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99mTc-5-FU免疫纳米粒在荷人胃癌SCID鼠模型体内的分布

    作者:黄开红;刘建化;朱兆华;李学先;卢献平;周淑英

    目的 探索制备99mTc标记载5-FU抗VEGF单克隆抗体纳米粒(99mTc-5-FU-Ab-NPs)的方法,并观察99mTc-5-FU-Ab-NPs胃癌移植瘤模型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改进的Schwarz方法对载5-FU抗VEGF单克隆抗体纳米粒进行99mTc标记,经SephadexG250柱分离纯化,用纸层析法测定标记率与放化纯度;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标记物的免疫活性;经荷人胃癌鼠静脉注射99mTc-Ab-5-FU-NPs(实验组)及99mTc标记鼠源性多克隆IgG纳米粒(对照组),并于2、6 h行放射免疫ECT显像,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获得实验组和对照组荷人胃癌鼠全身和肿瘤放射性计数及肿瘤与对侧正常组织(T/NT)的放射性比值;24 h显像后处死鼠,测定体内放射性分布,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及T/NT比值.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组鼠肿瘤组织和血液中5-FU的浓度.结果 制备所得99mTc-5-FU-Ab-NPs标记率为90%~95%,抗体的活性在标记前后无明显下降;荷人胃癌鼠放射免疫显像结果提示静脉注射99mTc-5-FU-Ab-NPs 2 h后肿瘤已显影,随时间延长到6 h更清晰,2和6 h肿瘤组织ID%/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 h时实验组肿瘤组织ID%/g和肿瘤与血液的放射性比值较2 h时升高;同时,实验组肿瘤组织中5-FU浓度随着时间延长呈持续升高且与对照组5-FU浓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本研究制备所得99mTc-5-FU-Ab-NPs能较好地满足放射免疫显像的要求;抗VEGF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导向作用可靠,注射后6 h,99mTc-5-FU-Ab-NPs在肿瘤组织中有相对较高的特异性浓聚.

  • 纳米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质粒制备及功能研究

    作者:陈波;熊利华;华平;廖洪映;殷香保;汤志华;蒙荣森;邓伟

    [目的]制备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Ang-2siRNA)质粒纳米微粒,并观察其基因转染能力和基因沉默效果.[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Ang-2siRNA质粒,将其与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用水/油/水(W/O/W)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粒径.然后转染原代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观察纳米Ang-2siRNA微粒干扰Ang-2基因表达的效果及其细胞保护功能.[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Ang2siRNA纳米微球呈球形和椭球形,粒径150~200 nm,大小分布均匀,包封完整,分散性良好.有较强转基因能力,良好的RNA干扰效果和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功能.[结论]成功制备纳米Ang-2siRNA微粒,并证实其载基因能力和RNA干扰效果,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因素有良好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心肌梗死的血管修复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阿霉素纳米-VEGFR2单抗交联物的抗肝癌作用

    作者:殷香保;邬林泉;黄长文;黄明文;罗志强;周凡;黄俊

    目的 探讨阿霉素纳米-VEGFR2单抗交联物抗肝癌作用,研究其在体内对肝癌组织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肝癌稞鼠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1)选择10只肝癌裸鼠随机分为两组,按尾静脉注射不同成分分别为交联物A组和阿霉素溶液(F-ADM)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交联物在肝癌裸鼠体内分布;(2)选择18只肝癌裸鼠随机分为3组,按尾静脉注射不同成分分别为交联物B组、F-ADM组及生理盐水(NS)组,每组在给药当天及给药后第3、6、9、12、15、18、21天分别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并计算体积,给药后第21天处死全部裸鼠,称肿瘤质量.(3)选择30只肝癌裸鼠随机分为3组,按尾静脉注射不同成分分别为交联物C组、F-ADM组、NS组,观察并记录各组肝癌裸鼠的生存时间.结果 注射交联物A组肝癌裸鼠2h后的肿瘤、血液、心、肝、肾中的阿霉素浓度与注射阿霉素纳米裸鼠(纳米组)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h时药物的靶向指数及选择性指数以肿瘤高;3组肿瘤体积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但交联物B组增长慢,其肿瘤体积在给药后第9、12、15、18、21天均明显小于F-ADM组,肿瘤质量在给药后第21天明显轻于F-ADM组(P<0.05);交联物C组和F-ADM组裸鼠的存活率得到改善,从6周开始交联物C组裸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NS组,在9、10、11、12周交联物C组裸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F-ADM组(P<0.05).结论 阿霉素纳米-VEGFR2单抗交联物在抗肝癌过程中实现缓慢释放和靶向性作用,增加了药物在肝及肿瘤中的分布比例,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 3种香豆素6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作者:王智勇;张金录;陈岩;杨春艳

