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谭丽

    目的:深刻认识缺血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方法,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来我院诊治的4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和腹部 CT 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结果:14例给予保守治疗,16例行手术诊治,其他患者给予介入治疗,40例患者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为95.0%。结论: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不明显,误诊率较高,给予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和腹部 CT 检查可避免误诊的发生,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临床有效率。

  • 缺血性肠病27例临床探讨与分析

    作者:王会萍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血管功能和形态变化所致的疾病[1]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不同程度肠壁局部组织坏死病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CMI)及缺血性肠病(ischemic colitis IC)[2]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疾病早期或轻症患者症状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诊断困难,误诊率高达63.4%[3]。我国90%的 IC患者为老年患者(大于等于60岁)[4]。我院于2002年-2013年共收治缺血性肠病27例。临床探讨及分析如下。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初步探讨

    作者:金晖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在缺血性肠病(ICB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急性腹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ICBD组和非缺血性肠病(NICBD)组,并检测其I-FABP.比较ICBD组和NICBD组I-FABP的差别,并绘制ROC曲线,探讨I-FABP诊断ICB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116例急性腹痛患者中,ICBD患者19例(16.38%),NICBD患者97例(83.62%);②ICBD组I-FABP(126.08±29.59)显著高于NICBD组(59.62±1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I-FABP诊断ICBD临界值为101.10 ng/ml,敏感性为89.47%,特异性为96.91%,阳性预测值为95.24%,阴性预测值为95.96%.结论:I-FABP可能是判断急性腹痛患者是否为ICBD的较好指标.

  • 10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内镜诊断及临床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莹;任华;李长锋;门岚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1],IC 被认为是肠血管的功能或形态变化所导致的疾病,可以累及整个消化系统,通常主要累及结肠。IC 是由于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的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受阻所导致的结肠缺血性损伤,是缺血性肠病中常见的类型[2]。缺血性结肠炎症状有腹痛、便血、腹泻三主征,发病急剧,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病患首先出现腹痛发作(尤其是左下腹痛),并常伴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泻、便血。IC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IC 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加。且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院的106例 IC 患者,对其内镜诊断及临床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治疗效率。

  •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36例临床分析

    作者:邓罡;张瑛华

    缺血性肠病好发于老年人,因常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故误诊、漏诊及病死率高.本文就我院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

  • 老年功能性肠病与高血压缺血性肠病的相关性

    作者:季洪赞;吴晓尉;许小兵;张晓华;于正洪;汪芳裕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血压并存功能性肠病(FBD)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并存缺血性肠病(IC)内在联系的机制.方法 收集老年高血压并存FBD 38例为FBD组,老年高血压并存IC 25例作为IC组,无FBD及IC老年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详细记录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血压、心脏超声,并测定血肌酐(Cr);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AE)含量及肾小球滤过率(GFR);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观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即:高血压并存临床情况,进行各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分析.分析各组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ACE基因I/D多态性以及CMA基因A/G多态性.结果 IC组的Cr、GFR、LVD、LVPWT、LVMI、UAE等临床指标既高于FBD组又高于对照组(P<0.05),IC组的高血压临床并存情况总检出率为88%,高于FBD组的60.53% (P <0.05),其中IC组的外周血管疾病检出率为12%,高于FBD组(P<0.035),IC组的ACE基因D等位基因频率为54%,分别高于FBD组的34.21% (P<0.05)和对照组的34%(P<0.05),IC组的CMA基因GG基因型频率为28%,高于对照组的4.54% (P <0.05),IC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为52%,分别高于FBD组的34.21% (P <0.05)和对照组的25%(P<0.05).结论 老年人高血压并存FBD可能是IC的预警疾病,ACE基因I/D多态性以及CMA基因A/G多态性可能与老年人高血压并存肾功能减退、脑血管疾病、心脏结构异常、FBD、IC等器官功能损害相关.

  • 联用舒血宁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效果观察

    作者:向翼飞;李蜀豫

    目的:探讨联用舒血宁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舒血宁注射液进行治疗,为治疗组患者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肠道供血恢复的时间、肠功能恢复的时间及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用舒血宁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肠病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此病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时间,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对1例缺血性肠病所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诊治的经验总结

    作者:虞竹雯;田文妍;冯璜;陈卫昌

    近年来,缺血性肠病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此病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易发生误诊.及时对缺血性肠病所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缺血性肠病所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诊治缺血性肠病所致下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依据.

