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舒林酸对人结肠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谱的作用

    作者:聂家艳;黄杰安;唐国都;刘诗权

    目的:观察舒林酸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凋亡的影响,以及舒林酸作用后的该细胞基因表达谱改变.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舒林酸作用48 h、72 h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基因芯片法检测舒林酸作用前后LOVO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经舒林酸处理后细胞有典型的凋亡小体形成:经舒林酸0.6、0.9、1.2 mmo1/L作用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48h:4.2±1.04,4.26±0.28,7.51±2.09 vs 1.81±0.9l:72 h:6.21±0.56,7.48±1.45,10.40±1.30 vs 2.06±1.43:均P<0.05).与含有17101个cDNA的基因芯片杂交.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O13条,其中178条为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82条,下调96条),占所有差异表达基因的17.87%.结论:舒林酸具有诱导LOVO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上调或下调某些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 丝裂霉素联合舒林酸对胃癌SGC7901细胞诱导凋亡的研究

    作者:颉永乐;马力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与舒林酸合用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GC7901胃癌细胞被分为三个实验组,舒林酸组、丝裂霉素组和舒林酸与丝裂霉素联合组.应用光镜、激光共焦显微镜、MTT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三组药物作用后,胃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生长抑制、诱导凋亡和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药物作用于细胞后,可看到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核碎裂,染色质片段化,凋亡小体形成等.药物干预24h,联合组和MMC组对胃癌SGC7901细胞诱导的凋亡率分别为12.0%和7.20%.对细胞的增生抑制以联合组强,MMC次之,舒林酸弱.经MMC作用24 h后,COX-2和Bcl-2蛋白表达增强,而联合组出现COX-2蛋白表达减弱,Bcl-2蛋白亦未出现明显升高.结论:人胃癌SGC7901细胞体外实验中,MMC联合舒林酸使用,可使增生抑制加强.MMC可能由于上调COX-2、Bcl-2蛋白,减弱了自身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诱导凋亡,MMC联合舒林酸可抑制COX-2、Bcl-2表达,从而提高MMC的抗癌效果.

  • 舒林酸经survivin/Aurora B途径对人胰腺癌细胞分裂的阻断效应

    作者:范学科;廖宇圣;张翠芳;陈芬;高慧涛;覃华;李德民;赵秋

    目的 观察舒林酸处理胰腺癌细胞BxPC3后对survivin、Aurora B表达及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探讨舒林酸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舒林酸对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RT-PCR法检测survivin mRNA、Aurora B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及Aurora BThr-232磷酸化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舒林酸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BxPC3细胞增殖.经500μmoL/L舒林酸作用细胞48 h后,survivin mRNA和Aurora B mRNA表达量分别从1.56和0.66下降到0.44和0.11(P<0.01);survivin蛋白表达从1.27下降到0.21(P<0.01),Aurora BThr-232磷酸化水平从0.47下降到0.25(P<0.01);G0/G1期细胞比例从(56.65±1.93)%升高到(70.58±3.21)%(P<0.01).结论 舒林酸通过下调survivin表达,降低Aurora B的活性,从而影响染色体过客复合物蛋白(CPC)对细胞染色体的排列和分离作用,使大量细胞停滞在G0/G1期,从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 舒林酸代谢产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素英;丰有吉

    目的 探讨舒林酸代谢产物舒林酸硫化物及舒林酸砜化物体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根据加入药物不同将细胞分为3组,舒林酸硫化物组、舒林酸砜化物组和未加药物的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舒林酸硫化物及舒林酸砜化物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和电子显微镜分别检测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MTT法显示,舒林酸硫化物可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效应,50%抑制浓度(IC50)为200 μmol/L.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显示,对照组、舒林酸砜化物组和舒林酸硫化物组3组G0-G1期细胞分别为(77.7±1.6)%、(75.6±2.1)%和(46.1±1.6)%,S期细胞分别为(13.6±1.2)%、(16.4±2.3)%和(27.3±2.1)% ,G2-M期细胞分别为(8.6±0.7)%、(8.0±0.5)%和(26.6±3.5)%,舒林酸硫化物组与对照组比较, G0-G1期细胞显著减少,S期、G2-M期细胞显著增加(P均<0.01);而舒林酸砜化物组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舒林酸砜化物组和舒林酸硫化物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1±3.4)%、(4.8±2.1)%和(51.9±5.7)% , 舒林酸硫化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舒林酸砜化物组细胞凋亡率则无明显变化(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舒林酸硫化物组可见细胞核染色质浓缩,细胞膜发泡,并出现凋亡小体;而舒林酸砜化物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舒林酸的硫化代谢产物能够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使细胞阻滞于G2-M期,并可能在此期诱导细胞凋亡.舒林酸砜化物则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周期分布及凋亡无影响.