    目的:制备不同结构的纳米微粒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香豆素6为模型药物,分别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采用机械法制备乳剂和纳米微泡;测定3种制剂的粒径,采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试验(0、30、60、90、120、150、180、240、300min).结果:3种制剂的粒径均一,粒径分别为218.5、76.0、264.6 nm;300 min时累积释放率分别为(4.26±0.40)%、(1.96±1.41)%和0.结论:制备的3种纳米微粒在考察期内未见药物大量释放,尤其以纳米微泡稳定性更好.

  • 纳米微粒介导反义寡脱氧核苷酸逆转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作者:彭志平;李少林;文明;蒋明东;段红;王树斌

    目的 探讨纳米微粒介导耐药基因mdr-1、mrp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转染对多药耐药乳腺癌MCF-7/ADR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纳米微粒介导mdr-1、mrp-ASODN转染耐药细胞株MCF-7/ADR,RT-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48 h后细胞耐药基因mdr-1、mrp的表达;MTT法检测经转染后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ADR)、表柔比星(epimbicin)、5-氟脲嘧啶(5-FU)和紫杉醇(paditaxel)的敏感性.结果 纳米微粒介导mdr-1、mrpASODN转染48 h后,MCF-7/ADR细胞的mdr-1、mrp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上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对ADR、表柔比星、5-氟脲嘧啶和紫杉醇的耐药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耐药基因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在体外抑制耐药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细胞的药物敏感性;纳米微粒具有较好的体外介导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转染效果.

  •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对猪MⅡ期卵母细胞玻璃化保存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

    作者:李维杰;周新丽;戴建军;张德福;刘宝林;王海松;徐利

    纳米低温保存技术很可能是新一代低温保存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未见将纳米颗粒应用于卵母细胞玻璃化保存的报道.本文将不同粒径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添加到冷冻保护剂中,使用Cryotop法对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期)的猪卵母细胞进行玻璃化保存,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添加提高了猪MⅡ期的卵母细胞的低温保存存活率,但纳米颗粒的粒径影响不显著.采用超快速测温装置测量低湿保护剂的降温速率,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量冷冻保护剂的熔融焓,发现纳米颗粒的添加并不能加速溶液的降温速率,而是降低了冷冻过程及复温过程中反玻璃化产生的冰晶量,由于冰晶量减少,从而可能降低了细胞内外冰晶对细胞的机械损伤.

  • 纳米技术与纳米微粒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

    作者:胥保华;夏枚生;邓岳松;胡彩虹;许梓荣

    纳米技术是在1~100 nm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并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技术.纳米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纳米微粒所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其展现出许多特有的性质,如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中心多、表面反应活性高、强烈的吸附能力和较高的催化能力.纳米技术的进步和对纳米微粒特性的了解为生物医学研究应用向纵深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并提供了更科学的手段.

  • 构建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并利用壳聚糖介导转染NIH3T3细胞

    作者:乔庆;窦科峰;陈勇;张静;李剑平;王映梅;毛海泉

    目的构建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CD59,并利用壳聚糖(chitosan)组装成纳米微粒复合体,转染小鼠NIH3T3细胞.方法应用PCR方法,从CD59-pGEM-T Easy Vector克隆相关的DNA序列,插入到具有相应酶切位点的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HygroB中,构建pSecTag2/HygroB-CD59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利用壳聚糖包裹质粒,转染小鼠NIH3T3细胞,并用抗CD59抗体对转染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CD59基因大小为312 bp,与Genbank中记载的人CD59 cDNA序列结果完全一致.利用壳聚糖-CD59纳米微粒转染NIH3T3细胞24 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转染细胞CD59呈弥漫性胞浆阳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CD59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壳聚糖介导转染NIH3T3细胞,为进一步探讨及研究转基因肝脏奠定了基础.

