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疝修补术后第四日抢救成功一例
目的 探讨右侧腹股沟直疝术后心脏骤停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 由于手术中伤害,常常会使平素健康的人发生猝死,表现为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是院前及院内急救中紧急的情况,此时必须当机立断现场采取心肺复苏(CPR)急救术,CPR正确与否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如能得到有效的抢救,常能起死回生.
-
心肺复苏成败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危机的情况,心肺复苏也是临床上困难的问题之一,其效果直接决定着病人的生死存亡.现对心跳骤停32例进行分析,以找出复苏成败的原因,提示相应的抢救护理对策,提高复苏成功率,挽救病人生命.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一般情况:32例患者,男24例,女8例;年龄小6岁,大79岁;16岁以下4例,16~60岁20例,60岁以上8例.
-
“工”字型气管插管固定方法在ICU应用中的效果观察
气管插管是临床上急救复苏、抢救呼吸肌麻痹、手术麻醉、开放气道中常用的方法[1]。经口气管插管的安全固定是插管成功的保证,它的发生率是衡量I CU 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固定不妥,易引起气管插管脱出、移位,造成气道损伤,病情加重者,甚至心跳骤停而危及生命,同时,也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本文对ICU插管患者改进固定方法后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改良颈外静脉穿刺方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急诊科经常遇到一些因车祸、烧伤、高空坠落、机器绞伤等致全身多处创伤、伤口活动性出血、内脏出血、多发性骨折等原因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心跳骤停的病人。抢救病人时,需要争分夺秒,以尽快纠正休克,大量快速输液是抗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因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困难,导致抢救成功率下降。因此,我科常采用颈外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并经过多次临床实践改良了穿刺方法,这样能及时发现穿刺针是否进入血管,避免因无回血误导操作者继续进针或退出,导致穿刺部位皮下出血而更换穿刺部位。现介绍如下:
-
酚妥拉明联合硫酸镁治疗哮喘持续状态36例临床观察
哮喘持续状态是指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哮喘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在12h以上.哮喘持续状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哮喘类型,而是它的病生理改变较严重,如果对其严重性估计不足或冶疗措施不适当可因急性呼吸衰竭而导致心跳骤停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内科急症,我们近6年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硫酸镁和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体会
气管内取异物的手术一般都是急诊手术,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缺氧①,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用一个通气道,病人术中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危险性很高,施行这类手术对麻醉的要求相当高.很多医院仍然采取未麻醉状态下,强行按住患儿取异物,但这种方式会给患儿带来更大的伤害:患儿处于强烈应激状态;术中挣扎消耗体能,加重缺氧;加大术者操作难度,延长取出异物时间.因此,妥善的麻醉是保证手术成功,保护患儿生命的关键.下面,以我们医院今年收治的30例气管异物为例,阐述这类手术麻醉的注意点.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识别
1前言
每年世界上就有超过1900万人会出现突发性心脏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或心脏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而其中大部分人事先并无任何征兆[1]。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和突发冠脉源性死亡多由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约占70%),其中冠脉狭窄的约占20%而非狭窄的占50%[2]。这表明在无临床症状的“健康人群”中存在着一部分亚临床状态的随时有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危险的群体。由于斑块破裂可以引发急性心肌梗塞或者心跳骤停,所以如何在斑块破裂之前及早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于破裂的斑块(易损斑块)变得非常迫切。 -
院前急诊患者心跳骤停的急救措施与护理
目的:探究院前急诊患者心跳骤停的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52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治疗,采用瞬时评估、开放气道、静脉通道.结果:52例患者中心跳骤停低于5分钟20例,复苏后存活8例;超过5分钟22例,复苏存活2例.结论:院前急诊患者心跳骤停必须采用合理的措施与护理方法,不断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
对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跳骤停患者实施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对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跳骤停患者实施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对减少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冶疗的76例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跳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这7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8例患者.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时间、并发症的发生事以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跳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跳骤停患者实施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缩短了心跳呼吸恢复的时间,还有效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了急诊护理工作的质量.
-
参附液等中西结合疗法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对心跳骤停者即使采用一般通用的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直流电除颤、多种药物复苏等惯用综合抢救方法其复苏成功率极低.我们应用参附、生脉、纳洛酮等注射液(以下注射液简称液)抢救成功二例用上述方法未能复苏成功的心跳骤停者.
-
麻醉和手术中心跳骤停5例成功复苏报道
心跳骤停是麻醉和手术中严重的并发症,能否成功复苏,关系到患者的整体康复.现就我院2001~2006年期间出现的5例心跳骤停成功复苏的病例作一报告:
-
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析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4例心跳骤停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2)、试验组(n=42).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抢救流程救治,试验组患者予以心跳骤停抢救流程救治,对两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及救治成功率予以统计对比.结果 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缩短有效救治时间,还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借鉴.
