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金复康对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的改善作用及尿液代谢物研究

    作者:QIU Yin-ping;邱云平;苏明明;吴大正;赵爱华;刘玉敏;贾伟

    目的:考察二甲肼诱发大肠癌癌前病变大鼠的尿液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谱的变化过程,以及中药金复康干预下大鼠代谢谱的变化过程.方法:利用基于氯甲酸乙酯衍生、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结果:经主成分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的代谢谱具有随时间逐步偏离起始点的趋势,而金复康干预组大鼠的代谢谱则表现出先偏离再回归起始点的代谢谱变化轨迹,正常组大鼠的代谢谱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对影响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代谢谱分离的权重变量进行鉴定和研究,发现三羧酸循环、色氨酸循环、多胺代谢等代谢通道的波动,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的紊乱与二甲肼诱导的大肠癌癌前病变相关.结论:代谢组学研究表明,金复康能有效逆转二甲肼诱导的大肠癌癌前病变大鼠的代谢谱的偏移,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与病理实验结果相一致.

  • 黄连吴茱萸药对水提物对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的作用

    作者:董立;石海莲;季光;吴大正

    目的:研究黄连吴茱萸药对对DMH诱导的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以及结肠上皮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DMH制备大鼠结肠癌模型;应用形态学的方法测定经过细微分离获得的完整肠腺内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变化;应用甲基绿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计数中、降结肠异变肠腺病灶数目.结果: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明显抑制模型组动物ACF的形成.模型组动物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增殖显著增加,而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明显抑制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增殖;模型组动物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中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较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异,而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显著促进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凋亡.结论: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癌前病变ACF的形成,提示其对结肠癌可能具有抑制和临床治疗作用,其作用部分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

  • 肌醇六磷酸对二甲肼诱导的结直肠癌大鼠E-cadherin,TGF-β和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畅;刘翠萍;宋扬;于文洋;程立雪;陈沉

    目的:探索肌醇六磷酸(IP6)对结直肠癌大鼠E-钙黏蛋白(E-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分成五组分别为:空白组(CG)、DMH组(DG)、低剂量IP6组(LG)、中剂量IP6组(MG)、高剂量IP6组(HG).LG、MG和HG大鼠每天分别以0.25 g/kg、0.5 g/kg、1.0 g/kg剂量的植酸钠灌胃,CG和DG大鼠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除去空白组的大鼠,其他四组大鼠每周进行一次颈背部皮下注射30 mg/kg的DMH诱导结直肠癌肿瘤,一共注射18周.注射18周后继续喂养16周到实验结束.运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E-cadherin、TGF-β和VEGF的表达.结果:DG组E-cad-herin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并且随着IP6浓度的增加E-cadherin的表达逐渐增加.相反,DG里TGF-β和VEGF的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随着IP6浓度的增加TGF-β和VEGF的表达在减少.结论:IP6可以上调DMH诱导的结肠癌大鼠体内E-cadherin的表达和下调TGF-β、VEGF的表达.

  • 黄连和吴茱萸水提物对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及结肠上皮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董立;石海莲;季光;吴大正

    目的 研究黄连、吴茱萸水提物对二甲肼(DMH)诱导的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的作用及其对结肠上皮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DMH制备大鼠结肠癌模型;应用形态学的方法测定经过细微分离获得的完整肠腺内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变化;应用甲基绿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计数中、降结肠异变肠腺病灶(ACF)数目.结果 黄连、吴茱萸能够明显抑制模型组动物ACF的形成.模型组动物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增殖显著增加,而黄连、吴茱萸能够明显抑制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增殖;模型组动物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中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较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吴茱萸能够显著促进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凋亡,黄连无促进肠腺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黄连、吴茱萸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癌前病变ACF的形成,提示其对结肠癌可能具有抑制和临床治疗作用,其中吴茱萸的作用部分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而黄连对肠腺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但对肠腺细胞的凋亡无促进作用.

