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川崎病诊断指南

    作者:罗丽萍;王忠;张望强;段军仓;程祖亨

    川崎病或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病因未明,高发于婴儿及小于五岁儿童(占80%)的疾病.明确诊断并给予早期治疗干预,诸如服用阿斯匹林,静脉点滴r球蛋白可以降低20%患者进展为冠状动脉瘤的风险.目前仍没有特异性诊断的方法.因此,川崎病的诊断基于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即那些重要的临床表现和其它临床及实验室表现.川崎病患病人群中男、女之比为1.5:1,几乎所有的患儿都有种族背景.复发和兄妹同患者偶见.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于春玲

    目的:探索动脉瘤术前、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对2001年8月~2011年7月开展的670例动脉瘤手术,实施了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670例患者,除11例术前已处动脉瘤Ⅴ级动脉瘤、2例因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未及时手术死亡,其余657例治愈,无护理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结论:加强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能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动脉瘤 手术 护理
  • 8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冰;高艳华;樊玉荣

    目的:探索动脉瘤术前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对2002年8月~2008年3月开展的89例动脉瘤手术,实施了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89例患者除2例术前因动脉瘤V级死亡,其余87例存活,无因护理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 动脉瘤 预见 护理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唐雪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的一种急性、多发病,常见病因是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

  • 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多排螺旋CT检测与临床分析

    作者:彭杰;王启伟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中严重的并发症,多发于50~85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其中以男性居多.由于高血压疾病容易导致患者脑底小动脉发生病变,主要体现在小动脉管壁上发生纤维变性,甚至出现局灶性出血和坏死,对血管壁的强度造成影响,并出现局部扩张,终形成微小的动脉瘤[1].

  • 36例维吾尔族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分析

    作者:姜爱新;艾则孜·吾买尔

    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其常见病因除动脉瘤,颅外伤外,因糖尿病导致核性或周围神经病变面发生的动眼神经麻痹随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也呈增长趋势.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的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当然会侵犯眼部,既往临床糖尿病是否有眼部波及主要考虑视力及眼底情况,糖尿病导致眼部并发症约占76.82%,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白内障多见,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发病率远低于前两者[1],本人就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糖尿病患者伴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预后因素相关分析

    作者:龙潮新;何黎明;钟兵;刘保国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260例a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预后情况分为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包括死亡),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SAH患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260例aSAH患者预后好202例(77.69%),预后差58例(22.31%),其中死亡11例(4.23%).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HUNT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治疗方式在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患者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HUNT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为影响aSAH患者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aSAH患者治疗预后因素众多,包括患者自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临床应根据患者相关预后危险因素采取积极处理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刘杰;戈小虎;杨勇;欧明辉;朱兵;张强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指征及技巧.方法: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分析诊疗过程中的相关资料.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13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0.5cm~2.50 cm 11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近端2 cm 1例,破口位于第10胸椎下缘1例.行预防性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封堵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例;未行预防性动脉旁路术,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4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例,完全封堵第10、11对肋间动脉开口1例.结果:13例均成功释放覆膜支架,无中转手术、截瘫、偏瘫及围手术期死亡.即时造影结果:11例(84.6%)成功封堵破口;Ⅰ型内瘘2例(15.4%),近端、远端Ⅰ型内瘘各1例,但内瘘量均不大.结论:腔内隔绝术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 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外科诊治(附8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雪松;戈小虎;刘杰;管圣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原因、诊断、治疗.方法:总结8例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右股动脉插管造影术3例,造影加冠脉支架植入术3例,急性胰腺炎经右股动脉插管血透治疗1例,肾衰行左桡动脉留置穿刺1例.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率100%.瘤体大10cm×8cm×5cm,小3cm×3 cm×2cm,手术行假性动脉瘤切除,囊内动脉破口修补缝合6例,瘤体切除后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术1例;瘤体切除,动静脉瘘口缝扎,股静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远侧端动脉血运良好,2例切口淋巴漏.随诊3个月~2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宜早期诊断和治疗.

  •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秦雪峰;李江;狄宏峰

    目的 观察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6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按颅脑损伤转归分级(GOS)判定:恢复良好57例(85.1%),中度残疾5例(7.5%),重度残疾3例(4.5%),死亡2例(2.9%).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有助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减轻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 锁孔手术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继跃;张利勇;杜立新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对本组36例患者,包括脑膜瘤、垂体瘤、动脉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痛、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以及胆脂瘤、AVM、视神经鞘脑膜瘤、三叉神经痛等,分别采用眶上,颞下、额部、颅后窝锁孔入路,实行了肿瘤切除,动脉瘤夹闭或周围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23例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9例动脉瘤成功夹闭,2例AVM切除,2例微血管减压成功,无与手术入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锁孔入路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 主动脉夹层的诊治

    作者:阎明

    主动脉夹层指因主动脉内膜断裂,血流将血管壁分为两层,形成血肿并沿血管走行扩大而形成动脉瘤.有高血压病史的中年以上男性多发,预后凶险,仅少数患者可由急性期转为慢性而获得生存.