  • 舒林酸对裸鼠腹腔内人卵巢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素英;丰有吉;姚明;周抗美;葛柏青

    舒林酸能够显著抑制动物及人结直肠癌的发生,使家族性直肠息肉退化[1-3],对乳腺癌等也表现出抑制作用[4].本研究通过观察舒林酸对人卵巢浆液性上皮癌细胞株(SKOV3)诱导的裸鼠腹腔内肿瘤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舒林酸的作用机理.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例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

    作者:张娟;李在玲;黄雪彪;叶菊香

    目的 探讨儿童早期发病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1例FA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11年随访期间内镜、病理表现,观察舒林酸的治疗效果,并采用PCR-DNA第一代测序法进行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患儿 女,6岁时因“间断大便带血1.5年”入院.结肠镜检查结肠和直肠可见数百枚息肉,病理结果示管状腺瘤Ⅱ~Ⅲ级.随访11年期间患儿临床表现为间歇黏液血便,内镜检查提示结直肠息肉逐渐增多至千枚,并出现胃底、胃体部多发息肉.13岁时加用舒林酸治疗后息肉数目及病理分级略有改善,息肉活检未发现癌变.尚未手术治疗.患儿基因检测提示APC基因15外显子1 309位存在杂合缺失(c.3927_3931 delAAAGA),其父母相应位点未见突变.父母肠镜未见多发息肉.结论 此例FAP患儿发病早,随年龄增长病情进展,舒林酸治疗对控制息肉大小及数目有部分疗效;突变位点符合经典型FAP,但无家族史,可能为散发突变.

  • 舒林酸对人结肠癌细胞miRNA-17和miRNA-21表达抑制作用机制探讨

    作者:刘军;牟艳玲;靳晶;李军;崔淑香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舒林酸对miRNA-17(miR-17)和miRNA-21(miR-21)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Balb/c(nu/nu)裸小鼠24只,建立人HT-29裸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舒林酸高剂量组(50 mg/kg)、舒林酸低剂量组(25 mg/kg)和阿司匹林组(300 mg/kg),每组6只,分组给药后取肿瘤组织.观察舒林酸组抑瘤作用并与阿司匹林组比较,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NF-κB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miR 17和miR-21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NF-κB与miR-17和miR-21的启动子序列结合能力.结果:舒林酸50、25 mg/kg组和阿司匹林组对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6.29%、46.11%和20.36%,舒林酸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舒林酸25、50 mg/kg和阿司匹林组p-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8.08±8.1)%、(56.84±5.4)%、(31.25±3.1)%和(23.26±2.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141,P<0.001.p-IκBα的表达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20,P<0.001;IκBα的表达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86,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NF-κB p65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明显表达,舒林酸组NF-κB p65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质,即舒林酸能抑制NF-κB p65由细胞质转入细胞核.舒林酸50、25 mg/kg和阿司匹林组对miR-17的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了74.80%、67.10%和19.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178.70,P<0.001;对miR-21的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了74.90%、73.70%和3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12.48,P<0.001.染色质免疫沉淀法检测结果显示,NF-κB p65能够识别miR-17及miR-21的启动子序列,并与之结合,调控靶基因的转录.结论:舒林酸降低IκBα的磷酸化,减少IκBα的降解,抑制NF-κB p65入核;减少核内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NF-κB活性.通过抑制NF-κB活性,舒林酸抑制NF-κB介导的miRNA转录,从而抑制肿瘤细胞侵袭.

  • 舒林酸抗胃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东红;周蕾;王萍;王启之;承泽农

    目的 观察舒林酸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舒林酸体外作用于人胃癌BGC-823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GC-823细胞形态改变,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凋亡,免疫组化检测ki-67、bcl-2及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舒林酸作用后,细胞伪足回缩,变小、变圆,排列松散或聚集成团,出现悬浮现象,瘤巨细胞减少或不见瘤巨细胞.舒林酸可抑制BGC-823细胞增殖,使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1.2 mmol/L舒林酸作用48 h,G0/G1期细胞增至93.8%,S期细胞比例降至3.4%.舒林酸作用后,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1.2 mmol/L舒林酸作用48 h,细胞凋亡率升至54.9%,而ki-67、bcl-2及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透射电镜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及凋亡小体.上述作用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舒林酸可抑制胃癌BGC-823细胞体外生长,其机制涉及影响细胞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ki-67、bcl-2及COX-2蛋白的表达.