  • 金复康对二甲肼诱导的大鼠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

    作者:董立;战光绪;吴大正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结直肠癌每年新增和致死病例数一直处于所有癌种的第三位[1].饮食结构如高脂低纤维等与结直肠癌的高发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寻找具有结直肠癌治疗作用的药物具有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 魔芋葡苷聚糖对二甲肼诱发小鼠大肠癌的影响

    作者:李国熊;许敬尧;李英

    对Burkitt提出的食物纤维预防大肠癌理论,无论在流行病学还是在动物实验方面一直是有争论的[1].为此本实验观察了半纤维素魔芋葡苷聚糖(konjac mannan, KM)对二甲肼(1,2-dimethylhydrazine, DMH)诱发ICR小鼠大肠癌的影响.

  • 高剂量二甲肼诱发大鼠大肠肿瘤模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作者:李威;朱晓玲;刘耐雪

    动物模型的建立,除人类瘤株移植裸鼠外,目前以各种化学物质诱发肠道的肿瘤,亦是常用的动物模型[1].

  • 二甲肼和葡聚糖硫酸钠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大肠癌小鼠模型

    作者:王冬飞;沈晓伶;王建国

    目的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大肠癌的动物模型,并检测该模型诱发的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β-catenin和p53的表达情况.方法 单次小剂量腹腔注射二甲肼(20mg/kg)联合三循环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大肠癌模型,HE染色观察结肠、盲肠黏膜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的发生,免疫组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β-catenin和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低剂量二甲肼腹腔注射联合葡聚糖硫酸钠三个循环11只小鼠10周内共诱发4处原位癌,36处不典型增生,肿瘤主要位于远端结肠,单独二甲肼或葡聚糖硫酸钠处理无肿瘤发生.原位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β-catenin在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中均有表达.高度不典型增生(73.3%:2+)比低度不典型增生(30.0%:2+)表达强.p53在原位癌和大肠典型增生组织中均无表达.结论 单剂量二甲肼利葡聚糖硫酸钠合川在短期内能诱导实验小鼠结肠肿瘤发生.此模型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人肠癌的研究可能有应用价值.

  • 塞来昔布对大鼠大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伟杰;李海;杜勇;张东;杨银学

    目的 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二甲肼(DMH)诱导的SD大鼠大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20只),造模组(30只),干预组(30只)及干预对照组(20只).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与造模组DMH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1次;造模组:利用大鼠大腿内侧(双后肢交替使用)皮下注射DMH(每周20 mg/kg);干预组:DMH皮下注射量同造模组,同时给予塞来昔布(20 mg/kg)灌胃,隔天1次;干预对照组:给予与干预组等体积的塞来昔布灌胃,隔天1次,持续25周.各组于第15、20、25周分别处死大鼠2只,行苏木素-伊红(H F)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剩余大鼠第30周全部处死.结果 实验30周后,空白对照组和干预对照组大鼠大肠末见肿瘤形成,造模组大鼠成瘤率为89.47%,干预组大鼠成瘤率为56.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大鼠成癌率为68.42%,干预组大鼠成癌率为34.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单个大鼠大肠产生的肿瘤数和单个肿瘤直径分别为(2.64±0.86)个和(4.06±1.14) mm;干预组单个大鼠大肠产生的肿瘤数和单个肿瘤直径分别为( 1.85 ±0.80)个和(3.08±0.86)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DMH诱导的SD大鼠大肠癌生长有抑制作用.

  • 舒林酸防治小鼠大肠癌的研究

    作者:孙保存;赵秀兰;张诗武;王岚;邱志强;刘易欣;王欣

    舒林酸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一种,研究表明舒林酸可用于防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对结肠癌细胞增生、分化和凋亡有影响.我们利用二甲肼诱发的小鼠大肠癌模型,动态观察诱癌不同阶段病变组织中舒林酸对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评价舒林酸对大肠癌的早期预防和进展期的治疗效果.