  • 川崎病少见非冠状动脉并发症

    作者:师依洋;杜忠东

    川崎病(KD)在成人中很少见,其主要累及小于5岁的儿童,它是典型自限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疗,其临床过程主要表现为持续11天左右的发热和急性炎症反应[1,2]。 KD 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冠脉)炎性损伤所引起的扩张和动脉瘤形成是现今临床治疗的热点,但 KD 引起的非冠脉并发症也可威胁患儿生命。

  • 内皮功能障碍与晚期糖尿病肾病

    作者:周园媛;王战建

    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0%~40%进展为显性肾病。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同样,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也提供了相似的结果。绝大多数糖尿病动物模型仅呈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病理改变而非晚期病变。例如,肾小球肥大、系膜区增宽、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均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的特点,而Kimmelstiel-Wilson结节、肾小球毛细血管动脉瘤和肾小球系膜溶解则是晚期病变的特点。此外,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均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肾病都会进展为终末期。因此,有理由推测,糖尿病肾病的晚期损伤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的研究表明,内皮源性一氧化氮( NO)缺乏及其随后发生的内皮功能障碍是促进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

  • 应用套管预防冻干兔股动脉异种移植术后动脉瘤的生成

    作者:王涛;周肇平;顾玉东

    目的 探讨预防动脉异种移植术后动脉瘤生成的方法. 方法 取20只成年SD大鼠,体重250~400 g,随机分为3组:(1) 对照组: 取实验鼠对侧股动脉20 mm作为移植材料,修复8根股动脉15 mm的缺损;(2)冷冻干燥组:用冷冻干燥处理后的兔股动脉15~30 mm修复大鼠16根股动脉的缺损;(3)套管保护组:用15~30 mm冷冻干燥的兔股动脉修复大鼠16根股动脉的缺损后,在移植血管外加1根硅胶管保护血管. 结果 自体血管移植的对照组的血管通畅率是100%.冷冻干燥组的血管通畅率是50%, 动脉瘤的生成率为69%.套管保护组的血管通畅率是69%,动脉瘤的生成率为13%. 结论 冷冻干燥的动脉异种移植动脉瘤的生成率高,异种动脉外加1根硅胶管能明显降低动脉瘤的生成.

  • 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在颅内创伤性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运俊;陈伟建;殷薇薇;吴恩福;钟鸣;黄杨见;王美豪;王智廷

    颅内创伤性动脉瘤(traumatic aneurysm,TA)国内外报道较少,其检查方法多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1,2],而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及其临床诊断价值尚未见系统报道.笔者收集近期6例TA患者资料,并对这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 铁屑致损伤性假性动脉瘤13例

    作者:陈志敏;许秋香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均为男性,年龄20~55岁.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为56 d.受损的动脉:肱动脉3例,桡动脉2例,尺动脉,胫前动脉各1例,股动脉6例.其中部分断裂伤8例,贯通性破裂伤3例,完全断裂伤2例.受伤原因:均为铁屑投射物击伤.本组病例原有伤口已全部愈合,组织肿胀已消退,但在原损伤部位均出现渐进性增大的膨胀性搏动性肿块,可扪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杂音.包块大者达12 cm×10 cm×8 cm.动脉没有完全断裂者肢体远端血管搏动减弱,完全断裂者动脉搏动消失,肢体远端无缺血现象.X线片均提示原伤口周围有金属异物存在,无神经受压症状及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入院前在院外误诊、漏诊4例.治疗方法:在充气止血带下,用无创血管夹控制出血,采取显微手术,切除动脉瘤,显露动脉的近端、远端,行单纯修补4例;直接端端吻合5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4例;同时取出动脉瘤附近金属异物11例.术后常规抗凝,取出异物者重新肌注破伤风抗毒血清(TAT),所有病例在动脉修复早期均触及伤肢远端动脉搏动,血管再通率为100%.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为1~12 年,全部恢复原工作;伤肢无缺血性疼痛症状,远端动脉搏动与健侧无差异.

  • 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李则群;刘斌;赵建廷;程伟;郑匡;赵兵;谭显西;马辉;钟鸣

    目的 探讨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栓塞以及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 本组6例患者,3例海绵窦段PSA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痿(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2例单纯颈内动脉PSA,1例CCF球囊栓塞后复查显示PSA.球囊闭塞CCF及创伤性颈内动脉PSA 1例,弹簧圈栓塞3例,颈内动脉球囊闭塞2例.根据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选择、临床疗效、随访资料以及文献,分析三种治疗方式的适应证.结果 本组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无脑缺血并发症.术后无鼻出血发生,3例眼球突出回复,1例随访半年视力改善,3例颅内杂音消失,3例瞳孔缩小,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未见PSA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颈内动脉PSA的首选,合并CCF时可行球囊闭塞或载瘤动脉闭塞.对单纯窄颈者予以弹簧圈栓塞,对宽颈的采用支架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而位于颈内动脉岩段可选择带膜支架.

  • 17例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郭学利;宋燕;王子凡;邱新光;赵春临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6年4月收治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17例.其中14例手术治疗,血肿清除后分别行血管侧壁缝合术7例,端端吻合术1例,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自体血管移植术1例,近远端血管结扎4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局部加压包扎3例.结果 本组患者无死亡或肢体坏死,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患者平均随访13.2个月,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诊断明确后,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杂交Debranching技术治疗创伤性主动脉弓破裂合并假性动脉瘤

    作者:周海宁;张永恒;杨波;夏洪韬;朱允和;马幸生;刘建平

    目的 研究杂交Debranching技术在创伤性主动脉弓破裂合并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例创伤性主动脉弓破裂合并假性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杂交Debranching技术在治疗创伤性主动脉弓破裂合并假性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术后1周,3,6,12个月及每年随访超声或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治疗效果. 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8~10.5 h,平均7.6h;术中失血量250~450 ml,平均310 ml;住院时间26~45 d,平均32 d.术后随访0.5~2年,随访期内无死亡,复查CTA或超声未见造影剂外溢. 结论 杂交Debranching技术治疗创伤性主动脉弓破裂合并假性主动脉瘤患者可以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3947 条记录 192/198 页 « 12...189190191192193194195...19719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