  •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大肠癌的化学预防及机理探讨

    作者:伍治平;蒋永新;王熙才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消炎及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包括水杨酸类、吡唑酮类、吡罗昔康、吲哚美辛、舒林酸、萘普生等.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病例观察及动物模型研究所提供的证据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肿瘤的作用,特别对于胃肠道肿瘤,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还具有使单个腺瘤消失的作用.现将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抗结直肠肿瘤作用及其有关机制综述如下.

  • 舒林酸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结直肠残存腺瘤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影响

    作者:李军;吕愈敏;金珠;崔荣丽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舒林酸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结直肠中残存腺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初步探讨舒林酸对FAP患者残存腺瘤的影响.方法:FAP患者口服舒林酸400 mg/d,12个月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观察结直肠息肉的变化.以后根据患者结肠腺瘤消退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服用舒林酸维持治疗,并定期复查结肠镜,对残存息肉及其他病变进行活检,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舒林酸治疗前FAP患者结直肠腺瘤活检标本中,管状腺瘤占活检腺瘤总数的90.8%,绒毛管状腺瘤占9.2%;异型程度为Ⅰ级、Ⅱ级、Ⅲ级的腺瘤分别占42.1%,45.6%和12.3%.治疗后管状腺瘤占活检腺瘤总数的99.8%,绒毛管状腺瘤占0.2%;异型程度为Ⅰ级、Ⅱ级、Ⅲ级的腺瘤分别占55.8%,41.8%和2.4%,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肠道中出现微小扁平隆起和红斑,其中约65%为腺瘤.结论:舒林酸长期维持治疗可使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结直肠残存腺瘤异型程度下降,绒毛管状腺瘤减少,而微小扁平隆起和红斑可能是腺瘤消退过程中的表现.

  •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舒林酸干预治疗大鼠结直肠癌前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张耀朋;吕愈敏;李军;韩亚晶;金珠;李传凤

    目的:明确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在舒林酸干预治疗大鼠结直肠癌前病变--异型隐窝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64只,观察药物为舒林酸,结直肠肿瘤诱导剂为二甲肼(1,2-dimethylhydrazine,DMH),PPAR-γ激动剂选用吡格列酮,PPAR-γ拮抗剂为GW9662,进行ACF模型诱导.实验共分7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DMH组、舒林酸组、舒林酸+GW9662组、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GW9662组和GW9662组,其中DMH组10只,余每组9只.阴性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用药,其他各组均用DMH进行ACF诱导,观察12周.结果:(1)舒林酸与PPAR-γ激动剂均可显著抑制DMH诱导的大鼠ACF,从(137.8 ±59.4)个降低到(73.9±32.1)个和(96.4±32.6)个,分别减少了45.7%和30.0%,P<0.01和P<0.05;PPAR-γ拮抗剂可拮抗舒林酸的这一作用,ACF由(73.9±32.1)个上升至(106.3±33.9)个,P>0.05;(2)在DMH诱导肿瘤的过程中,结直肠黏膜PPAR-γ表达量较正常显著升高,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304±0.288)和(2.292±1.380),P<0.01;而舒林酸和吡格列酮则可显著降低PPAR-γ的表达,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023±1.115)和(0.352±0.187),与DMH组相比,P<0.01,应用PPAR-γ拮抗剂GW9662后PPAR-γ表达量又有所升高,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279±0.303)和(0.998±0.29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PPAR-γ在DMH诱导的大鼠结直肠ACF中出现异常高表达;舒林酸和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可抑制ACF的形成,同时PPAR-γ的表达也随之下降,PPAR-γ拮抗剂可拮抗舒林酸的这一作用.由此推测PPAR-γ在舒林酸干预治疗大鼠ACF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活PPAR-γ可抑制DMH诱导的大鼠癌前病变ACF的产生.