-
急性中毒切开洗胃利弊谈
随着农作物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杀病虫害的农药种类也得到扩展.由原来常规使用的有机磷类、菊脂类等农药,到现在新问世的很多化学合成的杀虫剂,在世面上彼彼皆是,很容易购买.这些药物在杀农作物病虫害的同时,对人类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一些感情脆弱者往往选择了逃避,服药自杀、误服中毒的事件经常发生.我科自2006年8月~10月,共收治3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3例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全都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心肺复苏成功后,选择了切开洗胃.其中有1例抢救成功,2例救治失败而死亡.现谈体会如下:
-
心肺复苏的3种新途径探讨
心脏骤停传统的复苏程序为通畅呼吸道(airway,A)、人工辅助通气(breath,B)、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C)及电除颤或(和)给予复苏药物(defibrillation or drugs,D),即ABCD的复苏程序,此为常规的心肺复苏途径.临床实践表明,刚刚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其呼吸不会立即停止,存在叹息样呼吸,这种呼吸通过有效心脏按压能够使其得以维持,显然没有必要进行常规复苏程序中的AB两个步骤,而是直接通过C、CD和CABD3种新途径进行复苏.现结合21例复苏成功病例,探讨实施3种新复苏途径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
抗菌素骨水泥致心跳骤停1例
骨水泥是目前人工关节手术常用的一种骨粘合剂.自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有一些关于骨水泥不良反应的报道.我院在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水泥近千例,出现心跳骤停1例,现报告如下:
-
心跳骤停1小时复苏成功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反复出现心悸、气短1年,加重1个月于1993年2月25日入院.入院查体:T36℃、P102次/min、R18次/min、BP127.5/105mmHg(1mmHg=0.133kPa),意识差,半卧位,口唇无发绀,两肺呼吸音清,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02次/min,律齐,S1低钝,心前区逆流及Ⅱ级收缩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双下肢Ⅰ度凹性水肿.
-
急性心肌梗塞致心跳骤停32分钟抢救成功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2005年12月3日因胸痛10多小时,加重1小时在家属护送下欲到本院就诊.11点45分经过一卫生所门口时患者突然出现面色发绀、意识丧失、呼吸停止.
-
联机血液透析滤过抢救心跳骤停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报导
联机血液透析滤过抢救心跳骤停,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报导鲜见,现报告一例,以提高对危重病患者抢救的成功率.1临床资料男性,63岁,因全身浮肿半月、头昏心悸半天、抽搐两次,于2006年6月5日入本院心内科住院.病后曾在当地行对症治疗后浮肿消失.
-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探讨
目前,国内外新报道提出对休克、心跳骤停的复苏,均采取直接静脉给药,以避免和减少心肌的损伤,经临床使用,效果令人满意,静脉给药的方法已成为治疗、抢救老年患者的重要途径.
-
亚低温保护心跳骤停复苏后大鼠心脏功能并提高其生存率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心跳骤停与复苏模型,探讨亚低温治疗可能通过保护心脏功能,改善模型动物生存预后.方法 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和亚低温治疗组.通过建立经右室电诱发室颤模型,对复苏后大鼠实施亚低温治疗.用超声评估复苏后大鼠的第1~4小时动物左室射血分数(EF)和心肌表现指数(MPI)等心脏功能变化;观察复苏后大鼠第24小时、72小时生存率,及每24小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两组共18只动物全部复苏成功,ROSC成功率、心肺复苏时间、首次除颤成功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复苏后心脏彩超示,对照组动物在复苏后1~4小时心功能进行性受损,左室射血分数(EF)从基础值的(74.9±2.2)%,降低至(59.8±6.52)%,(50.4±4.4)%,(48.8±4.8)%,(47.8±6.1)%.而低温治疗组动物EF值从(73.9±2.5)%变化为(76.2±3.0)%,(75.1±3.5)%,(71.9±4.7)%,(64.1±3.1)%,两组间由统计学差异;心肌表现指数(MPI),对照组动物从基础值的0.6±0.1增高至1.1±0.1,1.2±0.1,1.3±0.2,1.4±0.3,较亚低温治疗组动物显著恶化,而低温组MPI则从0.6±0.1升高至0.7±0.1,0.8±0.1,0.8±0.1,0.9±0.1.亚低温治疗组动物在复苏后72小时存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后24、48、72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本大鼠心跳骤停与复苏模型中,亚低温治疗能够显著保护心脏功能,从而显著改善动物生存及神经功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