全身单纯5-Fu给药.

125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