  • 雌二醇对二甲肼诱发的大鼠结肠隐窝异常的影响

    作者:蔡开琳;李永生;王继亮;汤守元;燕普;杨佳;曾建挺;赵翔;陶凯雄;王国斌

    目的 在应用二甲肼(DMH)诱导大鼠结肠癌的模型上观察雌激素对结肠黏膜隐窝分裂、隐窝变异及隐窝上皮增殖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和卵巢切除后DMH处理,卵巢切除术加DMH的同时给予雌二醇处理或溶剂处理,及假手术加溶剂处理共5组,8周后检测各指标.结果 DMH处理后异形隐窝灶(ACF)总数量及大ACF数量[异常隐窝内隐窝数(AC)>6个]明显升高( 57.80±6.54,P<0.01;9.00±3.16,P<0.01),隐窝分裂指数明显升高(17.60±4.93,P<0.01),隐窝分裂指数与正常隐窝体积及异常隐窝的AC值正相关,而与正常隐窝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不一致.卵巢切除后DMH的作用更明显,而卵巢切除后补充雌激素可以抵消卵巢切除的作用.结论 雌激素可影响DMH诱导的ACF,其机制与影响结隐窝分裂相关.

  • 基因工程抗菌肽对结肠癌细胞株及二甲肼诱发的大鼠大肠肿瘤的影响

    作者:张卫民;陈万红;刘钊;贾玮;刘运周;凌龙

    目的 研究基因工程抗菌肽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抗肿瘤作用及对大鼠大肠肿瘤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基因工程抗菌肽生物活性及致死浓度(LC),MTT法测定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人结肠癌细胞株LS-174T的细胞毒作用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二甲肼(DMH)诱发的Wistar大鼠大肠肿瘤为模型,观察基因工程抗菌肽对大鼠大肠肿瘤的防治作用.结果 基因工程抗菌肽及对照抗菌肽的致死浓度(LC)分别为1.87μmol/L和0.44μmol/L.基因工程抗菌肽、对照抗菌肽及5-FU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 -1的IC50分别为大于64.0、60.0和84.0μmol/L,对人结肠癌株LS- 174T的IC50分别为10.3、20.0和63.0μ mol/L.基因工程抗菌肽灌胃明显降低大鼠结肠肿瘤发生率(58%,P<0.05),大肠肿瘤平均个数及肿瘤质量指数(T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因工程抗菌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提示可防治DMH诱导的大鼠大肠肿瘤发生.

  • Wistar鼠大肠癌模型中肿瘤与异常腺窝病灶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卢青;陶珊;陈楚第;张亚历;姜泊

    目的 通过阶段性观察Wistar鼠大肠癌模型中异常腺窝病灶(ACF)的发展情况,评价ACF与肿瘤的相关性.方法 40只Wistar大白鼠给予二甲肼(DMH)皮下注射(20mg/kg,每周1次,连续18周),分为3组,于第8、16和24周分批处死,将美蓝染色后的大肠组织在实体镜下观察.结果 ACF均分布于中段及远端大肠(大部分位距盲肠50%~80%处),共发现肿瘤10个,其中3个肿瘤为低分化黏液腺癌,均分布在近端结肠(距盲肠10%~20%).另外7个肿瘤中有2个为腺瘤,5个为高分化腺癌,均分布在距盲肠50%~80%处.结论 ACF与腺瘤癌变途径相关,而非低分化黏液腺癌的中间途径.

  • 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DMH诱发大肠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姚良权;聂陆安;占葆娥;李秀玉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二甲肼(DMH)诱发大鼠实验性大肠癌的发生及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用疏肝健脾方对动物模型进行防治.方法 SD大鼠经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和DMH20mg/kg颈部皮下注射,每周1次连续15周后停用MHC,预防和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方药2ml/只灌胃(2.0g/kg),大鼠分别在实验第9、14、19周取脾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和产生能力IFN-r和 IL-2能力.结果 SD大鼠经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和DMH 作用下,与单纯DMH诱发大肠癌比较,单纯诱癌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产生IFN-r和IL-2能力的显著下降(P值分别<0.005);然而,经疏肝健脾方防治后,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产生IFN-r和 IL-2能力明显恢复.结论应用疏肝健脾方防治后能显著改善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二甲肼诱发大鼠实验性大肠癌的发生及T淋巴细胞功能,能减轻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的预防作用