  • 靶向纳米转基因载体在头颈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刘习强;黄洪章

    近年来利用纳米载体传递药物和转移基因的报道颇多.本文主要就纳米基因转移载体的分类,在头颈肿瘤基因治疗中靶向性的获得与提高,以及存在问题与展望等作一综述.

  • 平阳霉素-活性炭纳米微粒行口腔癌淋巴化疗的靶向性评价

    作者:孙明磊;谢卫红;王昌美;温玉明

    目的 观察平阳霉素-活性炭纳米微粒(PYM-CH-NP)经鼠癌周黏膜下给药后,活性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探讨PYM-CH-NP对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方法 采用改良氯胺T法将125I标记平阳霉素(PYM),应用淋巴结高转移癌株U14建立昆明小鼠颈淋巴结转移模型.将360只颈淋巴结转移模型小鼠随机分为PYM-CH-NP组、PYM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于癌周黏膜下注射PYM-CH-NP、PYM水溶液和空白活性炭纳米微粒,给药后0.5、1、4、8、12、24、48、72、96、120、144、168 h处死动物,取血、心、肝、脾、肺、肾和颈淋巴结,检测各时间点各组织器官内平阳霉素的放射活性,计算各样本单位重量的药物放射活性(比放射活性),并计算药物的选择性指数(SI)和靶向指数(TI).结果 PYM-CH-NP组各时间点颈淋巴结内药物浓度显著高于PYM组(P<0.001),4 h后血、心、肝、脾、肺、肾等器官中药物浓度均低于PYM组(P<0.001).PYM组各时间点的SI均小于1,而PYM-CH-NP组SI和TI低值为1.793和1.562,高为72 h时的68.126和14.623.结论 PYM-CH-NP可显著增加淋巴结转移灶内的药物浓度,同时非靶器官药物分布减少,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

  • 平阳霉素-活性炭纳米微粒对口腔鳞癌细胞系Tca8113和BcaCD885细胞体外的杀伤作用

    作者:孙明磊;王昌美;温玉明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活性炭纳米微粒(PYM-CH-NP)对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和颊鳞癌细胞系BcaCD885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不同剂量的PYM-CH-NP和平阳霉素(PYM)在7个时间点(1~7d)对Tca8113和BcaCD885的杀伤效应,计算各时间点2种剂型的半数抑癌率浓度值(IC50)、抑癌率和药物抗肿瘤作用强度的相对值(RAA),选择药物作用后第5天观察量效关系.结果 PYM-CH-NP和PYM对Tca8113和BcaCD885均有较强的抑癌作用,其抗癌效应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结论 改型后的PYM-CH-NP保留了PYM的抗癌活性,且具有缓释性,作用于肿瘤时可以维持周围有效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

  • 淋巴靶向平阳霉素-活性炭纳米微粒的研制

    作者:孙明磊;温玉明;王昌美;李龙江;王晓毅

    目的制备淋巴结靶向性抗癌纳米微粒--平阳霉素-活性炭纳米微粒,用于治疗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方法制备活性炭纳米微粒(CH-NP),选择对口腔癌高度敏感的平阳霉素(PYM)为模型药物,考察活性炭纳米微粒对平阳霉素吸附效率.结果活性炭纳米微粒的粒径分布为136~540 nm,平均粒径为178 nm,活性炭纳米微粒投入比例的增高,对平阳霉素的吸附率相应增高,10:1质量比下可达到99.38%的吸附.结论活性炭纳米微粒对平阳霉素的吸附率高,制备PYM-CH-NP行口腔癌周局部注射可使靶向淋巴结转移灶获得有效治疗效果.