  • 体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舒林酸抗大肠肿瘤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李传凤;吕愈敏;倪菊华;李军

    目的:对比观察舒林酸、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gamma,PPARγ)激动剂和PPARγ拮抗剂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舒林酸抑制大肠肿瘤是否通过PPARγ起作用.方法:根据所加药物将结肠癌细胞株HT-29分为6组:舒林酸组,15-去氧-△12,14 -前列腺素J2 (15-deoxy-△12,14 -prostaglandin J2,15d-PGJ2,PPARγ激动剂) 组,GW9662(PPARγ拮抗剂) 组,舒林酸+GW9662组,15d-PGJ2+GW9662组及空白对照组,培养24和48 h后,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并收集各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结果:(1)各组结肠癌细胞增殖情况:加药24和48 h后PCNA表达的阳性率,对照组为33.2%±4.5%及25.0%±4.7%;舒林酸组为11.8%±3.7%及8.6%±1.9%;15d-PGJ2组为 11.2%±2.5%及11.4%±2.1%;GW9662组为35.3%±4.3%及26.8%±3.9%;舒林酸+GW9662组为16.5%±5.3%及12.2 %±2.4%;15d-PGJ2+GW9662组为21.0%±4.8%及21.5%±4.2%.(2)各组结肠癌细胞凋亡率:加药24 h后各组细胞凋亡率,对照组为13.0%±1.0%;舒林酸组为41.0%±2.6%;15d-PGJ2组为11.5%±0.6%;GW9662组为12.4%±0.9%;舒林酸+GW9662组为33.6%±2.3%;15d-PGJ2+GW9662组为13.0%±1.0%.加药48 h后各组细胞凋亡率,对照组为14.0%±3.4%;舒林酸组为95.3%±1.5%;15d-PGJ2组为31.5%±2.3%;GW9662组为13.0±1.9%;舒林酸+GW9662组为86.8%±0.4%;15d-PGJ2+GW9662组为12.9%±1.0%.结论:舒林酸与PPARγ激动剂作用相似,均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凋亡,二者作用均可被PPARγ的拮抗剂所拮抗,说明舒林酸作为PPARγ配体,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激活PPARγ有关.

  • 舒林酸联合内镜治疗结直肠多发性腺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益民;许秀丽;丁运良

    目的 探讨结直肠多发性腺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12例经结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及热活检钳治疗结束后即口服舒林酸400 mg/d,疗程为1年;对照组仅采用单纯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及热活检钳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腺瘤的数目、类型、异型增生程度以及治疗前后腺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治疗组于6个月和12个月腺瘤消退率分别为94.96%和98.01%,而对照组分别为34.89%和13.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混合性腺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0%和1.89%,对照组分别为14.88%和10.07%,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腺瘤Ⅱ级和Ⅲ级异型增生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尤其是Ⅲ级异型增生腺瘤.治疗后治疗组腺瘤细胞凋亡指数为(28.6±6.5)%,对照组为(5.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林酸治疗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有效,对于结直肠多发性腺瘤患者应先行内镜下治疗,再服用舒林酸较为理想.

  • 舒林酸治疗散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机制研究

    作者:陈和平;韩盛玺;徐刚;杨红

    目的 应用舒林酸治疗SCAP患者,评定疗效及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23例SCAP中,12例予以舒林酸300mg/d共3个月,11例对照组不服药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结肠镜观察息肉变化以及应用原位末端标记DNA片段技术检测息肉细胞凋亡指数,ABC染色检查bcl-2 蛋白表达.结果 舒林酸组息肉完全消退7例、缩小2例,有效率75%;对照组2例有效,9例无效.腺瘤细胞凋亡显示治疗后舒林酸组、对照组分别为(28.9±6.6)%、(5.1±3.6)%,舒林酸组腺瘤细胞凋亡表达增加.治疗前舒林酸组bcl-2表达(77.5±15.4)%,治疗后为(61.3±16.9)%,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舒林酸300mg/d,3个月后对散发性结肠腺瘤性息肉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舒林酸诱导腺瘤细胞凋亡增加以及与下调bcl-2 蛋白表达有关.

  • 阿司匹林等非固醇抗炎药对消化道肿瘤的抗癌作用

    作者:杨春

    根据生化、药理学及流行病学等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其它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如舒林酸等,能降低结肠、直肠、胃及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上述消化道癌,服用阿司匹林[1](肠溶片)每次300mg毫克,每月16次或16次以上,持续1年,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40%-50%.

  • 非类固醇抗炎药对结直肠癌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和表达受舒林酸影响的基因荧光差别显示

    作者:穆林

    2000年88卷第6期报道舒林酸,一种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除有抗炎作用外,已显示出对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对其防扩散功能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为了研究舒林酸的分子机制,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Hirofumi Akashi等研究人员,将11个结肠癌细胞系暴露于NSAIDs,如阿斯匹林、舒林酸和硫化物以及舒林酸的代谢产物砜.