  • 4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崔广梅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44例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做好入院评估、病情观察、饮食、心理、用药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44例患者早期诊断、正确处理,经保守治疗及护理均治愈,平均住院日10.8 d。结论: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如能得到及时观察和精心护理,可大大提高早期诊断率及生存率。

  • 老年病科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孙开阳

    目的:探讨老年病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到2012年5月我院40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的缺血性肠病患者,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65.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以中上腹及全腹多见,腹痛程度以中度腹痛常见,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保留灌肠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47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朱伟青

    缺血性肠病是一类由于肠道供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以肠壁局部组织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消化内科疾病[1].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迅速增高,心脑血管病以及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缺血性肠病也越来越多见,其缺乏典型症状体征,且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设备所限,容易误诊、漏诊[2].本研究对47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重症缺血性肠病1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颖;庄丽维;刘勇;徐晖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阻塞导致的一种少见急腹症,多发生于老年人且与某些基础疾病相关,早期症状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误诊.在发生肠梗死前,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选择性血管造影是诊断肠系膜缺血的金标准.结肠镜检查不但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

  •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体会

    作者:荆岩;李英祥;朱浩峰;黎锦沅;李敏娇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oliseases)是一种少见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缺血流灌注不足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损害.分为急性肠黏膜缺血(aewte mesenteric ischemic,AMI)慢性肠黏膜缺血(chrom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三种类型.动脉痉挛,动脉硬化或动脉低灌注、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静脉阻塞及肠胫内压增高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临床上好发于老年人,常因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而易导致误诊、漏诊,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典型的病例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 老年患者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甘少光;陈健

    目的 探究患有缺血性肠病的老年与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表现. 方法 回顾性选取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缺血性肠病治疗的患者共61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9例,将这些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为老年患者组,B组患者年龄在25~59岁之间,为中青年患者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与处理.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老年组的镜下结肠病变检出率为100%,而中青年组的镜下结肠病变检出率为41.94%,两组结果存在差异,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患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而言,老年和中青年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而且缺血性肠病的发作与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

  • 缺血性肠病内科治疗31例临床分析

    作者:马鑫;尤文军;秦小杰;马宇敏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缺血性肠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 选取31例在本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对其临床首发表现及诊治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平均年龄71.2岁,23例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硬化,合并2种及以上疾病的有13例,误诊16例,内科治疗有效率90.3%.结论 缺血性肠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只要尽早诊治,一般愈后较好;对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出现腹痛、便血时要警惕本病.

  •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析

    作者:杨清清

    目的:研究并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抽取法将这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罂粟碱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罂粟碱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罂粟碱和前列地尔联合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罗红霉素致出血性结肠炎1例

    作者:王雪莲

    1 病例介绍患者,女,60岁,因5 d前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伴咽痛,自服阿莫西林2 d,罗红霉素2 d半后,于第5天夜间突然出现腹痛、腹泻,始为果酱样大便,后为鲜血便,一夜之间8次,于1月21日收入我科.入院查体:T37.6℃,P 70/min,R18次/min,BP120/83 mmHg,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WBC 4.6×109/L,N 0.76,L 0.28.大便常规示:WBC 0.29/HP,RBC>15/HP,隐血(+++),初步诊断: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1)缺血性肠病?(2)结肠癌?处理:(1)禁食、补液,(2)口服云南白药0.5 g,3次/d,(3)5%葡萄糖500 ml+654-2 20 mg静脉滴入,2次/d,(4)做结肠镜检查,以明确出血的原因.电子肠镜结果示,横结肠弥漫多发点状显著充血、水肿、糜烂,无明显渗血,无溃疡及肿物,乙状结肠以下粘膜轻度充血,粘液较多.诊断:抗生素性结肠炎(出血性).处理:曲马多栓100 mg,直肠给药2次/d,并注意患者血压变化及大便性状.1月23日患者便血及腹痛次数减少,继续上述治疗,生命体征平稳,1月25日患者自诉无腹痛及腹泻,查大便潜血阴性,一般情况好,于2月14日出院.

  • 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婷;吴子刚

    缺血性肠痛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情重.目前现有的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D-二聚体、CT、CTA等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近年来,临床及实验室均在探索新的检查方法及改进现有检查手段,以期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此文对近几年来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内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谭东毅;张国梁;鲍文漪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是由于肠壁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损害,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亦称为缺血性结肠炎[1].本病的及时诊断是治疗的关键.现总结我院43例缺血性肠病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旨在探讨其在缺血性肠病上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率.

  • 梗死性缺血性肠病26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安忠;杨崇美;姜虹;刘吉勇;朱菊人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综合征.根据缺血的程度分为梗死性和非梗死性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渐增高,为减少误诊误治,现将我院手术确诊的26例患者进行分析.

205 条记录 5/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