  • 颈淋巴结靶向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冻干针剂的研制

    作者:杨凯;温玉明;李龙江;王昌美;侯世祥;李超英

    目的:为治疗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合成制备颈淋巴结靶向性的抗癌纳米微粒.方法:选择可在体内生物降解的聚乳酸(PAL)为载体,对口腔鳞癌细胞有强大杀伤作用的葫芦素BE(CuBE)为模型药物,以微粒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质量控制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工艺,以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CuBE_PLA_NP),然后加入10%甘露醇作支架剂,通过冷冻干燥即得CuBE_PLA_NP冻干针剂.结果:经优化的CuBE_PLA_NP冻干针剂.其粒径分布范围为47~120nm,平均粒径为85 nm,载药量为23.03%±0.47%,包封率为93.00%±0.10%,体外释药规律表明与Higuchi方程拟合.结论:CuBE_PLA_NP冻干针剂为缓释剂,用CuBE_PLA_NP冻干针剂行口腔癌周局部注射,从理论上它对颈淋巴结转移灶具有靶向性,为以后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提供了基础.

  • 颈淋巴结靶向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的急性毒性和局部刺激实验研究

    作者:杨凯;温玉明;李龙江;王昌美;王晓毅

    目的:观察颈淋巴结靶向性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CuBE-PLA-NP)冻干针剂的急性毒性作用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反应,为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提供依据.方法:用不同剂量的CuBE-PLA-NP冻干针剂和葫芦素BE(CuBE)行小鼠皮下和尾静脉注射,观察小鼠用药后的毒副反应,并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用CuBE-PLA-NP冻干针剂和CuBE行兔股四头肌注射,观察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结果:CuBE-PLA-NP冻干针剂皮下和静脉注射的LD50值分别为16.74 mg/kg±1.83 mg/kg和5.60 mg/kg±0.83 mg/kg,CuBE皮下和静脉注射的LD50值分别为8.63 mg/kg±1.00 mg/kg和2.50 mg/kg±0.30 mg/kg.CuBE-PLA-NP冻干针剂局部肌肉注射的反应数均为0级,CuBE的反应数为0~1级.结论:CuBE-PLA-NP冻干针剂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和局部刺激性小于CuBE,CuBE-PLA-NP和CuBE都可用作局部注射.

  • 耐药基因mecA阻断策略逆转MRSA耐药性研究

    作者:祝强强;杨福泰;周诗萌;王宁;贾敏;马雪;孟静茹

    目的 探讨脂质体包裹的靶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基因mecA的硫代寡聚脱氧核苷酸(PS-ODN010)能否有效逆转MRSA对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以mecA mRNA为靶点设计合成PS-ODN010;薄膜分散法制备新型的包裹PS-ODN/PEI纳米微粒脂质体并进行质量评估;体外实验测定细菌生长曲线、菌落数(CFU)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S-ODN010对mecA表达的影响.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脂质体的包封率为75.9%±3.91%;脂质体包裹的PS-ODN010能浓度依赖性的抑制mecA表达;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S-ODN010后,苯唑西林明显抑制MRSA的生长(P<0.01),MRSA的菌落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苯唑西林等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的MIC显著降低.结论 脂质体包裹的抗mecA的PS-ODN010能够选择性抑制MRSA的mecA表达,有效逆转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 纳米微粒偶联抗OX40/抗AFP抗体在细胞毒性T细胞抗肝癌中的作用