  • UPLC-MS/MS法快速测定中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17种抗炎镇痛类化学药的研究

    作者:黄越燕;屠婕红;徐宏祥;傅应华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中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17种抗炎镇痛类化学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非那西丁、马来酸氯苯那敏、罗非昔布、吡罗昔康、氯诺昔康、美洛昔康、醋酸泼尼松、舒林酸、萘普生、醋酸地塞米松、保泰松、奥沙普秦、塞米昔布、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的方法.方法 采用UPLC-MS/MS法,以Waters Acquity BEH-C18 柱(100mm×2.1mm,1.7 μm)为色谱柱,以0.1%甲酸甲醇溶液(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4 min,40%A;4~5 min,40%~50%A;5~6min,50%~60%A;6~12 min,60%~80%A;12~13 min,80%A;13~14min,80%~40%A;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40℃.选择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17种临床常用的抗炎镇痛类化学药,通过比较MRM通道中样品峰与对照品峰的分子离子峰、二级碎片离子峰、色谱保留时间等信息确定添加的化学药物,并根据外标法以质谱峰面积计算添加药物的准确量.结果 在上述色谱及质谱条件下,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非那西丁、马来酸氯苯那敏、罗非昔布、吡罗昔康、氯诺背康、美洛昔康、醋酸泼尼松、舒林酸、萘普生、醋酸地塞米松、保泰松、奥沙普秦、塞米昔布、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17种化学药物的分离度良好,方法检测限(LOD)均在0.3~5.0 ng/g,定量限(LOQ)均在0.9~15.0 ng/g,加样回收率均在90.5%~113.8%.样品中检出了对乙酰氨基酚、醋酸泼尼松、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马来酸氯苯那敏、萘普生.结论 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作为抗炎镇痛类中药及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

  • 尼美舒利舒林酸对人胃癌细胞NF-κB iNOS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祖安;刘莹;费素娟

    目的:观察尼美舒利、舒林酸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NF-κB、iNOS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NSAIDs抗肿瘤作用中的意义.方法: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进行细胞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 visionTM两步法、westem 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尼美舒利、舒林酸作用后细胞NF-κB、iNOS表达情况;同时生化方法检测细胞内TNOS、iNOS、NO含量的改变.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48h后尼美舒利100、200μmol/L组,舒林酸0.6、1.2mmol/L组人胃癌SGC-7901细胞NF-κB、iNOS蛋白表达率及细胞内TNOS、iNOS、NO含量明显降低(P<0.05),并且iNOS,NF-κB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尼美舒利、舒林酸可以通过抑制人胃癌细胞NF-κB、iNOS的蛋白表达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抑制iNOS的表达对NF-κB的抑制作用有关.

  • 舒林酸在防治小鼠大肠癌中对p53和 p21WAF1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阎雪燕;孙保存;赵秀兰;李龙;刘易欣;王邦茂

    目的: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近年来发现长期应用舒林酸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对人的结肠癌、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预防作用.本实验试图通过对凋亡调控基因的观察,初步探讨舒林酸抗肿瘤作用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二甲肼诱发的小鼠实验性大肠癌动物模型,采用TUNEL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分别标记细胞凋亡、p53、p21阳性细胞,多阶段地动态观察诱癌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变化和舒林酸对它们的影响.结果:p53蛋白表达阳性细胞密度随着病变加重而增加,p21阳性细胞密度升高趋势不明显,预防组、治疗组的p53和p21阳性率都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 05).预防组和治疗组中p53低于模型组(P<0.05),p21表达则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舒林酸可以通过上调p21的表达,抑制突变型p53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形成和进展.

  • 舒林酸对小鼠大肠癌模型p53、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秀兰;赵学铭;阎雪燕;焦振山;李龙;刘易欣;王欣;古强;孙保存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舒林酸对凋亡调控基因的影响,初步探讨舒林酸防治肿瘤作用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二甲肼诱发的实验性大肠癌小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分别标记p53、Bcl-2和Bax阳性细胞,分阶段地动态观察舒林酸对各种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预防组、治疗组的p53阳性率与模型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实验观察时间延长,p53和Bax呈逐渐升高趋势,而Bcl-2和Bcl-2/Bax分别在第3和第2阶段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至实验结束时,预防组p53、Bcl-2以及Bcl-2/Bax比值均低于模型组(除p53外,P均<0.05),而治疗组与模型组仅Bax之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林酸通过抑制突变型p53和Bcl-2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舒林酸 大肠癌 P53 凋亡
7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