    作者:吴成秋;陈雯;张桥;吴大伟;魏青;万德森

    目的:探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的预防作用.方法:用1,2-二甲肼(1,2-DMH)诱导SD大鼠肠癌发生的模型,观察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端粒酶活性及二甲肼诱癌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使用二甲肼成功地诱导了大鼠大肠癌发生模型,阴性对照组未见肿瘤发生,阳性诱癌组诱癌率为57.69%,反义寡核苷酸保护组诱癌率为26.92%,明显低于阳性诱癌组(P<0.01);同时反义寡核苷酸保护组端粒酶活性低于阳性诱癌组(P<0.05).结论: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在体内能抑制端粒酶活性,对DMH诱导的肠癌有预防作用,可望成为预防和治疗大肠癌的有效药物.

  • 柞蚕抗菌肽对大鼠大肠癌的防治作用

    作者:张卫民;赖卓胜;何美蓉;许刚;黄文;周殿元

    目的观察柞蚕抗菌肽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对大鼠大肠肿瘤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柞蚕抗菌肽对人结肠癌细胞株LS-174T、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株GES-1的杀伤作用.以二甲肼(DMH)诱发的Wistar大鼠大肠肿瘤为模型,观察柞蚕抗菌肽对大鼠大肠肿瘤的防治作用;DMH诱癌及柞蚕抗菌肽灌胃均18周,第33周结束实验.结果柞蚕抗菌肽在体外对人结肠癌细胞株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灌胃可明显降低大鼠大肠肿瘤发生率(65%,P<0.01),但大肠癌平均个数及肿瘤质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柞蚕抗菌肽对DMH诱导的大鼠大肠癌具有预防作用.

  •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蛋白在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马晓强;王伟杰;李海

    目的:观察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蛋白在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为大肠癌的靶向治疗和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将雄性 SD 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应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20例大肠癌组、20例大肠腺瘤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大鼠大肠黏膜组织中 APC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APC 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大鼠大肠黏膜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大鼠大肠组织中未见表达;免疫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均表现为包含有1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0×103的特异性条带,而大肠癌和大肠腺瘤黏膜组织却均不含有该条带。结论APC 蛋白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呈不表达状态,而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呈强表达状态,提示其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可望成为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

  • 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作者:陈大斌

    自古埃及起,阿斯匹林的应用已有3500多年,迄今阿斯匹林仍是治疗各种关节痛及抗炎的主要药物.其后研究和开发的该类型的药物被统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被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自1980年Pallord[1]等报道吲哚美辛具有治疗由二甲肼(DMH)等诱导的实验性肠道肿瘤以来,有关环加氧酶(COX)与肿瘤的关系以及NSAIDs对肿瘤防治作用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

  •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郭丽芬

    为探讨一种建立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UC)癌变动物模型的方法,为人类UC癌变的研究提供理想的途径,本研究将84只Balb/c小鼠分为4组,即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C、D组):A组小鼠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1周后,腹腔注射二甲肼(DMH,20mg/kg)1次,此后饮用生理盐水(NS)2周;B组小鼠自由饮用5%DSS 1周后,腹腔注射1ml NS 1次,然后饮用NS 2周;C组和D组均自由饮用NS 3周,于第1周后分别给予DMH(20mg/kg)腹腔注射(C组)和1ml NS腹腔注射(D组).以上各组均以3周为一个循环,共重复3个循环.结果显示,单纯应用DSS(B组)3个循环仅有2只发生低级别异型增生,单纯的腹腔注射低剂量的DMH(C组)3次无明显异型增生和癌变发生;而联合使用同等剂量的DSS和DMH(A组)1周后出现UC急性期临床和病理改变,3个循环后出现典型结肠癌及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第3循环末癌变率高达90.0%.结果表明,联合应用DSS和DMH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建立理想的UC癌变的动物模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