    作者:陈明水;欧阳海超;周山勇;李洁羽;叶韵斌

    目的 探讨乳酸-羧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的纳米微粒偶联抗OX40及抗AFP抗体(抗OX40/抗AFP-NP)对甲胎蛋白AFP158-155抗原肽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AFP158-166)体外杀伤肝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微粒(NP),并与抗OX40和抗AFP共价偶联.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制得PLGA-NP纳米颗粒的形态;ZetaPlusTM粒度测定仪检测纳米微粒的粒径及电荷;用BCA蛋白定量方法检测纳米微粒偶联抗体的效率;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形成树突状细胞(DC),用AFP158-166抗原肽负载DC诱导AFP特异性的CTL/AFP158-166;分别用2-(4-碘苯)-3-(4硝基苯)-5-(2,4-磺苯基四氮唑)-2H-四唑单钠盐-1法(WST-1)法、ELISA及乳酸脱氢酶(LDH)法分别检测抗OX40/抗AFP-NP对CTL/AFP158-166细胞增殖能力、分泌IL-2和IFN-γ及杀瘤活性的影响.结果 所制得的PLGA-NP为圆形,大小较均一,粒径约为(300±42)nm,带负电荷,约为-(25.12 ±5.34) mV.蛋白定量显示每mg的PLGA-NP偶联约100μg抗体,偶联效率为25%;增殖和活化实验显示偶联有抗OX40的纳米微粒能显著刺激CTL的增殖、IL-2和IFN-γ的分泌;杀伤实验显示,抗OX40/抗AFP-NP能显著增强AFP特异性CTL/AFP158-166细胞对HepG2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而对SMMC-7721杀伤作用无明显效果.结论 抗OX40/抗AFP-NP能刺激CTL/AFP158-166细胞的增殖、细胞因子的分泌并增强CTL/AFP158-166细胞对AFP阳性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钰洁;侯旭;胡丹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由于各种眼内或眼外疾病导致的一种难治性、严重致盲的眼病,其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及纤维血管膜的收缩终有可能导致进行性眼压升高和房角关闭。由于其复杂的病因,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且疗效不佳。本文依据近年文献报道,围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细胞因子、动物模型进展做一综述。

  • 壳聚糖纳米给药系统及其在眼科学领域的应用

    作者:王丽曌;王雨生

    基于壳聚糖的纳米给药系统已成为药物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壳聚糖纳米给药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纳米给药系统的特点,如靶向输送、可生物降解和缓释外,还具有其他载体不具备的如抑菌、止血、抗组织纤维化、辅助免疫、抗肿瘤和促进伤口愈合等特性.目前的研究结果已展示出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环孢霉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石春和;兰小川

    目的 评价环孢霉素A(Cy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 取实验兔20只分别在植入药后1,2,3,5,7,9,11,14,21,28d,各取2只兔(含4眼),抽取玻璃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CyA的药物浓度.结果:Cy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体外14d内药物累积释放比率为81%.在注入玻璃体腔内28d均可检测到CyA,11d时为高浓度1237.7ng/mL,小浓度在第28d测为448 5ng/mL.结论 Cy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玻璃体腔能缓慢释放CyA,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壳聚糖纳米微粒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用于治疗眼后节疾病.

  • 兔玻璃体内注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

    作者:王丽曌;王雨生;陈晓农;崔志利;杜红俊;马吉献;傅亦恬

    目的: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新型缓释给药载体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内毒理学效应.方法: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1mg/0.1mL,2mg/0.1mL, 3mg/0.1mL, 4mg/0.1mL)的PNIPAAm-PE0纳米稀释液后于不同时间点行裂隙灯、检眼镜、视网膜电图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测.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将所用不同浓度稀释液局部点眼,观察局部组织的刺激反应.结果:兔眼角结膜对检测浓度范围内的PNIPAAm-PEO有良好耐受性,眼部无刺激症状.玻璃体腔内注射1mg和2mg组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反应.3mg组眼底检查无异常,ERG-b波1~3d下降幅度>30%,第7~14d略有恢复;第14d光镜下视网膜部分感光细胞外节间隙增宽,外丛状层以内结构空泡变性,细胞排列正常;电镜下各层均有较明显的结构改变,广泛的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细胞间隙增宽,感光细胞膜盘结构基本正常.4mg组ERG-b波波幅下降>30%;第1~14d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有明显视网膜结构破坏,广泛空泡变性,部分感光细胞的盘膜崩解,层状结构紊乱、模糊不清.结论:PNIPAAm. PEO纳米粒的眼部耐受性良好,具有用作眼部给药载体的潜力,但大剂量使用时应注意眼部安全性问题.

125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